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循环系列之二:要贸易顺差,更要跨国公司

发布于: 雪球转发:120回复:276喜欢:318

在本系列第一篇文章中:网页链接,提出了因为企业主的收入远超消费支出,因此形成的储蓄会给经济总需求制造需求缺口。

如果企业的股东不是本国人,而是外国人,比如德国大众、德国宝马,那缺口问题的弥补就更为复杂了。德国大众从上海大众、一汽大众赚取的投资收益,如果不扩产的话,这笔钱是不会在内地花的,而会汇回德国。这种外资股东将利润带出东道国的行为,往往会直接形成东道国的需求缺口。这种情形常见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在进入发展中国家的时候,会以FDI的形式贡献一次性的需求和GDP,等企业经营产生利润后,利润回流发达国家,就会对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产生一个持续得需求缺口。

中国来自海外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可以根据历史累计FDI来计算,按照成本算超过了1.5万亿美元,按现价计算的价值,有专业机构估计是在5万亿美元的规模。这些资本每年赚取的利润,一部分会继续在国内就地转化为投资。剩下的如果汇出境外,其带来的需求漏损,就需要我们通过贸易顺差去弥补。2020~2022三年间的贸易顺差将近2万亿美元,但外汇储备并没有增加,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跨国公司将投资分红出境了。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贸易顺差,那将会看到外汇储备的持续下降,同时伴随的就是总需求由于缺口而持续萎缩。

发展中国家为了弥补这种跨国公司造成的需求缺口,常见办法有两个。 

第一个办法,是通过贸易顺差,用净出口来弥补这个需求漏损。比如让德国人买中国的玩具、服装等工业品。从资金的角度看,因跨国公司利润流失出去的外汇,通过贸易顺差回流回来了。

第二个办法,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借钱,形成被动的外债。这就是很多非常努力的发展中国家,一直在外债的阴影下,时不时陷入到货币危机、汇率危机之中,比如东南亚、土耳其、巴西、阿根廷、斯里兰卡等。

所以贸易顺差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最重要的作用,是弥补因为跨国公司利润回流而带来的需求漏损。如果这个漏损的需求无法得到贸易层面的弥补,转而寻求金融层面的弥补,注定有算总账的一天,金融层面多数体现为金融危机、汇率贬值等,经济层面则经常被归结为中等收入陷阱。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向发达国家迈进的过程中,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可以看这个国家在贸易上是否有持续的顺差。比如韩国等东亚国家因为有足够的贸易顺差,不需要依赖于外债,所以汇率一直稳定,也顺利避免了中等收入陷阱。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汇率大幅贬值的发展中国家,多数是因为缺乏贸易顺差,外汇储备不足,外债偏高所累积的风险,近的有斯里兰卡、土耳其等,远的有东南亚、阿根廷等。即使像俄罗斯被国际社会制裁,因为有能源出口带来的贸易顺差,所以制裁的结果并没有体现为金融层面的严重后果,卢布汇率甚至比战前升值了。

对于拥有众多跨国公司的欧美发达国家,则没有发展中国家这种缺口的存在,反而存在巨大的投资盈余,途径主要是对发展中国家的FDI产生的利润,比如肯德基、星巴克在全球各地的分店,就在源源不断地为美国创造盈余,这些盈余对应的就是发展中国家的缺口。也许我们每喝一杯星巴克咖啡,就必须出口一粒纽扣,才能实现外汇平衡。美国官方数据显示其在海外的直接投资有11万亿美元,根据国际收支口径,这些投资的收益回流每年在6000亿美元左右,现金收益率为5.5%。这6000亿美元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就是一笔巨大的需求缺口,而对美国来说,则是需求盈余。这笔盈余都不一定需要汇回去,美国人就可以花,因为肯德基、星巴克的股票市值会上涨,为美国人的各种退休金、年金、基金账户充值,只需要美联储提供与市值匹配的货币即可。所以表面上看起来美国只需要印钞,就可以一直在进口在消费,一直逆差好像也没事。虽然发达国家内部也会因为股东参与收入分配从而引起需求缺口,但可以依靠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赚来的巨额盈余,可以大大弥补其内部缺口,对需求萎缩起到缓解的作用。事实上,美国贸易逆差最高的年份也就是8000亿美元,多数年份在6000亿美元左右,靠其数量庞大的跨国企业在全球经营带来的投资盈余,基本可以弥补。这才是美国为什么可以持续贸易逆差,却不会出现发展中国家常见病,或者不会崩盘的主要原因。

