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我对宋城的疑虑

发布于: Android转发:11回复:266喜欢:91

最近实在是太忙。虽然各个持有的公司一直在持续关注中,也搜集了一些资料,但确实没有时间来仔细梳理成文。

今天在雪球上看到有人在讨论宋城三亚项目营收的问题,借此机会聊一下我对三亚项目和宋城的疑虑。

下表是各个项目历年营收的情况:

可以看到,三亚项目的营收恢复情况是最糟糕的,不及18/19年的一半!对此,投资们都非常关注。这是今年5月15号的投资者关系记录中的提问和回答:

这是今年1月30日投资者关系记录中的提问和回答:

前一个是面向网上投资者的,后一个是面向机构投资者的。公司的回答并不一致。我现在暂时无法判断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但我从公司历年来与投资者交流中那种报喜不报忧的态度来看,我对三亚项目的表示担忧:很可能是三亚千古情项目无法满足三亚游客精品化、高端化的需求。

背后的原因,我想这是因为度假游群体和“来都来了”的到此一游的群体消费心理和需求不一样造成的。

去年我也带家人去看过三亚千古情,节目内容单薄、表现形式辣眼睛,美人鱼在空中扭来扭去确实没眼看。去看之前家人的意愿也就不是很强烈,觉得还不如窝在酒店晒晒太阳。看了之后小孩儿觉得没感觉,老人也觉得一般般。

现场观感和财务数据结合来看,三亚项目我最担心的是产品老化,面临跟汤臣倍健健力多一样的问题。更担心的是这不是孤例,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其他项目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我发现很多宋城的投资人在讨论宋城的时候,都喜欢掰着手指去算又有几个新项目,摁着计算器去算明年后年的业绩,而从不关注节目本来的产品力、依赖旅行社和客栈营销的渠道力,以及产品力老化和渠道结构变化带来的问题。仿佛宋城就是活在真空中,不需要考虑和应对这些问题,只要开一个项目就能多出一两个亿的利润。

这是一种盲目的乐观,也是缺乏实业经验的表现。真实世界中生意的变量很多,造就了生意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宋城在投资者心目中是旅游演艺一哥,在部分地方政府心目中也是招商引资的香饽饽。但是,在消费者心目中呢?消费者在什么情况下会去看千古情表演?有达到去一个地方必看的程度吗?如果不是旅行社或客栈强推,还有多大比例会主动去看?随着跟团游的比例降低、自由行的比例提升,渠道优势还在吗?

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正视和思考的问题。汤臣倍健现在就面临渠道由药房转为线上渠道的问题,左支右绌,销售费用暴涨却推不动营收增长了。宋城在客户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时,还能保持竞争优势吗?

我们一直认为宋城拥有极强的竞争优势,但我们在讨论竞争优势的时候,究竟在讨论什么?其实仔细分析宋城不成功的几个项目,就会发现宋城的生意同样很容易死于竞争。

西安项目最为直接。西安现场演艺市场高手如云,有《长恨歌》、《驼铃传奇》这类一线节目,也有《梦回大唐》、《梦长安》、《西安事变》这类二线节目。面对一片红海的竞争,公司主要以低价策略+提高市占率为导向。所以去年还没有盈利,好在今年一季度已经实现盈利。

同样的,在《魅力湘西》、《烟雨张家界》、《天门狐仙》等节目的竞争压力之下,张家界项目的营收和盈利能力也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公司之前与《印象·丽江》竞争时,充分利用了丽江的客栈渠道,地毯式推广+高佣返点的模式,很快就占据了上风。见下图:

目前来看,桂林项目与《印象·刘三姐》的竞争也大概率会重复这一过程。这部分得益于千古情项目室内全天候表演vs印象系列受天气影响极大的特点,毕竟对于打卡式的旅游客群来说,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节目时间的确定性拥有很强的优势。

这当中也体现了公司的运营能力,所以我并不太担心西安项目和张家界项目。目光放长远一点,公司很大概率能够从竞争胜出。

我最担心的,不是现有的旅游演艺的竞争对手,也不是很多人担心的什么VR、线上化之类的。

干掉你的对手,很可能都不会在你的视野中。这句话适用于快速变化的互联网,可能也适用于宋城。

马云曾经胯下海口“阿里巴巴拿着望远镜也找不到竞争对手”。结果,就在今晚,拼多多的市值就已经超过了阿里巴巴。

宋城的竞争对手,很多人可能也还没有看到。跟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在争抢用户时长一样,旅游过程中也有各种各样的消遣方式在争抢游客的用户时长。

