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跃医疗⑤丨终章:风险&估值

发布于: Android转发:4回复:29喜欢:36

阅前提示

本文仅作为个人投资思考记录,文中涉及所有个股的操作及看法,均可能存在谬误;所提及的持仓股均有腰斩甚至脚踝斩的风险。

请阅读者理性思考,切不可根据本文的思考和判断作出买卖决策。

引言

正所谓“不知其害者,不可谋其利”

投资一家公司,除了了解它是做啥生意的、优势是啥,还需要知道其潜在的风险有几何,如若脑中对此空茫茫,恐怕日后愁倚顶楼中

尽管,投资一家公司我们无法穷尽其所有,但在有限的范围内,我们还是应该尽可能挖掘其潜在的风险,这样可以让我们有前车之鉴,看见这家公司不好的一面

以上为本篇第一部分——风险

此外,本文将阐述个人对鱼跃的估值,这是鱼跃系列文章中,最不重要的一部分,甚至你不看都行

为什么?

因为,估值是非常具有主观性的行为,其过程夹杂着个人对商业的理解、对安全边际的追求、对行业未来发展的乐/悲观、对护城河宽窄的看法等等

所以,可能对我而言是这个估值区间,对你而言又是另一个区间

正因此,如果认可,绝非证明我的英明神武,而只是正中下怀罢了,如果不认可,也无需撰写长文讨伐我,只需嗤之以鼻,帅气离场即可,何必相看两生厌,对吧[大笑]

※系列文章:

鱼跃医疗①丨何为“鱼跃”?

鱼跃医疗②丨鱼跃的“宿命”

鱼跃医疗③丨万字长文,详解鱼跃竞争优势&成长空间(上)

鱼跃医疗③丨万字长文,详解鱼跃竞争优势&成长空间(下)

鱼跃医疗④丨掘金者鱼跃(上)

鱼跃医疗④丨掘金者鱼跃(中)

鱼跃医疗④丨掘金者鱼跃(下)

一个小请求:每篇系列文章都是我收集大量原始资料、独立原创的,如果此文对您有帮助,请帮我点赞、在看、收藏、转发,这是我创作更多优质内容的动力,感谢[加油]

正文

风险部分

前文有提及,鱼跃这盘生意,是巴菲特所说的“顺风”行业下的生意

也因此,在我有限的认知范围内,个人认为,其风险基本难成气候

在此处,我将其风险分为六点——其中4假1真,1半真半假,如你所想,只有“1真”是本文重点阐述的内容,其余部分,薄如蝉翼,基本属于一捅就破,无需花费太多笔墨

好了,让我们开始吧😎

假风险1.监管方面,过于宽松/过于紧缩的风险

宽松方面,意为:在医疗器械管制上,医疗器械注册证门槛大幅降低、医疗器械企业相关资质取得门槛大幅降低、医疗器械企业日常管理大幅宽松化的风险。

商品/服务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

这种情形如若发生,毫无疑问将使市场上涌现出更多的二类医疗器械产品——中翻中:供给多了,结果就是将市场搅得天翻地覆

但是依我愚见,这种情形断然不可能发生,这一方面是鉴于我国历来往左走的传统——宽松是不可能宽松的,给你缩紧点倒是可以商量

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趋势性,未来的医疗器械企业,产品多元化和智能化等为大势所趋,这种趋势,也驱使老大多采用一刀切的管理办法——严点总是没错的

所以,宽松方面,pass。

紧缩方面,意为收紧医疗器械企业的监管,包括但不限于提升准入门槛、提高取证难度、加大日常监管力度

这种情形有发生的可能,且可能性不小

如何看待?——适度紧缩对鱼跃而言有益无害,如若极度紧缩(例如极大限制取证数量、极大提高资质取得门槛、企业监管变态式日常化等等),则会对鱼跃产生不利影响

当然,这是基于极端化的预想,这种情形是否会发生?个人认为,基于监管者以下执政思路,极度紧缩的政策几乎不可能推行:

①对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的重视,使监管层无意缩减医疗器械产品的供给,否则将抬高医疗器械产品之售价;

②人民确实有该领域的消费需求,满足这种需求,对维稳、提高劳动力生产水平等方面具有诸多裨益;

