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房粉谈内房--不看好内房股的7个理由

发布于: 雪球转发:479回复:547喜欢:1014

(万字长文,慎点。)

现在的地产股投资人,像极了当年那批苦哈哈的银粉。 @云蒙


一、爱过

我记得第一次买地产股,是2010年,当时买的保利地产。买入原因是我一个同学在保利地产工作,我俩当时都刚毕业,他的工资、奖金、补贴加起来,是我收入的两倍。这对我最直观的刺激,就是让我觉得--保利地产,股票值得买!

到了2011年,我开始转战港股,买了融创。直到2018年,几乎一路单仓融创,靠融创赚到了第一桶金,具体的买卖记录,在我的雪球第一篇长文(写于2017年初 融创中国陪我走过的那6年 ),进行了详细记录。

2018后卖掉全部融创,转战其他行业,期间也断断续续地持有过旭辉、华润置地、龙湖。直到今天,我还持有小部分仓位的华润置地和龙湖。

所以,从我的投资履历来看,我是个赤诚的内房粉。然而,今天却要“叛变”了,我要旗帜鲜明的说:

不看好地产版块未来的股价发展

这种感觉,宛若对自己处了10年的女朋友说,“爱过”,然后转身离开。刚才敲击键盘的时候,觉得自己好像个渣男。

二、放手

我聊了5年的一个股票群,现在俨然变身疫情跟踪和时事政治群了,这原本是一群由地产股投资而相识的一个群。

谈到金茂,彩虹会出来说几句;

谈到融创,维尼会出来说几句;

谈到中骏,教授会出来说几句;

谈到恒大,时总会出来怼几句;

谈到万科,彩虹又出来怼几句;

但你知道,群里很少谈到万科

@彩彩彩彩虹哥 @维尼大熊-李定国 @青石李

总的来说,我能感受到,大家已经很久一段时间,没有谈地产股的欲望了。有一天看大家在谈谁又拿了块什么地,我冷不丁的冒了一句,

“你们真的还很看好地产股吗?”

打完这句话,正准备在群里摆事实讲道理,就被领导拉去工地开会了。今日得空,具体梳理一下,为何我不看好香港内房版块的整体走势了。

具体原因,先列提纲,后详细阐述:

1. 巨大的预期差异,现逐渐统一;

2. 弯道超车的窄门,现缓缓关闭;

3. 超额的利润空间,现难觅踪迹;

4. 人无我有的秘技,现开卷答题;

5. 横刀立马的将军,现垂垂老矣;

6. 摇旗呐喊的大V, 现纷纷离去;

7. 盲目自信的韭菜,现都会数地。

原因逐次递进,越往前越重要,写的也就越多,越往后越次要,就简单写写,比如后面两条,就是来搞笑一下,调剂一下这枯燥的文字。好,万字长文,现在开始。


1. 巨大的预期差异,现逐渐统一;

刚入雪球没几年的韭菜们,看到地产公司发个报表,掐指一算“前瞻利润,动态PE”,各种指标一摆出来,就得出结论:

“未来利润逐步释放,动态PE不到5!”

“肉都在锅里了!”

“低估!变态低估!”

如果你们看到5倍的动态PE,就觉得“变态低估”的话,你们知道2011年,融创的静态PE是多少吗?

PE<2

当时的内房股,不仅是融创,全部看下来,都差不多那个价,一堆“破铜烂铁”,看你敢不敢捡。为何?这里面存在着巨大的预期差异。

ü 第一层预期差,是针对国内的房地产市场

当时不仅是国际资本,还有国内的主流媒体,都普遍认为内地的房地产市场有泡沫,会崩盘,大批房地产企业有垮掉的风险;再加上王石郁亮他们,动不动抛出啥“拐点论”“白银时代”之类的概念来吓唬大家,所以当时的房地产市场,一直在舆论的风口浪尖。

房地产公司,一直在刀尖上起舞。开发商宛若刀口舔血,稍有不慎,就万丈深渊。

但后面让国际资本惊掉下巴的是,我们持续多年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持续多年保持着巨量货币投放,再加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持续渴望。房子,作为美好生活的载体,不仅没有崩盘,没有泡沫,还进入了新一轮的大发展。无论是房地产行业,还是房地产公司,都高歌猛进。

