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轮驱动”的那些事(1)--商业地产没有护城河吗?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327回复:302喜欢:612

今日看军长与梁大师在雪球上讨论的热火朝天,我作为一个商业地产9年的从业者兼11年股票投资者,谈谈自己的浅见。先抛结论:

有护城河,坚且深。

一、 商业地产的分类

大而全的讨论,都是耍流氓。

商业地产是一个大的概念,购物中心、步行街、写字楼、酒店,都属于“商业地产”的大范围内。看了雪球上很多球友的讨论,基本判定,大家所指的“商业地产”,无论是新城吾悦广场、还是龙湖天街、万象城,基本都是围绕“购物中心”这个细分业态展开的。

但即使是购物中心,一概而论,也是有失偏颇的。为方便讨论,我做个简单的分类,分类的依据,以后再开贴详细论述:

1) 太古的标杆(太古里、太古汇)、九龙仓的标杆(IFS系)、新鸿基的标杆(IFC系、APM系等)、恒隆的标杆(其实就上海的2个项目)、华润的标杆(万象城系)、SKP系、其他地区级高级购物中心(高级的标志之一,就是有没有LV、爱马仕之类的奢侈品),归为一类;

2) 龙湖天街、大悦城、华润万象汇、凯德系(来福士广场、凯德广场)、印象城、万达广场系、吾悦广场和其他开发商的少数优质项目(如合景泰富的悠方、旭辉的LCM等),可归为二类;

3) 宝龙及其他三四五六线的商业体,归为三类,基本不入流,我们就不讨论了。

我经常看雪球上有人拿吾悦广场和万象城做类比,或者拿新城地产和龙湖地产的估值体系做类比,其实本质上,这几个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在以后的文章会详细论述。

二、 护城河的要素

1) 企业基因的传承—增长底牌,人生底色

不是所有的房地产开发商,都能把商业地产做好的。很多事,都要有相关的“基因”。

华润能做好,是因为宁高宁、吴向东、唐勇这些企业家的超长线思维和家国情怀,以及一代代华润“未来之星”们在文化的浸润下,在华润“三根金条”光荣历史熏陶下整齐划一的思想体系和行事作风(中层以上领导大多数体系内培养)。 我还清楚的记得唐勇总在决定斥巨资配合Apple首家直营店做巨大的工程改造时说,“这是给成都市的一座献礼”;龙湖能做好,是因为吴亚军这位女强人领导下,既注入了性格中的执拗、倔强,又注入了女性特有的绵长和耐心。这些从龙湖起家时,住宅楼盘的品质,物业服务的口碑,都可看出吴亚军的绵柔和细致,这些都是做好商业地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创始人的基因,就是企业的基因。

面对过往20年房地产市场的滚滚浪潮,但凡能够冲出重围,打出一片天的男老板,都是人中之龙。纵横捭阖,奋勇杀敌,建功立业,名垂青史,才是大佬们的诉求。谁跟你慢工出细活,搞商业地产?脑子瓦特了?

有人喊,“万达和新城!”

我认为万达和新城,本质上不是做商业地产的。万达广场、吾悦广场,都不是为了搞商业地产而搞商业地产,都只是开疆拓土的工具,他们想做的是房地产,而不是商业地产;他们想要的是有更多的销售金额,而不是想去运营好这个商场,为这座城市留下一个作品。

相信我,即使在龙头房企都喊着“活下去”,即使各大媒体高喊“存量时代”,即使各大开发商都转型焦虑(甚至焦虑到跟贾跃亭合作造车),也没有几个开发商真心想做这事,因为,太慢,太难。

然而,有了前期的慢,才有了后面的快;有了前期的难,才构筑了后期的超高门槛。

2) 系统能力的构建--增强回路,持续积累

最近这段时间,华润置地的高层变动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几个友人问我怎么看,我说没关系,华润置地是一个“体系球队”,恰如足球场上的德国队。少一两个球星,会有影响,但对这个球队的影响不大。对于现阶段的华润、龙湖,换几个招商总监,换几个项目总经理,没太大影响的。不是说这些人不牛逼,而是已经搭建好的这个系统,更牛逼。

目前华润、龙湖,还有其他优秀港资的系统能力,相对其他开发商,已经形成了碾压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第一, 开疆拓土,充分协同。当万科要去一个新城市开拓,被政府要求做一个商业广场的时候,几乎是要从0开始搞,而龙湖去做,只需要把已经积累的品牌资源带过去就行了,再调几个年轻人,刚好给锻炼和成长的机会。品牌资源,人力梯队,一声号令,全都有了;

第二, 经验积累,运营无忧。商业地产最难的不是拿地,设计,建造。这些你舍得花钱,都能搞得出来。最难的是后期的招商和运营,以及开业后持续的招商调整,运营提升。如果没有经验,前路几乎处处有坑。然而所有你犯过的错,都会在下一次降低犯错的概率。龙湖的错题集都十尺高,恒大还要摸着石头过河;好比学生考试,一边是开卷考,一边是裸考,后面谁的成绩好,想都不用想;