③二类医疗器械行业,实际上属于可选消费,其产品大多“很久才买一次”、“买一次用很久”、“价格不会高到掏空几个口袋”,基于这一点,监管者并无极度紧缩的动机

④外资企业一直对我国广袤的市场虎视眈眈,而二类医疗器械作为附加值高的产业,监管层必然不可能拱手让它,扶持好国内的二类医疗器械企业才是明智之举

所以,紧缩/极度紧缩方面,pass。😎

假风险2.企业质量体系问题

之所以拿这一点出来谈,是由于鱼跃近年来,常被通报“药监局飞行检查”出现问题

所谓“飞行检查”,就是检查部门在不提前通知的情况下,直接至企业进行现场检查

鱼跃“飞检”出的问题,大多是“东西没按规定放好”、“应该标识日期的未标识”、“部分应记录的内容存在缺失”

——这种问题背后是鱼跃未能达到老大的相关要求

但是!说句不好听的,这种要求,是坐在办公室内的专家制定出来的,在执行起来可行,但是,繁忙的车间在运转过程中,要落实到位并不容易

这种荒诞、魔幻的要求在现实中有很多,例如电动自行车一定要装踏板,这种踏板不仅安装位置难以发力蹬,导致鸡肋,还会跟着车轮转动而转动,对驾驶者安全构成威胁

所以,这一规定的推出,受到广大使用者的严词抗议

这就是此次“飞检”出现问题的缩影,拿去简单类比一点毛病都没有

不是说这种要求不好,鱼跃故意不满足,而是过于苛刻,难以落地,如此空中楼阁,在实施上怎么可能不存在阻力?

况且,自飞行检查实施以来,没有一家企业是零缺陷通过的,这一点,也侧面佐证了我的看法

因此,这里将企业质量体系问题列为假风险

假风险3.未来潜在的低价竞争风险

这种情形可能发生,但对于以“产品组合多样化”为护城河的鱼跃而言,构不成重大威胁

例如,三诺部分血糖仪产品,确实存在价格明显比鱼跃低的情况,但我仍认为难成气候,理由有三

①能意识到应该买家用医疗器械的群体,大部分其家庭收入水平应是不错的

因为血糖、尿酸、血压等疾病有个统称——富贵病

这类慢性病,大多是由于患者长期以来“管不住嘴”所致,通常而言,这类患者对小几百块的医疗器械价格敏感度不会很高

②相对而言,家用医疗器械作为机器产品,大多数消费者都会有这类想法——“能力范围内买贵的”“贵的=耐用的”

③最重要的,鱼跃的“产品组合多样化”能有效抵御这种风险

产品组合多样化方面,至少在国内市场,鱼跃拿着望远镜都找不到对手。😎

这意味着,如果有一家企业发起价格战,且鱼跃被迫应战,那么结果也只是“拿其中一个业务板块跟你玩”,难以动摇鱼跃的根本

除此之外,鱼跃的强势供应链,也能使其在面对价格战时有底可托

这,就是将未来潜在的低价竞争风险列为假风险的理由。

假风险4.管理层风险

相对而言,鱼跃这门生意对管理层的依赖性较高,这意味着,管理层最好别犯啥大错

在管理层风险这一方面,说的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事件——老吴的骚操作

这些骚操作,概括起来就是上市之初内幕交易、在股市上短线交易两码事

此处,有一则文章详细梳理了其始末,以及读者自己的看法:

网页链接(直接复制打开,雪球作者:铁馬冰河)

我基本认可该文对鱼跃黑历史的看法

但是从今日来看,老吴的黑历史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不大,并且,自老吴2019年卸任至今已过去接近5年

因此,此次事件,对股东而言可以说几乎不存在负面影响

彼时与此时相比,反倒是当初的小鱼越来越壮硕了。

半真半假风险:并购方面的风险

并购方面的风险,囊括起来有三点,都是不痛不痒,难以造成重大危害的风险。

1.管理能力跟不上并购扩张的步伐

前文中的曼吉士正是这一风险的体现,这一风险前文已有论述并给出结论,没有什么难懂的地方

但为何将其归为“半真半假风险”?

