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儒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149喜欢:50
业绩发布会看完了,也解答了我月初的一个帖子的疑惑。为何万科去年前三季度好好的,一切正常,第四季度突然就不太好了。
万科以前靠着自己的财务指标和经营口碑,享受的是央企待遇,纯信用贷。但是第四季度,随着政策的改变,配套城市项目融资机制的推出。万科以前是总对总的贷款,突然变成了项目对项目。项目投入资金,但只能一点一点的拿回来,而项目本身融资能力有限。形成了剪刀差。这种转变是突然的,祝总也明说了,万科被突然的变故打蒙了。这个也不怪金融机构,机构对万科的支持已经足够了,但必须符合政策,要合规。经过这几个月,万科也找到了解题的思路,提到了优秀同行(此处指龙湖),应该也是沟通学习了。这对万科的融资端是巨大的打击,万科未来几个月的举动跟半年前的龙湖没什么区别了。提前还贷(计划两年有息负债降1000亿);增加经营性贷款(龙湖也是抵押了100多座商场);申请白名单,让项目资金融资,集团减少流血;减少拿地,苟着,保证活下去。这种态度,其实也解答了另外一个问题,万科到底是不是国资,目前看,不属于国资类。
万科的经营性业务规模比龙湖大很多,但总规模也大很多。
降低有息负债1000亿,剩余2200亿,这也是所有金融机构一起测算过的,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万科的抵押贷款金额就是2200亿左右,抵押物主要就是商业广场,物流仓库,和写字楼等(猜测应该不含万物云股权和泊寓,这两种资产很难抵押,也不合规),参考龙湖的计划,计划今年经营贷1000亿,这个额度也符合万科的资产规模。
现在还能活下来的民企,无一不是靠着前期积累的经营性资产。
这里有个期限,就是2年内降低1000亿。那么在这两年内,万科也无力继续大规模拿地了,2022年和2023年万科货值均在行业前五。今年拿地货值应该会掉到10名开外了。
虽然经营性业务的出售或者发瑞慈,以及房产销售会让万科这几年业绩不至于难看,但2025年,2026年,靠什么来提供利润增长?
还有就是出售了部分经营性业务(大概率是写字楼和成熟商场),会对总的经营性业务有多大影响。即使2026年万科转型成功了,经营性业务到时候能贡献多少利润?
如果未来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了,万科住开未来会怎么样?像龙湖一样?龙湖未来住开利润贡献也就60亿以下了(实际应该会更低,龙湖从不计提减值),万科规模和有息负债是龙湖两倍,降到120亿甚至以下?如果是这样,那未来的万科给10倍估值也没太高的赔率(目前A股1000亿市值),还得损失机会成本,关键还没分红。
——————————
最后,再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两年央企都在大手笔拿地?市场情况下滑越要拿?一定要保住规模?招蛇看起来财报更健康,也想着转型,但前提也是一定要保持规模。绿城提出计划缩表,减少投资,立马股价就暴跌?华润更是在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一季度市场表现不好的情况下还得拿地?难道公司能预知未来?(这不可能,要不然应该前期少拿,今后再多拿)
,想明白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很重要,我有自己粗浅的认知,但还是想听听高手的解读,这样有利于我们对这么生意的认识。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不管投资哪家地产公司,哪怕央企也好,未来也不得面临困境。
——————
(今天,万科没有大家预期的暴跌,保利也没跟万科拉开差距,说明市场还是明白的,目前的地产企业没有本质的区别,都只能等销售回暖)。
$万科A(SZ000002)$ $保利发展(SH600048)$ $招商蛇口(SZ001979)$

热门回复

还是要想尽一切办法维持住住开规模,继续以销定产,短期借助经营贷和交易性现金流替换融资不畅,才能活下去活的好。

我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万科已经安全了,只是目前看不清增长的地方了。

地产是zc市,风向不可琢磨,发展方向跟节奏并不是正常的市场逻辑,所以没必要以当下的环境去推演中期的结局,我理解万科在做的也就是见招拆招,今日之情况五年前谁都看不到,万科提前做了准备,如今看来准备依然不充分执行力依然不够彻底,于是现在只能做更坏的准备,断臂救生的那种,但兴许五年后来看,这些准备又会显得太没必要。这个话题再上升,就是民营企业在市场上的定位问题了,老实如万科依然要被洗牌,要死于zc寒冬,那行业是否要重归计划经济,重新搞单位分房也未必不可,言止于此。

只要万科安全活下去,债务调到合适的水平,万科的成长不是确定性的吗?10万亿+的商品房市场,巨大的经营服务业务市场,现在万科的市占率才多少?万科在这两个市场能力数一数二没有疑问吧?短期确实受转型影响,但长期我不知道有什么担心的

未来都要转型,新房销售的总规模会不断的下滑,最后每年维持在6亿平米左右,况且房地产这个行业实际上是没有护城河的,很多地方性的小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拿地,做高端,高溢价产品,净利润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不惧房地产市场调整,但就是开发缓慢,没办法做大!
网页链接
所以,规模越大的房企,最后资金需求量越大!
自有资金现房销售按目前的规模根本无法维持,一万亿的存货,估计手里要有5000亿的自有资金才行!
转型也就是现成的一些模式,商业租赁龙湖,华润,文旅地产华侨城,纯住宅都要缩减到营收50%以下!
不管是央国企还是民企,未来都要转型,谁都逃不掉 !

刻舟求剑了,16年和17年那种涨价你还能看到么?那可是14年15年16年土储大幅涨价的结果。
第二,你以为未来还会有那么高的杠杆率,还能那么快周转速度了吗?都慢慢开始试点现房销售了。人对期房接受度也没那么强了。
环境在变,公司也在跟着变,投资者也要跟着变。
你以为的是万科降杠杆,实际是是被抽贷,减少了万科(所有非国企)腾笼换鸟的能力,问题土储就够这些房企喝一壶的了。
多说无益,搜集各种信息,自己判断。

请问新盘和存量盘的去化率各是多少?存量盘里,有多少是1年以上去化不动的,有多少是2年以上都去化不动的?流速多快,能带来多少经营性现金流?
不要怀疑我唱空,我地产仓位很重。但保持警觉是一个投资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

想明白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很重要,我有自己粗浅的认知,但还是想听听高手的解读,这样有利于我们对这么生意的认识。
个人见解:央企和民企的信用差距很大,而央企和民企在政府关系方面的能力差距更大,所以央企在拿地和解题方面的能力有更确定性的保障,一个实际的例子,XX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政府规划和空军限高冲突的问题,领导层跟空军方面协调,预计也要将近两年才能突破空军限高问题,从而解决报建和验收方面的风险,但项目整体验收推迟两年的话对运营和财务的损失巨大,最后方案是先通过与政府协调,改为分批验收,未超高部分先验收出售回笼部分资金,超高部分待取得突破后再验收,这些问题如果放在民企身上根本解决不了。再以广州为例,万科拿地和政府关系上能干得过越秀吗?肯定不行,保利也干不过。

未来依然两条腿走路,只是通过短期调整让两条腿更有力更健康而已,未来住开就是在低杠杆水平上通过产品力撬动roe内生成长,经营业务成熟后退出保持低自持比例,轻资产运营

华润之前说过,这属于项目解题,一个项目降价,用另外一个高速去化的项目来对冲,但是一旦没那对地那就完蛋。
央企信用好,有钱,无限子弹可以这么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