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两套估值方式的一点思考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327回复:170喜欢:939

我们有一套估值定价体系,对于多数医药公司的投资决策来说,它是比较好用的参考工具。

这套体系的根本思想,是建立在“现金流折现”的基础上,现金流折现的方法对各类业务各类公司都适用,比较适合作为统一的估值标准。同时,也引入了“估值通道”的概念:平时并不关心日常股价的涨跌,在通道内的股价涨跌对我们而言是不可知的混沌状态;但会给股价设定一个合理区间的边界约束,到哪是入价过度、到哪是公允合理、到哪是入价不足;它实际上是“均值回归”理念的一个可落地执行的具体化版本。通道参数的设立来自历史回溯和经验提炼,总体而言,这套体系对我们过去2年医药投资有较好的参考效果。

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有两类资产标的会有严重偏差,或者说“估值通道”的定价工具在两个场景下会有严重失效的问题:

一类是万众瞩目的硬核逻辑的公司,它们代表着我们所处时代里最强也是最能引发广泛共识的投资逻辑,它们的股价在市场情绪火热时可以轻松刺穿通道上轨,达到远超典型估值通道所能解释的水平;另一类是边缘化市场里的普通公司,它们可能动能不强、质地一般,加上边缘化市场里资金严重供不应求,使得它们的股价在市场情绪冰冻时,可以轻松跌破估值通道下轨,达到远超典型估值通道所能解释的水平。其实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当然偏外围市场这不在青侨基金的投资范围内,所以也不是关注的重点。

我们更关心的是第一类情况,因为当下最想投的顶级质地公司里,大部分都在通道上轨附近或者已经飘出估值通道。好公司凭什么让每个人都可以非常舒服地去投资?最具硬核逻辑的公司除了“大熊市末期”那样的极少的窗口之外,大多数时候它们看起来都会很贵,这是个不得不接受的客观事实,我们要做的不是抱怨市场为何不能公允估值,要做的应该是去理解背后的逻辑,思考我们的应对。

那应该如何去理解这里的估值差异?

我们的“通道估值”,它是基于现有业务、现有产品线去做现金流折现估值的,它无法给还没发生的事情、还没出现的产品估值:比如站在2010年给恒瑞医药估值时,我们是不可能预期它在10年后会有一款非常重磅的PD1单抗的,因为恒瑞PD1单抗真正立项推进还是2011年后的事情。经典的现金流折现,无法对还没出现的产品去给估值,这对那些拥有巨大拓展空间的创新企业来说,很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入价不足:一家用现金流折现估值差不多对应10%必要回报率的公司,很可能持有3年后内生价值不是增长30%多,而是增长了100%;因为公司的研发管线可能在这3年内有很大的新的进展。创新药械企业,在技术已经完成概念验证、潜力尚未充分释放之前,往往会有一个随着新产品的推进而估值不断跳升的“投资甜区”。

这种创新企业的估值跳升潜力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比如港股上市的一批优质创新药企,它们过去3-5年每年内生价值的增幅远超30%,而按我们的估算未来3-5年每年仍然有机会实现25%-30%的价值抬升潜力。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有些投资人,因为“看见了未来”并且对这种未来图景深信不疑,然后他们对自己的必要回报率预期只有10%-20%,那他完全有可能在相对理性的状态下,以比通道估值高得多的价格去买入和投资。

举个例子,比如美股BEAM,单碱基基因编辑公司。即使觉得它是家不错的公司,估值会在通道上区间运行,如果我们基于典型的通道估值,它的合理市值可能也就5-10亿美元,如果真的可以5-10亿美元估值去投,只要公司研发进展顺利,内生价值很可能会是每年30%以上的速度跳升,当然前提是这家公司的这些技术在未来确实可以展现其巨大的临床价值。但对于某些投资者而言,这个前提是相对确定的,他们认为基因编辑迟早会成为未来医疗行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假设20年后基因编辑市场初步成熟,进入稳定成长期,假设行业有1000亿美元级别市场,BEAM能占到一个合理的份额(比如10%-20%份额)并且仍然有那时候它的体量匹配的成长性,那么即使我们按15%的必要回报率回折,当下的BEAM可能也值50-100亿美元,这是远远超出我们用典型创新药现金流折现估算的5-10亿美元的价值的。在2月初前期高点的时候,连一个报临床产品都没有的BEAM已经涨到了75亿美元的市值。

那75亿美元市值的BEAM算泡沫吗?如果用典型的通道估值,是的,BEAM是个泡沫,而且是非常严重的泡沫。但如果我们借用“终局思维”去看的话,现在的75亿美元按15%折现率相当于是20年后的1200亿美元,假设20年后假设基因编辑真的成为生物科技的核心支柱技术,BEAM给了1200亿美元估值听上去并不夸张,因为基因编辑确实拥有彻底改写很多医疗领域的变革性疗效潜力。其它如INTELLIA等基因编辑公司或者其它颠覆性新技术也都有类似情况,只是幅度不同,基于已有产品和业务的通道估值去算,可能非常泡沫,但换成“终局回折”的角度去看又显得很合理。