这个系统优势,现在已经是碾压式的了,但最可怕的是,这还是一个典型的“正向循环系统”,或者说是典型的“增强回路”。做的越多,越强,做的越久,越强。

优势可持续,可积累,可迁移。

这是一个典型的“和时间做朋友”的赛道。越做,越强,持续做,持续强,强到别人只能干瞪眼,强到别人即使拿了绝世好地,但就是做不过你。持续增强的系统优势,就是护城河。

3) 顶端资源的攫取—大门紧闭,难上牌桌

这里要谈的,是商业地产的顶层资源—奢侈品

如果你看一个项目,说自己定位“年轻客群”,那是因为自己招不来高端品牌,要不然谁会去赚年轻人的钱,年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没钱;如果你看一个项目,说自己定位“主题餐饮及各色体验业态”,那主要是因为招不来优质零售品牌,要不然谁会跟租金过不去。

抹开这些遮羞布,商业地产的顶端,就是做高端精品零售,典型如北京SKP,上海恒隆广场,没多少吃喝玩乐和体验业态,就是硬核的,让你掏钱。所有最牛逼的项目,都是以顶级奢侈品牌作为“门神”的。(这里谈的“牛逼”,是全面的牛逼,是品牌级次,销售额,租金,客流量等全面的牛逼,代表项目是深圳万象城,上海IFC,南京德基广场等。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是顶级奢侈品打头。)

然而除了北上广深,全国大多数的省会城市,同一奢侈品牌都只能开设1-2家门店,如果你抢到了,你就获得了这独一份的资源,进而垄断了这个省份,这个地区,最高端的消费力。

放眼全中国,能够在超过2个城市,和顶级奢侈品牌有合作的开发商,只有太古、恒隆、新鸿基、九龙仓、SKP、华润置地。其中,纯内资的只有华润置地。这场珍贵的牌局,华润置地拿到了一张入场券。

奢侈品这场牌局的入场券,就是护城河。这个入场券有多珍贵,问问龙湖,大悦城们,就知道了。

4) 时空格局的把握—没多少爱,可以重来

孙宏斌在2016年的业绩会上说,他们遇到了“民国以来最好的机会”,就是便宜的钱遇到便宜的地,实现了一个大跃进。2015-2017那一波如果没抓住,以后可能再也没有弯道超车的机会,未来的房地产格局,大局已定。恰如某些人的人生,30岁以前,基本就定了。

上海再也不会有一个陆家嘴,让新鸿基IFC持续多年屹立潮头;

西安再也不会有一个新的市场空白,让赛格这么个“相貌平平”的项目,变得全国瞩目;

成都再也不会有一片地,能让九龙仓IFS和太古里双星闪耀,润泽百年春熙路;

强悍如一手缔造万象城神话的吴向东,即使带了一帮得力干将另起炉灶,也很难复制当年的辉煌了。

时移,世易。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过往的那些时光,修好的那条马路,开通的那条地铁,这些时间和空间,都是坚不可摧的护城河。

三、 总结

分类和要素均已唠叨完,可以打个总结,说说“护城河”了:

一类项目的护城河,坚实且深厚。

因为基本占据了金字塔顶端,形成“局部垄断”,外来者、新入者均无法打破这一局面,强如华润置地,在成都面对IFS和太古里的双星闪耀,即使倾注集团之力,也难以从他们手里抢夺奢侈品牌资源。

二类项目的战场门槛相对较低,是一片厮杀的战场,但某些开发商,也构筑了自己的护城河。比如龙湖的策略是集中优势兵力,打赢局部战役,地域深耕,在成都一个地方,就搞10个以上的天街,全方位包围,精耕细作,深度挖掘市场和客户需求;比如吾悦广场和万达广场,进驻三四五六线,就是降维打击,小地方的散兵游勇(本土开发商们),根本无法与集团军作战。

三类项目,不讨论了,没护城河。

对应到公司,我认为现在的双轮驱动公司,有3个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护城河,华润置地龙湖地产新城控股我不喜欢新城吾悦广场的,但这不妨碍新城控股这些年的大跨步发展,恰如我不用拼多多,也丝毫不阻碍拼多多成为一个牛逼公司。

关于华润置地龙湖地产新城控股的对比分析,以后会开个贴再讨论。

夜已深,洗洗睡。


利益相关:现持有华润置地天立教育

@梁宏 @正合奇胜天舒 @jiancai @狻猊哥 @青石李 @Giggsbeckham @StarringLu @一朵喵 $华润置地(01109)$ $龙湖集团(00960)$ $新城控股(SH601155)$

