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跃医疗③丨万字长文,详解鱼跃竞争优势&成长空间(上)

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4回复:45喜欢:56

阅前提示

本文仅作为个人投资思考记录,文中涉及所有个股的操作及看法,均可能存在谬误;所提及的持仓股均有腰斩甚至脚踝斩的风险。

引言

本篇为鱼跃医疗企业分析第三篇文章,主要聊聊鱼跃这家公司的竞争优势以及成长空间

系列文章链接:

第一篇:鱼跃医疗①丨何为“鱼跃”?

第二篇:鱼跃医疗②丨鱼跃的“宿命”

●竞争优势

上文结尾说到: 投资一家公司,我习惯先观察其资产负债结构、生意模式,在此基础上,如果估值或者盈利能力对我有足够的吸引力,我将会仔细研究其竞争优势

本文所提及的竞争优势/竞争壁垒/护城河,都是同个意思

在我的观念中,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是投资一家企业中最重要的因素,没有之一,也正因此,本文是鱼跃医疗企业分析中最重要的一篇文章

为什么?——因为资本永不眠

投资股票也好,做生意也罢,请记住这句话。如果有人跟你说:“来投资我这笔生意,利润率直逼茅台(甚至有些没有商业常识的还会跟你说利润率百分之几百)”,请你保持清醒并回想这句话:资本永不眠

●资本永不眠

“一门对外在竞争者而言没有竞争壁垒、对经营者而言不存在竞争优势的生意,其净利率早晚将会被侵蚀至无风险收益率相当的水平,甚至投资回报率低于投入资本成本”

在你吃饭、睡觉、学习、打游戏时,在你生活中每时每刻,甚至就在你看这篇文章的现在,市场上数以万亿计的资本正在快速流动,它们如同一群群饥饿的鲨鱼,不断在“市场”这片汪洋大海寻找稀有的“肥肉”——超额收益率

如果现在有一门生意能获得非同寻常的高回报率,那么其他资本将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关注到同样的机会并纷至沓来

如果这门生意具备竞争壁垒,那么这群鲨鱼撞破头也无法侵入,最终花费大额资本仍没有结果,甚至因此元气大伤;

如果这门生意不具备任何竞争壁垒,那么这门生意将被这群鲨鱼撕咬得仅剩皑皑白骨——净利率被侵蚀至无风险收益率相当的水平

根据微观经济学,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里,竞争产品/服务必然让商品/服务的超额利润丧失殆尽;换言之,超额利润总能吸引来竞争者,没有竞争优势/护城河的公司,难以在竞争中长期维持强劲的增长和超额的利润——这就是资本永不眠

●护城河,有宽窄

谈完“资本永不眠”,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

竞争优势有宽窄,毛利率&净利率是衡量护城河宽窄的有效标准

通过贵州茅台的毛利率、净利率,我们可以看到公司背后那条波澜壮阔的护城河,无数中小酒厂抵上身家,往城墙上拉弓举枪扔炸弹,这条护城河一个小水花就把这些玩意淹没了

鱼跃的毛利率、净利率,虽展示出企业拥有护城河,但这条护城河远远不及茅台宽阔(别因此失望,因为茅台是中国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没有之一)

虽不及茅台宽阔,但鱼跃的护城河也保护了它能够获取高于资本成本的超额收益——毛利率约48%、净利率约22%。

简而言之,鱼跃必然存在某种护城河维持其超额收益,但这种护城河相对狭窄。

此外,本文将梳理一下鱼跃未来成长空间在何处。

竞争优势与成长空间,这二者可谓投资鱼跃的航海图,对它俩有清晰的认知,鱼跃未来能否成长就有一个大致的把控了

一个小请求:每篇系列文章都是我收集大量原始资料、独立原创的,如果此文对您有帮助,请帮我点赞、收藏、转发

您的点赞、收藏、转发,都是我创作更多优质内容的动力,感谢[赞成]

tip.由于本文篇幅较长,合计1.4万余字,所以分为上下两篇推送

正文开始

正文

●竞争优势

鱼跃的竞争优势,囊括起来总共有几方面:

