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消费研究】海底捞到底能开多少家店?三个关键问题分析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436回复:848喜欢:489

 $海底捞(06862)$  

海底捞到底能开多少家店——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它决定了海底捞营收的天花板到底在哪里,估值的天花板到底在哪里?


~~~~~~~~~~~~~~~~~~~~~~~~~~~~~~~~~~~~~~~~~~

关键问题1:目前最密的一些餐饮品牌都能开多少家店?


那么,我们去大众点评上拉几个数据:

星巴克北京有多少家店?350家。

麦当劳北京有多少家店?300家。

肯德基北京有多少家店?300家。

呷哺呷哺的大本营北京有多少家店?300家。

北京最密集的面包店味多美有多少家店?300家。

名创优品北京有多少家?150家。名创优品的管理层说大概5万人能开一家店。那么北京2000万人,考虑排除掉不那么值得开店的远郊区县,1500万/5万,基本天花板也就是300家店。

300这个数字很神奇,或者说5万人一家店这个数字很神奇。


星巴克纽约有多少家店?241家。

纽约有多少人?1000万人。所以基本也是4-5万人一家店。


~~~~~~~~~~~~~~~~~~~~~~~~~~~~~~~~~~~~~~~~~~

关键问题2:海底捞目前一线城市有多少家店?接近饱和了吗?


海底捞现在北京有多少家店?去大众点评拉一下,75家。

海底捞北京能开出300家吗?跟麦当劳、肯德基一样多?海底捞可是千平大店模式,显然不可能。假设3家麦当劳的人能支撑1家海底捞,看上去已经挺乐观了。这意味着海底捞北京的上限基本在100家店左右。

100家店是什么概念?我们看一下北京的地图:

北京的六环内,基本是48公里*48公里一个方块,六环外可真是没什么地方了,人口密度迅速下降,消费能力也迅速下降。六环外和一个二线城市也基本没什么区别了。

根据14年的调查, 北京六环内有1600万人,六环外有500万人。那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每隔5公里插一面旗子,每行就是10个旗子,每列也是10个旗子。10*10 = 100家店。


也就是说如果海底捞在任意一个5公里的正方形内,有4个角的4家店覆盖,对于一家正餐的餐厅来讲,这可是相当密了。每家覆盖2.5公里的半径。


事实上,随着一线城市门店的加密,海底捞一线城市门店的平均营收已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如下图。

2016年,海底捞一线城市一共55家门店,平均每个店年收入4900万。随后随着门店数量的扩张,平均收入持续下降,2019年门店数量190家,而平均每个店的年收入已经下降到3400万。这也合情合理,毕竟新门店肯定会分流原来老店的一部分客流,同时新店的位置也一定没有老店的位置好、人群没有老店周围人群的消费力高,毕竟越开越偏嘛。