ü 第二层预期差,是国际资本针对内房股

在还没有港股通的那些年,香港地产股的定价逻辑,完完全全是由外资投行把控的。

我依稀记得2011年左右,香港内房股中,PE最高的是中海地产,国资背景,发展稳健,毛利率高,是不折不扣的内房龙头。外资的定价逻辑,一直是跟负债率、毛利率、稳定性、融资成本等指标挂钩的,他们根本不会看房企扩张期所谓的“费用前置,利润后置”,只要看到净负债率超过100%,就退避三舍,疯狂写报告降低评级。

外资的选股标准,这些年仿佛一直没变过,无论是当年的中海,还是今天的龙湖,都是外资最爱。那些没有稳定租金收益的,没有强大母公司信用背书的,没有三五年稳健经营的业绩的地产公司,估值方面,都先给你腿打折。

ü 第三层预期差,是投资人针对 “屌丝”的民营企业家的

更具体点,我说的就是孙宏斌,许家印,杨国强,这些外资眼中的“屌丝”。

l 融创中国?不就是顺驰吗,老板叫孙宏斌,就是跟王石叫板,后来破产的那个,这家伙只会高负债狂拍地,他的公司,谁敢买?

l 恒大地产?那老板一口河南乡下口音,后来赚钱了,就开始系爱马仕皮带,还是带大Logo的那种。要不是陪郑裕彤打扑克,早挂掉了,还口出狂言要带着恒大足球夺亚冠?

l 碧桂园?从这公司的老板,到这公司的房子,都清一色的乡土气息。外资投行精英们穿着Zegna的西装,踏着Ferragamo的皮鞋,怎么可能去顺德乡下去实地调研?当时那边有五星级酒店吗,没有的话,投行的人住哪?

我猜当时香港那群穿着西装的鬼佬精英们,应该不知道一句中国古语,叫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过去的十年,这三层预期差,逐一被打破:

ü 针对房地产市场,现在很少有人再说“房地产泡沫”。在国家出台了各种限购限贷措施后,仍然有喷薄而出的购房需求,不管是刚需还是改善,这些都是真需求,没有泡沫;

ü 国际资本对港股的定价权,伴随着港股通的开通,南下资金逐渐夺回了定价权,至少从静态PE上,已经比当年大幅提升;

ü 当年那群被外资投行列入“负面清单”的民营企业家,用他们的远见卓识,真才实干,逆袭的让当初看不起他们的外资鬼佬们,直叫“爸爸”。

三层预期差依次被抹平,造就了过去10年,地产股的一飞冲天。融创碧桂园恒大新城控股,时代地产,从底部上来,都10倍有余,3-5倍的公司,更是一抓一大把。

(很多地产公司的K线图,都长得跟这个类似)

但当大家歌舞升平,所有投资人都赚的盆满钵满的时候,这场“三浪叠加”带来的盛宴,也就快结束了。前路再也难有波澜壮阔,只有不疾不徐,稳中求进。


2.弯道超车的窄门,现缓缓关闭

弯道超车,“屌丝”逆袭,是过去10年牛逼民营地产公司的主旋律。

融创从30名开外,一跃成为top4;恒大从10名开外,也曾坐过头把交椅;碧桂园独辟蹊径,农村包围城市,挤掉了龙头万科;还有新城,旭辉等一些列后来居上的,挤掉了富力,万达他们。

我自己的观察,在过去的十年,有两个最大的弯道超车的机会,如果抓住了,就上来了,如果没抓住,以后的房地产舞台,也没多少戏份了。

一个是棚改货币化的历史性机遇;一个是“最便宜的钱遇到最便宜的地”的时间窗口。

先说“棚改货币化”。

过去几年,一直在进行着,经常新闻里听到的“拆二代”,就是棚改货币化的缩影。

简单的来说,就是拆迁,然后直接给你补钱,让你去买房子,过往几年轰轰烈烈的棚改货币化,直接激活了住房存量市场,尤其在三四五六线城市,直接把“库存堆积”变成了“供不应求”。碧桂园恒大,新城还有其他嗅觉灵敏的房企们,借着这个春风,各自拿着自己的杀手锏,承接了一轮又一轮由棚改而转化而出的购房需求。碧桂园的快周转,以及后来登顶销售榜首,都得益于此。

再说“最便宜的钱遇到最便宜的地”

