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花”、“小清花”、“云花”你知多少?——白酒生产工艺梳理(摘酒篇)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5喜欢:5

传统酿酒工艺上讲究“曲为酒之骨,粮为酒之肉,水为酒之血,艺为酒之魂,生香靠发酵,提香靠蒸馏”。现代酿酒工艺在蒸馏后为了品质控制,还会将不同酒糟层蒸出的酒、不同批次生产的酒贮存一定时间。之后再按照一定比例的方式进行调配,使得出厂后的酒风味具有一致性,这就是勾兑的过程。

在梳理了全国名酒的当代发展后,我已将白酒投资的范围压缩至了茅、五、泸、洋、汾、沱这六家企业。新的系列文章试从制曲、原粮和源水、发酵、蒸馏、摘酒、贮存、勾兑这八个方面梳理六家酒企的工艺。

将粮食放入甑中蒸馏,酒体从出酒管中流出后,就到了摘酒环节。

传统摘酒一般讲究“看花摘酒,掐头去尾”。

在流酒时,蒸馏温度不断升高,随着时间的迁移,出酒的酒精浓度会由高逐渐降低。而酒精浓度不同会导致酒液表面的张力不同,因而摇动酒瓶形成的酒花大小、持留时间也不同。所以可以根据酒花来摘酒。

酒头是刚蒸馏出的部分酒液,数量不多,度数最高,一般可以超过70°。酒头中含有甲醇、杂醇油、低级脂肪酸、醛等,对人体伤害较大,所以不应保留。酒尾是最后蒸出的度数较低的酒液,一般低于10°。酒尾中含有亚油酸乙酯、油酸乙酯、乙酯等高级脂肪酸酯和较多的杂醇油,味道杂且涩、酒体浑浊,所以需要另外处理。有些酒厂将酒尾倒入窖池中促进发酵,有些会倒入甑中循环蒸馏,有些也会舍弃。

酒花大如黄豆被称为“大清花”,整齐一致,清亮透明,消失极快,这种程度的酒体酒精度数在65°~80°。酒花大小如绿豆、清亮透明、消失速度慢于大清花的被称为“小清花”,酒度度数在58°~63°。酒花大小如高粱粒,持续时间在15秒钟左右,则酒精度数大约在53°~55°之间。酒花大小如米粒,互相重叠(二至三层),存留时间比较久(约2分钟),称之为“云花”,此时酒度在40°~50°。形似云花留存时间也一样,但大小不一,大者如大米,小者如小米的酒花成为“小酒花”,酒度在15°~40°。如小米的1/4,布满液面,此时的酒花大多为高级脂肪酸形成的油珠,称为“油花”,酒精度数在5°。

传统生产工艺就是如此“看花”来分段摘酒的。而现代酒企除了用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看花摘酒”外,还可以借助成分分析仪,实时分析出酒的成分,按照关键理化指标的浓度变化来摘酒。这样摘出来的酒精度更高,质量更好。而成分分析仪供应广泛,并不存在“卡脖子”技术,因而不会给酒企的生产带来负面影响。酒企所需要的就是做好研究,将各段酒的特性寻找出合适的理化指标,便于用成分分析仪检测,促进摘酒。但是很多白酒的全部理化指标到现在还没探明,如酱香型的 $贵州茅台(SH600519)$  。

可以说在这一环节,各大酒企的工艺大同小异,区别只在于摘出来的酒的特性。而分段酒体的特性首先取决于制曲和发酵的工艺,其次受消费端口味的影响(因为存在口味变化倒逼特性重选的情况)。

浓香型的白酒会在这一环节,一般按照摘酒顺序分出“特曲”、“头曲”、“二曲”、“三曲”等基酒。经过贮存和勾兑后,才会称为正式的产品。下午就为 $泸州老窖(SZ000568)$  的主要单品。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特曲、头曲、二曲都是按照摘酒酒质不同勾兑而成来命名的。部分酒企出于营销需要,将非固态发酵法酿造出的酒叫做二曲。

而“头茬汾酒”和“二茬汾酒”是按照“清蒸二次清”来区分的,同一酒醅在第一次蒸酒的中段酒称为“头茬汾酒”,再回糟发酵后第二次蒸酒的中段酒称为“二茬汾酒”。 $山西汾酒(SH600809)$  

摘酒是白酒生产工艺中很重要的一环,摘出的酒的酒质是不同的,按照不同的酒质进行勾兑后,才会形成特定风味的酒。但是摘酒在效率层面不需要精进了;只是在分析精度上面需要提高,分析精度越高,分离出的酒体理化指标就越清晰,配合勾兑,就更能调配出好酒,但勾兑的作用会比摘酒的更大;因而该工艺流程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不大。

分段摘酒后,摘出来的酒会分别贮存。贮存工艺将在下一篇介绍,敬请期待。

“坤沙”、“碎沙”、“美人泉”你知多少——白酒生产工艺梳理(原粮源水篇)

“包包曲”、“桃花曲”、“甘醇曲”你知多少?——白酒生产工艺梳理(制曲篇)

“跑窖”与“本窖”、“双轮底”你知多少?——白酒生产工艺梳理(发酵篇)

“混蒸混烧”、“清蒸清烧”你知多少?——白酒生产工艺梳理(蒸馏篇)

“露天”与“洞藏”你知多少?——白酒生产工艺梳理(贮存篇)

“原酒”、“基酒”、“调味酒”你知多少?——白酒生产工艺梳理(勾兑篇)

工艺决定经营模式——六酒企生产工艺总结

全部讨论

2021-01-16 17:14

期待贮存篇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