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未到来的船周期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21回复:172喜欢:65

$中国船舶(SH600150)$ $中国重工(SH601989)$ $中船防务(SH600685)$

#船周期# #中国船舶# #中船科技#

船周期由需求和供给的不匹配而产生。

船舶制造的需求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其一,船舶使用寿命到达极限之后带来的更替需求。 大型货运船舶的使用寿命在30年左右,最近3年的船舶拆解数据显示,被拆解的船舶平均服役年限为32年。我认为取32年作为远洋货运船舶的平均寿命是合理的。

其二,货运需求增加带来的新增运力的需求。 每一轮全球化贸易的繁荣,都会带来货运需求的增加。自1991年以来,全球运力需求高速增长,直至2010年,全球运力平均增速为每年13.7%。随后开始疾速回落,到2022年,全球运力增速为3.74%。

全球贸易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保持相对高的增速,带来了全球运力的高增速。但近些年逆全球化的势头严重,全球运力增速缓慢。我保守的估计,未来32年,全球运力平均增速在1-3%之间。

其三,各船东组织应对逐步勒紧的巴黎协定对航运行业的要求,将排放不达标的船舶提前更换或改装。

船舶制造的产能:

货运船舶的制造,目前90%的市占率由中日韩三国把持。显然这是全世界最卷的三个国家,这也意味着这个格局将保持长期稳定。

上一轮船周期中,全球船舶完工量在2011年达到顶峰,全年完工大概是1.66亿载重吨,其中中国造船完工7665万载重吨,这也是最近50年来的最高点,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全球船舶制造业的极限产能。

和完工量于2011年见顶不同,全球船舶的订单早在2007年就见顶了。虽然在2010、2011年中国造船完工量遥遥领先,但这两年交付的船舶,大多都是赔钱货。

之后就是产能关停,断崖式下跌的订单导致了很多新建的产能无法开工,长期闲置,部分关停。最终全球造船完工量稳定在了9000万吨的样子。全球造船产能利用率在70%左右。

目前所处的周期位置:

船周期分为六个阶段:

1、产能底部、产能利用率底部、价格底部、需求开始增加;

2、产能底部、产能利用率提升、价格底部、需求继续增加;

3、产能增加、产能利用率见顶、价格抬升、需求继续增加;

4、产能见顶、产能利用率见顶、价格见顶、需求见顶;

5、产能见顶、产能利用下跌、价格暴跌、需求暴跌;

6、产能关停、产能利用下跌、价格底部、需求萎靡。

目前我国造船行业所处的位置是1刚结束2刚开始。下面解释为什么我说目前的位置是这里。

船舶的需求量预估:

本轮周期和上一轮船周期最大的区别在于运力需求。前面讲过,上一轮船周期运力需求增速为13.7%,而本轮需求异常萎靡,乐观估计也只有3%。

上一轮产能巅峰是1.66亿载重吨,经过上一轮船周期的产能出清,目前全球产能大概是1.3亿载重吨,已经关停但可恢复的产能大概0.3亿载重吨。

另外,上一轮船周期交付巅峰是在2010-2011年之间,全球平均船龄只有13年,而船舶的寿命平均有32年,距离船舶替换的巅峰需求还有19年。

2022年,全球(百吨以上)船舶总运力为22.03亿载重吨。未来增速按照最乐观的3%去考虑,再叠加上上一轮船周期所生产船舶的更替需求,全球船舶完工量将在 2037 年达到1.6亿载重吨,并在2043年见顶。下图模拟了这个过程:

在手订单质量:

从2023年全球造船企业接单情况来看:

船舶大小方面,中国企业在手订单平均单艘载重为2.44万吨,国外其他企业为2.95万吨;

船舶售价方面,中国企业在手订单平均价格为0.61亿美元/艘,国外其他企业为0.91亿美元/艘。

显然,中国船企虽然在产能上占据了半壁江山,但在行业中的定位依然是做小且便宜的低利润订单。

目前阶段的国际船价上涨和中国船企关系不大,真相是因为北溪管道被炸导致LNG船临时性的爆发了一大波需求,同时推高了LNG船价。但长期以来LNG船的主要产能被韩国把持,高利润的LNG订单都被韩国接走了,韩船台被占,把低价低利润的其他订单挤到了中国,也把实在吃不下的LNG订单挤到了中国。这就是这两年新船价格指数上涨的主要原因。

