2023年投资策略探讨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7回复:26喜欢:9

地缘冲突、FY政策贯穿整个2022年,使其成为投资日历中不寻常的一个年份。

得益于低仓位和私募持仓的给力,我的2022年于12月底翻红,跨入连续正收益的第十个年份。致谢@群兽中的一只猫 

展望2023年,少了FY政策的干扰,股票市场将会是更“正常”的一年。

今年,哪类策略会脱颖而出?我们先看一组,过去10年的收益数据:

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代表主动公募基金。沪深300代表A股大盘,恒生指数代表港股。

港股表现相对优异的年份有:2012、2016、2017、2018年。相对糟糕的年份有:2013、2014、2015、2019、2020、2021年

主动基金表现优异的年份有:2013、2015、2019、2020、2021年。相对糟糕的年份有:2012、2016、2017年

主动基金和港股仿佛是死对头,主动基金表现优异,港股就会拉跨。反之亦然。

这并不是巧合。我在当下,正是投资港股的最佳时机的文章中已经解释过,港股是一个边缘市场。只有在A股没有系统性行情(翻倍潜力)、机会成本较小的时候,港股才会获得资金青睐。

过去十年,A股的系统性行情,有2012年底-2015年中、2019年初-2021年初这两波。期间,港股的表现都差强人意。

A股没有行情、或者A股结构性行情(部分股票上涨)的背景下,港股才能作为替身,成为主流投资市场(2012&2016-2017)

站在当下的2023年,又是熟悉的2016年的味道。

2016年是什么情况?在之前的2015年,公募基金重仓中小盘股票,估值推升到70PE以上。

经历了几轮股灾后,大盘股的泡沫已经消化干净,港股达到历史低位。中小盘股的估值,却还在历史中位数以上。主动公募深套其中。

2016下半年-2017年,当时公募看不上的“大烂臭”和港股上涨。中小票横盘或微跌,主动公募超额收益回撤。

2019-2021,是主动公募的丰收年。时至今日,公募经理们仍重仓在以必需消费、新能源产业链为代表的大盘成长股里。

在每周的行情观察里,我反复强调过,大盘成长股的估值泡沫没有消化干净。

从筹码结构来讲,主动公募又被套牢了,只不过标的变了。2016年是小盘股,2023年是大盘成长股。

我预测,2023年对于主动公募来讲,不会是好受的一年,跑平大盘或许就是个不错的成绩了。

2023年,如果你还想投入公募基金,港股就是一个机会。

港股的筹码结构更健康。中短期趋势投资者,早已在2022年割肉,现在重新加入,成为右侧加仓力量。

经过最近这几年,很多投资者都被港股整怕了,跌起来没有底,腰斩后面还有脚踝斩。

只买A股的话,有什么好策略?

第一种是高胜率打法——量化指增私募。

拉长周期来看,量化指增私募可能是胜率最高的一类权益类基金产品。

以下,是2只头部量化私募产品的年收益,与沪深300指数的对比。因合规原因,隐去具体基金名称:

