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保险

发布于: 雪球转发:492回复:669喜欢:678

大概很多次我说过,保险我不碰,因为我看不懂。看不懂的是估值方法,平安使用的那套估值方法,我认为建立在过多的靠不住的假设上,我是无法接受的。除了看不懂的估值方法以外,让我觉得不安的就是从金融行业的其他子行业的视角看,大陆寿险业务本身,我认为是无法自洽的。今天就来说说这个业务本身基本面,股价或者估值的问题,就不要找我。

保险的本质是什么,是卖一份确定性。客户付出来一份保费,来换取未来风险事件的补偿,也就是安全,用金融话语来说就是确定性。从金融上,确定性是有溢价的,也就是说客户为确定性付出的代价是大于其对应的不确定性的事件的期望值的。如果一个卖保险的,赚取这个溢价,是非常合理的事情,因为它承受了不确定性的风险。因为保险公司要为这个不确定性冲击做好准备,所以他要有相应的资本准备,也就是偿付能力。确定性溢价/资本,就构成了保险这个生意的基础。

所以一个正常的短期赔付的保险,基本上是遵循这个业务逻辑的。巴菲特的浮存金概念不过是保费持续滚动收入,赔付持续滚动赔付,中间有个资金池。投资业务本身,不是这种卖确定性的保险基本业务的内容。这种卖确定性的保险业务,其业务本身很难谈的上好,因为存在无差异化的竞争。在中国大陆,这个问题尤其显著,因为大家太会杀价格了,所以如车险这种很简单清晰的无差异化业务,保险公司在价格战之下,很难赚钱。

既然卖当期确定性的业务比较难,大家就把眼光转向了卖未来确定性的寿险。寿险,简单来说卖的就是三差,费差、死差和利差。这其实是把不确定性在时间维度上的扩展,卖给客户关于未来的确定性。费差和死差,和当期确定性问题的差别不是特别大,关于未来的确定性问题上的核心问题是利差。寿险,卖给客户的是关于未来的收益的确定性,自己承担的是自己投资的关于未来的投资的不确定性。当然,在寿险的估值方法上,是把这个不确定性当作确定性来进行估值的。

寿险的核心问题是利差。但是这个问题,有一个先天的不利影响。国内寿险公司的资产是短久期的,而负债是长久期的。我们知道正常情况下,久期越长,收益率越高(这其实也是长期的风险补偿问题),所以正常情况下,寿险公司要面临这个利差倒挂问题。那么解决的方法是什么呢?1)给客户更低的利率,比如在90年代高利率时代导致保险公司活不下去以后行业被监管限定了很多年的2.5%的利率;2)投资端进行放松,比如进行分散化的股权投资、信用下沉、杠杆化等等。

我这里先放一个基本观点,对于大型金融机构而言,长期持续的超额收益能力是不存在的(具体就不解释了,如果大家不认同这点,那么本文也就不用看了)。投资能力这个事情不是加分项,反而有可能是因为风控和管理不利变成减分项。可以存在的投资收益仅来源于基础收益、资产配置和分散化带来的好处。也可能在一个长周期的过程中,投资会受益于一个长期的利率变化过程,但是这些最终都是要还债的,或者是利率反向变化,或者是客户要求收益率变化。简单的说,寿险投资,享受了负债低流动性的好处,但是要进行额外的收益补偿。这个事情本身是中性的,风控不力的情况下是负面的。如果和金融行业的其他子行业的投资端比较,保险行业并不具有额外的投资优势。

在投资不具有额外优势的情况下,保险行业的利差驱动主要靠给客户更低的利率来实现。要实现这个,所以我们看到过去寿险行业具有金融行业最强的销售能力和佣金,并辅以各种客户看不懂的产品结构来掩盖低利率的实际产品特征。这个其实就是信息不对称的割韭菜。以前在全民金融意识的启蒙期,保险行业割韭菜的镰刀又大又快,这点大家可以参考过去很多其他的以销售驱动的行业。