我安排了五天假期去三亚,来回的路上就会耽误至少两个半天。去个蜈支洲岛花半天,带还在去一趟亚特兰蒂斯又是半天,和老婆去潜个水得花半天,自己去跳个伞、开个沙滩摩托又是半天。既然是来度假,怎么也得好好泡一泡酒店吧?这哪还有时间去看什么千古情?除非同行人员中有人强烈要求,否则千古情很难排上号。

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在上海项目上,和这种城市演艺争抢用户市场的节目更多。本地的海派小资们更愿意去梅赛德斯中心听一场音乐会,去西岸艺术区看一场艺术展,或者去逛一下午画廊。谁会去看村晚千古情?

去上海的游客,年轻人或者带小孩儿的家庭,首选肯定是迪士尼,然后去陆家嘴、南京西路打个卡。对于一个只有百年历史的国际大都市,“千古情”三个字听上去就怪怪的,能有几个人专门会把上海千古情作为其中的一个打卡点?能代表上海的打卡点很多,千古情算老几啊?

其实,三亚项目的营收本身下滑不可怕,上海项目迟迟不能盈利本身也不可怕。可怕的是,这背后是否代表着某种结构性的变化趋势正在发生?公司的产品已经慢慢跟不上市场的需求了?是否意味着团队对于千古情节目模式的路径依赖和创新缺失?

我现在无法判断,但是如果要继续拿着宋城,这个是必须密切跟踪的点。

说了这么多不好的,也说说好的吧!佛山项目实现了开门红,按照公司的说法,每天的演出场次很多,直逼大本营杭州了,而且一季度就已经实现了盈利。

佛山项目和西安、上海、三亚项目一对比,其实更能发现公司项目选址的一些要素:周边没有其他知名的现场演艺节目,也没有其他太多休闲节目分流用户时长,城市本身的历史长度和厚度都得配得上“千古情”三个字,等等。

$宋城演艺(SZ300144)$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

精彩讨论

庶人哑士05-27 08:26

你是脑子有问题还是记性有问题?我什么时候在底部看空阿胶了?哪怕这次对宋城,也只是在分析几个项目业绩不好可能的原因。
如果你有数据、事实和逻辑,我非常欢迎提出来讨论。但是,如果只有这种罔顾事实的情绪化表达,还是滚一边去吧!

点亮心灵的灯05-23 09:36

个人认为,经过三年疫情的坚持,宋城演艺的竞争力是否更强了,这是需要实践检验的。
1、管理层不诚信暂时看不出来,但投资存在问题(六间房)是明确的,同时投资能及时“优化”,比如珠海、澳洲项目转让集团,说明运作能力还不错。
2、聚焦主业是最近管理层强调的,但几个新老千古情都存在不同的问题,是考验经营能力和与时俱进能力的时候了。大本营(杭州)能否成为优化创新领头羊并再创新高?竞争激烈市场(西安)能否杀出重围?消费升级的市场(海南三亚)能否改革创新?一线城市(上海)的演艺活动如何赢得客流?开门红(佛山)之后能否再上层楼并经验推广?轻资产(三峡)运作能否出亮点?这些将是24年的关键看点。
3、旅游业属于众口难调的休闲娱乐项目,必须坚持特色和创新,如何平衡并保持过去高效低成本的特色是宋城的观察窗口。最终打造稳定的口碑和IP,才能让宋城变为一线白马股。正如我在“锋谈慧语”公众号的留言——旅游业的需求增长是明确的,但供给的增长可能在短期内更多,因此跟风上马的景区大概率是赚不到钱的,现有的景区旅游公司的业绩也可能因为内卷而赚了热闹赚不了钱。在旅游热中,航空公司属于卖铲子的,应该更有机会稳赚。宋城同样面临需求增长较大而诱惑供给过剩提供的问题,同时竞争者不完全是演艺,能否杀出重围获取利润是需要考验的。

坚韧执着05-27 08:00

记得在东阿阿胶底部的时候,你也对阿胶也是深度质疑,甚至因为我强烈看好阿胶的观点引起你的反感,还把我拉黑过。这次在宋城底部,我们的观点又再次对立,有意思!不知道你看不看巴菲特每年的《致股东的信》,我从来没有看到哪怕一次,巴菲特像你这样拿着放大镜去研究一家企业。即使像巴菲特这样顶级的投资家,但要他去当企业家,百分之一千会把迪士尼干黄,把苹果干废。段永平是企业家出生,他投资一家企业的时候,也从来不会去干涉企业的运营。宋城的管理团队,是靠真枪实弹打下来的天下,你就一点纸上谈兵的臆想,就以为自己可以在演艺行业指点江山?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外行去指挥内行,你是想把宋城干废还是干黄?最后用段永平的一句原话提醒你:“如果你买了自己不明白的东西,你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有担心的时候就卖了吧,没人有什么办法能够让人拿住自己不懂的公司的!”$宋城演艺(SZ300144)$ $东阿阿胶(SZ000423)$