在大风大浪的2022年,量化指增依然跌幅可控。

在主动公募表现不佳的2016、2017年,量化指增的收益也可圈可点。

第二种策略,来自于我的亲身体会——逆向投资策略(反转因子)。

2013-2020年上半年,我以投资个股为主,超额收益的主要来源是反转因子。通俗一点讲,就是购买过去一段时间(3个月/半年)表现不佳的个股,定期轮动换仓。

回想起来,反转因子表现最出众的,就是2016和2017年。光靠选股,每年就能有30%以上的超额收益。

2019年,反转因子表现平平。进入2020年,策略有连续三四个月跑输大盘。我痛定思痛,选择投降,加入公募基金抱团的行列。

翻开私募一哥冯柳的历史业绩,也能得到印证。冯柳是逆向投资的代表人物。

冯柳在2016和2017年超额收益最为明显,2016年的几何超额收益超过50%,相当惊人。

进入2019年,冯柳就开始“泯然众人”了,连续三年跑输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

反转因子表现的好坏,与主动公募的走向有重大关联。

每当主动公募持仓被套牢,没办法形成向上合力的时候,反转因子就会大放异彩。“抱团”力量越强、趋势投资越热门,反转因子可发挥的空间就越小。

站在当下,主动公募基金又是一盘散沙,宛如无头苍蝇一般。正是逆向投资策略发挥威力的时候!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A股注册制以来,市场是不断扩容的。原来2000只股票,现在有5000只。这对需要抄底下跌股票的反转因子来说,是一个风险因素。

很遗憾的是,趋势投资对于公募基金来讲,是深入骨髓的。几乎没有任何公募经理(若有,欢迎指出)会采用真正意义上的逆向投资策略。

就算是偏好左侧交易的经理,也是左侧+趋势投资相结合。

如果想要搭上反转因子这趟车,私募是一个办法@群兽中的一只猫 @高毅资产管理 。

或者,可以自己构建一个股票池,分散行业,选取表现滞后的股票进行轮动,2023年,收益会有惊喜。

最后总结一下,2023年权益类市场三大机会:

①港股

②量化指增私募

③逆向投资策略

大部分主动公募2023年表现依然不会好。

求稳可以买自动赎回型期权产品,机会成本较小,具体参考自动赎回型期权产品选购指南

可转债、美股市场下行的β,可忽略,不再赘述。

$恒生指数(HKHSI)$ $沪深300(SH000300)$ $中证500(SH000905)$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 

【往期回顾】

收益与风险——全面评估人民币资产的配置机会(2023版)

如何鉴别靠谱的投顾?

自动赎回型期权产品选购指南

当下,正是投资港股的最佳时机

美股1948-2018行情复盘与观点总结

投资之路的几条经验教训

一个简单、高胜率的基金投资方法

A股择时全攻略(建议收藏)

基金规模——买基金,我最看重的指标

为什么不推荐投资小白买指数基金?

投资中的第一性原理

核心资产和“赛道”,再跌多少才见底?

写给新基民的一封信:投资避坑指南

压岁钱投资指南

辞旧迎新,A股走到哪一步了?

研究固收+和债基就是浪费时间

劝退指南!为什么我从不碰港股和美股的基金

后理财时代大盘点——基金投顾、基金组合、FOF那些事儿

分享一个年化12%+,回撤不超过-20%的策略

升级版股债轮动策略

为什么不推荐认购兴全合衡?

如何科学地构建一个股票基金组合?

如何才能在资本市场赚到钱?

手把手教你看懂股市估值

我们赚的是β还是α?

为什么推荐个人投资者买基金?

精彩讨论

全部讨论

2023-01-29 11:36

最后总结一下,2023年权益类市场三大机会:
①港股
②量化指增私募
③逆向投资策略
大部分主动公募2023年表现依然不会好

认可作者基于2022年的结构性底部,得出的2023年公募基金整体难有大行情的判断。
如果投资者能够基于最简单的低估值原则,耐心等待均值回归,就不难在公募基金/港股/逆向投资策略/量化指增私募/烟蒂股/可转债等不同投资工具中灵活切换。
比如,2023年初的情况是,a股处于结构性底部爬升期,而港股处于系统系底部爬升起,那么港股的估值更低,应该投资港股。
比如,作者建议的,a股没有系统性大行情的情况下,资金难以形成合力,比如2006~2007年,2011~2012年,这时逆向投资策略/量化策略可能有好的表现机会。
比如,站在2021年初,大盘成长板块火了2年,而价值板块尤其是深度价值则熄火了三年,面对巨大的估值差异,做持仓结构的高低切换是明智之举。或者切换到处于钻石坑的可转债。

这种基于简单估值原则的切换,属于一眼定胖瘦,很明显就能看看出两个投资品种谁更低估,谁的投资价值更大。虽然远没有券商结合宏观微观等各方面因素判断来的专业,却紧紧抓住了均值回归这一投资永恒的定律,并让账户原理泡沫,获得安全边际——不管对泡沫的解释当时看起来显得多么合理。

那么2023年可能好的板块在哪?