但是时代的车轮总是要向前,时代变化有一个根本性的熵增现象,就是信息越来越流通,信息不对称的割韭菜会越来越难。随着信息的越来越流通,这个割韭菜模式的负面特性越来越呈现。1)一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客户的反馈会随着信息而流通到潜在客户,低利率的结果自然是很差的,市场的口碑越来越坏,保险行业是骗子的信息流传。2)中国这些年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流通是突然出现了质变的。原来作为韭菜对象的群体都被移动互联网侵蚀,大量新兴的割韭菜的流量高手进入这个领域,寿险业原有的销售代理人模式的割韭菜能力相对来比较是严重落后了,镰刀不好用了。3)资管行业的兴起,改变了原来金融业的野蛮时代,资管是一个后发但是学习进化能力极强的金融子行业,尤其是和互联网结合以后的全民理财教育,严重地打击着原有的存款理财国债保险体系。4)在信息越来越流通,市场越来越竞争以后,所有的投资管理行业都出现了一个很要命的现象,客户为投资能力买单的价格越来越低了,公募基金的管理费率越来越低,指数基金和低费率基金一直冲击着主动管理基金和高费率基金。这个效应同样传递到所有的金融行业,那么对寿险行业的冲击就是,他提供的低回报率产品的吸引力越来越低。

上述问题的根源还是寿险的传统生意模式,在客户回报率和真实投资回报率之间,存在过大的利差(毛利率)。毛利率过高的行业(注意是行业而不是公司),其实很难抵御时间的熵增。寿险的传统模式,把价差大量放到了销售资源上,销售驱动,这其实是一个比较落后的生意模式了。反观它的竞争对手,基金行业,他其实做的是产品驱动的,为了获得更好的客户体验,降各种费率,开通各种销售通路,让客户更容易买到基金,把大量的市场资源放到marketing上而非sales上,进行了大量的投资者教育(洗脑),基金一直在告诉客户我业绩多么多么好,你多么多么赚钱(虽然实际未必)。我们现在会发现,基金行业已经摆脱了过去完全依赖银行销售渠道的现象。你要是去问问年轻人,有钱买什么,一堆人都在买基金,还不是通过银行买的,是通过支付宝买的。

接着说资管和寿险的竞争,他们两种业务的本质差异,一个是表内(寿险),一个是表外(资管)。表内业务卖的是确定性,但是收益率低,而且受制于资本约束,在新时代的监管下,所有的表内业务的ROE都不会太好。表外业务的卖的是不确定性,但是收益高,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可以放无限杠杆,所以它可以接受很低的毛利率。在资管新规为代表的时代变化下,表内业务未来都是没什么大机会的,那是旧时代的产物了。银行和地产业,过去或者正在演绎类似的问题,资本约束的表内业务失去了两个最主要的短期增长驱动力,资产价格上涨和过高杠杆下的风险后置。这些表内行业,未来大多数公司都不再有高ROE了。

这里接下来要引出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寿险行业是不是一定有不可替代的需求。银行有,市场总有间接融资需求,虽然增速会降低;地产有,人总是要住房子,房子不好了总是要更新。那么寿险有嘛?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很难大规模成立的,或者说这个很难是大规模的需求。养老这个事情,交给寿险公司和自己买个股票基金,都是可以的。美国人都是401K买的股票呢。客户是不是一定要投资的确定性,是未必的事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行为模式,下一代人被基金理财教育以后,未必一定是那么低的风险偏好了。甚至在长期投资以后,投资者最终还是会明白,不确定性有更高的长期投资回报率。那么为什么一定要追求确定性的长期低收益呢?更何况还是确定性的短期中低收益的银行理财货币基金呢。这是我认为,寿险投资逻辑里面经常讲的保险渗透率不太成立的地方,换个地区换个环境,就没有那么渗透率了,更何况中国大陆是个更加不同的地方、是不同的发展阶段。