——实际上,还是取决于两方面:①是否存在困难的客观经营条件;②鱼跃“想做”还是“不想做”

前者是宏观条件所致,无法改变、无法躲避、只能承受

后者是鱼跃可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以往的经验看,只要鱼跃想干,大概率是能干成的

一半是“只能承受的困难的客观经营条件”,一半是“只要想干,大概率能干成”,所以,“管理能力跟不上并购扩张的步伐”,为半真半假风险。

2.出高价,为梦想窒息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纵观商业发展史,过分溢价收购,是压倒企业的稻草之一

通用电气在这一方面非常具有发言权。

21世纪初,通用电气连续公布三起收购案,其中两笔作价都非常高,这种不理性的并购,埋下了资产负债表恶化的种子,最终于2018年金融危机之时重挫通用

从此案例中,我们能看出,并购虽不是坏事,但一定要警惕为梦想窒息的高价收购

鱼跃的并购中,确实有几笔并购是溢价收购

但回过头看,这几笔溢价收购并未对鱼跃产生巨大危害,相反,一些溢价并购还增强了鱼跃的科技力:

一来由于鱼跃有意控制步伐,所以涉及金额小,从历史上看,鱼跃在溢价收购中绝不挥金如土;

二来虽溢价,但确确实实能给鱼跃带来协同,转化为技术、渠道上的增益

所以,一方面,此处将“出高价,为梦想窒息”,也列为半真半假风险

另一方面,投资者也应跟踪鱼跃未来的并购,看是否出现“既无协同效应,又高溢价”的并购,若有,就要打个问号了

3.多元恶化

这一方面,投资者只需把握好一个点即可:

在未来二类医疗器械看不见天花板的时期内,鱼跃应该老老实实,所作出的并购活动,应局限于医疗器械行业内——这是我对鱼跃的“苛求”[大笑]

如若业务还看不见边际,就把手伸到与主业无关的业务中,那么投资者就要考虑管理层背后的有无合理动机了。

真风险:家电企业掠夺市场的风险

早在我发表鱼跃医疗③丨万字长文,详解鱼跃竞争优势&成长空间(上)一文后,就有读者留言: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此段文字简而言之,就是:家电企业掠夺市场的风险

开宗明义:确确实实,家电企业正在进入医疗器械市场,但医疗器械细分领域众多,从这个大视角来看,家电企业入主医疗器械行业,一部分并非同质化竞争,换句话说,跟鱼跃同属一个大行业,但不是一窝的;但有一部分,就是真刀真枪往要害里戳了

别抬杠,往下看

长话短说,以当前三大家电巨头格美海为例,能对鱼跃产生威胁的,有且只有海尔,当然我还是总体对这三家企业进行简述,以期读者能明白为啥这么说

先就美的开始吧

1.美的——业务真是广

或许是我愚昧,美的入主医疗器械领域这一举动我不看好,坚定不看好;但我绝对支持,坚定支持。

为啥?涉及领域太广,业务又难以协同

美的医疗器械领域的布局中,基本跟鱼跃的家用医疗器械不沾边,它干的是啥玩意?

太多了,例如影像检查诊断设备(没错,就是万东,美的鱼跃科技接盘了)、临床手术设备,还有许多诸如“智慧医院场景解决方案”等业务,这些业务,概括来说玄之又玄,甚至字都认识,连起来读就是不明白啥意思

仔细读过并购系列文章就能反应过来:前两者或许能产生协同,但后者就谈不上协同了

这样的业务,或许如美的所说,真的能拯救万民于分分秒秒之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我绝对无意否定这种行为,甚至我举双手赞成这种为满足社会需求、不断精进的壮举,多少褒扬都不足为过

这种行为,如若能产生可观的自由现金流,当然是好之又好

但是,投资者们,请不要忘记,最终使你获益的,必然是企业自由现金流的不断增加,如果未能满足这一前提,或许我们只能悲壮地说一句,我们不愿意为此埋下种子,因为未来,大概率长不出苍天大树。

所以,这里可以初步断定,美的入主医疗器械,并未能对鱼跃构成实质性的威胁,但在此,我愿意为美的“尊重生命的每一秒”的使命,表达我至真至切的敬意。

2.格力——似乎并不专注

格力医疗器械领域的正式开拓,始于2020年

原因众所周知,但是在这一方面,格力在医疗器械领域的表现似乎并不专注

疫情初期,格力生产的医疗器械主要与防疫相关,如口罩、额温枪、医用护目镜等等

浪潮褪去后,格力的医疗器械板块似乎路径不明,专注度并不理想

根据年报,格力涉足的有医用防护品、实验室设备、移动医疗设备等领域,一方面,这些领域,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并不与鱼跃产生竞争关系;另一方面,这些业务,似乎只是为了“凑数”的——方便跟投资者说,咱们也往医疗器械行业来一脚如何?

为啥这么说?