这就是孙宏斌口中说的“民国以来最好的机会”,被融创抓住了。2013年到2015年,算是过去10年中,房地产最困难的时期,售楼部门可罗雀,置业顾问见了你,秒变海底捞服务员。

正是这段“低迷期”,让土地市场极其冷清,大量地块基本都是底价或低溢价成交。很多地产公司由于之前被套牢,面对土拍,噤若寒蝉。除了那个“刺头”--孙宏斌,在收拾完雨润,佳兆业绿城的烂摊子并且都铩羽而归后,开始全国扩张,大肆买地。

而在这同时,市场上的资金成本却在逐步走低,市场流动性开始愈发充裕。

深谙周期轮转,敢为天下争先,这是枭雄孙宏斌身上最大的两个标签。面对“最便宜的钱遇到最便宜的地”,孙宏斌驾驶着1918号开车,脚踩地板油,全速过弯。正是抓住了这一波历史性机遇,后面的几年,才突飞猛进,一片坦途。

橡树资本的老板霍华德马克思,最近出了一本书叫《周期》,谈过往几十年资本市场的更迭。如果《周期》这本书放在地产行业,那孙宏斌绝对是撰写这本书的不二人选。从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拿下西山壹号院的那块地,到2013年买绿城的资产,到2015年开始的疯狂全国扩张,再到后面万达等一系列并购。融创时期的孙宏斌,每一轮周期,几乎全部踏准。地产周期之王,非他莫属。

然而现在,这两个历史性机遇的大门,都已经缓缓关闭了。开发商们现在的嗅觉都异常灵敏,今年年初土地市场短暂的窗口期(钱少,地便宜,溢价率低),都被几个开发商争抢,现在再也难遇到那种大片处女地等着开荒的场景了。房地产流量榜的座次,大局已定,以后的改变,无非是旭辉挤掉了谁进了前十,绿地是否彻底掉出了top5。

相比过往的波澜壮阔,这些,都是细枝末节。恰如我们现在越发固化的社会阶层,普通百姓想要跃迁,越来越难了。


3.超额的利润空间,现难觅踪迹

当一个行业越发的成熟,阳光,公开,透明的时候,也就是这个行业利润空间越发趋同的时候,除非,你有什么“人无我有”的拿地利器。

某个公司,曾经被称为深圳的旧改之王,后来这个老板因为某个政要,还被迫躲在望北楼很长一段时间。

深圳的旧改,可都是金矿啊,这些项目怎么拿来的呢,我不知道,但是从听到的一个故事中,可见一斑。

传说有个专门的会所,用来宴请相关人士,这个地方装修古朴,很有韵味,此处不饮酒,多饮茶。不知怎么得来的计价方式,喝一杯茶,200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宾主相谈甚欢,口渴难耐,举杯畅饮之际,一笔一笔的钱送出去,一块一块肥肉拿下来。

旧改只是那些高额利润空间项目的一个缩影,我向来不会买那些靠着“手握大笔旧改项目”维持发展的房企,虽然说看起来“家底丰厚”,但是什么时候释放,是一个未知数,并且我深深认为企业的价值,不是你兜里有多少钱,而是你未来能赚多少钱。创始人的胸襟和格局,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积极向上的文化,都远比老板在非常时期攒下的小金库更重要。

那些跑马圈地的黑金时代,现在已经一去不返。这些暗箱操作虽然现在也无法完全杜绝,但是寻租空间越来越小,寻租风险也越来越大。除非一口能吃成大胖子,否则谁会为了蝇头小利铤而走险,压上自己的身家性命。

利润空间,越来越跟公司的整体运作相关,基本上一块地,拍成什么价格,你有多少利润,明眼人一看便知,都是“明牌”了。以后各个房企的利润水平,都会维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内。

4.人无我有的秘技,现开卷答题

当大家不会快周转的时候,碧桂园玩4个月开盘5个月现金流回正6个月开发下一个项目;

当大家不会合伙人的时候,万科设立跟投机制,让人人入股项目,全员打鸡血向前奔;

当大家不会收并购的时候,融创纵横捭阖,收绿城,战雨润,霸凌佳兆业,接盘王首富;

当大家不懂产品力的时候,绿城靠一栋栋中式建筑,引得业内人士争相效仿,宛若百鸟朝凤;

当大家不懂逆周期的时候,孙宏斌顶着“民国以来最好的机会”拿着便宜的钱,买了便宜的地,横扫全国。

所谓的“跟投”“产品力”“快周转”,那些前几年个别房企标榜的杀手锏,现在随着行业人员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已经被各种copy,越发趋同。以前的独门秘技,现在都变成开卷答题了。各房企,在多个维度之间,都只能是愈进愈难,愈进愈险,但又不得不进,这样,方能拉开一点点的差距。

还有什么新玩意,你告诉我啊?雪球上的地产大V们,给你一套户型图,给你一个外立面,你真的能分清楚,是哪家开发商做的吗?