为什么,按一种估值方法应该给5-10亿,而换种估值方法就变成了50-100亿?这里关键的额差异,是前者保留了未来新产品进展时“价值跳升”的可能,而后者则已经提前透支了“价值跳升”的空间。也就是说,前者按10%-15%必要回报率买进去,实际上若进展顺利很可能是每年25%-30%甚至更高的年回报;而后者按15%必要回报率买进去,假设进展都顺利,也就真的只是得到每年15%的回报。随着技术和公司的不断成熟,两者计算价格应该会不断趋同。所以,两套估值的差异更多体现在拥有巨大潜在空间的新技术新趋势的初期,一个新技术或新趋势刚刚展现其巨大潜力或者刚刚完成概念验证的时候,相关上市公司的估值是最有可能出现与典型通道估值巨大背离的时候,这时候也最容易出现所谓的“泡沫”。

对我们而言,这意味着什么?

首先,对于拥有巨大动量与空间的“时代徽章”级企业,不能仅是根据已有产品和业务去估值,也要提前去思考它的潜在天花板可能会在哪里,在股价显著低于“终局回折”价格之前、即使已经显著超出根据已有产品的估值加总,也不能轻言泡沫。如果以前也能想到这层,我们基金里以前持有的某些标的,可能就不会被过早减仓。

其次,对于真的已经开始按“终局回折”的视角去给估值的公司,不管行业空间有多大、公司地位有多强,都要保持足够的谨慎;因为按“终局回折”定价的公司已经很难有潜在超额收益,反而要承担技术发展不及预期或者估值体系提前回归的风险,风险收益上很不划算。

再者,有能力的话,还是应该去寻找未来的时代徽章,它们同样拥有巨大的变革潜力,但还在概念验证初期,还未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因此估值还只是基于已有产品、还在典型的通道估值可以解释和接受的范围内。相比追逐已起势的技术和社会浪潮,提前挖掘和布局新的社会性变革大潮,显然可以让研究创造更大的价值。

 $青侨阳光(P000385)$    $青侨致远(P000822)$   

精彩讨论

一苇航海2021-04-05 22:08

DCF适合那些平淡无奇,没有啥技术变革,时代变企业产品特性不怎么变的的企业。有技术变革,短期看得见的和成功概率高的,短期能dcf,周期一拉长一点dcf无任何意义,因为连参与者对未来都看不清,估值更是看不清。估值跳跃的最终归因,多半是企业的产品特性发生变化,新产品,新技术路线,时代先锋。

青侨阳光-林伟2021-04-05 22:51

“已经被终级思维充分定价的企业,投资的年化收益率最高也就是折现率而已,但要承受未来市场共识发生变化的风险。翻译过来就是收益有限,而风险无限。因此性价比更高的做法是去寻找并持有那些尚未被终极思维充分定价的企业。”~ 想表达的就是这意思

Alex在成都2021-04-06 11:33

已经被终级思维充分定价的企业,投资的年化收益率最高也就是折现率而已,但要承受未来市场共识发生变化的风险。翻译过来就是收益有限,而风险无限。因此性价比更高的做法是去寻找并持有那些尚未被终极思维充分定价的企业

仓又加错-刘成岗2021-04-06 07:52

我刚打赏了这个帖子 ¥6,也推荐给你。
我最近恰好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得出类似的结论:在互联网领域,用户还在增长的公司,尤其是快速增长的公司,不轻易言贵(我的教训是在拼多多上只赚了3.33倍);刚开始用户变现的公司,不轻易言贵。

是后天啊2021-04-06 11:10

不管哪种估值,关键在于长期。麦当劳70年代的数据相当亮眼,连续5年40%的增长,之后也是20%的增长保持了好一阵子。这么看来,其实80倍的估值虽然偏高,但是也没高到天上。然而该杀估值还是会杀估值。80多倍瞬间变10多倍。只有坚持长期主义,才能在杀估值的阶段稳住,甚至是加仓,才能笑到最后。

全部讨论

2021-04-05 22:08

DCF适合那些平淡无奇,没有啥技术变革,时代变企业产品特性不怎么变的的企业。有技术变革,短期看得见的和成功概率高的,短期能dcf,周期一拉长一点dcf无任何意义,因为连参与者对未来都看不清,估值更是看不清。估值跳跃的最终归因,多半是企业的产品特性发生变化,新产品,新技术路线,时代先锋。