因为“医用防护品”,就是口罩之类的产品,这从疫情之初就开始做了;“实验室设备”,猜想是实验室净化空气、消毒的相关系统;“移动医疗设备”,则是移动核酸检测设备

所以在此我悲观地认为,格力进入医疗器械领域,或许如董小姐所说,是特殊时期上级派发的特殊任务,这种任务所产生的业务是“被推着走的”,或许过几年,进军医疗器械领域的豪言壮语,终将化为云烟。

3.海尔——警惕肘腋之患变成心腹大患

如果说格力美的两巨头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发展上是路径不明,那么海尔的表现,可以说绝非池中之物

海尔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布局可谓广泛,其中有已上市的“海尔生物”,但这一公司主要提供“低温存储解决方案”,这一业务,基本上可以理解为一门“为生物样本/医药药品/试剂/疫苗等提供低温存储”的生意

这门生意与鱼跃无瓜,直接pass[俏皮]

但海尔名下的“江西海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经营实体,就值得我们注意了——因为其业务“真刀真枪往要害里戳”

从海尔在各大电商平台的家用医疗器械产品上看,实际上大多数品类都不是自研自产的,说再直白点——海尔不少品类,都是贴牌而来

这里简单梳理了一份表格:

海尔在电商平台主要销售以上医疗器械,其中,除了江西海尔是“自己人”,其余基本都是贴牌生产

从我短浅的目光来看,未来的海尔绝不满足于“贴牌”

这里就要提及一个简单却不容易说清楚的商业知识:

绝大多数创业者(包括海尔)初入一个行业,基本是不具备渠道、技术、产能、市场等资源的——其中市场又是重中之重,没有市场,一切白谈

彼时彼刻,手上资金又有限,那么,在此情况下,怎么做呢?

简单的商业知识是:先有市场,再有产能

要先有市场,肯定要先有产品

要有产品,一是自己建生产线,自产自销,当然,别忘了,此时你连最基本的市场都没有,所以,这条路只建议人民币玩家去走;

二是贴牌生产,这种“拥有产品”的方式,将极大降低固定资产投资成本、充分地利用代工方积累的技术经验,甚至将包材、原料等压力,转移到代工方——后者,就是海尔当下在做的事情

所以一切都清晰起来,我们可以看到,当前的海尔,正悄咪咪地暗度陈仓

或许,它正在走的,是我国不少知名企业此前走过的路——①先通过贴牌拥有产品,来做市场;②等万事俱备,再建设自己的生产线

其中,①海尔已经在做了,并且,如若顺利,未来海尔将往②走,届时,如若海尔在渠道、并购、产品组合多样化等方面持续发力,那恐怕将成为鱼跃的劲敌

当然,这仅仅只是我结合部分企业的发展路径所作出的猜想,未来海尔会不会这么走,我不确定

当下,如何看海尔?

①当下的海尔,看似清风吹浮萍、掀不起大风大浪

请注意“看似”二字,意为“表面看起来”

在正面战场上,海尔所拥有的产品品类远比鱼跃少,具备的生产优势远比鱼跃薄弱,渠道优势、并购经验也远不及鱼跃,因此,总体而言,当下的海尔对鱼跃而言,仅仅只是“肘腋之患”

②但可别忘了,海尔作为国内知名企业,其品牌、资金,甚至于其渠道优势都是十分明显的

品牌、资金这一点不言而喻,九州之下,谁不识海尔?账面上除去有息负债外,接近275亿元的类现金资产可不是闹着玩的

此外,渠道只能算半个优势,毕竟,医疗器械产品需要持有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才能销售,当前海尔的渠道以家电为主,这一点并不能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③因此,未来的海尔,完全有野心、有实力、有把握,在正面战场上与鱼跃一决高下

但若以此就宣扬“亡鱼论”,也大可不必😂,至少当下看,海尔与鱼跃相比,有三不及

理由如下:

①产品组合多样化方面,海尔不及鱼跃

鱼跃的产品可不止家用医疗器械,还有许多咱们平时看不见的临床医疗器械、感控消毒产品正在大卖

就算只拿家用医疗器械出来谈,鱼跃的品类也远比海尔丰富、制备工艺也比海尔精湛

②渠道方面,海尔不及鱼跃

这里就不长篇大论了,详见鱼跃医疗③丨万字长文,详解鱼跃竞争优势&成长空间(下)