老老实实的拿地,老老实实的抓设计,抓工程,抓运营。让每一个环节都更优秀一点点,赚效率的钱,是最长久且最稳定的路径,似乎也是唯一的路径。当这条路上的人多了之后,大家都没有异军突起的机会了,留下来的,只能是结硬寨,打呆仗,慢慢来。

5.横刀立马的将军,现垂垂老矣


15岁的时候,就在电视上看过王石的采访;

18岁的时候,就听过孙宏斌桑拿房大战王石;

22岁的时候,已经把冯仑的《野蛮生长》看了3遍。

可以说,我是看着第一代地产大佬的故事长大的。现在那些大佬们,只有少数几个还战斗在第一线。王石游学,冯仑写书,广东五虎除了许家印和杨国强,其他都逐渐没落。草莽初创的时代逐渐远去,迎面而来的,是更加系统化的现代企业制度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会让企业更加规范化,但是,也会让这个企业,失去一些灵魂,恰如没有宋卫平的绿城

谁不曾横刀立马,挥斥方遒,

谁又能乘风破浪,永立潮头。

美人迟暮,英雄白头。终有一天,大佬需刀剑入鞘,马放南山。风起云涌的江湖,终将归于平息。虽说江山代有才人出,二代更比一代强,但他们的冲劲,精神力量,可能很难达到他们父辈的高度。

好好守业,稳中求进,应该就是最好的交代了。

(近期孙宏斌在武汉的照片,两鬓斑白,但老孙还在第一线,他永远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6.摇旗呐喊的大V,现纷纷离去

(这一段,纯搞笑,不是最重要的,但也是个参考因素。)

2016年,每个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我都会打着双闪,把车停在路边,盯着微信群等着红包雨,然后拼手速,抢红包。那时候的我们经常自嘲:

“一群千万富翁为了几块钱抢的不亦乐乎,丢不丢人?”

在地产股股价涨得最猛的时期,据说每个股票群,都有个猜“月销”的游戏,就是推测这个月的销售额,谁的推测最近,大家就给他发红包,同时还要把你推测的销售额和公布的数据的差值,发一个公共红包。

所以每到月底最后一天的晚上,都是微信群的狂欢节。不仅仅是为了抢到的那几十块钱红包,而是觉得,“嗯,明天又要涨了。”抢完红包,大家再到雪球上发帖,一群人转发评论,热情持续高涨。第二天9点半一开盘,果然又涨了。

“猜月销”这个游戏,我甚至忘记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没人玩了。

以前有各种大V数地,发帖,战群雄,互撕逼。现在,大V们要么退居二线,要么转战其他行业。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没有了带头大哥,怎么组织兄弟们一起发起股价的新一轮总攻?

现在的地产板块,只有一个人在坚守,那就是 @非野生大V ,俗称“大老师”。

他有时候插科打诨,有时候嘲讽戏谑,有时候振臂一呼,有时候奔走哀嚎。我读着他的文字,看着他的头像,仿佛看到老孙这些年的悲与喜,起与伏。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历尽千帆,方见情比金坚。

大老师才是地产板块的真大V 。


7.盲目自信的韭菜,现都会数地

地产股投资人,都异常勤奋。

感谢早期大V们开创的“数地流”(就是一块地一块地的盘点,来推算企业价值),让每个地产公司的内在价值,仿佛是一张明牌,摊在投资人面前。不管是老司机,还是新韭菜,大家都会盘一盘资产,数一数地。

这当然有好处,只要功夫深,大概率能找到肥肉;

这必然有坏处,就是所有的地产股,几乎都是半透明的状态。


奥园低估了,就一起搬砖到奥园;

奥园涨势喜人,再搬砖到金茂;

金茂涨上去了,诶,一看绿城跌得多,再去绿城做个T;

最后一看,佳兆业还有机会,再去搞算算旧改有多少货值,多久能释放。

勤奋的地产投资人们,就像辛勤的蜜蜂一样,用蜂蜜抹平了每一个地产股的估值差,补齐了地产股票池里的每一块短板。

连一个板块内的估值差、预期差都被填平了,这个版块,还能有多少肉啊?

