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循环系列之六:如何观察需求缺口的变化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34回复:209喜欢:142

书接上回网页链接,我们看到的情况是,M2持续高增长,却没能推动物价上涨,反而cpi、ppi双双告负。很可能的情况是,需求缺口的增长更快,使得新增的债务,不足以弥补需求缺口了,最后运行在潜在经济增速下方。

净存款

需求缺口如果上升,意味着退出需求循环的资金增加。既然选择减少消费,反映在银行系统会出现两个现象,一是增加存款,二是减少贷款。那么,用居民存款减去居民贷款,即净存款就上升更快了。所以,用净存款数据,可以更灵敏地反映出居民参与需求循环的行为。

从净存款将近20年的历史来看,经历过两次快速上升。第一次是2008年,从11万亿快速上升到18万亿,花了5个季度。第二次是从2022年初开始,从30万亿急升到2023年9月的55万亿,花了7个季度。净存款的这种大幅攀升,最直接体现了居民退出消费的行为。

净存款历史上也出现过下降,时间是2015~2018年间,对应的是房地产的最近一轮牛市。可见,净存款的下降,对应的是需求缺口的缩小,对经济增长是有利的,反之则不利。

定期存款越多,需求缺口越大

居民退出需求循环,除了在储蓄总量上会体现出来,还储蓄结构上也会体现出相应的特征,比如存款定期化。如果居民从第一轮循环中获得的收入,决意退出第二轮循环,即推迟消费。这部分钱,在转化为储蓄的时候,会明显偏向定期储蓄,宏观上表现为存款中的定期占比的上升。

从数据统计来看,从2021年开始,定期存款的比例就突破了前期的波动区间了,持续创出新高,表现出强烈的退出供需循环的意愿。

存款定期化的趋势,同时也印证了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现实。按照MV=PT,M代表货币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P代表物价,T代表商品总量。一般来说,货币流通速度相对稳定,左侧的货币总量的增加,一般会反映在等式右边的物价上,或者商品总量上。如果右边两个都体现不了货币的增长,那只能是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

这里举例说明,假设某单位借了1亿元来修路,借出来那一刻存款与贷款同时增加1亿元,体现为M2增加了。这1亿元通过发工资的形式,首先流向了建筑工人,然后建筑工人们拿到钱去买菜,菜贩子拿到钱去找菜农进货,菜农拿到钱,会买种子化肥或孩子衣服,钱就这样不断流转。

突然,一部分钱被菜贩子交给房东了,或者种子化肥店房东,或者童装店房东。房东们因为边际消费倾向低,拿到钱,不花了,流转结束。他们习惯于存成定期,所以统计居民存款中的定期占比,从2017年开始单边上升,说明资金越来越多被边际消费倾向低的居民存起来了。

在货币流转过程中,像房东、股东这样边际消费倾向偏低的居民,资金只进不出,形成了资金沉淀池,退出供需循环。这种边际消费倾向低的居民,在资金流转中占比越高,货币流通速度越慢。就会呈现出M2持续高增长的同时,定期存款以更快速度上升,同时经济总量与物价却显得疲弱。

如果总结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原因,大体有两个,一是客观上的,边际消费倾向低的居民,手上资金越来越多,这种分配结构造成的流通速度下降,下去了很难上来。二是主观上,同一个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下降了,也就是常说的信心下降,这种会造成周期性波动,下去了容易上来。

M1/居民定期,代表消费活力

如果说定期存款增加是居民推迟消费的结果,那么M1减少,则是居民推迟消费的另一个体现在企业端的结果。因此,可以观察“M1/居民定期”的变化趋势,来跟踪居民需求的变化,以及需求缺口的变化。

M1是企业账上的活期,需求上行期,房子车子手机卖得好,企业活期自然是上升的。同时,居民的钱哗哗地花出去,包括定期存款在内的存款肯定是下降的。分子上升,分母下降,那么,M1/居民定期这个比例,自然是上升的。

反之,需求下行期,老百姓不愿意掏钱,更愿意存着,定期存款大概率会快速增加的,同时,企业收到的货款少了,体现为M1就会下降。分子下降,分母上升,这时的M1/居民定期,自然是下降的。

而且,汽车厂购买钢铁厂的钢材,不管是去造车还是造厂房,两家企业的活期合计金额是不变的,也就是企业间交易并不改变M1,更不影响居民定期。所以,M1/居民定期这个比例的波动,主要是反映居民包括买房在内的消费行为,企业投资行为的变化不直接反映在这个比例的变化上。

在需求上行与需求下行阶段,M1/居民定期,会体现得比较灵敏,波动大。这个比例上升,说明供销两旺,资金快速流向企业。这个比例下降,说明资金被冻结起来了。过去20年历史上,出现过3次低点和3次上行,都伴随着有强力的刺激措施的。

