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128回复:664喜欢:657

接着昨天说的展开聊一下。

我们国家的企业部门,主要分为两种,也就是国企以及私企。

先说国企。

我国国有企业几乎垄断了所有的生产要素,从银行到能源,从水,电到燃气等等等等。

正如我昨天说的,超额收益只来源于两个途径,垄断以及创新。

那么做为垄断的国企,理论上股价应该是一飞冲天,但现实并没有。

上图是美股水务股AWK与我国水务股重庆水务的走势对比图。

要知道,他们干的是完全一样的事情,而且我们更是绝对垄断,但是股价差距巨大。

当然,这里有运营效率的因素,但并不会照成如此悬殊的对比,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就涉及到我们的底层制度设计了。

我们国企垄断并不是为了获得超额收益,相反,是为了扭曲要素成本价格。

为什么要扭曲要素成本价格呢?这就要引出私企了。

中国能从上世纪的一穷二白,发展到今天全球制造业大国,凭借什么?

说人话,为什么同样是制造产品,中国制造的东西又便宜又好呢?

所谓制造业,就是投入一堆生产要素,然后获得产出,比如投入土地建厂房,投入资本买设备,投入劳动力生产等

你想要你制造的东西便宜,那么首要条件,你投入的生产要素就必须便宜。

国企垄断保证了最低成产要素成本交给私企。

然后私企凭借低生产要素参与国际化竞争,打败竞争对手,最后,形成全球制造业大国。

说完国企,再聊聊私企。

还是那句老话,超额收益来源与垄断以及创新。

对于私企来说,由于拿到了被扭曲的低生产要素,就必然面临广泛全面的竞争。

比如这几年新能源浪潮,根本原因是国企对新能源的大量扭曲要素投入,比如极低成本的绿色贷款等等。

竞争的结果就是全面过剩,倒逼创新,最后大量企业消失,留下一部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大企业,不断创新,获取超额收益。

这个故事在加入WTO后反复的出现,比如当初遍地各种品牌的小家电,最后形成具备竞争力的几大寡头格局。

了解上述逻辑后,对投资有什么帮助呢?

对于国企,由于要素价格被扭曲,所以大多垄断国企在过去很难给你带来投资收益,那些表现好的国企通常有独特的生意模式,即使在要素被扭曲的大前提下也能赚到钱,比如水电。

对于私企,产能过剩是无法避免的,内卷竞争是无法避免的,因为这就是整个游戏的一部分,你需要了解游戏规则,不要被线性外推迷惑,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永远站在创新者身边。

最后,你还要明白一个更底层的逻辑,我们低价生产要素的优势已经随着人口红利而变弱,这意味着,我们要从拼成本转向拼技术,大量要素会逐步的恢复市场定价,过去不怎么赚钱的国企可能会逐步开始盈利,而过去不怎么赚钱的私企可能未来会更加难以生存。

总之,拥抱垄断国企,拥抱创新私企。

精彩讨论

肖志刚01-20 00:00

我们的工业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首先是来自成本低。而工业品的成本里,以粮食、铁矿石、石油为代表的基础材料,多数是全球定价,芯片也是。
那为什么我们的成本格外低呢?
我们的折旧、税收两项成本是格外低的,首先是工业土地几乎不要钱,二是出口退税,三是汇率低估。这几项在陶然的文章:网页链接或《人地之间》中有详细论述。
这几年出口的大数是20万亿出头,每年的出口退税2万亿左右。土地方面,住宅与工业地的巨大价差,说工业地得到了住宅地2万亿补贴,不过分。汇率方面,想想进口油、进口车、免税品就明白,通过汇率途径,让买进口品的补贴了出口商10%,又是2万亿。
在农产品、矿产、能源、芯片价格全球统一的背景下,或者说我们在这些方面我们没有优势的情况下。20万亿级别的出口,利润应该到不了2万亿。是因为有额外的6万亿补贴,才让出口商在全球有足够的成本优势。