庶人哑士06-02 17:47

不得不佩服你这种为管理层辩驳的水平以后董秘你来当好了
公司现在账上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合计33个亿。截止目前公司投过的项目单个投资基本都在3~5亿的量级,还要分两到三年建完,每个项目一年也就不超过2亿的投入。公司每年还能赚10亿的真金白银,每年赚的钱都够同时开工3~4个重资产项目了。如果真的是聚焦主业,完全够用了。保留那么多现金在账上干嘛?

庶人哑士06-02 21:48

如果三亚项目能够快速迭代、挽回颓势,就能证明运行能力强。过去成功的项目选址都是借助知名景点的庞大人流,叠加人们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带来的旅游热,本质上来说打的都是顺风局。现在消费降级和三亚其他旅游消遣节目争夺用户时长的竞争格局下,是逆风局。我把能够打好逆风局视为运营能力强的表现,否则都是风口上的猪。

全部讨论

我又认真的看了看你的文章,非常谢谢你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问题,对你提出的在三亚,上海项目不足之处,这些我倒不在意,因为公司会不断地去摸索,去磨合,这些不需要我们去操心的事情,优秀的企业,不可能因为一两个项目不行了,就去否定一个公司的价值,否定了一家公司的未来发展能力,就像可口可乐在某些区域它销售的不好,就像沃尔玛在中国过去扩展非常快,而且有好多过去很兴旺的店面,现在都不行了,那么因此也否定沃尔玛,可口可乐的价值存在吗?所以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他有没有新的亮点出现,就像广东千古情,就像过去做得不很好的西安千古情,现在突然间又出现了火爆,从这里就能看出公司始终不断地贴近市场,不断地去探索,去更新市场的需要,这就是公司的价值所在,也就是未来具有可能成为伟大公司的基因。 都是你提到的一个行业变化的问题,也就是行业消亡的问题,这个我想得很久很久,我过去也很担心这件事情的发生,特别在疫情期间,我都担心疫情三年会改变人们现场观看表演的这种形式存在,通过疫情后的观察,我放心了。但我也还在想是否存在人们不在观看现场演出的这种兴趣,我想到过去各地的电影院和各地的文工团的消亡,我心里有点纠结,后来认真的去想想,然后再去翻看历史,我明白了现场观看演出,这种千年传下来的兴趣是不会改变的,过去的电影院,文工团的消失是由于体制性的问题,由于政府补贴造成了竞争性丧失的问题,虽然有电视出现,虽然电视上各种的文艺节目,电影和电视剧的不断推出,但是进入了市场经济以后的高端电影院又兴旺起来了,高端的歌剧院也就兴旺起来了,所以我觉得百年内宋城演艺这种模式是不会消失的,看看法国的狂人国等等国际有名的现场表演的主题公园能够长久兴旺就说明了一切

个人认为,经过三年疫情的坚持,宋城演艺的竞争力是否更强了,这是需要实践检验的。
1、管理层不诚信暂时看不出来,但投资存在问题(六间房)是明确的,同时投资能及时“优化”,比如珠海、澳洲项目转让集团,说明运作能力还不错。
2、聚焦主业是最近管理层强调的,但几个新老千古情都存在不同的问题,是考验经营能力和与时俱进能力的时候了。大本营(杭州)能否成为优化创新领头羊并再创新高?竞争激烈市场(西安)能否杀出重围?消费升级的市场(海南三亚)能否改革创新?一线城市(上海)的演艺活动如何赢得客流?开门红(佛山)之后能否再上层楼并经验推广?轻资产(三峡)运作能否出亮点?这些将是24年的关键看点。
3、旅游业属于众口难调的休闲娱乐项目,必须坚持特色和创新,如何平衡并保持过去高效低成本的特色是宋城的观察窗口。最终打造稳定的口碑和IP,才能让宋城变为一线白马股。正如我在“锋谈慧语”公众号的留言——旅游业的需求增长是明确的,但供给的增长可能在短期内更多,因此跟风上马的景区大概率是赚不到钱的,现有的景区旅游公司的业绩也可能因为内卷而赚了热闹赚不了钱。在旅游热中,航空公司属于卖铲子的,应该更有机会稳赚。宋城同样面临需求增长较大而诱惑供给过剩提供的问题,同时竞争者不完全是演艺,能否杀出重围获取利润是需要考验的。