好文章。但还是非常警惕,因为这还是属于涨多了之后找理由。所谓的终局回溯,就是把你想到的和想不到的利好都加上去,再现金流折现。问题是什么样的公司什么样的时候可以享受这种待遇,我记得很清楚的是,乐视15年享受了一次。

2021-04-06 11:33

已经被终级思维充分定价的企业,投资的年化收益率最高也就是折现率而已,但要承受未来市场共识发生变化的风险。翻译过来就是收益有限,而风险无限。因此性价比更高的做法是去寻找并持有那些尚未被终极思维充分定价的企业

我刚打赏了这个帖子 ¥6,也推荐给你。
我最近恰好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得出类似的结论:在互联网领域,用户还在增长的公司,尤其是快速增长的公司,不轻易言贵(我的教训是在拼多多上只赚了3.33倍);刚开始用户变现的公司,不轻易言贵。

2021-04-06 11:10

不管哪种估值,关键在于长期。麦当劳70年代的数据相当亮眼,连续5年40%的增长,之后也是20%的增长保持了好一阵子。这么看来,其实80倍的估值虽然偏高,但是也没高到天上。然而该杀估值还是会杀估值。80多倍瞬间变10多倍。只有坚持长期主义,才能在杀估值的阶段稳住,甚至是加仓,才能笑到最后。

2021-04-06 09:47

@Anguscheng @场道硅酮密封胶 这篇文章一定要读。我以前一直不知道对高科技公司怎么估值,直到有一天突然想明白了就投了特斯拉和B站,就是考虑公司最终市值,再考虑几年后到达,能不能有每年15%以上平均收益率。这种估值方法还挺有用。今天看了这篇文章发现早就有这个方法了,叫终局回折。多希望很多年前看到这篇文章,不会错失很多大牛股。

2021-04-08 11:06

$恒瑞医药(SH600276)$ $药明生物(02269)$ $药明康德(SH603259)$ 这篇文章非常牛!是说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创新型企业如何估值的。投资从来都是思维和哲学上的竞争和碾压。价值投资,成长股投资已经属于上一个时代。这个时代的唯一主题是颠覆性投资,而对于颠覆性企业的估值,最好的方法就是这篇文章提出的TAM与终局回折框架。更详细的,大家可以看看Aswath Damodaran的故事股估值还有《故事与估值》这本书。会非常有启发。

2021-04-06 10:59

青侨阳光:
       对于拥有巨大动量与空间的“时代徽章”级企业,不能仅根据已有产品和业务去估值,也要提前去思考它的潜在天花板可能会在哪里,在股价显著低于“终局回折”价格之前、即使已经显著超出根据已有产品的估值加总,也不能轻言泡沫。
       其次,对于已经开始按“终局回折”的视角去给估值的公司,不管行业空间有多大、公司地位有多强,都要保持足够谨慎;因为按“终局回折”定价的公司已经很难有潜在超额收益,反而要承担技术发展不及预期或者估值体系提前回归的风险,风险收益不划算。
        最后,还是应该去寻找未来的时代徽章,它们同样拥有巨大变革潜力,但还在概念验证初期,还未得到市场广泛关注和认可,因此估值还只是基于已有产品、还在典型通道估值可以解释和接受的范围内。相比追逐已起势的技术和社会浪潮,提前挖掘和布局新的社会性变革大潮,显然可以让研究创造更大价值。

有点不同意见。“那75亿美元市值的BEAM算泡沫吗?如果用典型的通道估值,是的,BEAM是个泡沫,而且是非常严重的泡沫。但如果我们借用“终局思维”去看的话,现在的75亿美元按15%折现率相当于是20年后的1200亿美元,假设20年后假设基因编辑真的成为生物科技的核心支柱技术,BEAM给了1200亿美元估值听上去并不夸张,因为基因编辑确实拥有彻底改写很多医疗领域的变革性疗效潜力” 数据是没错,但是我20年会发生什么?且不说要保持15增长20年的公司都是凤毛麟角,对于医药行业来说万一又十年后出现一种全新的技术替代,岂不是马上归零?@青侨阳光-林伟

2021-04-06 14:00

按我的理解,是不是可以这样总结:
DCF是一种传统的分析方法,其特点是基于现有业务及可预期的增长折算现金流,较适用于比较传统的、相对稳定的行业。而对于变革剧烈的行业,或颠覆性的公司,DCF会偏于保守,甚至无法估值。
“终局回折”,如果从估值的角度,“终局”还是需要分析所依赖的各种条件、相应的概率,如此,则也是一种理性的方法;如果基于市场普遍的“共识”或估一个上限,在牛市中,也有另一个叫法--市梦率(这个叫法可以没有贬义)。
$特斯拉(TSLA)$ $招商银行(SH60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