一、通过产品组合多样化,构建起不断增强的品牌优势

过去十余年间,鱼跃通过内生式增长、外延式并购不断促进产品组合多样化,由此也构建了品牌矩阵:

以制氧机、呼吸机、血糖仪及试纸、体温计、血压计等为基本盘的“鱼跃”品牌;——管理层说过:鱼跃是家用医疗器械第一品牌

感染和控制板块的“洁芙柔”、“安尔碘”品牌;

中医医疗器械品牌“华佗”、手术医疗器械品牌“金钟”

急救领域通过并购,获得了“普美康”品牌,等等

医疗器械领域,产品品类的多样化组合一定程度上可以构建护城河,这是由于:

①公司销售的产品品类越多,越具备研发出新产品品类的能力(盈利带来现金流再投入研发,结果就是品类不断扩充)

②多样化的产品组合让公司具备抵御其他公司产品带来的竞争威胁(别人有的我有,别人没有的我还有[流鼻血]

③多样化的产品组合,进一步强化现有渠道网络、制造能力,由此也可带来规模效应(例如公司手头上有十家直销药店或网店,我卖1个品类是卖,我卖50个品类也是卖,但只卖1个品类和卖50个品类带来的盈利效果不一样,推广的效率也不一样,平摊到单位产品的成本上更不一样)

(一)国内二类医疗器械中品类最全的公司

正如前两篇文章所提及,鱼跃在当前国内二类医疗器械行业中,属于品类最全、产品力最强的公司,其他相同领域下的医疗器械企业,要么品类相对单一(eg.三诺、九安),要么品类虽全,但齐全程度或产品力不及鱼跃(eg.可孚)

并且,从业务板块构成中我可以明显感觉到,鱼跃对于自身业务的认识非常清晰,具体而言,是对产品线的开发方面认识非常清晰,仔细对比下图各家公司各个板块有何差别就知道

同时,其他公司有个特点:在本行业的专注度不及鱼跃,咋体现?——其他公司多少沾点与主业相关性弱或者不知所云的业务

每家公司多少都会有些“其他”业务,这一点无可厚非,毕竟有些业务属于苍蝇肉,苍蝇肉再小也是肉,也需要按规定披露、归入其他项

但是可以看到除鱼跃外,其他几家公司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无关主业甚至有点不知所云的业务

九安-新零售业务、三诺-经营品、可孚-仓储物流服务,甚至于可孚在“其他”业务之外,还有一个“其他类产品”。

因此,在业务专注度以及板块清晰度上我们可以看到,鱼跃就像班里的优等生,它没有“节外生枝”,而是对科目的边界认识得非常清晰

(二)坚定产品多样化组合之路,但头脑清醒、不会失速是关键

●头脑清醒

产品组合多样化实际上非常考验管理层能力,更进一步讲,非常考验管理层「既要...又要...」的能力,为啥这么说?

好的品类要开发,但还要考虑有没有能力开发、开发到何种程度、与现有板块/资源能否形成协同...等等问题,如果问题考虑不齐全便撸起袖子下场干,很可能使「多样化」变为「多样恶化」,所以既要看到有好的开发机会,又要考察有没有必要、有没有资源条件

我们都懂的道理,管理层不可能不懂,在这一方面,鱼跃管理层头脑非常清醒,在引述相关内容之前,我想起此前看到九安的企业战略之一:爆款产品战略。(只见老总憋得脑门发热,一阵头昏眼花、脑门冒烟之后,啪的一声,对高管们说:就写“爆款产品”四个大字!)