全球经济存在一个PRC(produce、resource、consume)循环,商品从最初的中东澳洲等资源国,流向东亚这些制造国,最终流向欧美消费国。资金则反过来,从欧美消费国流向东亚制造国,再流向资源国,所以全球外汇储备基本上集中于制造国与资源国手上。如果循环如此简单,是无法持续的,因为资金不可能单向持续从欧美国家流出而不枯竭。实际上,存在一个更隐蔽的资金流向,就是通过跨国公司在全球的经营,将东道国的利润回流欧美国家。所以,支撑PRC循环得以持续运转的,是背后的跨国公司。这些跨国公司,是欧美近代几百年科技文明的遗产。就像是祖上留给后辈的房产,可以让后辈们可以坐收房租,将发给打工人的工资再收回来。

扩展开来,将PRC循环与跨国公司合并起来,可以将全球的国家根据贸易与投资的情况分为三类国家。第一类是靠祖上积累过好日子的国家,包括拥有众多跨国公司的欧美发达国家,以及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沙特、澳洲等资源国家,可称之为躺赢国家。第二类是缺乏资源,也放弃过好日子愿望的广大亚非拉国家,过着通信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的生活,可称之为躺平国家。第三类是缺乏资源的国家,却想过上欧美发达国家生活,于是将人力资源当作矿产资源用,可称之为内卷国家,比如韩国。

PRC循环基本上是绕开了缺乏贫乏国家,这些国家自身没什么资源,靠自己是肯定过不上多好的日子。如果想享用飞机、5G、石油等现代生活,那就需要拿东西去换,首先是需要外汇。外汇要么靠贸易顺差,要么靠借,对于贫瘠的国家来说,都难。那就剩第三种路径,给富国打工,在无法移民的情况下,那就只能在本国造好,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卖给富国,形成贸易顺差。

根据韩国前驻华大使张夏成的专著《韩国式资本主义》与陶然教授的《人地之间》,在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中,韩国貌似发现了国际贸易的窍门。通过尽量压低工业品成本,在欧美国家的需求面前,用价格竞争将躺平国家挤出去,像极了医药集采。至于压低成本的手段,通常包括出口退税,压低工业地价,汇率低估等政策,免除企业的税收、土地等成本,实现居民对出口企业的补贴。2021年的数据显示,几项补贴金额相当于出口额的30%,全国企业利润的50%,远远超过出口商的利润总额。而大量的资源贫乏国家,没有这么做,不是不想,是不能。发达国家依靠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坐收投资盈余,而顺差国家通过努力给发达国家打工,赚取收入,弥补跨国公司带走盈余造成的缺口。两者关系,类似于员工租老板的房子,辛苦打工从老板那里赚点工资,交下房租,又回到老板手上了。

从人均GDP数据看,韩国与意大利、西班牙相当,比沙特高了近50%,但GDP发展模式却不一样。就像两个年轻人都是年收入百万,一个靠打工来的,一个靠收房租来的,生活品质与压力差别还是不小的,这种差别最终反映在了生育率上。韩国的超低生育率,实际上是矿产资源贫乏国家,改用人力资源获得贸易顺差的一个必然结果。如果说贸易顺差是需求缺口的一个治标药方,那低生育率就是这副药方的副作用。只是这个副作用相对隐蔽,历史上也不多见,不像货币贬值、地产泡沫、产能过剩那么招摇那么频繁。