但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优劣势,我认为“数地党”最大的坏处,是容易陷入“呆会计”的思维谬误。公司的发展不仅仅是静态的财务指标,更多的是活生生的领导人,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等一系列东西。

招商地产前海那么多土地储备,也不见这些年股价上涨;旭辉这种没背景没干爹的“身无长物”的公司,这些年却能均衡且快速的发展。

投资股票,如果真的是肯下功夫,扎实数地那么简单,那海底捞的勤劳的小哥哥小姐姐们,都可以靠投资赚钱了。宏观大势,行业格局,公司动态,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有时候比扎扎实实的数地,更为重要。

人生如逆旅,你我皆韭菜。前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等一同上下求索。

三、祝福

当一个事情的价值被大多数人发现的时候,这片“价值洼地”基本就快被填平了。未来几年,无论是地产公司,还是内房股未来的走势,都会越发的分化。各地产公司在克尔瑞的年度排行榜上,很难再有逆袭的机会了,相对应的个股,也很难有波澜壮阔的升幅了。

在内房股的“白银时代”,只有一类企业,能够持续给投资人带来长久的价值,就是那种老老实实,稳扎稳打,持续积累,持续提升的企业。时间长了,就能看到各个企业之间的差距。就像当年的招行,经历了早年的百花齐放后,靠着自己稳健经营,终突破平台期,迎来第二春。

但投资人也不必悲观,未来伴随着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利润持续释放,负债率持续降低,还是会催生几个牛股。那你觉得谁会是未来地产板块的“招商银行”呢?

说出你的答案。

好了,文毕,不喜欢的,你们可以拉黑我了。

$融创中国(01918)$ $新城控股(SH601155)$ $中国恒大(03333)$ @今日话题 @陈海涛周游世界 @StarringLu @自由老木头 @朱酒 @一朵喵

精彩讨论

洹熙2020-04-19 22:55

非常棒,楼主说的大实话,地产可能再没有能来个5倍10倍的机会了,这主要关乎人们的预期,预期10倍的可以去找其它板块了。但是我自认为没有能力读懂哪个科技股或猪肉股可以大概率再创造10倍的空间,于是只好死守这个能力圈。3倍、5倍PE,5%、7%股息,也许未来最多也就保持个6-8PE,但我也觉得非常棒,没有哪个比这个确定性更强了。这个长期的回报应该大概率不会跑输目前38的茅台,80多的海底捞,8倍的招行,这就ok了,其它的也暂时没搞懂,怕看不懂掉坑里。

另外,我觉得价值股逐渐受追捧是大趋势,随着注册制的推进,炒概念必然没有出路,大资金只能拥抱价值股,这个方向不会出问题。但是就目前而言,认可价值投资的股民不超过5%,绝大多数散户仍在沉浸在听消息,炒概念的地步,能上雪球的都是少数,再能读几本价值投资的更在少数。走在他们前面,就不会被埋。

只有一点,楼主说预期差已全部兑现,这个不敢苟同。我认为大多数人仍然持续不看好地产股,国家政策持续打压,大多数人认为房地产没有未来,因为大多数人仍然停留在炒概念炒风口的思维上,更别提他们懂不懂锅里的肉的问题了。
未来只有二种情况我才会抛弃地产股,一是有了更有价值的投资物;二是地产股行业持续盈利的逻辑出现了根本的改变。

Yilefly2020-04-19 22:36

文采不错,不过观点等于没说。楼主的意思和回复来看是想说看空地产整体群魔乱舞的机会,但是看好其中一部分能成为类似招商银行的地产股。
其实这个观点可以套用在任何一个行业,因为没哪个行业可以一直群魔乱舞,比如我看空白酒整体行业,但是看好茅五泸头部高端酒; 我看空保险整体行业,但是看好中国平安独苗,看空银行整体行业,但是看好招商银行独苗。看空互联网整体行业,但是看好头部超级平台。最关键的是地产股能投的标的已经比其他行业好多了,其他行业马太效应和寡头效应更严重。