如上图所示,LNG订单中国造船业只吃到了一个小尾巴,全国只有沪东中华能赚到这个钱,但这个船厂并没有上市。同时今年的全球LNG订单已经在急剧减少了,1-8月,同比去年减少了63%+。

总结:

面对1.6亿载重吨(1.3在运营+0.3闲置)的全球产能和近些年0.9亿载重吨的完工量供给是远远大于需求的。LNG的临时性需求爆发使得韩国造船厂吃到了一波红利。随着LNG订单减少,对应的股价也开始回落。与此同时,中国总装厂商依然在低利润订单中卷价格,高利润订单非常少,生怕拿不到订单饿死的思维方式还没有改变。

等到十三、四年后,供需关系的改变使得中国造船周期走到阶段3和4之间,中国的船舶制造再进步10多年,能拿到高利润订单之后,才是中国船舶中国重工中船防务等总装厂挣钱的好日子。然而,有谁会去炒十几年后的逻辑呢?所以,韭菜朋友们又被骗啦。为了骗韭菜,很多研报甚至把当前船舶平均服役年限写成23年,狂吹替换周期要来了。真缺德鸭~

虽说船周期还有十多年才来,但船舶领域有一个分支,已经迎来了量价齐升。大家知道是哪个吗?

——————————————————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个人思路,不构成投资建议!本人不建议任何个人或机构交易文中所提个股。切勿跟风,后果自负!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精彩讨论

Triangle19802023-10-15 07:37

客观的说,这位球友还是做了功课的,写了那么多东西,还做了表格!热度还挺高的,部分人可能觉得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文章中有很多数据都是有问题的,导致论据和结论都出现了偏差。简单指出几个问题吧:1、产能数据,也就是供给端。根据我们调研中国船舶时董秘淘总的数据目前全球产能大概是1.1亿dwt。CGT口径来看,根据兴业证券中期策略会上邀请的中国船舶集团经济研究中心彭总的PPT介绍,高点产能6600万CGT,目前大约4400万CGT。如果按活跃船厂的数量来算,就更离谱了。从高点下来,活跃船厂数量减少了2/3,并且最近两三年还在减少,头部船厂和尾部船厂的差距越来越大。高技术船型、高附加值船型只有头部船厂能做。从产能复产的情况来看,最近的确有一些僵尸船厂复产了。但是这些船厂(例如恒力)都只能接一些简单的标准船型(例如传统能源的中小型干散货船和集装箱船),LNG、新能源的船型等高附加值船型获得订单的可能性非常小。复产的船厂只能接一些一二线船厂不接的单子。另外,船厂的重启和新建的规模都会比较有限。以下是8月份我们调研中国船舶时,董秘的原话:“在国内要新增船舶产能需要报批,所以产能基本上是不会再新增的。所以小船厂产能因为行业不景气关停,确实是随着这近三年来船舶行业景气度的提升,产能在的情况下现在重启是有可能的。比如说恒力重工他们会重启一些,但这种重启我们理解它是不可持续的。因为船舶工业是一个高技术、高劳动力,是高资金密集型的一个产业。重启新进入这个行业,壁垒是非常高的。现在船舶制造产业越来越向头部聚集。其实就是小船厂的竞争力基本是不具备,也不会对中国船舶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小船厂的重启短期之内形成不了太大竞争力。”如果你认为超大型央企董秘的数据都不可信,或者认为人家是在吹牛的话,我也只能呵呵了。因为大型央企的董秘说话都会偏保守的。2、需求数据,也就是需求端。作者认为贸易总量和逆全球化存在负相关性。建议看看我以前写的一些文章,回顾航运业的历史贸易总量和逆全球化以及全球经济增速并不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性,除非爆发百年一遇的超级金融危机。逆全球化会导致很多贸易系统重构,有利多航线变长的,也有利空航线变短的。3、周期位置的设定完全是没有研究过造船行业的周期规模,自己瞎猜的。造船周期分为四个阶段,这个有好多券商都总结过了。目前处于新造船产能小幅增长,新增订单维持不变甚至减少,造船价格上涨的阶段。4、关于LNG船。你只看到目前手持订单的情况,韩国占据了80%,但是要看到其中的趋势!我觉得目前中国LNG船手持订单能冲到20%已经很了不起了。要知道在2021年以前,韩国在LNG船领域几乎处于垄断地位,只有沪东中华一家每年有个1%-5%的市占率!但是在2022年,中国船厂获得了30%的新船订单,而且2023年前9个月中国船厂LNG船市新船订单市占率也在15%左右。以前只有沪东中华一家,现在江南造船、大连重工、招商局重工、扬子江等都能造了。韩国劳工缺口大,交船周期长,订单流向中国是必然!至于作者写的LNG船的利润10个亿,只能当个笑话了。雪球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欢迎有不同的观点出现。虽然作者的一些数据和观点不太符合我的认知,但是我还是很欢迎这样的声音出现的,毕竟人家有数据、有逻辑,不是简单的情绪发泄!$中国船舶(SH600150)$ $中船防务(SH600685)$ $中国重工(SH601989)$