作为对比,下面是有关鱼跃管理层在产品组合多样化、开发产品的一些看法,这里边涵盖了管理层对于开发产品、产业并购等方面的思考,很具备参考价值:

1.直接选择到一个大单品并不容易,公司会在业务拓展过程中筛选出适合公司的品类、挖掘出大单品

2.对于市场上热度较高的品类,公司会考虑到是否符合公司优势、发展战略、品牌定位等因素后再做决策,同时也会布局短期量不大但有一定潜力的单品,率先进入市场而占据先发优势

3.目前公司产品品类丰富,但各板块运营稳健,各团队均专注于深耕对应领域的产品,同时各个板块的产品力能够协同促进品牌力的提升,亦共同受益于公司平台的赋能

4.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公司可凭借行业地位与资金优势,在研发、生产、营销等多方面为各业务板块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

九安相比,鱼跃对于产品多样化的认知及运营上,有三个“更”:

选品更谨慎、眼光更长远、更精耕细作

我觉得这三个“更”是对九安“爆款产品战略”的啪啪啪三次打脸:

“爆款产品战略!”—“我司所介入的领域应与我司实际发展相符,不是盲目地‘啥爆上啥’ ”——此为一啪

“爆款产品战略!”—“在选品上,我司更注重长期效益,一时爆,固然好,细水长流的产品,才是可沉淀的好产品”——此为二啪

“爆款产品战略!”—“在产品运营中,我司更愿意潜下心来耕好一亩三分地,同时与其它产品形成联动,协同发展,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大笑]”——此为三啪

相比于九安,在业务/板块的发展方向选择上,鱼跃属于“稳健增长型”,市场空间和可持续增长的特性是其考量的重要因素

●不会失速

没有数据的论述是苍白无力的,怎么考察鱼跃对产品组合多样化的管控能力?有没有失速?

——存货跌价准备或合同履约成本减值准备 占 存货原值 的比重(以下简称为“比重”)

当然,若要以该比重作为比较,前提是四家公司的存货跌价准备或合同履约成本减值准备,在处理上采用一样的方法——这样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

在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上,四家企业计提方法一样:每年年末,将存货成本价与可变现价格比较,如若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价格,则差额计提为“存货跌价准备”

至于合同履约成本减值准备,个人认为无需细究

一方面,由于合同本身涉及交易双方的博弈与取舍,因此,签订合同本身就考验管理层对产品组合多样化的管控能力——这笔合同该不该签?会不会造成减值?;另一方面,作为投资者的我们,难以对具体合同进行考察

在确认四家企业的“比重”都是处于“同一起跑线”后,我们正式开始分析:

该表格看起来复杂,但知道逻辑即可:

①产品组合多样化可以构建竞争优势

②产品组合多样化必然会使存货增长,这一点可以理解吧?产品多了,存货自然也会增长,只是增长多与少而已

③既然存货会增长,那么管理层“管理存货”的能力就很重要。这背后不单单是库存的问题,本质上是管理层对产品组合多样化这件事情的管控能力,换言之,对产品组合多样化管控得好的企业,一定是从“管理层想介入××品类” 到 “该品类完全落地,已经生产出成品并销售出去”,这一连串环节都考虑到位、执行到位

④作为局外人的我们当然无法跟到会议室里、办公桌上、仓库里去看看,鱼跃的“产品组合多样化”落实到何处、状态如何

好在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财务指标,看看这事到底干得咋样,于是我很快就想到了:

一笔存货进入公司体内,一开始以存货原值记录在报表上。

历经风霜,在报表上的存货可能会增值或贬值,增值或贬值后,即记录为账面价值。

如果存货因各种原因贬值了,那么,存货原值(进入公司的存货)和存货账面价值(最终记录在会计上的存货),中间差了啥?——“存货跌价准备或合同履约成本减值准备”

到仓库看,这些 损坏/过期/卖不动/未达标...等“没用/贬值”的存货,就被归入“存货跌价准备或合同履约成本减值准备”科目

也即:在资产负债表上,存货的账面价值=存货原值-存货跌价准备或合同履约成本减值准备

因此,我们只需要用:

存货跌价准备或合同履约成本减值准备 占 存货原值 的比重,即可以衡量:一批存货进入公司体内,有多少是因为各种原因而“没用了/贬值了”。比重越低,说明“没用/贬值”的存货相对而言更少,企业对产品组合多样化管控得相对更好,说明从“管理层想介入××品类” 到 “该品类完全落地,已经生产出成品并销售出去”,这一连串环节,相对而言考虑、执行更到位

