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轮驱动”的那些事(1)--商业地产没有护城河吗?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327回复:302喜欢:611

今日看军长与梁大师在雪球上讨论的热火朝天,我作为一个商业地产9年的从业者兼11年股票投资者,谈谈自己的浅见。先抛结论:

有护城河,坚且深。

一、 商业地产的分类

大而全的讨论,都是耍流氓。

商业地产是一个大的概念,购物中心、步行街、写字楼、酒店,都属于“商业地产”的大范围内。看了雪球上很多球友的讨论,基本判定,大家所指的“商业地产”,无论是新城吾悦广场、还是龙湖天街、万象城,基本都是围绕“购物中心”这个细分业态展开的。

但即使是购物中心,一概而论,也是有失偏颇的。为方便讨论,我做个简单的分类,分类的依据,以后再开贴详细论述:

1) 太古的标杆(太古里、太古汇)、九龙仓的标杆(IFS系)、新鸿基的标杆(IFC系、APM系等)、恒隆的标杆(其实就上海的2个项目)、华润的标杆(万象城系)、SKP系、其他地区级高级购物中心(高级的标志之一,就是有没有LV、爱马仕之类的奢侈品),归为一类;

2) 龙湖天街、大悦城、华润万象汇、凯德系(来福士广场、凯德广场)、印象城、万达广场系、吾悦广场和其他开发商的少数优质项目(如合景泰富的悠方、旭辉的LCM等),可归为二类;

3) 宝龙及其他三四五六线的商业体,归为三类,基本不入流,我们就不讨论了。

我经常看雪球上有人拿吾悦广场和万象城做类比,或者拿新城地产和龙湖地产的估值体系做类比,其实本质上,这几个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在以后的文章会详细论述。

二、 护城河的要素

1) 企业基因的传承—增长底牌,人生底色

不是所有的房地产开发商,都能把商业地产做好的。很多事,都要有相关的“基因”。

华润能做好,是因为宁高宁、吴向东、唐勇这些企业家的超长线思维和家国情怀,以及一代代华润“未来之星”们在文化的浸润下,在华润“三根金条”光荣历史熏陶下整齐划一的思想体系和行事作风(中层以上领导大多数体系内培养)。 我还清楚的记得唐勇总在决定斥巨资配合Apple首家直营店做巨大的工程改造时说,“这是给成都市的一座献礼”;龙湖能做好,是因为吴亚军这位女强人领导下,既注入了性格中的执拗、倔强,又注入了女性特有的绵长和耐心。这些从龙湖起家时,住宅楼盘的品质,物业服务的口碑,都可看出吴亚军的绵柔和细致,这些都是做好商业地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创始人的基因,就是企业的基因。

面对过往20年房地产市场的滚滚浪潮,但凡能够冲出重围,打出一片天的男老板,都是人中之龙。纵横捭阖,奋勇杀敌,建功立业,名垂青史,才是大佬们的诉求。谁跟你慢工出细活,搞商业地产?脑子瓦特了?

有人喊,“万达和新城!”

我认为万达和新城,本质上不是做商业地产的。万达广场、吾悦广场,都不是为了搞商业地产而搞商业地产,都只是开疆拓土的工具,他们想做的是房地产,而不是商业地产;他们想要的是有更多的销售金额,而不是想去运营好这个商场,为这座城市留下一个作品。

相信我,即使在龙头房企都喊着“活下去”,即使各大媒体高喊“存量时代”,即使各大开发商都转型焦虑(甚至焦虑到跟贾跃亭合作造车),也没有几个开发商真心想做这事,因为,太慢,太难。

然而,有了前期的慢,才有了后面的快;有了前期的难,才构筑了后期的超高门槛。

2) 系统能力的构建--增强回路,持续积累

最近这段时间,华润置地的高层变动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几个友人问我怎么看,我说没关系,华润置地是一个“体系球队”,恰如足球场上的德国队。少一两个球星,会有影响,但对这个球队的影响不大。对于现阶段的华润、龙湖,换几个招商总监,换几个项目总经理,没太大影响的。不是说这些人不牛逼,而是已经搭建好的这个系统,更牛逼。

目前华润、龙湖,还有其他优秀港资的系统能力,相对其他开发商,已经形成了碾压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第一, 开疆拓土,充分协同。当万科要去一个新城市开拓,被政府要求做一个商业广场的时候,几乎是要从0开始搞,而龙湖去做,只需要把已经积累的品牌资源带过去就行了,再调几个年轻人,刚好给锻炼和成长的机会。品牌资源,人力梯队,一声号令,全都有了;

第二, 经验积累,运营无忧。商业地产最难的不是拿地,设计,建造。这些你舍得花钱,都能搞得出来。最难的是后期的招商和运营,以及开业后持续的招商调整,运营提升。如果没有经验,前路几乎处处有坑。然而所有你犯过的错,都会在下一次降低犯错的概率。龙湖的错题集都十尺高,恒大还要摸着石头过河;好比学生考试,一边是开卷考,一边是裸考,后面谁的成绩好,想都不用想;