用跨国公司与贸易顺差来理解发展中国家需求缺口的逻辑,也可以借用来理解国内的地方经济。像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存在大量的企业总部,这些企业在全国的分支机构将利润汇总到总部所在地。而在一个普通县城里的经济循环中,像电信、银行、肯德基等网点所赚取的利润,都被汇总到大城市总部去了,这就给原本能够封闭循环的经济出现了需求缺口。

要想弥补这种缺口,一个办法是贸易顺差,即将本地特产卖到外地去,实现资金回流。二是举债形成地方债务,来弥补缺口。三是财政转移支付,将发达地区上交中央财政的资金,划拨到县城来,弥补差距。如果这些办法仍旧无法完全弥补缺口,那需求就会持续萎缩,本地从业人员的收入也会随之缩水。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是被迫移民,从小城镇移民到大城市去谋生,形成超大城市。例如汉城、雅加达、墨西哥城、开罗、达卡、金沙萨、卡拉奇等千万人口城市。

90年代国内兴起过乡镇企业热潮,乡镇企业组织农民进行生产活动,将商品卖给城里人,获得收入,这与现在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导向发展模式是一样的。只是乡镇企业由于受限于自身资源禀赋,效率与竞争力不如城里的大企业,最后农民更优的路径是移民去城里的大企业打工,形成了特殊的农民工群体。但发展中国家的老百姓,就没有移民去发达国家打工的自由了,所以发展中国家只有通过国际贸易赚取顺差一条路。只是国际贸易这条独木桥容不下所有的发展中国家,挤满了内卷国家,挤不上的国家只能躺平。

移民与需求缺口的关系除了穷人的工作移民外,还有另外一种形式是富人的移民,对于移出国会形成一次性的缺口。对于移入国则是一笔可观的投资盈余。比如2022年美国吸引的移民超过100万人,如果每人带来60万美元的资金,对美国来说则是6000亿美元的盈余,可以对冲其每年60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与之对应的,移出国则产生了6000亿美元的需求缺口。除了美国,还有现在的新加坡、过去的香港、太平天国时期的上海,都是受益于这种带资移民的经济体。目前这方面的典型就是三亚,也受益于这种移民,对应受损就是东北三省。

总结一下,有跨国公司的国家可以躺赢。有贸易顺差的国家必须内卷。两项都没有的国家,只能躺平。当今世界,想赚全世界的钱,我们需要贸易顺差,但更需要跨国公司。

精彩讨论

forcode01-28 03:05

很有启发!按购买力平价GDP,中国已经超美国,名义GDP可能70~80%左右,按GNP中国可能落后很多,按中美资本所控制企业股权比例计算的营收和净利润,中国国内很大比例的企业营收和利润都要算到美国账上,美国大量跨国企业为了劳动力成本、资源、税收环保成本或关税考虑,在全球各地布局,GDP不体现在美国国内,中美真实差距比人均购买力GDP要大太多了。
国与国的竞争,最终比拼的还是一国资本所控制产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华为、拼多多、字节跳动、腾讯、宁德时代等有能力大规模出海创利的企业,才是民族之光,善待企业家,严格私有产权保护,让他们留在国内不要移民带走财富,最终还得靠法治……
但这个逻辑之外,还存在意识形态竞争和舆论战的政治逻辑,通过舆论宣传和意识形态渗透让全球各国富豪带着财富移民美国,掐尖全球精英,也一直是美国智库公开宣扬的政策建议。

肖志刚01-27 23:56

有兴趣可以看看一个名叫灰小麦的视频号,大概往前数第9、12个视频,里面有很详细的美国居民财富的数据解释。
美国大公司的股东很分散,包括微软苹果等,创始人持股很少了,大部分持股是在各种退休金、年金、基金手上,间接属于老百姓。所以肯德基星巴克们在全球经营的利润,会通过分红或股价上涨的形式,进入老百姓的金融账户。