彩彩彩彩虹哥2020-04-19 22:01

我好困啊~写文章这事很考验心情的,最近就是懒得写大段东西怎么办啦,虽然天天在群里叨逼,但看来为了地惨行业,雪球也得出来冒个泡啊
1)我认识的地产行业开发板块的朋友都很忙的,周末都在加班来着,你们做商业的咋有空写那么长的文章呀,看来华润龙湖不能买;
2)撇开观点不谈,地产行业从来不缺看空者,尤其是底部看空者,在悲观情绪中看空还会得到多于以往的关注和赞美,但从现实的角度讲,地产股投资者现在并不需要冷水,不如等股价新高的时候再吆喝两声;
3)观点好像就是我长期强调的,不捡垃圾,不要指望很高增长,不要相信财报利润率,不要瞎几把数地等等.....但同样的观点怎么到了我笔下就变成了强调聚焦好公司的多头语气了啦;
4)然后关于勾地这事,好像我的从业沾边率更高些,我觉得空间很有,如果有决心认真做产业的话;
5)一如既往地看好金茂等等好公司,坐等阳线改250观。 $中国金茂(00817)$

弘湖畔-进化中2020-04-19 20:40

文字挺灵动,但论据说服不了人。

正合奇胜天舒2020-04-19 20:43

刚要粉你,发现你有3330个粉丝。等了两秒,再刷,3331,再刷,3332,我马上点了关注,当了你第3333个粉丝,然后截屏。缘分。

全部讨论

2020-04-19 22:55

非常棒,楼主说的大实话,地产可能再没有能来个5倍10倍的机会了,这主要关乎人们的预期,预期10倍的可以去找其它板块了。但是我自认为没有能力读懂哪个科技股或猪肉股可以大概率再创造10倍的空间,于是只好死守这个能力圈。3倍、5倍PE,5%、7%股息,也许未来最多也就保持个6-8PE,但我也觉得非常棒,没有哪个比这个确定性更强了。这个长期的回报应该大概率不会跑输目前38的茅台,80多的海底捞,8倍的招行,这就ok了,其它的也暂时没搞懂,怕看不懂掉坑里。

另外,我觉得价值股逐渐受追捧是大趋势,随着注册制的推进,炒概念必然没有出路,大资金只能拥抱价值股,这个方向不会出问题。但是就目前而言,认可价值投资的股民不超过5%,绝大多数散户仍在沉浸在听消息,炒概念的地步,能上雪球的都是少数,再能读几本价值投资的更在少数。走在他们前面,就不会被埋。

只有一点,楼主说预期差已全部兑现,这个不敢苟同。我认为大多数人仍然持续不看好地产股,国家政策持续打压,大多数人认为房地产没有未来,因为大多数人仍然停留在炒概念炒风口的思维上,更别提他们懂不懂锅里的肉的问题了。
未来只有二种情况我才会抛弃地产股,一是有了更有价值的投资物;二是地产股行业持续盈利的逻辑出现了根本的改变。

2020-04-19 22:36

文采不错,不过观点等于没说。楼主的意思和回复来看是想说看空地产整体群魔乱舞的机会,但是看好其中一部分能成为类似招商银行的地产股。
其实这个观点可以套用在任何一个行业,因为没哪个行业可以一直群魔乱舞,比如我看空白酒整体行业,但是看好茅五泸头部高端酒; 我看空保险整体行业,但是看好中国平安独苗,看空银行整体行业,但是看好招商银行独苗。看空互联网整体行业,但是看好头部超级平台。最关键的是地产股能投的标的已经比其他行业好多了,其他行业马太效应和寡头效应更严重。

我好困啊~写文章这事很考验心情的,最近就是懒得写大段东西怎么办啦,虽然天天在群里叨逼,但看来为了地惨行业,雪球也得出来冒个泡啊
1)我认识的地产行业开发板块的朋友都很忙的,周末都在加班来着,你们做商业的咋有空写那么长的文章呀,看来华润龙湖不能买;
2)撇开观点不谈,地产行业从来不缺看空者,尤其是底部看空者,在悲观情绪中看空还会得到多于以往的关注和赞美,但从现实的角度讲,地产股投资者现在并不需要冷水,不如等股价新高的时候再吆喝两声;
3)观点好像就是我长期强调的,不捡垃圾,不要指望很高增长,不要相信财报利润率,不要瞎几把数地等等.....但同样的观点怎么到了我笔下就变成了强调聚焦好公司的多头语气了啦;
4)然后关于勾地这事,好像我的从业沾边率更高些,我觉得空间很有,如果有决心认真做产业的话;
5)一如既往地看好金茂等等好公司,坐等阳线改250观。 $中国金茂(00817)$

2020-04-19 20:40

文字挺灵动,但论据说服不了人。

2020-04-19 20:20

别的先不说,李兄文采真的棒!