恐惧的新韭菜2023-10-15 10:48

难得有人正儿八经的出来讨论,那么我可以认真的给你一个回复。 1、关于产能。我承认我确实算错了数据。2021年,中国造船完工3970.3万载重吨(中国政府网),当年产能利用率74.2%(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网)。得出2021年中国造船产能5350.8万载重吨。2011年中国造船完工7665万载重吨。10年期间,产能减少30.2%。2010年全球完工1.66亿载重吨,按照减少30.2%计算,全球产能大概有1.16亿载重吨。这个数据比我说的少一些,比你说的多一些。
但产能数据从来不是一个静态值。为什么?A.因为船舶制造的工业属性,相同数量的船舶制造数量越多,平均每艘建造周期越短。B.现在正处于船舶制造产业转型的初级阶段,很多新型的绿色能源船舶、LNG、LPG等船舶,随着熟练度的增加,建造周期越来越短。C.你认为新增产能很难批复,关停的产能无法恢复。事实是,大家都知道新船厂很难批复,所以哪怕留着壳子,也不会把造船的资格丢掉,而产业转型反而有利于关停产能的快速赶超,就像你开始时写的,你觉得小船厂压根造不了LNG。
从以上三点全部有大量新闻可以验证,同时可以看出,你思维里缺乏动态变化意识,因此我认为你对产能的认知是低估的。
2、需求方面,你就没看懂我说啥就给我扣帽子。我从未说过贸易总量和逆全球化存在负相关,这句话是你说的。我表达的观点是上轮周期是由新增运力需求推动的,不能用上轮周期的节奏来看本轮周期,全球化见顶之后不会有那么高的运力需求增速。和上轮周期主要由新增运力需求推动不同,本轮周期主要由替换需求和环保需求推动。
上轮周期运力需求长期高增速,随着运河不断拓宽,船东拆小船换大船带来的利润增长肉眼可见,所以拆船积极。本轮周期应对环保需求不会带来利润增长,船东主要通过加装过滤和吸收装置改善环保指标,拆船积极性很差,拆船寿命被拉到30年以上,拉长了船舶的替换周期。这两点决定了本轮周期弹性会远逊于上一轮。显然你并没有着重关注两轮周期的区别。
3、我提出的造船周期,基于我的研究和认知。这也是我能提出和主流卖方券商不同观点的原因。如果你承认卖方券商说的都是对的,那你应该早就炒股炒破产了才对。目前造船行业的发展情况,并没有超脱我提出的周期理论,所以你只能说我和卖方券商观点不同,但你没有证明我是错的。
4、LNG船的趋势很简单。A.制造技术正在扩散(从韩国垄断到中国有5家能造,未来会更多)。B.订单量已经暴跌(今年已经跌了63%)C.单价下跌,利润减少。概括来说就是供需关系又要逆转了,行业暴利已经没有了。沪东中华造的前几艘大型LNG,利润真的有10亿。
5、以上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一点,中船的领导从未体现出愿意和散户分享利益的倾向。不管是业绩交流会上恶劣的态度、还是向上市公司收取高昂的授权费、以及51条大型LNG的订单先给沪东中华分了43条这种缺德事,太多了。按照这种做法,你幻想的船周期来了,中国船舶上市公司赚大钱根本就不会发生。这一点你能否认吗?