如果寿险不具有不可替代的需求,行业性整体很难看到未来的情况下,有没有可能如银行地产一样,头部的强公司能走出来呢?我觉得也是困难的。银行和地产业,本质是政策影响下的供应侧改革,优秀的公司,可以依靠其更强的效率获得市场份额的增长来实现更高的roe。寿险行业呢,问题不是来自于监管,而是市场竞争;问题不是来自于行业内的市场竞争,而是跨行业的市场竞争。直到现在为止,我尚未看到寿险行业出现足够显著的差异化竞争。说到底,寿险行业还活在上一个时代的的客户低利率的解决方案,这是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而寿险的表内业务模式,很可能是找不到利差上的出路的,它可能天然就竞争不过表外业务的金融机构。

如果那天我们能看到寿险行业的业务核心不再建立在利差上,我们是可以重新审视这个行业的。

精彩讨论

小鱼52021-09-14 21:18

看不懂保险还能写这么多,厉害

米豆她爸比2021-09-14 22:29

保险核心是风险的转移,你把保险中的寿险的投资职能当成保险的重心我觉得是不妥的,当然这也确实是这些年保险产品的问题所在。只说人身险,重疾是防备你过早得重疾,绝大多数人都会得重疾,但越晚得你就越可以依靠积蓄投资收益来覆盖,但要很早得怎么办?寿险中定期寿险是覆盖早死风险的,这个风险靠投资能解决么?在你的雪球没滚起来前风险就可能爆发。这些年其实保监会一直在引导保险姓保,早年大量的投连险早就不是目前产品的主流了。

管我财2021-09-14 20:29

寫的很好,我一直都很擔心壽險的長期利率下行問題,這也是我只選$中国人民保险集团(01339)$ 的原因,長期壽險保單少到可以忽略。不過我認為基金與壽險行業本不應有業務衝突,倒是這些年流行的投資型保險,不倫不類,偏離了保險的基本功能,令保險失去了粘性,才是壽險最大的問題。

兴趣使然的股民2021-09-14 23:45

看不懂是谦虚,实际是看懂了所以不买

强哥1212021-09-14 22:11

拿保险跟基金比,说明根本不懂保险:基金功能在于理财增值,保险功能是对或有风险进行必要补偿。你这是拿洗衣机和汽车比那个性价比更高。

全部讨论

2021-09-14 23:52

国内的保险现状是:保代说真话,保单肯定卖不出去。保代说假话,卖出一单,后来可能亲戚朋友都没得做了。说到底,国内保险靠忽悠赚钱,玩的是零和游戏,保险公司最后是自残。

2021-09-14 20:56

感觉似是而非,这个逻辑可以套到每一个行业里面吧。不过银行能看出差异化,保险就能看出差异化,你觉得没有那应该不是保险的问题lol

2021-09-14 21:31

以我不多的金融知识,我也知道寿险与基金投资是有本质不同的,不能简单的对比收益,寿险可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不可撤销信托,具有避税、避债功能,比如向下一代传递遗产,买大额寿险指定受益人下一代,避遗产税(尽管中国目前还没有),避破产追债,即便自己破产被清缴财产,寿险保单依然能保证传递给下一代。这些都是收益再高的基金无法给的功能,而把寿险和基金简单对比风险收益,恰恰是国内保险知识不普及的一种表现。尽管保险业被销售驱动的方式带出很多歪门邪道,但瑕不掩玉,保险需求是普世的人类需求,各类保险的渗透率终会回到理性增长,以及理性的保单、理性的费率。

我提一个思路,供商榷,欢迎大家批判

我觉得本文作者把保险的本质,局限于满足投保人的投资需求,而非风险补偿的需求,这本来是目前中国保险业暂时走入的一个内卷误区,但并不意味着是中国保险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因此,如果我们现在无法跳出这一点,坚持用中国保险业在满足投保人投资需求的天然劣势,用当前暂时的发展方向错误或迷失,去否定未来中国保险业本身存在价值和发展空间,是不太合适的。