简单概括,当前海尔在院内/院外渠道、线上渠道、海外渠道,是无法与鱼跃掰手腕的

③并购经验方面,海尔不及鱼跃

医疗器械的生意确确实实不算高门槛,但是,想做得好、想活得久,可不是敲敲键盘就能达成的

繁多的品类如何获取,并购是捷径,能不能消化好,更是重中之重

海尔在这方面做得如何?至少此时,我还未见得相关事实,证明其在医疗器械领域拥有成熟的并购经验

而纵观鱼跃并购史,鱼跃不仅在并购上做得不错,在消化上也做得OK,甚至还把手伸到海外去,这一点就不赘述了,并购系列三部曲已经写得够详细了😂

所以,发现了吗?鱼跃系列文章自始至终,前后呼应,海尔的三不及,正好对应了鱼跃四大护城河的其中三个

所以,请别再敲敲键盘,甩下“没门槛”、“同质化”几字,就拂袖而去

商业世界纷繁复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妄下定论不会显得多明智,但肯定会显得很蠢笨。

至此,风险部分,结束😜

估值部分

估值方面,我采用的是老唐估值法

这种估值法只适用于特定生意:净利润为真、净利润可持续、维持当前净盈利无需大额资本支出

说实话,做生意之前,我对这三点的“含金量”一无所知,直到自己经营生意,才知道,一门生意若能做到以上三点,称之为印钞机也毫不为过

通俗点讲,以上三点对应如下经营特性:

①净利润为真——意味着这笔生意“赚来的钱”不是纸上富贵,而是放在公司账户上随时可支取的真金白银

这种生意,可能出于周转上的需要而存在应收款,但最终,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基本可对上号,中翻中:净利润最终基本可转化为现金

②净利润可持续——意味着经营者的这笔生意具备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换言之,在可预见的未来,这门生意将持续为股东赚取真金白银

③维持当前盈利无需大额资本支出——意味着你赚来的真金白银,拿去花掉,对你继续赚钱没有任何影响,除非你需要扩大再生产

这一点最不好理解,但直击做生意的要害,举个正反例子

正面:假设2023年净利润为100元,并转化为现金,且当前账户上有且只有这100元,接下来,即使你把这100元花掉,也不影响你2024年继续赚这100元

这就是“维持当前盈利无需大额资本支出”,用老巴的话讲,就是赚来的钱基本都是“自由现金流”

但有些生意就不尽然了

反面:假设10年前,你花100万元买入一批机器,并且每年折旧费用10万元,这批机器一年可以给你带来10万元的净利润。那么到今日,10年间你累死累活赚取了100万元,满怀欣喜地打开财报,才发现由于机器折旧,这十年来,你的净利润为0,机器历经风霜也即将报废,这时,为了“维持当前盈利”,你该咋办?——继续买机器

上文两个例子有点简单化与极端化,真实的商业世界表现形式并不如此,但是殊途同归,最重要的是,投资一门生意,一定要投资一笔最终账面上有大堆真金白银的生意,而不是剩下一大堆机器的生意

显然,鱼跃的生意是适用于老唐估值法的,此处字数已达7300字左右,如果详细展开,恐怕文字到1.5万字才能勉强打住

所以,结论在上,日后有时间,再写一篇展开文章

有了以上铺垫,我们终于可以开始估值了

到此,就进入“念咒语”、“套公式”的阶段了:

当前,无风险收益率约为3%~4%——因此,合理市盈率约为25~30倍

早在23年12月,我在公众号写下(但因工作忙,没写完,所以没发表🥺)个人对鱼跃2023年业绩的预测:

2024.1.26,鱼跃发布了业绩预增公告:

因此,个人预测净利润正好踩在业绩预告下沿

注意!这里绝对无意要证明我的英明神武,甚至我更希望你觉得我马后炮,因为业绩预测这件事,就连董事长自己都无法做到,更别说纳米级股东的我

所以对业绩预测我一直秉持一个态度:估对是幸运,估错是常态,预测的目的,只是为了最终估值时一眼定胖瘦而已[加油]

由此,2023年预估鱼跃净利润为23亿元,并且根据历史净利润增速以及个人的保守取值,预计未来三年鱼跃净利润增速为12%,则三年后,鱼跃净利润预估为23亿元*1.12³≈32.31亿

因此,三年后鱼跃合理估值约为32.31亿元*27.5倍=888.53亿元——直接取888亿元

也即当前买点为888亿元*50%=444.27亿元(简单视为444亿元)以下,年内卖点为23亿元*50=1150亿元。

注:年内卖点其实有两个,一个是上文1150亿元,另一个为三年后合理估值*150%——即888亿元*150%=1332亿元。但因“孰低”原则,选取1150亿元为年内卖点。

至此,估值完成,理想买点为444亿元以下,理想卖点为1150亿元以上

买点买,卖点卖,中间装不在

此外,鉴于个人对鱼跃的理解,以及其盈利能力确实谈不上绝佳、至多只可称为二流生意、对管理能力的要求较高等,因此,赋予其仓位约15%左右,如若有更加低估的价格,至高增持至20%仓位

