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论一平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305喜欢:22
对牧原的研究不深,请教一下牛人
1. 去年养猪的利润是有史以来最高的,一开张吃十年,但是好像经过了盈利最佳的一年,资产负债表反而越来越重?
2. 如果资产负债表越来越重,是不是说明在行业景气高峰投资猪舍过多了,这个选择是不是不太明智?
3. 高负债如果遇到了行业低谷,资金链方面会遇到问题吗?假设可转债被推后?

热门回复

好家伙 一平的发言典型的是球场里 “加我一个 不太会玩”的模式[牛]

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是企业经营的结果,所以就先从养猪这个行业的周期特性谈谈我的感受。猪周期有别于其它大宗商品周期,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商品在生产和消化过程中是相反的,这是生物特性决定的,养猪至少要6个月以上,而卖猪却很快。所以猪周期的底部时间非常短暂,从全行业亏损到全行业深度亏损3~6个月,这和其它周期行业底部能几年甚至十几年完全不同。从资金方面看,养猪企业很难获得资金支持,这是生物特性决定的,所以行业里企业只能依靠自身实现规模扩张很难。牧原属于自繁自育,重资产,上市后融资渠道拓宽,从而保持上市以来的大扩张。应对猪周期低谷我认为不是负债率的高低,而是成本管控。在经历2014年、2018年的两个周期低谷后,成本管控使得企业顺利渡过。大致说这些吧

2021-06-22 10:01

1、这个行业进入壁垒很低,但有个前提,那就是你养多少,多大规模。按照现在的人工成本,老龄化趋势,人工成本越来越高,意味着个体户要养到有一定效益,必须上规模,低于500头不如打工,那么上规模就有环保门槛,土地门槛。2、养猪自古就是一个高风险生意,养一两头无所谓,故有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一说,在猪瘟疫情下,风险更高,散户的风险是被灭很难翻身。需要资本支持,而规模越大越需要更多资本分摊风险,资本本身就是门槛。3、社会发展的趋势,是节约化,农业养殖业也是一样,只有集中规模才能上现代设备,环保设施,从饲料到母猪、育肥、屠宰,销售,行业的趋势必将淘汰散养,目前500头以上规模的已经占比一半----农业部数据。4、有规模并不难,社会不缺少资本,但有规模还能扩张,保持低成本,目前上市公司中能证明自己的只有牧原,未来是否还有其他,需要时间证明。5、育肥没有难度,但育种母猪是有技术含量的,猪芯片就是这么来的,这个很有门槛。从上面分析可以得出,养猪的门槛在慢慢提高,行业整合集中是趋势,集中后的门槛更高,未来会发生利空大集团,你养猪没处买仔猪,育肥后无处屠宰的地区,大集团可以局部垄断某个区域。最后说说周期,猪周期的实质是利润,利润导致了供应的波动,在短期内不会消失,在集团化后会变小,但无法完全消除,主要是造成成本变动的是粮食,饲料最大的成本变动不消除,养猪的利润波动就存在。人性对于利润的追求存在,波动会一直存在,万物皆周期。大型养猪集团一旦完成布局,这个影响会变小,产业链一体化,可以抵御这个利润的转移。作为千年的古老生意,嫁接现代管理后,会发生新的变化,未来中国人最大的动物蛋白来源,还是要靠猪,这也是中国的人口土地决定的。就说这么多吧

这个和互联网抢流量是一个道理。核心是这个猪场的建设,不是以企业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涉及到行业竞争和当地政策以及环保问题。牧原这一次趁着国家鼓励生产把西南以及东南,东北粮产等要地占领,你不见建的话,可能别的企业去了,将来在当地,你就没有合适的机会了。可以说这一轮彻底垫底了牧原一超的地位,其它正邦、新希望和温氏只能争第二,或许加起来都不一定比牧原盈利强。所以看得懂牧原这一个举措的知道牧原将来的地位和核心能力的才敢投。这个占领以后,这个建设和投扩产进度是自己能够根据现金流的情况去把控的。我个人认为假如象一平所说那么做为了给投资者一个好看的报表,这样不是老秦的风格,我认为这是平庸的牧原,那是讨好投资者的新希望罢了。

大致说下
1.2020年资产负债表确实更重了,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占比已达59.8%,但上个猪周期顶部2016年也在56.8%,上个猪周期底部2018年在57.7%,说明这是牧原的常态。
2.主要看资产的回报率,不谈非瘟下的超高回报,说上一周期2015~2018,ROE为26.63% 50.74% 28.12% 2.84%,四年平均ROE为27%,这样看起来这笔投资是否很明智。
3.2020年负债率比上一周期低的,总负债率46%,有息负债率25%,而上一周期底部的前一年2017年的总负债率47%,有息负债率28%。2018年牧原资金链完好,为什么要认为负债率更低的2021年会出问题,相信养猪已30年、经历无数次牛熊的公司会合理安排做好企业运营的。

早前曾花时间研究过15家畜牧企业过去5年资产负债情况(置顶文章),这里尝试回答一下,不一定对。就牧原而言:
1.负债率水平基本合理(长期)。四大猪企从高到低分别是新希望>正邦>牧原>温氏,牧原当前负债率大致处
于过去5年的均线位置,而2019年负债率较往年明显偏低,2020年加大扩张(同比178%)后又拉到了平均水平,过去5年资产增加8倍,营收增加9倍。