众所周知,保险的根本目的来自于风险补偿,来自于人们的风险厌恶。从最基本的财险产品看,投保者通过付出保费消除了不确定性问题,获得了效用的提升(消除不确定性后的效用增加,减去付出保费的效用损失),而保险公司基于大数定理的风险中性,可以在扣除提供保险业务的相关成本费用后。仍然获得一定的利润。这本来就是一个交易双方都能获得正效用的“双赢”行为,其中的奥妙就在于投保人的效用函数是风险厌恶型的。在财险基础上升级的寿险等产品,在通过风险补偿而提升投保人效用,赚取保险公司利润的原理上,是一样的。

可以肯定地说,在利用投保人的风险厌恶函数,通过风险补偿而获取利润这个领域,绝对是保险公司的强项,而不是资管、基金等行业的强项。现在的关键,是国外的保险公司大多是只经营于单一细分市场,满足特定用户保险需求的企业,由于长期精耕细作,建立了较强的护城河,因此受到新行业、新业态冲击的力度要小的多。而中国大多数是中国平安这样的综合类保险经营者,大多数的差异化竞争和利润核心来自于现存比较单一化的所谓的寿险产品。

国内各家保险公司多年来在寿险产品上的竞争,核心并不是去通过升级产品,去更好更多地满足投保人“风险补偿”需求,去获得投保者由于风险厌恶函数提供的效用(这才是保险公司应该获利的王道),反而由于各种恶性竞争将各自的竞争焦点转变到了“拼谁的投资收益高”这个自己并不占优势的领域,活活将做风险补偿的保险产品做成了做投资回报的理财产品,甚至于借鉴发展出“万能险”等偏离保险本质的产品。

由于每一家保险公司都没有巴菲特,因此各家唯一的差异化居然是保险代理人忽悠的能力(友邦其实就是这样一条邪路带头人),这样中国保险业在投资收益上当然无法竞争过基金与资管,在销售渠道上当然无法竞争过互联网金融,保险公司非要用自己的劣势去打别人的强项,只可能是死路一条。

所以,综上所述,保险业本身是不可能消亡的,中国保险行业需要消亡或者说需要升级迭代的,只能是目前这种以“投资收益率高低”和“保险代理人销售能力强弱”为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内卷化的产品格局和市场格局。

如果以中国平安为代表的保险业改革不意识到这一点,不解决好这一点,保险行业的阵痛就将永远周期性发作,只要行业增速一慢,只要国民收入增长一慢,各种矛盾还会继续爆出来,影响新业务价值的提升。

至于大家最终多久能走出来,谁能够率先走出来,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这么多字其实核心就一问答,我提炼一下,大家就省时间了
问:5%算长期超额收益吗?
答:对平安这种机构来说真算
@中国平安

2021-09-15 16:50

1.死差和费差已经足够15%以上毛利,6%以上Roe贡献,而且每年都有,只进不出,超过90%行业。利差全球保险都这样,长期利率下降无解,不能称之为差异性利空。
2.销售改革看那么多人别装看不见,实际大部分头部公司已经完成了精英化专业化,对标友邦保诚从十几年的差距到今天,个人觉得差距不到十年,这些巨大进步基本都是16年那波带来的。
3.投资端久期一直在改善,特别是国家养老保险公司的成立,本质就是上层设计进入改革深水区,金融创新这块,几年内就可以有成效,久期资产匹配这个问题倒确实急不来,而且将来优质资产一定是国营先吃。
4熵增熵减每个行业都有,不必拿出开说,卖驴皮的卖显卡的卖HiFi的都难做,明智开了,大部分行业还是玩不过保险的模式。因为总有一批人不是那么数字铭感导向的。
除了一个久期,其他没啥可烦恼的,因为要么是行业问题要么各行各业都有,是个经济问题,久期要看顶层设计了$中国平安(02318)$ $新华保险(SH601336)$