HenryX1e01-19 11:28

垄断不是为了超额收益,而是为了扭曲生产要素价格,很深刻。我刚打赏了这个帖子 ¥1,也推荐给你。

forcode01-19 21:12

中国的土地财政,实际上大幅度降低了政府加税的必要性,使得中国制造相比没有土地财政的发展中国家,拥有相对更低税率的优势。
政府提供廉价完善的道路、港口、桥梁、稳定电力、干净饮用水、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和义务教育、安全稳定的社会秩序、和谐的劳资关系、帮助企业招工、公务人员一站式辅助办税执照等公共服务,实际上降低了企业运营的成本,在缺乏足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国家,很多企业建厂要自己发电、引水、搭建运输体系、修建道路、从很低水平开始培训当地员工识字甚至自己招聘保安持枪提供安保服务,这就极大地分散了企业的注意力精力,提高了运营成本,而是企业自己单独发电、净化水肯定效率低下,降低了利润率。中国政府提供全民义务教育、稳定的社会秩序、训练有素服从性强勤劳的劳动力、集中提供道路电力水桥梁港口等基建和公共服务,肯定比每家企业自己单独发电修路更有效率。
中国制造业低成本,还在于超大规模单一市场带来的规模效应,光中国国内十几亿人口、法律税收文化语言民族都统一的超大市场,就极大地降低了企业针对市场需求差异化产品设计、用户教育、营销推广、售后服务的成本,超大市场规模,还可以让单位产品分摊到更低的固定资产折旧、产品设计费、研发成本、管理费用等固定成本,自然就会具有低价优势。
中国还拥有全球最完善的工业大小门类,以及完善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优势,浙江广东很多产业都形成了成片的产业上下游配套集群,产业链上下游距离非常近,甚至相互之间还是亲戚熟人,相互沟通协作障碍极小,不存在跨国产业分工协作那么多的翻译成本、差旅成本、信任成本、时间成本,产业链可以对市场需求快速反应,这拥有巨大的产业链低成本高效率配套优势。

两只老虎66601-19 12:31

这样就和你本帖的观点完全相反了。众所周知,我国国企平均工资远高于民企,各项费用和腐败又是天文数字。垄断资源更多的是带来不应有的高价,起的作用不仅不是压低成本,而是推高了全社会成本。其实国企最大的作用是代替国家汲取社会资源,不挂税务局牌子的隐形税务局。唯一的好处,是可以不考虑经济性,做一些普惠性的建设,比如边远地区修路架桥(但最终成本还是全民承担)。

全部讨论

我们的工业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首先是来自成本低。而工业品的成本里,以粮食、铁矿石、石油为代表的基础材料,多数是全球定价,芯片也是。
那为什么我们的成本格外低呢?
我们的折旧、税收两项成本是格外低的,首先是工业土地几乎不要钱,二是出口退税,三是汇率低估。这几项在陶然的文章:网页链接或《人地之间》中有详细论述。
这几年出口的大数是20万亿出头,每年的出口退税2万亿左右。土地方面,住宅与工业地的巨大价差,说工业地得到了住宅地2万亿补贴,不过分。汇率方面,想想进口油、进口车、免税品就明白,通过汇率途径,让买进口品的补贴了出口商10%,又是2万亿。
在农产品、矿产、能源、芯片价格全球统一的背景下,或者说我们在这些方面我们没有优势的情况下。20万亿级别的出口,利润应该到不了2万亿。是因为有额外的6万亿补贴,才让出口商在全球有足够的成本优势。

有道理。拆分一下,要素成本里,除了人工,还有水、电、气这些,是不是也人为压低了成本??然后通过规模效应参与全球竞争?如果水、电、气等涨30%,很多民企或国企的产品,在国际上是不是就没有价格优势,从而卖不出去了呢?不知有没有这方面的数据……@川北漫步 @审慎的保守主义者 @forcode @肖志刚

垄断不是为了超额收益,而是为了扭曲生产要素价格,很深刻。我刚打赏了这个帖子 ¥1,也推荐给你。

请问本帖观点有数据支撑吗?我看到有资料恰恰相反,工业用电价格中国大幅高于美国、居民用电价格美国大幅高于中国。

也是杠铃么?

我们国企垄断并不是为了获得超额收益,相反,是为了扭曲要素成本价格。
这个结论属于臆想。思考这个场景:假如现有垄断行业放开竞争,政府招标采购,凭什么认为中标价就会变高?
另外,垄断不垄断跟扭不扭曲要素价格并没有直接关系。不垄断的行业也可以扭曲要素价格,比如医药行业。

国企水电气股价不高,挺好的,因为中国水电气便宜,都是成本加成定价。做公共事业的生意,要股价高还不容易,弹丸之地香港李嘉诚当过华人首富,还不算富裕的墨西哥卡洛斯还当过世界首富。股价都很牛,但真的好吗?我觉得靠基础公共事业成为首富是一个国家的耻辱。中国不会出现了,美国也不会出现。

中国的生产要素真的不低价,垄断从来不会产生低价,不要自己发明经济理论。别说其他地方,在中国周边走一遭,就能看到大多数国家比中国的价格低。

企业的目标不是利润,还要上市,最后的代价是二级市场股东承担。管理层的利益跟公司市值没有毛关系,所以香港国企指数跌成那个熊样。
扭曲各种生产要素,最终会传导到人力这个要素上,收入上不去,需求端疲软。卷死所有,大家都没利润。企业运营赚不到钱,只能指望上市圈钱,所以A股跌成那个熊样。
该盈利的不盈利,该出清的不出清,该货币化的不货币化。妥妥的多角债,恶性循环,多输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