经济循环系列之一:经济为什么离不开金融?网页链接

经济循环系列之二:要贸易顺差,更要跨国公司网页链接

经济循环系列之三:内生需求才是经济基本盘网页链接

经济循环系列之四:血液循环与产业循环网页链接

经济循环系列之五:通胀还是通缩?还看潜在经济增速网页链接

精彩讨论

肖志刚2023-12-09 13:19

需求缺口创纪录地扩大,弥补缺口的意愿却在下降,想不通缩是不可能了

肖志刚2023-12-09 21:28

股市的门只会越开越大,收费窗口越来越多,收费流程越来越简化

肖志刚2023-12-11 18:03

A股过去的牛市,我认为更多的是A股自身的成长所带来的,而不是上市公司在这期间有多大的成长。
而是赌场的成长,包括玩家几次跨越式增长,带来了牛市。比如玩家从线下迁移到线上,带来了2007年的牛市。玩家从网游迁移到手游,外加show me the money,带来了2015年的牛市。还有2020年的基民完成了类似的迁移,带来了一轮机构牛市。
也就是说,这个场子在过去30年自身成长性不错,连续超越了拉斯维加斯和澳门。而熊市则是牛市内生出来的,更加与当时的经济关系不大。
宏观,以及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在解释幅度方面,还是比较有效的。既然涨起来了,谁多涨一点,谁少涨一点,看基本面挺管用的。
至于股价的方向是涨是跌,还是A股基本面决定,看能否再有足够多的潜在玩家,是否还有新的玩法。

肖志刚2023-12-10 10:49

暂且按你的理解来说,这涉及到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发展经济?为了谁?
我的一个感悟,是要知道自己潜力到底多少,个人是这样,企业是这样,经济更是这样。如果是年轻小伙,那大胆去闯去试。如果是暮年了,要知道适可而止。
就像在酒桌上,得知道自己酒量几斤几两。在相亲的时候,得知道自己的长相。在投简历的时候,得知道自己学校是几流的。错误地高估自己,免不了丑态百出。
本来可能也就100万亿的潜力,非要搞到121万亿,结果就是哪哪都不得劲,哪哪都出状况。如果还不醒悟,往150万、200万去冲,必定是丑态千出万出。

肖志刚2023-11-15 18:25

奥地利学派的创新理论我接受,周期的理论,对我没帮助。
经济现象,一定得在经济以外找原因,周期下行就是私有制造成了需求缺口,然后一系列现象,包括货币现象。货币的现象也一定不能从金融找原因,根源肯定是经济原因。
就像我在投资的进阶之路:网页链接里的方法论,第一层次的总量问题,是第二层次的结构问题。
货币是从属于经济的,经济从属于广义社会的。
我们可以说货币问题是经济造成的,经济问题是广义社会的结果,比如科技、制度等。
反过来说经济问题的根源在货币,肯定是没找到根源的。就像说溥仪搬家是财政造成的一样,有关系,但肯定不是根源。恒大们的根源,肯定不是现金流啊。

全部讨论

需求缺口创纪录地扩大,弥补缺口的意愿却在下降,想不通缩是不可能了

奥地利学派则认为,储蓄增加(富人)是由于资本追加投资以维持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的维持和重置生产结构所需的资金需求。 肖老师怎么看奥派的观点,他们认为上述原因造成需求缺口,随着时间推移,这个需求缺口问题会解决,包括他们认为M2持续高增长、货币政策扩张反而是经济危机萧条的原因

2022年以来的存款上升,房地产销量的急速下滑,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期。
为何疫情结束,但是信心却没有了?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023-11-14 15:26

M1也包括居民活期吧?请教和企业活期大概是个什么比例?

2023-11-14 14:48

15年4月的拐点发生了什么

2023-11-14 15:46

居民存款不包括火鸡之类的准备货币投资,这块有办法估算吗?

2023-12-09 13:50

应该查查中国8亿中低收入老百姓存款情况,周五去正大广场,诺大一个商场关了一半,几乎没啥人流,疫情前就算工作日人也超级多

2023-12-12 09:27

请教刚哥一个贝叶斯问题,如果一个经济体中的群体,因为可能是对未来缺乏信心或可能的其他种种原因,已经出现了需求端确定性的消费疲软,那么愿意把储蓄转化为投资(低风险类的货币性资产除外)的概率有多大?

2023-11-16 12:32

肖总,如果企业的流动资金,以理财、货币基金的形式存在,是否会影响到M1/居民定期,是否会大到显著影响这个比值。

2023-12-09 22:11

在需求上行与需求下行阶段,M1/居民定期,会体现得比较灵敏,波动大。这个比例上升,说明供销两旺,资金快速流向企业。这个比例下降,说明资金被冻结起来了。过去20年历史上,出现过3次低点和3次上行,都伴随着有强力的刺激措施的。@川北漫步 @发现红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