雪月霜2023-10-13 11:08

就这种水货我懒得吐槽

雪月霜2023-10-13 11:28

船舶很多船型是成本核算,他的利润是等交付后计算的,这导致利润兑现大大延后,目前新船价格达到07年水准,你还在说没有周期,最后造船是制造业,你算总产能有何意义,全是22年截止到11月总完工量才7000多万载重吨,船舶低迷十几年了,很多企业破产后连员工都遣散好几年了,你这能短期拉起来制造队伍吗,造船业不是养猪,进入门槛非常高的,你不知道从哪弄来错误数据在这里胡说八道,你有过仔细研究吗

来学习来的2023-10-15 09:06

我反驳下,楼主说的这个观点:最近的确有一些僵尸船厂复产了。但是这些船厂(例如恒力)都只能接一些简单的标准船型(例如传统能源的中小型干散货船和集装箱船),LNG、新能源的船型等高附加值船型获得订单的可能性非常小。复产的船厂只能接一些一二线船厂不接的单子。
干散转做lng的:随着江苏仪祥船舶制造有限公司为浙江华祥海运有限公司建造的78900立方米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点火开工,这家前身为扬州国裕船舶制造有限公司、以建造散货船出名的企业在停产多年后再次“重启”。
然后重启的恒力有2艘vlcc的订单了。
我之前也想着复苏的船厂只能造些干散船啥的。

全部讨论

客观的说,这位球友还是做了功课的,写了那么多东西,还做了表格!热度还挺高的,部分人可能觉得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文章中有很多数据都是有问题的,导致论据和结论都出现了偏差。简单指出几个问题吧:1、产能数据,也就是供给端。根据我们调研中国船舶时董秘淘总的数据目前全球产能大概是1.1亿dwt。CGT口径来看,根据兴业证券中期策略会上邀请的中国船舶集团经济研究中心彭总的PPT介绍,高点产能6600万CGT,目前大约4400万CGT。如果按活跃船厂的数量来算,就更离谱了。从高点下来,活跃船厂数量减少了2/3,并且最近两三年还在减少,头部船厂和尾部船厂的差距越来越大。高技术船型、高附加值船型只有头部船厂能做。从产能复产的情况来看,最近的确有一些僵尸船厂复产了。但是这些船厂(例如恒力)都只能接一些简单的标准船型(例如传统能源的中小型干散货船和集装箱船),LNG、新能源的船型等高附加值船型获得订单的可能性非常小。复产的船厂只能接一些一二线船厂不接的单子。另外,船厂的重启和新建的规模都会比较有限。以下是8月份我们调研中国船舶时,董秘的原话:“在国内要新增船舶产能需要报批,所以产能基本上是不会再新增的。所以小船厂产能因为行业不景气关停,确实是随着这近三年来船舶行业景气度的提升,产能在的情况下现在重启是有可能的。比如说恒力重工他们会重启一些,但这种重启我们理解它是不可持续的。因为船舶工业是一个高技术、高劳动力,是高资金密集型的一个产业。重启新进入这个行业,壁垒是非常高的。现在船舶制造产业越来越向头部聚集。其实就是小船厂的竞争力基本是不具备,也不会对中国船舶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小船厂的重启短期之内形成不了太大竞争力。”如果你认为超大型央企董秘的数据都不可信,或者认为人家是在吹牛的话,我也只能呵呵了。因为大型央企的董秘说话都会偏保守的。2、需求数据,也就是需求端。作者认为贸易总量和逆全球化存在负相关性。建议看看我以前写的一些文章,回顾航运业的历史贸易总量和逆全球化以及全球经济增速并不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性,除非爆发百年一遇的超级金融危机。逆全球化会导致很多贸易系统重构,有利多航线变长的,也有利空航线变短的。3、周期位置的设定完全是没有研究过造船行业的周期规模,自己瞎猜的。造船周期分为四个阶段,这个有好多券商都总结过了。目前处于新造船产能小幅增长,新增订单维持不变甚至减少,造船价格上涨的阶段。4、关于LNG船。你只看到目前手持订单的情况,韩国占据了80%,但是要看到其中的趋势!我觉得目前中国LNG船手持订单能冲到20%已经很了不起了。要知道在2021年以前,韩国在LNG船领域几乎处于垄断地位,只有沪东中华一家每年有个1%-5%的市占率!但是在2022年,中国船厂获得了30%的新船订单,而且2023年前9个月中国船厂LNG船市新船订单市占率也在15%左右。以前只有沪东中华一家,现在江南造船、大连重工、招商局重工、扬子江等都能造了。韩国劳工缺口大,交船周期长,订单流向中国是必然!至于作者写的LNG船的利润10个亿,只能当个笑话了。雪球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欢迎有不同的观点出现。虽然作者的一些数据和观点不太符合我的认知,但是我还是很欢迎这样的声音出现的,毕竟人家有数据、有逻辑,不是简单的情绪发泄!$中国船舶(SH600150)$ $中船防务(SH600685)$ $中国重工(SH601989)$