记得在东阿阿胶底部的时候,你也对阿胶也是深度质疑,甚至因为我强烈看好阿胶的观点引起你的反感,还把我拉黑过。这次在宋城底部,我们的观点又再次对立,有意思!不知道你看不看巴菲特每年的《致股东的信》,我从来没有看到哪怕一次,巴菲特像你这样拿着放大镜去研究一家企业。即使像巴菲特这样顶级的投资家,但要他去当企业家,百分之一千会把迪士尼干黄,把苹果干废。段永平是企业家出生,他投资一家企业的时候,也从来不会去干涉企业的运营。宋城的管理团队,是靠真枪实弹打下来的天下,你就一点纸上谈兵的臆想,就以为自己可以在演艺行业指点江山?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外行去指挥内行,你是想把宋城干废还是干黄?最后用段永平的一句原话提醒你:“如果你买了自己不明白的东西,你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有担心的时候就卖了吧,没人有什么办法能够让人拿住自己不懂的公司的!”$宋城演艺(SZ300144)$ $东阿阿胶(SZ000423)$

三亚项目对标的是大众团游,这几年的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趋势,有钱的和没钱的消费不太受影响,对标三亚的高端定制游和免费景区游依旧很好,而中间地段影响较大,并且这几年的旅游特点还有短途游好于长途游,这些综合起来我觉得是导致宋城三亚项目表现相对较差的原因。
要改善,首先团队游要起来,其次中产消费要起来,再次三亚本地海岛游的总体竞争力要起来。

庶人兄大作,难得的对宋城理性思考的文章,手动点赞 宋城我买过,好像还赚了点钱,去西安玩的时候还专门去体验了一次,最终还是放弃了,主要原因是俩字,太难,太贵。

在物质生活相对贫瘠或者不丰富的时代,其实并不远也就是10多年以前,老黄的艺术细胞在那时是爆炸的,独树一帜,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要看到人民对精神消费品需求增长的一面,还要看到很多精神消费品的供给也是会发生爆发的。比如: 这几年国产电影崛起,好莱坞大片不吃香了。有艺术细菌甚至艺术天赋很高的人群规模会不断扩大,宋城的竞争优势面临着变弱的风险。
而且现在各地都重视旅游业,城际竞争甚至地域组团竞争都会加剧,各种网红景点也不断冒出来,可总体的消费者时间就那么多。

现阶段提升复购率可能对于宋城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随着自由行相对旅行团增多,特别考验产品的竞争力。我去过杭州宋城,如果去其他城市,没有特殊情况也不太会再去看千古情。
我觉得利好就是旅游业现在在国内属于厚雪长坡。楼主认知能力很强,感谢分享

讲的很有道理。不过旅游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核心还是公司要以不断的创新来满足新的需求。创新者不死。

好文!说到底宋城这些年的创新不足,经营乏善可陈。它对目标客群的消费喜好变化,没有精准把握。即使是夕阳红客群,今天的夕阳红和过去的夕阳红,今后的夕阳红,口味变化也很大。它的节目可能对过去的夕阳红有吸引力,但现在不是了。对非夕阳红群体,如上海的城市演艺,它也没有证明其能力。老黄虽然人品不好,但毕竟曾经创造了辉煌。老黄之后,再也没有新的老黄了。

05-23 23:06

这是我把2020~2022疫情三年隐去的杭州、三亚、丽江三个项目的历年营收曲线。杭州和三亚项目都是在2018年就营收见顶,19年就已经下滑了。而丽江项目19年仍然延续了增长势头,所以23年营收是最接近19年的。这个当然和它去年的开业时间有关系,丽江是春节期间开业的,杭州是3月4日开业的,但三亚项目同样是在春节期间开业的。
按照公司5月15日的投资者管理记录表中记录的信息,投资者问“2024 年 Q1 各景区相对 2019 年恢复的情况如何?”公司回答:“各个景区的恢复情况各有不同,其中成熟项目中丽江、
桂林的营收超过 2019 年一季度,培育项目中西安、佛山一季度表现都非常不错。”反过来说,就是三亚、杭州项目营收仍然没有超过2019Q1。按照这个趋势,上半年也不大可能超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