2021-09-14 22:52

保险业内人士,从券商转过来的。
文章看完了,咋说呢?
感觉就跟证券分析师分析一个行业一样,用的相似的逻辑
作为外行人不能说错,但是如果是业内人的角度上看,也不能说对

也就只能当成一篇文章看看好了,之后呢,自己该干啥接着 干啥

2021-09-14 22:05

同意吴老师说的,保险行业资产与负债端久期不匹配;投资收益无法竞争过基金;保险行业乱象,保险条款较复杂导致的有意或无意地误导投保人,而被部分投保人骂成骗子等。

但是我也有一个观点,是保险并非是和银行与券商通过竞争投资收益率来获得客户的,相比银行和券商的纯金融产品,保险甚至是可以部分当成消费品属性来看待的,它的属性可能更多的不是用来拿收益回报的,而是用来消费的。获得的,就是提升未来应对危机,特别是重大危机时的能力,而一旦碰上需要花费巨额资金的重大疾病时,真正可能能帮上忙的,只有保险,银行和券商的收益率再高,也没办法。可能碰上这种疾病的概率小,也正是因为概率小,所以保险公司才能收割大多数人去保障这小部分人,起到劫富济贫,分散风险的作用,这是银行和券商无法做到的功能,在这过程中,所有人应对未来重大危机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呢么有多少人愿意去花费现在的钱,而去提升未来应对重大危机的能力呢?

这就是我觉得保险未来的增长点,随着人均收入的提升,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有能力,有多出来的钱,能拿去提升应对未来危机的能力。当然这部分的支出,会降低人们当时的幸福感,但是人均收入越高,这部分降低的幸福感会越低,因为余钱更多,那也意味着会有更多人愿意去投保。而目前中国的人均收入,也差不多到了寿险规模快速提升的临界点,我们国家目前保险的渗透率和密度即便和国外高福利国家相比,也都还差着一大截,养老金等保障缺口也会是国家需要保险行业发力的原因之一。

上述也是我认为未来寿险行业还能够不断释放需求的原因,而同时我国保险牌照的审批非常严格,近三四年印象里国家只审批了一家保险牌照。也就是准入的门槛也非常高,控制了竞争,从而使得业内几家保险龙头能够有进一步成长的空间。

至于产品同质化,这可能就需要公司之间去拼竞争效率,拼谁的成本更低,投资和风控做的更好,附加业务如养老等更能吸引人,或者多业务交叉消费增加客户粘性等。但是我觉得在上面的条件下,产品同质化的影响也相对有限。

行业的一些乱象,或是产品结构还不是非常合理等,这些也能够在发展中去解决。

退一步,即便保险行业靠原有的业务保单,新业务价值不断减弱,但是每年投资收益增加,总资产也能够增加,金钱用不眠。这多少也能使得保险公司具备基本的价值。

而目前的估值,我觉得是肉眼可见的低了,即便假设不能够非常精准,但是就像芒格说的,300斤的胖子不需要用体重计去秤,也能够知道他是胖子。股息,pe,pb,pev,甚至是k线图,港股的新华,太平等,都能看到是较低的水平了,虽然不能说一定赚钱,但是我觉得概率上占优了,起码港股几家保险公司从量化上符合低估值,高股息的策略了。
$中国太平(00966)$ $新华保险(01336)$ $中国太保(02601)$

2021-09-14 21:52

个人不买保险是因为对以平安为典型的保险公司的不认同。买的容易理赔难,从业人员素质低,宁可多赚点钱为自己获取更多的保障而不依靠不靠谱的保险。

母亲是一个保险意识很强的人,从我出生就一个月15块购买了平安的保险,连交了5年,还没到90年代,已经是一笔很大的支出了,大概2008年到期了,总共取了不到8000块出来。

2021-09-14 20:50

最后一个问题是核心,行业是否有不可替代性?或者说行业是否是持续的?
如果行业是持续的,会有周期性。存在周期性,理论上就有投资价值。当然,我说的只是理论上,能否实现要具体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