反之,比重越高,说明管理者对存货管控越“力不从心”,存货因各种原因贬值较大

为方便起见,下文将“存货跌价准备或合同履约成本减值准备占存货原值的比重”统称为“比重”

回看该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几家公司中,比重从低到高分别为:三诺、鱼跃、可孚、九安;换言之,对“产品组合多样化”掌控能力由强到弱的企业依次为:三诺、鱼跃、可孚、九安

2.正常而言,产品组合多样化与比重具有正相关性,即:产品组合多样化越丰富,比重越高。

中翻中:产品品类越多,存货越多;存货越多,越难管理;越难管理,比重越高——也正因此,在这方面的比对上,品类较少的三诺、九安按道理讲应占据优势(比重相对更低),但是,管控能力好的企业,可能出现品类多、比重却低的情况

1)横向:以品类/板块齐全度相近的鱼跃、可孚作为对比

体量小、品类较少的可孚,比重为7.33%;而体量大、品类相对齐全的鱼跃,比重仅为2.60%。

即使可孚上市不久,从21年开始才有财务数据,以2021~2022年财务年度计算,鱼跃的存货原值也达到28.57亿元,约接近可孚的2.6倍,比重约为6.69%。在体量约为可孚的2.6倍、品类比可孚齐全的情况下,鱼跃比重也比可孚略低。

体量越大、品类越全的公司,相对而言,在存货管理方面比体量小、品类较少的公司难度大,这一点没问题吧?相对的,管理难度大的鱼跃,比重仍比管理难度小的可孚低,说明鱼跃的产品组合多样化相比于可孚而言,管控更到位,没有出现急于扩充品类而“失速”的情况

2)纵向:以品类差异较大的鱼跃、三诺、九安作为对比

●三诺

品类相对单一的三诺稳定发挥,比重最低(2.47%)。符合前边讲的:

产品品类越多,存货越多;存货越多,越难管理;越难管理,比重越高——也正因此,在这方面的比对上,品类较少的三诺、九安按道理讲应占据优势

虽然三诺按道理讲应占优势,但与鱼跃相比占不到多少便宜

——三诺2.47%&鱼跃2.60%,体量比三诺大得多、多样化比三诺丰富得多的鱼跃,比重也仅仅比三诺高2.60%-2.47%=0.13%,差距极其细微

九安

九安老弟可就离了个大谱,在一众医疗企业均保持两位数以下时,九安咔咔直蹦12.29%去,其实写下这段话时,我没有仔细去拉单年数据,但我有把握:应该是疫情这几年“失速”了,让我们拉拉看:

好家伙,草率了,看数据,九安似乎在存货管理上有点放荡不羁,过去5年中,有三年比重处于异常高的状态,其中两年是疫情期间,2022年更是“爆表”;甚至于正常年份(2018年4.40%、2021年3.68%),其比重与鱼跃相比,也不能算低

虽然2022年九安净利润高达164.84亿元,这一年的“爆表”,在存货上“仅”造成1.75亿元的资产减值损失

但请注意:一方面对九安而言,22年属于老巴所说的“收成异常好的年份”,这一点上一篇文章有提及,此处不赘述;另一方面,要知道这几家同行企业,所经营的“仅仅”是毛利率介于30%~60%区间的生意,这数字直接决定了两点:一是管理层要有优秀的费用把控能力,否则容易因管理不当而降低净利率;二是这门生意容错率较低,经不起“瞎折腾”

我们拿正常年份看:

在年份选择上我已经够慷慨了——把2021年也加上了,这一年九安的收成也不错,净利率达到38.98%

但可以看到,即使加上收成好的年份,存货减值带来的损失合计仍为1.1亿元,在“1.1亿元”之前,加上“高达”二字也不为过,因为这1.1亿元的减值损失,还略大于2017年~2020年这四年来九安的净利润总和:

-1.66+(-0.03)+0.27+2.37=0.95亿元

看到这里再看看这段话:

“...所经营的‘仅仅’是毛利率介于30%~60%区间的生意,这数字决定了两点:一是管理层要有优秀的费用把控能力,二是这门生意容错率较低”

本来在此处只是想对比一下九安和鱼跃的比重,可似乎没有对比的必要,一方面本身鱼跃产品多样化已经比九安丰富,即便比重略高于九安也是情有可原;另一方面九安即便多样化程度低,比重仍比鱼跃高得多。这样对比,不知道是在凸显鱼跃的优秀,还是九安的管控乏力?