这个系统优势,现在已经是碾压式的了,但最可怕的是,这还是一个典型的“正向循环系统”,或者说是典型的“增强回路”。做的越多,越强,做的越久,越强。

优势可持续,可积累,可迁移。

这是一个典型的“和时间做朋友”的赛道。越做,越强,持续做,持续强,强到别人只能干瞪眼,强到别人即使拿了绝世好地,但就是做不过你。持续增强的系统优势,就是护城河。

3) 顶端资源的攫取—大门紧闭,难上牌桌

这里要谈的,是商业地产的顶层资源—奢侈品

如果你看一个项目,说自己定位“年轻客群”,那是因为自己招不来高端品牌,要不然谁会去赚年轻人的钱,年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没钱;如果你看一个项目,说自己定位“主题餐饮及各色体验业态”,那主要是因为招不来优质零售品牌,要不然谁会跟租金过不去。

抹开这些遮羞布,商业地产的顶端,就是做高端精品零售,典型如北京SKP,上海恒隆广场,没多少吃喝玩乐和体验业态,就是硬核的,让你掏钱。所有最牛逼的项目,都是以顶级奢侈品牌作为“门神”的。(这里谈的“牛逼”,是全面的牛逼,是品牌级次,销售额,租金,客流量等全面的牛逼,代表项目是深圳万象城,上海IFC,南京德基广场等。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是顶级奢侈品打头。)

然而除了北上广深,全国大多数的省会城市,同一奢侈品牌都只能开设1-2家门店,如果你抢到了,你就获得了这独一份的资源,进而垄断了这个省份,这个地区,最高端的消费力。

放眼全中国,能够在超过2个城市,和顶级奢侈品牌有合作的开发商,只有太古、恒隆、新鸿基、九龙仓、SKP、华润置地。其中,纯内资的只有华润置地。这场珍贵的牌局,华润置地拿到了一张入场券。

奢侈品这场牌局的入场券,就是护城河。这个入场券有多珍贵,问问龙湖,大悦城们,就知道了。

4) 时空格局的把握—没多少爱,可以重来

孙宏斌在2016年的业绩会上说,他们遇到了“民国以来最好的机会”,就是便宜的钱遇到便宜的地,实现了一个大跃进。2015-2017那一波如果没抓住,以后可能再也没有弯道超车的机会,未来的房地产格局,大局已定。恰如某些人的人生,30岁以前,基本就定了。

上海再也不会有一个陆家嘴,让新鸿基IFC持续多年屹立潮头;

西安再也不会有一个新的市场空白,让赛格这么个“相貌平平”的项目,变得全国瞩目;

成都再也不会有一片地,能让九龙仓IFS和太古里双星闪耀,润泽百年春熙路;

强悍如一手缔造万象城神话的吴向东,即使带了一帮得力干将另起炉灶,也很难复制当年的辉煌了。

时移,世易。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过往的那些时光,修好的那条马路,开通的那条地铁,这些时间和空间,都是坚不可摧的护城河。

三、 总结

分类和要素均已唠叨完,可以打个总结,说说“护城河”了:

一类项目的护城河,坚实且深厚。

因为基本占据了金字塔顶端,形成“局部垄断”,外来者、新入者均无法打破这一局面,强如华润置地,在成都面对IFS和太古里的双星闪耀,即使倾注集团之力,也难以从他们手里抢夺奢侈品牌资源。

二类项目的战场门槛相对较低,是一片厮杀的战场,但某些开发商,也构筑了自己的护城河。比如龙湖的策略是集中优势兵力,打赢局部战役,地域深耕,在成都一个地方,就搞10个以上的天街,全方位包围,精耕细作,深度挖掘市场和客户需求;比如吾悦广场和万达广场,进驻三四五六线,就是降维打击,小地方的散兵游勇(本土开发商们),根本无法与集团军作战。

三类项目,不讨论了,没护城河。

对应到公司,我认为现在的双轮驱动公司,有3个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护城河,华润置地龙湖地产新城控股我不喜欢新城吾悦广场的,但这不妨碍新城控股这些年的大跨步发展,恰如我不用拼多多,也丝毫不阻碍拼多多成为一个牛逼公司。

关于华润置地龙湖地产新城控股的对比分析,以后会开个贴再讨论。

夜已深,洗洗睡。


利益相关:现持有华润置地天立教育

@梁宏 @正合奇胜天舒 @jiancai @狻猊哥 @青石李 @Giggsbeckham @StarringLu @一朵喵 $华润置地(01109)$ $龙湖集团(00960)$ $新城控股(SH601155)$

全部讨论

业内文的好文,转发一下。
我的思考:
商业地产尤其商业广场值得重视,我是这两年国内旅游时的感受,城市太小如县城时养不起商业广场,人们难以吃到天南海北风味,难以体验到国际国内很多品牌,城市太大如一线城市一直在发散以缓解市中心交通压力,无论是大中小城市我们都希望在家附近散个步、不论冬夏雨雪,就能吃遍大江南北,够得着国际国外品牌,顺便社交和玩乐学,这就需要商业广场,这个需求还远远未满足,这个业态将如同电商一样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