也就是说,新增的门店并不能达到原来老店相同的收入,意味着如果门店数量未来翻一倍,收入是不可能同比例增长一倍的。


所以,研究了以上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海底捞在北京已经快接近饱和了。上海也是类似的情况。


~~~~~~~~~~~~~~~~~~~~~~~~~~~~~~~~~~~~~~~~~~

关键问题3:海底捞在全国到底能开多少家店?

好了,那我们就根据上面乐观的假设,3家麦当劳店的人可以支撑1家海底捞,那基本就是15万人支撑1家海底捞。

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一共7500万人。7500 / 15 = 500家店。基本上就是每个城市120家店,和我们上面对于北京的分析差不多。

那么,抛去北上广深,全国前110个城市总人口有多少?统计一下,一共还有7亿人。

为什么是前110个城市?因为110名之后意味着人均GDP小于4万元,也就是一个月小于3000,那消费能力就很低了,而且基本都是地广人稀的城市,开店的性价比是相当低的。

第100-110名都是什么样的城市?我列举一下大家有个直观感受:

你如果说南阳、保定这种城市能和北京一样每15万人开一家海底捞,我是不信的。消费能力差距太大啊!北京人均GDP多少?16万。南阳多少?4万!

好,那我们就按最乐观的,假设这7亿人和北京的消费能力一样,7亿人能开多少家店?前面我们4个一线城市7500万人500家店对吧,那7亿人就是再4500家店左右。这里我们要打折了,假设后面城市2个人顶北京1个人的消费能力,这不过分吧,那就是4500 / 2 = 2200家左右。

也就是说,海底捞在前110个城市的开店空间基本在 500 + 2200 = 2700家店左右。

海底捞目前国内已经开了多少家店?1200家。

也就说海底捞在国内还有1.25倍的开店空间。

但要注意啊,我们前面可说到了,新开店的收入是不可能和老店相同的,所以即便门店数量翻一倍,收入也基本不可能是同比例翻一倍的。

好,以上是国内的情况。那国外什么情况?海底捞海外现在有93家店,预计能开到多少?这个我就拍脑袋了,短期算它300家吧。凑个整 2700 + 300 = 3000家店。

所以,海底捞目前全球1298家店,未来我们按照乐观预计,可以开到3000家店。也就是说最多最多还有1倍多一点的增长空间。那然后呢?然后真的很难了。海底捞是千平大店模式,老店翻台率最高的时候,平均一家店年收入5000万,现在已经降到了3500万,但即便这样餐饮业也无人能出其右。就连海底捞自己也很难找到一种模式再开出一种年收入3500万的餐饮品类了。

海底捞很优秀,但还有多少增长空间,真的有点难。

股东会上大家问张勇,

海底捞未来是否会维持业绩的持续增长?”

张勇的回答是:“我作为海底捞最大的股东,我是不抱有希望的。任何企业都不会持续增长。”

张勇还说道,“饮行业是传统行业,有边界,不像互联网企业业务范围越大,成本越低。我们餐饮企业开两家店赚钱,开三家店可能就赔钱。开店多了能增收就不错了,更可能连增收都没有。”

张勇是很诚实的。伟大的企业家。

海底捞不用增长也能活的很好,他还是一个一年几十亿利润的公司。

希望海底捞能早日找到自己的第二曲线,虽然这个曲线高度可能永远也无法超越海底捞。


最后,我还是想请 @jiancai  老师点评一下此处分析有没有不足之处。


如果您都看到这了,那就来个一键三连吧!转发、关注、评论~

分享不易,需要鼓励....

虎父兔女大消费研究系列:

【2021虎研17】对话王宁,泡泡玛特2021股东大会

【2021虎研14】从四个细节感受汤臣倍健

【2021虎研9】走进特步——鞋服行业的OPPO/VIVO

【2021虎研7】走进今世缘

【2020虎研14】走进舍得,感受老酒

【2020虎研11】电动自行车品牌小调研

【2019虎研9】跟随方丈走进汽车之家,回顾2年6倍之旅

【2020虎研7】走进新乳业——新鲜出炉

【2019虎研5】消费品投资的逻辑

 

 @今日话题   

精彩讨论

不明真相的群众2021-06-24 12:06

我还有一个看法:
产品越有创新,越具有“尝鲜”卖点的餐饮,可持续性越差。
反而是把用户预期打到最低的饱腹功能的餐饮,可持续性越强。

jiancai2021-06-23 22:58

这么算大概是合理的,不过有变量,1:人均收入增长推动的消费能力增加  2:城市扩张带来的新区域机会,也就是城镇化还有机会   3:看有没有新的单店模型,现在海底捞后厨太大了,能精简后厨面积,可能有小店模型出来,下沉会好很多。

jiancai2021-06-24 10:08

我觉得餐饮连锁成功难的原因:  1,可标准化复制的食物本身有限   2,在标准化这个命题作文下,菜品研发能力就有限,吸引力不强   3,吃饭的持续需求是日常餐,消费者都是就近解决,你的吸引力不强,就没法吸引消费者到商圈消费,不到商圈消费,那你客单价就只能到15-30   那问题就麻烦了,命题作文变成了,可标准化,毛利要60%,客单价还只有15-30,那菜品研发空间更小了。
   火锅是个好东西,通过消费者充分自由选择,把口味这个东西变的个性化,锅底,料碗,菜,都是消费者自己弄的,弹性空间大,所以生存能力强很多。

liuy20172021-06-24 01:09

贴主写得很好,严谨且有深度,赞一个。
有些不同的观点,列一下:
1.GDP的数据估计用的是大地区数据,例如保定,保定市区的人均GDP是7万+,被农村人口平均后就下来了;