二、在越来越讲求“科技力”的当下,具备业内领先的研发优势

研发能力植根于管理层的研发认知,鱼跃的研发认知实际上非常清晰:战略上聚焦,战术上迭代,这也是鱼跃在研发方面的优势所在

(一)战略层面:聚焦、聚焦、再聚焦

很多时候,研发费用就像“开盲盒”,投入的研发费用能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力、形成竞争力,最终提升盈利性,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例如,很多医药企业,连年投入大量研发费用,表面看,头上戴着“医药股”的皇冠,放在资本市场上,成几十上百倍的估值,但一看财报才知道: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利润两块五[哭泣]

研发投入多与少,并不代表对公司好与坏,如何看待研发投入,最基本的一点,还是需要看看公司有没有将这些费用投入到该投入的地方、投入到能产生效益的地方,最终能不能为股东带来实实在在的利润

实际上在2021年,就连鱼跃管理层自己也承认:“过去在研发端的投入较为保守,这导致很多产品在进入院内时,已有较多竞品形成阻力,并且在技术上没有较大的领先优势”

说白了,因为研发保守,导致鱼跃的产品研发不够快、技术不够先进

但是在这样一门产品组合多样化的生意中,所有品类都铆足了劲做开发肯定是行不通的,这样不仅难以产生效益,还容易陷入加大火力投入的“自我感动”,说白了:能否带来盈利性、提升经济效益,才是考量研发投入好不好的试金石

好在鱼跃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用认知指导了行动——研发方面,聚焦于呼吸治疗、糖尿病护理、感染控制这三大板块

为何聚焦在这三个领域,我想管理层不是拍脑袋决定的,而是确确实实,这三个板块具备经济效益、可迭代性:

1)最赚钱的三个板块

在鱼跃所有板块中,呼吸治疗、糖尿病护理、感染控制是毛利率最高的三个板块

可以看到,所有业务板块中,这三者营收占比达到55.67%,毛利率介于53%~61%之间,远比其他业务板块毛利率高

2)具备迭代空间

这一点,就涉及到战术层面鱼跃是如何进行产品研发了

(二)战术层面:迭代、迭代、再迭代

之所以选择呼吸治疗、糖尿病护理、感染控制三大板块作为重点研发方向,除了这三大板块盈利能力强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具备迭代空间

不同产品在研发资源分配方面有所侧重,更进一步讲,不同类型的产品技术边界不同,因此迭代空间也不同:

-技术边界较窄、迭代空间较小的产品,即使投入大量费用进行研发,产品创新性仍然难以提高。例如手术刀,即便迭代出了花——镶金抛光上雕纹,最终它的功能用途也仅限于手术过程中开口

但技术边界较窄、迭代空间较小并不等于不再进行研发投入。针对这类产品,管理者选择在制造流程、产品品质等方面上进行投入,属于“改良”而非“迭代”,这种改良也进一步优化了产品成本,从而提升盈利水平。

-技术边界较宽、迭代空间&研发空间大的产品,在研发方面更具投入价值。

例如血糖产品一直在进行拓展与升级,鱼跃的血糖产品在测量准确度上与外资产品相比基本没有差异,且在设计上更符合国人使用习惯,同时有较强的性价比,代表产品安耐糖Anytime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CT15,无需校准可连续佩戴14天,主要技术指标位于行业前列;

在制氧产品方面,鱼跃于2021年推出了便携式制氧产品,对于产品研发,管理层不是想到哪开发到哪,而是对产品发展阶段有着清晰的认知,例如制氧产品其发展历史从从液氧到医用氧,再到医用氧与保健氧共存几个阶段,历史经验证明管理层在这方面的认知是清晰且深刻的,并且根据对应产品的发展阶段因势利导,也正因此,鱼跃的制氧产品不断迭代,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难以撼动