我请教了一下多年商业地产经验的亲戚,她的观点是这篇文章写得比较浅,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 
这些成功商业地产的本质有低成本的资金、优秀的设计导致后续运营成本低,产生更丰厚的利润,又会导致更多低廉资金追随他们。如果早期设计有问题,后续运营再好也是非常苦逼的,而这些都是要靠多年试错经验积累下来的。
我已邀请她写一篇文章来谈谈她的观点。

2019-12-26 10:02

港资类似法拉利和劳斯莱斯,华润龙湖类似奔驰宝马,新城万达类似丰田大众。顶级豪车利润率高但是体量小,丰田大众销量大,总利润高。

2019-12-26 07:55

拥有奢侈品的高端mall 或许和不含奢侈品的综合体是一种定位的错开,另外,地铁确实可以改变综合体的走向,在深圳,宝中的壹方城是1号线,5号线,双地铁出口,11号线出口也不超过300米,开业即成了新的流量地标综合体;南山区的益田假日广场也无缝对接1号线地铁,同时也是世界之窗、欢乐谷等流量中心所在,因此也非常之旺。反之,感官上万象城被分流还是很严重的,从消费频次上来说,万象城是比不上上面二个综合体的。我个人认为,两种定位的综合体都大有价值,不过我自己认为后者这种TOD模式的更贴近现代城市人的日常生活。龙湖是TOD的王者,龙湖的商业选址严格,要求周边30万人口,一线二线的围绕着地铁上盖进行布局,聚焦于城市轨道交通节点的网格化布局,再过几天,开业天街数将达到29家,2020年,开业的商场,将会达到50个,数量和规模及租金都是一个飞跃,这确是这些年积累下来的工作成果到了收获发力阶段,把线下商业入口做成一个有体量的生意。成本收益率在2014到2017年基本上是从6%到6.3%,2018上升到7%,同时,商业物业的运营成功对配套住宅具有很大加成作用,龙湖的住宅均价已达到1.7万/平,真正做到了双轮驱动。华润确实优秀,但这几年的团队变迁确实让他的发展速度慢了下来了,在一片动荡的土地上就难以建立坚固的城堡。本人持有龙湖。

插一嘴,关于高端零售商业体奢侈品的护城河,真的比大多数人想象得还要深。
就拿博主题图用的深圳罗湖万象城举例,这个04年的老项目已经蝉联深圳购物中心营业额第一很多年了,其实它的体量只有18万平,从面积来看在深圳大型购物中心里只能排中等偏上,地段还处于已经被逐渐边缘化的罗湖区,而不是福田南山这样的市中心。为什么能一年卖70亿,就是因为深圳唯一的LV、唯一的Gucci、唯一的爱马仕...等等,都在深圳万象城。高端奢侈品单价高,因而坪效也高——卖出一个爱马仕包创造的营业额,HM要卖几百件衣服,喜茶要卖几千杯奶茶,前者耗费的水电人工成本还更低。
关键是,高端奢侈品牌有自己的品牌形象维护考量,它们天然地就不喜欢看到自己的牌子烂大街,在顶奢品牌内部的评估体系中一个城市可能最多只有一到两家开店指标,新开业的商业综合体给出再多再好的租金条件也没用。这也让类似罗湖万象城这样的项目非常难复制,就连华润自己在深圳湾开的新万象城也是错位竞争的,主打小众二线轻奢和特色设计品牌。

万达新城们没你说的那么不堪,体验式、大众式消费为主的商业同样是为了获得租金回报和资产升值而存在的商业地产商

而且比港资华润龙湖们更容易标准化复制,是快与规模的典型

想多了,以主打奢侈品的购物中心比例非常小,要主流城市的主流地段,这种确实稀缺,壁垒高,但是空间有限。想要规模还是要大众日常消费和休闲类型商业,所以万达能做到运营收入第一,而面向大众这种商业真没什么护城河,无论是华润,龙湖,凯德,万达还是新城只要周边再开一个新商场,分流是必然的。一个好的纯商业项目,地段是根本(也就是好地段的拿地能力,要地段好,还要便宜),然后融资成本必须要低(否则没得赚),再其次才是运营能力(当然有好的运营能力,才好拿地,相辅相成)。不过要意识到大的住宅地产商是有能力进入商业的地产的,之前不进入是因为原来商业利润较低,外资港资在商业地产实力也比较强(融资成本低)。
还是那句话商业广场价值:地段第一。

2019-12-26 07:42

当军长说商业没有护城河的时候文章我看不下去了,太屁股决定脑袋了

2019-12-26 08:13

思路清晰,我的理解不同服务对象商业地产的护城河就是占据不同能级城市的利基市场,类似一个地区只有一个龙头水泥厂。

2019-12-26 04:48

有道理,每个公司的护城河不一样,秒杀军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