这文章写得好,房地产行业能人太多了。房地产竞争越来越激烈了。黄金时间过去了,未来属于钻石的。
另外李兄是不是发现了哪个更好的行业?

2020-04-19 21:49

中国上亿股民,懂地产真正逻辑的股民绝对数量还是很少的,不会超过5%,这一点在A股地产可以得到验证,对所有A股股民来讲预期差还是大得很,你所说的预期差被埋平仅是对于地产老司机而言,整个地产板块绝对值还是被低估无疑,不过银行的今天也许就是地产的明天,如何选好地产股确实是对地产老司机的一个严峻考验,你的观点仅适用于地产粉,但对整个A股市场来说,依然是预期差最大的板块,没有之一。

根据我自己的统计,在已经公布的AH股中主要上市房企(选取40家+)年报,过去3年,上市房企的平均ROE每年都超过在18%,19年达到高峰21.3%——我不否认能够上市的房企都是行业里的佼佼者,但考虑到目前这40+家房企2019年的全口径销售额已经达到9.6万亿,我认为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全局——可如果一个行业一直这么赚钱,那么不需要很多年,从统计数据上来看,就会出现一些很可笑的结果。从这个角度出发,永浩学长不看好内房股(总体上,内房股比A股地产资质更好,估值更低),我可以理解。


不过我要提醒的是,毫无疑问,地产股相较于利率也好、相较于其他行业也好、相较于自身历史也好,估值都处于历史低位——背后反映了投资者的什么观点?我觉得这背后隐含的矛盾还是蛮有意思的。
除了传统的PE、PB、NAV指标以外,根据我的梳理,这40多家公司已公布年报的房企:
1)平均股息率为4.8%;
2)“(市值+有息负债)/2020年预期销售”仅为0.84;
3)“确权货值/(市值+有息负债)”仅为4.2;
4)“已售未结/(市值+有息负债)”仅为0.8;
5)其中有16家公布了“平均土地成本/2019年销售均价”,比值仅为28%;
……
可仅仅知道一些过去的数据,无论统计的有多精细,实际上都没有任何意义。纠结于财报数字、基于公开数据做投资,本质上就是“技术分析”,实质上和看图没啥两样——只是信号的表现形式不一样罢了——路会越走越窄。
只有在跳出这些数字、站在企业的位置去思考之后,路才会反而变得更宽。


我坚信,任何聪明的投资,都是价值投资。我们知道,任何行业的胜出者只能是少数优秀的公司。我所需要做的,就是寻找出当中最优秀的企业——
“我们始终在寻找那些业务清晰易懂、业绩持续优异、由能力非凡并且为股东着想的管理层来经营的大公司。这种目标公司并不能充分保证我们投资盈利,我们不仅要在合理的价格上买入,而且我们买入的公司的未来业绩还要和我们的估计相符,但是这种投资方法——寻找超级明星股——给我们提供了走向真正成功的唯一机会。”(巴菲特于1991年伯克希尔致股东信)
我在内房里找到了可不止一家喔。


永浩学长,我觉得你早已经找到了——比谁都早,但却早早下车了——不过可能搭上了另一班快车。未来,谁能说得清呢?
不过至少在若干年后,你还是可以和自己的子孙说,“你爹我当年抓住了一只10倍股(还是20倍?我忘了)实现了财务自由啊。”

2020-04-19 22:34

关键是除了地產,他妈的找不到一個估值合理又能大賺的行業!

文采很好,内容可以套在top10上面的大部分地产公司,但不适合top50内的一些有成长性的公司,以前几年普遍吃肉,现在要深入挖掘才吃肉。成长是中国很多总量见顶行业的珍宝,地产公司集中度提升和成长性不要盯着头部那几家公司,懂得自然懂,以后慢慢看吧,调控放松和金融宽松量变会到质量,我不在疫情和金融危机中后期看空金融地产,定力与灵活性,各自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