(三)资源层面:机构+人才提供研发动能

1)以研发机构为平台,打造产品力、提升科技力

●打造产品力

鱼跃在海内外均设有研发机构,但呈海内多、海外少的分布态势

德国图特林根、中国台北、上海、南京、苏州、西藏及丹阳设立有研发中心,这些研发中心一方面进行人才储备及新品研发,为鱼跃未来增长提供产品&人才支持。

也正因此,以2022年披露的数据,鱼跃在研产品线产品品种约88项,可孚为28项,三诺为9项,九安为3项,鱼跃在研产品线之长令同行望尘莫及;

另一方面,鱼跃持续打造已有产品的生命力,通过对原有产品功能、技术方面进行改造,推动产品迭代。

●提升科技力

此外,鱼跃2021年设立创新研究院,如果说研发中心侧重于产品研发&改进,那么创新研究院的定位则为“强化基础研发,为鱼跃储备远期竞争力”。

其实我个人是比较反感所谓“科技”或者“技术”,因为谈到这些就容易让人想起“科技股”,这种公司也是“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利润两块五[捂脸]”,人们通常以为“科技公司=盈利性强”实际上是一种误区,在此不做多余探讨,对比一下屏幕生产巨头京东方和鱼跃医疗即可。

创新研究院主要做什么工作?——通过各类基础研发,对现有的核心供应链进行升级

如公司已研发的流体仿真技术、传感技术、电控技术等,这些技术能提升现有产品的性能,从而给用户带来更舒适、更安全、更精准的产品使用体验,例如新款制氧机,在降噪、减重、性能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2)人才储备遥遥领先于同行

管理层方面,鱼跃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合计24人,队伍非常庞大。二十多位管理人员的履历涵盖工商管理、临床医学、金融投资、生物医学/科学/工程、法律、会计税务、信息技术与自动化、微生物学等领域,同时不少管理层人员都是鱼跃发展过程中不断提拔上来的,是鱼跃一步一步成长的参与者、建设者、见证者。

除此之外,并购带来的技术人员也为鱼跃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即:鱼跃喜欢在并购其他企业之后,对企业技术、人才都采取“拿来吧你”大法[笑哭]

还记得上文提及的凯立特创始人张亚南博士吗?在并购凯立特后,鱼跃并没有对CGM业务采取“放养政策”、荒废人才。

在CGM产品线的人才布局上,管理层将产品整体交由张亚南博士负责,同时国际方面公司引进了外籍华人博士,分别负责工艺升级和算法优化,国内方面公司引入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的优秀人才负责具体项目落地执行,财报上我们看到每年糖尿病护理板块业务节节高升,背后正是这些“凯立特人”转变为“鱼跃人”后,不断努力、不断精进的结果。

在并购业务中,鱼跃的态度我非常喜欢:给足尊重、给足利益、给足平台,这三个“给足”是鱼跃多年来并购的成功之道,管理层旗帜鲜明地“买来后孵化”,而不是“买来后放养”,也正因此,深耕“植入式连续动态血糖检测产品”的张亚南博士,加入鱼跃后,将不断加速鱼跃CGM业务的战略落地,最终推动血糖板块业务的快速发展。

文章至此已接近9000字,阅读量太大其实对读者而言不容易消化,容易看了后面忘前面,产生“马冬梅效应”[大笑],因此本文上篇就告一段落

下篇将继续论述鱼跃其他方面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分析鱼跃未来成长空间在何处。

一个小请求:每篇系列文章都是我收集大量原始资料、独立原创的,如果此文对您有帮助,请帮我点赞、收藏、转发

您的点赞、收藏、转发,都是我创作更多优质内容的动力,感谢[赞成]