Fisher-Value2023-05-26 12:42

把利益说成规则,这就是话术哦。符合美国利益的规则,才是规则。如果不符合,那就持炮经商,老传统了

肖志刚01-28 11:34

比例低有各种原因吧,比如他们企业历史长,即使是微软苹果也都奔五了,多继承离婚几次,就稀释了。一级市场发达也是原因吧,ipo之前就融资顺畅,技术如果专利入股等等。
至于你说的另起炉灶,我倒是有一点体会,就是他们对所谓的财务自由,不会那么的偏执。反正其他的由一点不缺失,没有那种毕其功于一役的偏执,非要用财务自由来弥补其他方面的缺失。
财务自由与考公,反映的都是这种偏执。就像女生都想要高富帅,但注定高学历、高颜值在农村不可能得到的话,那就会在富上追求偏执,彩礼越高越好,简单粗暴。

阿贝林肯01-28 00:03

咱们这个都进入到硕鼠的账户

全部讨论

2023-05-25 07:44

日本在朝鲜战争时期由于美国资本的注入完成了一次工业化,之后利用这这批资源搞出口,贸易顺差形成资本积累后对外扩张投资,游戏玩下去发现只要将国债形成长期上涨的预期,这张借条就可以形成资本,对发展中国家投资来滚雪球。
1、不要以打工人狭隘视觉的守着这批外汇(工资),有机会就要对外投资
2、对外讲法律讲信用讲原则,别像大俄为了所谓的理想安全天天喊打喊杀,这样投出去的钱才有保障

2023-05-24 18:07

总结一下,有跨国公司的国家可以躺赢。有贸易顺差的国家必须内卷。两项都没有的国家,只能躺平。当今世界,想赚全世界的钱,我们需要贸易顺差,但更需要跨国公司。对比当下国内经济环境,明确当前股市操作要略。

看过韩国经济学家张夏准(跟驻华大使张夏成是兄弟?)写的《富国陷阱:发达国家为什么踢开梯子?》,解释了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什么那么喜欢关心别人的内政,因为他们的跨国公司最多,最怕大家不遵守规则。美国在海外的直接投资11万亿美元,差不多GDP的四成,相当于我们在海外有50万亿的直接投资,假以时日真有这么多海外资产,能忍住不关心吗?

2023-05-24 22:42

其实本质还是生产效率的不对等形成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形成盈余,剔除盈余后进入下一循环的资金已经足以生产出上一循环同样数量的商品,理论上循环的各方效率同样提高的话,可以运转下去,但实际上效率低的一方会形成实质的财富转移到效率高的一方,长久下去必然导致效率低的一方财富消耗殆尽,从而购买力坍塌,需求萎缩,这个时候效率高的一方看到无利可图,自然而然撤资,拿走财富,效率低的一方社会实质财富消耗殆尽 只能举债度日 货币贬值

2023-05-24 17:01

刚哥好、书已经收到。感谢刚哥

2023-05-25 15:07

金钱流动的逻辑说得非常清晰,全面。读这样的文章就是一种享受😎

二流三流国家用贸易顺差衡量国力(以前的中国),一流国家用人才顺差衡量国力(未来的中国)
我分享了 @雪球 的头条文章

给看不懂财政转移支付的人科普了,也给美帝为啥过的这么好解释清楚了,买买买,结果美帝去年还是盈余的,移民带去6000亿财富还没用@严守能力圈

2023-05-24 19:02

很深刻,很有启发性。资本全球化势不可挡,那么如果一方面培养跨国企业回流利润,一方面国产替代降低缺口是否可以解决?躺平的不一定会永远躺平,顺差的可能不会一直顺差,占有资源的不一定永远占有资源,最后躺赢的也无法再躺赢。发展的问题,还是必需要靠发展解决。

2023-05-24 17:14

市场经济的根本性就是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边界问题。这几百年的历史基本上否定了苏联式的全盘计划经济,也基本上否定了李嘉图式的纯粹市场经济。
从中国的实践看,市场化改革的本质还是问题导向,经济也在解决问题中发展。比如出口经济是为了解决需求和外汇的问题,比如地产经济是为了解决内循环和城市化的问题。
市场经济实践没有终极答案,只能从问题出发去思考解决策略,比如现在国内经济面临的通缩风险、去杠杆风险、地方债务风险,要想解决,简单直接的方式可能是最有效的,而不是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搞出个终极方案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