就这种水货我懒得吐槽

1、船龄有误。事实是拆船龄已缩短至25年,对应35-36年交付高峰。且没有考虑环保压力下船龄更新周期缩短,如果考虑环保因素,交付高峰还要提前。即使按照你的测算,无法否认的是,之后至少10年内船舶需求将持续快速增长。2、产能数据有误。“面对1.6亿载重吨的全球产能和近些年0.9亿载重吨的完工量,供给是远远大于需求的”事实上是,2022年全球完工量8000万吨,这种情况下中日韩主流船厂船台均占满,有效产能只有8000万吨。背后原因是这一轮船舶更新对造船技术要求提升,超大型船和气体船都是龙头赢者通吃,一线爆满,二线没单。反言之,如果产能真有1.6亿,无法解释新船价格的持续上涨。$中国船舶(SH600150)$ $中船防务(SH600685)$ $中国重工(SH601989)$

本轮船周期完全不一样,环保才是最大推手。环保要求越高,产能供给越少。老船在环保压力小需要减速航行,根本无法营运,船龄大幅缩短。$中国船舶(SH600150)$ 技术升级明显,LNG、邮轮都已经进入,只是过去接了太多低价订单需要完成。

2023-10-12 23:41

其实逻辑简化一下,如果是供大于求,克拉克森造船指数现在不应该还在涨。

2023-10-15 11:10

其实文章说的很客观的,评论区都屁股决定脑袋。。。
今年很明显新签订单没续上集装箱和LNG的大幅下跌,全靠供给受限硬撑着
不能否然未来船公司有环保压力和船龄变老的压力,但也要看油轮和干散有没有换船的能力和动力啊
先说环保,现在CII都不知道怎么罚,fuel EU起码30年前对成本没有太显著的影响,可以加环保装置的情况下,那我何必现在顶着176的高价和8%的利率去造船?
再说终端需求,现在欧美经济铁下行周期,而且文章点出来这轮没有需求爆发的预期,总运力肯定不会大扩张
最后看能力,油轮和干散这几年过得那有多惨,油轮可能好点,哪有现金造船。。
所以券商喊得大周期没啥问题,但不看好这几年爆发,可能明年是关键的观察点,一是CII正式出处罚,看怎么应对;二是油运如果爆发可能带动更新需求吧,但我为啥不先买中远海能?

2023-10-12 16:16

那么几个月前包括hd现代等诸多海外上市船企股价翻倍涨幅是因为大资金钱多来做慈善的吗?
已经2023年底了别在纠结周期在不在了,这股票确实不能买,但不是因为没有周期,是因为已经炒完了。

2023-10-12 13:21

错漏百出,偷换概念。果然新韭菜一枚

2023-10-15 09:46

从宏观看,脱钩大趋势下,不能照搬国际惯例和历史数据,有些领域,无论如何不会把订单给你了,剩下的低附加值的,让喜欢卷的企业去卷吧。现在重启和扩充产能的,很快就会尝到苦果。

2023-12-05 22:14

其中一点不同意的地方,“上一轮船周期交付巅峰是在2010-2011年之间,全球平均船龄只有13年,而船舶的寿命平均有32年,距离船舶替换的巅峰需求还有19年。”
船用25年应该比较极限了,因为后期运营维护费用太高。
另外,如图,上一轮高峰在10-11年交付。但是交付量从02年就开始上升了。如果按照25年计算,就是27年这些船理论就要淘汰,因为现在26年的船位已经全满了,现在下单才能保证在27年交付,所以我认为后续更新需求会越来越多,保证了造船的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