2.我在北京多家海底捞吃过,平均每家的等待时间在1个半小时,我认为北京的海底捞数量远远不够;而我老家4线城市的海底捞,据说几乎不用排队。
3.新一线,二线城市人口增长迅速,例如佛山和长沙,最近十年人口增长了32%,42%,这个趋势仍在继续;
4.横向对比,中国有40万家火锅店,一二线城市10万家(网上查询数据),海底捞的大店模式上限空间不大,但发展第二品牌,中小店形式,仍然大有可为,盒马等互联网巨头杀入火锅赛道,侧面也能说明火锅是最有价值的餐饮模式之一。
5.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未来规模要比现在大很多。
6.海底捞现在需要思考自己想要什么。现在已经没有看得见的竞争对手了,如果就是开大店,那天花板迟早回来。
7.我认为海底捞要在控制成本下功夫了,最近几年,我感觉海底捞的人均消费以年均10%的速度上涨,成本控制能力跟麦当劳肯德基差太多,成本的过快上涨,终将会反噬营收和利润。

jiancai2021-06-24 12:14

我的观察和看法是,一个持续的餐饮品牌,必须有长期在菜单的基础款,能卖几十年的那种,但是,必须得有新品开发,新品失败了,下线,还得继续开发,真的完全没新品,肯定是不行的。
   也就是产品线肯定是组合,不能单吊。
   尝鲜这个事情,是拉新的重要手段,保持品牌的新鲜度,也是品牌推广的重要角度,尤其年轻消费群体为主的中国市场,一旦你产品线过于固化,不打折,就没人来吃,会很被动。

全部讨论

这么算大概是合理的,不过有变量,1:人均收入增长推动的消费能力增加  2:城市扩张带来的新区域机会,也就是城镇化还有机会   3:看有没有新的单店模型,现在海底捞后厨太大了,能精简后厨面积,可能有小店模型出来,下沉会好很多。

2021-06-24 01:09

贴主写得很好,严谨且有深度,赞一个。
有些不同的观点,列一下:
1.GDP的数据估计用的是大地区数据,例如保定,保定市区的人均GDP是7万+,被农村人口平均后就下来了;
2.我在北京多家海底捞吃过,平均每家的等待时间在1个半小时,我认为北京的海底捞数量远远不够;而我老家4线城市的海底捞,据说几乎不用排队。
3.新一线,二线城市人口增长迅速,例如佛山和长沙,最近十年人口增长了32%,42%,这个趋势仍在继续;
4.横向对比,中国有40万家火锅店,一二线城市10万家(网上查询数据),海底捞的大店模式上限空间不大,但发展第二品牌,中小店形式,仍然大有可为,盒马等互联网巨头杀入火锅赛道,侧面也能说明火锅是最有价值的餐饮模式之一。
5.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未来规模要比现在大很多。
6.海底捞现在需要思考自己想要什么。现在已经没有看得见的竞争对手了,如果就是开大店,那天花板迟早回来。
7.我认为海底捞要在控制成本下功夫了,最近几年,我感觉海底捞的人均消费以年均10%的速度上涨,成本控制能力跟麦当劳肯德基差太多,成本的过快上涨,终将会反噬营收和利润。

海底捞现在在新加坡有20家店,而新加坡560万人。公司说新加坡开店已经接近饱和了。相比而言,北京上海大概2200-2400万人,门店80家也基本饱和了。平均25-30万人一家店。之前我是按照北京上海平均15万人一家店计算的,两年以后看,即便如此还是乐观了。

张勇是非常有国际化视野的,这点在其他中国餐饮企业里没有看到,他的目标是要开遍全球。海底捞上市的时候,张勇接受财新的视频采访,说了句,未来海底捞海外规模必将超过本土。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留意的方向。。疫情期间,海底捞不仅在中国逆势扩张,在海外可能也是。两三个月前,海底捞在达拉斯新开了店,据说生意不错。。

讲个海底捞现在新店的真实笑话:
去年到今年部分新店装修用上了某智能AI灯具,价格是原来普通灯具的三倍,用摄像头和服务器进行视觉计算,进行AI调控灯的亮度和开关。通过测算一个店一个小时可以节约0.4度的电量。看起来节约成本效果不错。但是重点是被人忽悠的,每个店必须安装一个服务器,服务器全运算电量在500瓦到600瓦,也就是一小时又多了0.5度电。
这就是海底捞现在的管理节约成本水平。至少为什么这么做,你们懂得。

2021-06-24 10:28

逻辑清晰。要增收,只能提高单价、压缩管理成本。但是很难。记得有人点评滴滴:做到了垄断,但是赚不到垄断的钱,也是悲催。里面的逻辑有点暗合海底捞,一点点啊。

2021-06-23 22:57

非常好的产品经理面试题哈

2021-06-24 10:04

张勇还说道,“饮行业是传统行业,有边界,不像互联网企业业务范围越大,成本越低。我们餐饮企业开两家店赚钱,开三家店可能就赔钱。开店多了能增收就不错了,更可能连增收都没有。

2021-12-01 14:01

我从一个大学生消费者的角度来说说我对海底捞的感受变化,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吧~

记得刚上大学那会(2016年、2017年左右)我才知道有海底捞这么一家火锅店,不过当时在我们绝大多数学生的眼里,海底捞是一个非常高大上、倍儿有面儿,各种白领、有钱人出入的地方,当时觉得海底捞高大上可能是因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海底捞的服务质量全国闻名,菜品丰富、质量上乘,装修大气、就餐环境舒适,再加上各种免费的小吃水果,从上到下给人一种“尊贵”的感觉。