——完,就是这么简单。

后话

说实话,一开始写鱼跃系列并没有想到会受到大家如此抬爱,在这里要感谢大家的关注,以及提出的质疑、意见

在动笔之前,我对鱼跃这门生意、竞争优势等方面的认知只存在于脑中,随着一份份年报、研报以及相关公告的阅读,鱼跃发展的脉络、每笔并购的轨迹也逐渐了然于胸

在此过程中,我也逐渐清晰地感知到鱼跃的脉搏,感知到其生命力,在字里行间,仿佛看到那条扑腾着的小鱼,一步步成长壮硕

后续,我也会随着鱼跃的发展,适时更新对鱼跃经营的所见所闻

至此,鱼跃系列分析文章,完结[俏皮]

一个小请求:每篇系列文章都是我收集大量原始资料、独立原创的,如果此文对您有帮助,请帮我点赞、在看、收藏、转发,这是我创作更多优质内容的动力,感谢[加油]

$鱼跃医疗(SZ002223)$ $洋河股份(SZ002304)$ $汤臣倍健(SZ300146)$

#鱼跃医疗#

精彩讨论

点亮心灵的灯02-29 23:21

这样精彩的关于鱼跃医疗的系列文章居然评论不多,甚至在雪球关注这只股票的球友还不如市值低于鱼跃的汤臣倍健的一半,只能说鱼跃这只股票太不活跃了,赚钱效应不够,吸引眼球不够。文章内容没有什么可说的,细致、理性,给出的结论合理,这样的文章如果风靡成为热点估计依然还要借助于股价的火,这就是股票市场,看起来完全不是芒格老先生说的“理性人”活的好的地方。

全部讨论

非常好的一篇文章。首先非常荣幸我的评论得到您的重视。然后,关于海尔的渠道优势,您提到不如鱼跃,原因是没有取得医疗器械资格证,这方面是否有待商榷?海尔如果在产品上面取得突破,完全是可以在海尔专卖店上面增加医疗器械资格证的,另外海尔在全球也是有非常大的业务布局的,恐怕这方面鱼跃还是相比海尔差一些的。总之,同意您的观点,海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至于美的,格力当前没有造成直接的威胁,也不代表未来不会。如果投资鱼跃,来自家电的威胁就要保持关注。最后,请教您个问题,同仁堂这家公司的估值,很少在30倍以下市盈率,是否就是你文中提到的现金流的原因,同仁堂的现金流一直明显高于报表的净利润? 我一直困惑到底要按现金流为基础还是以利润为基础来做估值。

这样精彩的关于鱼跃医疗的系列文章居然评论不多,甚至在雪球关注这只股票的球友还不如市值低于鱼跃的汤臣倍健的一半,只能说鱼跃这只股票太不活跃了,赚钱效应不够,吸引眼球不够。文章内容没有什么可说的,细致、理性,给出的结论合理,这样的文章如果风靡成为热点估计依然还要借助于股价的火,这就是股票市场,看起来完全不是芒格老先生说的“理性人”活的好的地方。

03-01 08:21

如果没有新的并购,三年后利润32亿有点乐观。我更愿意以2024年20亿利润为基础进行估算。2026年利润在28亿左右。

03-01 16:43

对竞争力分析,对各种收购案例梳理,等等,所依资料远远超过年报,读到这样的系列研究是我们的幸运。

应该用扣非 19 亿,不能用 23 亿做估值

05-09 19:38

写得不错,用心了,并购系列印象深刻,但医疗行业就是,无并购不医疗,无论是国内老大迈瑞,还是海外众多巨头如美敦力,雅培都是滚动并购。
关注到鱼悦医疗,首先是看到年线走得不错,长期看往北走,以为有一定护城河。老龄化社会的加深,大概率鱼跃能分享到一些红利。和三类医疗器械迈瑞医疗、联影医疗一起作为一个医疗器械行业组合不错

03-01 10:32


辛苦了,这组文章非常有价值。前面对鱼跃的所有观点都与我的看法一致,但是我没有你写的如此系统明确。最后的估值方法与细节的估算也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

$鱼跃医疗(SZ002223)$

03-01 08:55

分析的非常到位,确实是用心!为你的专业和细致点赞!忠实的鱼粉一直在等待鱼儿鱼跃龙门的那一天!

从头到尾读完了。

03-01 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