$鱼跃医疗(SZ002223)$ $上证指数(SH000001)$

@今日话题

精彩讨论

徐大宝李二狗01-17 10:03

呼吸占了大头,制氧线上直销是大头了,本质还是属于家用家电。
外行战略分析的逻辑,可能有用,也很可能错。毕竟过去家电行业很多ceo都错了。试图用一万字代替几百亿的公司战略,是买入理由吗?以此买A不买B吗?
买鱼跃就是多年持续优秀,天花板还很高,不贵。战略优势没什么用,也可能让自己掉沟里出不来。并购策略是双赢这种,能实证吗?很可能错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你替ceo说的都是对的,但是其他变化导致股价最终与你的想法完全不同,人无法想清楚。这种替ceo思考的思维容易埋人,比如格力就有很多。行业不是利基分开的,大家都差不多。你说他呼吸龙头,实际上怡和产品就比他好。
这种行业的优秀,是需要不停更新的财务结果,执着于战略很可能误导自己。
或者,鱼跃人真的懂市场,会把制氧机,做一个详尽报告,市场的未来,鱼跃的路径。何况大多数行业专家,还往往是屁股纠正脑袋朝向,充分独立的在雪球这才会有价值。
从格力经验看,这行业最重要的是找办法实证。我感觉这行去谈企业甚至批评谁的战略不对,一点用没有。
就是要能提前跟踪业绩和产品,以此长期高频佐证或者颠覆逻辑。
比如,究竟今年上半年业绩暴增为何。明年业绩大概率会怎样?这个问题是真懂企业才能回答的。

思进投资01-07 23:28

所以说鱼跃的护城河是狭窄的,这是客观事实
同时行业发展阶段对企业影响也是特别重要的,至少在未来一二十年,二类医疗器械行业前景广阔,这也是老生常谈了

全部讨论

简而言之,鱼跃医疗的竞争优势是不是主要体现研发能力、技术壁垒以及规模经济带来的低成本优势 ? 越看越像家电行业

医疗家电,没有什么复购率,除非增加百分百分红,没什么护城河,老龄化行业增长率5,鱼跃医疗基本也就能获得老龄化的增速。

01-17 18:55

请问第二篇文章是删除了么

01-07 22:52

因为小孩用到雾化器而知道鱼跃,发现财报数据还是不错。但是自己一直看不懂,感觉上是比较难持续保持竞争力的,现在家用医疗市场还是蓝海,后面不知道会不会竞争很激烈,当有新的资本进来后,如你所说的资本不眠会让一切蓝海变成红海,如果没法保持持续竞争优势。

呼吸占了大头,制氧线上直销是大头了,本质还是属于家用家电。
外行战略分析的逻辑,可能有用,也很可能错。毕竟过去家电行业很多ceo都错了。试图用一万字代替几百亿的公司战略,是买入理由吗?以此买A不买B吗?
买鱼跃就是多年持续优秀,天花板还很高,不贵。战略优势没什么用,也可能让自己掉沟里出不来。并购策略是双赢这种,能实证吗?很可能错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你替ceo说的都是对的,但是其他变化导致股价最终与你的想法完全不同,人无法想清楚。这种替ceo思考的思维容易埋人,比如格力就有很多。行业不是利基分开的,大家都差不多。你说他呼吸龙头,实际上怡和产品就比他好。
这种行业的优秀,是需要不停更新的财务结果,执着于战略很可能误导自己。
或者,鱼跃人真的懂市场,会把制氧机,做一个详尽报告,市场的未来,鱼跃的路径。何况大多数行业专家,还往往是屁股纠正脑袋朝向,充分独立的在雪球这才会有价值。
从格力经验看,这行业最重要的是找办法实证。我感觉这行去谈企业甚至批评谁的战略不对,一点用没有。
就是要能提前跟踪业绩和产品,以此长期高频佐证或者颠覆逻辑。
比如,究竟今年上半年业绩暴增为何。明年业绩大概率会怎样?这个问题是真懂企业才能回答的。

02-28 14:09

写得非常好,有深度。鱼跃值得关注。

05-01 08:08

感觉上产品矩阵、研发、渠道这些是一步步竞争出的结果,但是形成这些结果的原因肯定还有更深层的,领航人的战略意识或者经营管理的能力,或者先发优势?
这个行业竞争还是蛮激烈的,感觉要研究明白他是怎么得到今天的竞争优势,才能想明白未来优势能否持续扩大。

01-08 18:41

关注。辛苦了

01-08 07:02

01-07 21:25

分析非常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