2.物以稀为贵,当时海底捞的门店还不多,但是名气却非常大,而年轻人就喜欢这种名气大,但“量”比较少的事物,所以甘愿花费两三个小时去排队就餐打卡(虽然有很多人是去蹭小零食哈哈)。
3.对于大学生而言,海底捞的价格绝对算是非常高的,所以觉得能去海底捞吃顿饭是一件很值得炫耀的事情,很多人吃完了还不忘在朋友圈里炫耀一番,这又在一定程度上为海底捞打广告,进一步提升了海底捞的知名度。
4.顾客吃完海底捞之后,一般会赠送一些小零食,并且用定制的小礼袋包装起来,当顾客拿着小礼袋走在大街上时,仿佛给人一种“我刚吃完海底捞,有面儿”,当时给我的感觉像是海底捞成了一种奢侈品牌,吃它不仅能填饱肚子,而且精神上也能得到极大满足。

一句话总结,前几年的海底捞门店少但想吃的人多、服务出名,在我们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眼里是一种”高大上”的存在。

但是近两年海底捞给我的感觉却大不一样了,不仅没有之前高大上的感觉,甚至还觉得有点“烂大街”的意味,我身边已经好久没有人再晒海底捞用餐的图片,自己想吃海底捞的时候也没再排过队,甚至有一次我去一个商场吃海底捞,吃完再去逛商场的各大门店时才发现,整个商场我唯一能买得起的好像就是海底捞了,而且现在也极度排斥拿着海底捞的小礼袋逛商场,感觉有点“掉价”。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个人觉得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门店快速扩张,二是竞争对手的竞相模仿。

先说模仿。

如果说几年前的海底捞是通过“质量”和“服务”两大优势完成了逆袭,那么近几年的“服务”优势已经没有那么明显了,现在基本上每家火锅店都在模仿海底捞的服务,不仅火锅店,就连其他餐饮行业也在争相模仿,结果就导致顾客越来越觉得这些服务已经很普遍了,甚至是最起码的服务标准,并不会因为你的服务而更高看你一眼,而且我认为,其实只要满足了顾客的基本服务要求就足够了,如果再继续一味的追求高质量服务,不仅会增加成本,而且也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为什么说一味追求高质量服务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呢?

我举一个真实的例子,今年暑假我在姐姐家住了几天,在走之前的最后一天我打算宴请姐姐以示感谢,所以我就问她想吃什么,她说她想吃火锅,我一听便想起了海底捞,我就问她要不吃海底捞吧,因为我知道她从来没吃过,正好让她尝尝。

我最开始想的是她应该会非常开心,然后立马答应,但没想到她的态度竟然180度大转弯,一口否决“不去”。

起先我以为她是因为担心价格太高,后来才知道,原来她害怕的是海底捞的服务,虽然她没去过海底捞,但是海底捞的“变态服务”早就深植于人们心中,她非常不习惯海底捞的服务,甚至还有点抵触,生怕被别人笑话。

其实我相信,大多数第一次吃海底捞的人也会有这种担忧,我也不例外,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服务质量的提高不仅没有促进销售,反而还因此“劝退”了很多人。

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能吃起海底捞的人越来越多,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二线城市,也不仅仅局限于年轻人,很多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出身农村的人(比如我姐)也是可以负担得起,只不过因为很难突破心理防线,一直未敢尝试而已,但是只要让她们迈出第一步,后面很大概率就会成为海底捞的忠实客户。

再来说说快速扩张。

正如贴主所言,海底捞门店的扩张速度还是挺快的,但也正因为快速扩张导致海底捞的“稀有性”不再存在,至少很难再见到排长队的情况了。

没有了“稀有性”,对年轻人来说吸引力也不会像之前那样强,这就让海底捞变成了一家普通的火锅店,顾客可能仅仅是因为好吃才会选择。

虽然我知道企业赚钱很重要,但是我还是为“海底捞”逐渐平民化而感到惋惜,这倒不是说海底捞越贵越好,只是从我个人角度而言,就是觉得现在吃海底捞没有之前的那种特殊的感觉了。

其实我个人认为,海底捞要想赚钱也不一定要一直开店,这样开下去总会有到头的一天,如果可以凭借着自身的品牌力量将更多的行业与自身业务结合起来(转型),也许可以赚到更多的钱,比如可以想想如何让顾客愿意排队并且将顾客的排队时间变现?如何通过其他行业打破人们对于海底捞的心理防线,让他们顺利迈出第一步?等等。

我就是从一个大学生的角度,简单说了说自己的感受,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吧~

海底捞比较头大的问题是,相对其它餐饮店,它的好服务依靠的重人力模式,使得他的店只要翻台率降到3以下就比较艰难了,个人估计到2.5就要亏损了,没法开了,而2.5的翻台率对于很多其它的火锅店还有不错的利润。。。。简单说,海底捞的店只要不排队,以前的模式就很有压力了。。。而他只要持续不停的加密开店,就会变得越来越不排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