 比较有争议的是2019~2020牛市抱团的大盘成长板块,至今估值都不便宜,但从困境反转角度来看,该板块已经经过了2021~2022两年的大幅下跌,是过去两年跌幅最深的板块,那么在2023经济复苏外资大幅买入的背景下,能否迎来困境反转?

从历史规律来看,市场每2~3年强势的板块都不同。比如2016~2017年的强势板块是价值蓝筹,资金抛弃了2015牛市抱团的中小市值板块。而2019~2020强势的板块是大盘成长,同样抛弃了价值蓝筹。2021~2022强势的是深度价值,抛弃了大盘成长。

资金很聪明,永远选择估值低,内在收益率高的板块。不太可能给套牢盘严重的板块抬轿子。——近三个月港股的强势就是例子。大幅下跌后该跑的资金已经跑了,没有了抛压,不用太多的增量资金就能拉起指数赚钱。这个简单的道理,我都懂,聪明钱不可能不懂。

因此,我个人将会据此调整持仓结构。目前持有的交银全明星,重仓在大盘成长板块。这轮反弹后我将逐步切换到更加低估的策略和板块。

2023-01-14 21:14

也谢谢大家的支持,继续一起迎接新的挑战。

2023-05-14 09:24

私募是不是30万起步?

2023-01-31 16:06

克勒兄,别预测。

2023-01-15 12:50

2023-01-15 11:37

谢谢,可以简单说说你们做个股用的策略吗,我看你说基金比较多

2023-01-15 10:53

可以说说您这么看好猫的私募的原因么

2023-01-15 10:06

近期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居民存款创历史新高,为什么不投资、不消费、不买房,不买股;二是元旦至今,外资流入超600亿,超过去年全年流入的60%,为什么外资抢筹,内资却躲闪腾挪;三是股市从来量为价先,为什么如今无量也上涨,是谨慎还是看好后市而惜售。
大逻辑上,外有局部动荡,大国博弈,经济复苏艰难,内有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与病毒共存以及不断加大的融资。但随着促发展政策措施落地,疫情至暗时刻度过,民众出行增加,消费有复苏迹象,经济有望保持较好增长,市场估值在历史低位,若能拿捏好股票供需平衡,大盘震荡缓慢盘升,走出局部结构性行情,可以期待。
按照比价规律,局部结构性行情只能在低估值和高成长优质股中诞生。
低估值好股下行风险小,中长期正收益概率高。刚需,增长稳定的优质个股更有吸引力,如煤炭、油气、新能源上游稀缺资源等。
高成长主要是国家战略重点支持,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高壁垒,基本面好、调整充分、高成长的中小市值硬科技优质股。如新能源汽车智能化、集IGBT+SiC MOS于一体的芯片半导体好股等。
风险在平淡和没有业绩支撑的概念题材股、绩差股、垃圾股,以及被爆炒过的热门股,如与疫情相关的个别医药股等。
整体看,低估值蓝筹和高成长优质股都有机会,蓝筹上涨为大盘搭台,黑马出自调整充分、符合国家重点战略的高成长股。
下周是春节前最后一个交易周,大盘震荡整理,市场呈现板块轮动结构性行情概率较大。操作上,轻大盘,重个股,高抛低吸做波段,保持适当仓位,以平和坚韧心态迎接兔年。兔年不会轻松,但不会如虎年伤人。人生本是博弈,优胜劣汰。仅供参考。

2023-01-15 08:23

能说说今年美股对大a的影响吗

2023-01-15 07:11

私募量化有很多种,能不能分析下,是300,500,1000,还是空气指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