2.运营资金比较紧张(短期)。由于其长端资产多,短端负债多,该结构决定了其运营资金势必会紧张,在四大猪企中排名首位。其它3家大致情况:
正邦短端资产多,长端负债多,运营资金不错,但长期还债压力不小,新希望类似,而温氏资产负债较为均衡。

总的来说,1年以内牧原资金压力更大,1年以后正邦和新希望资金压力更大,资产负债结构已揭示谁是长期主义,谁是打一炮就撤的渣男。牧原转债一旦成功发行,将是友商们的噩梦,其资产结构决定其能在周期低谷硬熬更长时间。

另外极具意义却鲜少被提及的一点是:历史上仅有温氏股份在2018年生猪出栏超过2000万头,为其霸占养猪冠军超过十年下的巅峰记录,此后再无突破,是否意味着公司+农户养殖模式下的天花板?与此同时,一种新型养殖模式下的生猪出栏量将在2021年打破历史记录(2200万),是否意味着该模式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拿地窗口业已关闭,环保限制亦在加强,潜在产能差距会越拉越大。

2021-06-22 14:35

行业进入的门槛很低,这个就像炒股一样,谁都可以进来,但真正赚钱啊的很少,背后的原因当然是很多的,简单谈谈我的看法,牧原的核心是低成本扩张,至于怎么形成这个优势的,也很多年积累的结果:
1)牧原20多来的育种优势,秦英林从九几年开始养猪,一开始就自己培养原种猪,这是跟其他猪企最大的区别之一,这样通过很多年积累慢慢选出了优秀的种猪群体,就像你培育水稻一样,也是通过慢慢培育、选种,需要很多年积累的,这个选种之后有什么优势呢?就是母猪的生殖效率会有差异,行业叫PSY,简单的说就是你一头母猪一年生18头,但是我牧原能生24头,这样成本是不是就低了;
在原种猪-》二元母猪-》商品猪的培育过程中,牧原独创的二元回交技术,在市场缺母猪的时候可以迅速扩张,也可以向市场提供二元母猪,利润极高,在市场下行的时候方便战略收缩,二元母猪一般2,3年就淘汰了;市场上其他猪企从国外进口母猪,但原种猪一般国外是不买的,只采购二元母猪成本当然很高,散户一般养猪都是育肥,根本谈不上育种;牧原早就不从国外进口原种猪,偶尔会进口一些精液来改善种群,这就是牧原的优势;一个公司想达到牧原的程度,没有五年以上的积累是不可能的;
2)非瘟造成的牧原自繁自养的优势,国家政策都大大放开,这个时候拿地窗口是非常友好的,去年也赚了大把的利润,国家也给新希望,牧原批了可转债,作为优秀企业家秦英林当然也不想放弃这个机会,新希望,正邦等都是想抓住这难得一遇的机会拿地,因为环保的原因,这个窗口当下已经关闭了,未来不存在这个机会,你想规模养殖的土地是限供的,但是新希望和正邦等都碰到了严重的挑战;
3)关于现金流问题,这个可以参考萧楠的不可能三角,你一个公司想迅速扩张,占领市场,短期负债率肯定高,核心问题是现金流不要出现问题,这个非常考验企业家的综合能力,好在秦英林已经经过多轮猪周期,已经能娴熟的驾驭这个问题,牧原的可转债经专业人士分析,也是会正常发出的,所以不用担心,牧原这几个月每个月都有60多亿的现金进账的;
4)通过跟海康威视合作建立了智能化猪圈,猪测体温,出栏数量都通过智能化,大数据管理,减少了人员进入,就大大降低非瘟的概率,死淘率低很多,成本也会低,研究全球的非瘟,也是很多年都无法清理干净,这一块一直是散户头上的达摩斯之间,稍有不慎,倾家荡产。
5)其他诸如牧原给自己的猪配套的饲料优势,管理优势等,
综上,一个没有积累的新公司,没有种猪优势,没有土地,没有足够的现金流,投入回报可能非常差,资产回报率也不一定高,一个周期过来可能还要倒闭,所以未来不会再有大资本来进入这个行业,难度非常高;这两年新希望,正邦就面临这个问题,如果经营不好,公司要完蛋的;所以低成本扩张就是牧原的护城河,无法做到低成本扩张的玩家,会死得很惨。

尝试一下回答您的问题:
1确实存在少部分自繁自养的农户,可以做到超低的成本,但是大部分农户无法做到低成本,原因有两个:一是非瘟影响下养猪需要更加标准化,农户也需要饲料疫苗等刚需成本。二是大部分农户手上没有母猪或者只有低效母猪。大集团成本高更很大程度是因为需要扩张,当期费用不匹配。
2基于人性,猪周期肯定会存在,就好比股市的牛市熊市,您说的周期弱化这个问题现在确实无法成立。但是随着大集团全产业链的构建,
这个问题未来有可能改变。比如现在猪价下跌,但终端价格并没有同步跌幅,就是屠宰端赚了大把钱,未来随着大集团向屠宰端扩张,这部分的利润也可以保留。另外随着城市化,农村人口不断减少,以及劳动力收入不断提高,未来养猪的收益比会越来越低,养猪的农户也会越来越少。

2021-06-22 08:55

作为强周期性质的股票,一平大佬可以直接对标的。非常激进的可以参考上一轮周期的雏鹰农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