精彩讨论

健康幸福林2019-12-26 09:40

我在一商业地产里工作十几年有余。我认为好的商业地产有几个因素,是无法替代的。
(1)商业地产所在的位置,我们公司基本不在非中心地区拿地开发。目前公司所在项目基本在北上广深。
(2)商业地产的设计。好的设计可以让人流停留的时间更长,更愿意消费。我们公司请的多是美国或日本的设计公司做的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让人逛街更有感觉。
(3)商业地产的内核,就是租户的资源。我公司与多个奢侈品牌有数十年的合作经验,彼此高度信任。有了这些租户这样很容易复制多个商业项目。我认为这才是核心。
(4)商业地产的物业管理很重要。我们在香港30年的物业估值都接近新的物业。原因在于每年投入进行物业维护和提升。比如地板是一天一清洁,厕所是隔小时整理。这是商业地产的软件部分。

陈海涛周游世界2019-12-26 07:18

业内文的好文,转发一下。
我的思考:
商业地产尤其商业广场值得重视,我是这两年国内旅游时的感受,城市太小如县城时养不起商业广场,人们难以吃到天南海北风味,难以体验到国际国内很多品牌,城市太大如一线城市一直在发散以缓解市中心交通压力,无论是大中小城市我们都希望在家附近散个步、不论冬夏雨雪,就能吃遍大江南北,够得着国际国外品牌,顺便社交和玩乐学,这就需要商业广场,这个需求还远远未满足,这个业态将如同电商一样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

浩哥三点下班2019-12-26 10:09

欢迎拍砖。我这只是系列的第一篇,偏定性,缺少数据支持和具体分析,2020年立了个flag,就是把这个系列补充完整,包括如何估值,几大要素,经典案例,各公司的财务对比分析等一系列东西。

牛和智2019-12-26 09:32

我请教了一下多年商业地产经验的亲戚,她的观点是这篇文章写得比较浅,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 
这些成功商业地产的本质有低成本的资金、优秀的设计导致后续运营成本低,产生更丰厚的利润,又会导致更多低廉资金追随他们。如果早期设计有问题,后续运营再好也是非常苦逼的,而这些都是要靠多年试错经验积累下来的。
我已邀请她写一篇文章来谈谈她的观点。

嘉成2392019-12-26 10:02

港资类似法拉利和劳斯莱斯,华润龙湖类似奔驰宝马,新城万达类似丰田大众。顶级豪车利润率高但是体量小,丰田大众销量大,总利润高。

全部讨论

2019-12-26 04:12

从碎梦中醒来,喊一声,牛叉的分析,服!

2019-12-26 09:14

招商和运营是商业地产命门,是见功夫的地方,是企业间差异化与高下立判的核心所在。不过,就这样,严格来说我觉得也不能说商业地产有护城河!应该只能算有持续竞争优势。

2019-12-26 08:01

关于经验的问题,能不能通过请咨询公司解决。举个例子,华为初创的时候,和欧美的通讯公司比,各种流程差得太远了。如果靠挖墙,那就是一个一个的挖,很慢,还不容易全面。华为的解决办法是请行业的顶级咨询公司,结果所有的流程就全都有了,还最好。

2019-12-26 07:08

没有护城河 不同能级的综合体面对的消费人群不同。 三四线也不会去搞什么奢侈品。 任何低能级的综合体区域内都会有一波活得很滋润的消费团体。 吾悦也有的做

2019-12-26 07:08

2020-04-24 12:49

感谢李老师,让我明白了商业地产的护城河,发展和未来。也更加肯定了梁大师说的,地产不如好的商业地产。谢谢。

2020-01-14 21:46

商业地产归根结底,还是一种商品,商品必然还是价格和量的差异,越顶级,就注定稀有少量,奢侈品在数量少时,才够奢侈,劳斯莱斯不太可能满大街都是,这个受众、消费频率,都不会大众。有稀缺的,就必然有大众的,非顶级,价格适中,大量、高频,这个应该是主流。万象城再顶级,消费量、频率肯定上不去。吾悦广场多了,总体规模,必然盖过奢侈品。还有,大众型或奢侈品,不应该是绝对区分无法超越的,大众款积累经验了,也能做高档,就像丰田从次品做到精品再到雷克萨斯。吾悦广场星火燎原,大有希望。

一类项目的护城河,坚实且深厚。
因为基本占据了金字塔顶端,形成“局部垄断”,外来者、新入者均无法打破这一局面,强如华润置地,在成都面对IFS和太古里的双星闪耀。
=====
很难遇到$华润置地(01109)$ 的投资者哈。
就是因为太过稀少,局部垄断,就创新高啦嘛!
我建议兄:认真阅读陈生的致股东的信,他把商业地产的“局部垄断”原理,讲得很清楚啦。
$恒隆地产(00101)$ 

=====
真的,很少有人用:局部垄断,这个定义,我经常用,还被嘲讽。
@jiancai

2019-12-30 01:47

太古,和九龙仓,股价就是不涨,你7年前投资他一百万,现在还是一百来万;新城护城河没有他俩深,7年前你投100万,现在几千万。是护城河没有用,还是你逻辑错了呢?

2019-12-26 11:36

奢侈品和非奢侈场的逻辑不一样,奢侈场在于品牌关系、政府资源(又和品牌关系有关)。非奢侈场的话我看更重要的是对周边消费的理解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