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循环系列之三:内生需求才是经济基本盘

发布于: 雪球转发:37回复:124喜欢:117

前面两篇文章(经济为什么离不开金融?网页链接),(要贸易顺差,更要跨国公司网页链接)讲了弥补需求缺口的两个药方,即借贷与贸易顺差。这里讲一下经济内生的需求。

缺口规模

在供给转化为需求的循环中,因为股东、房东们的收入远超支出,导致出现了需求缺口,即规模上第二轮内生需求小于第一轮供给。如果不去弥补而任其发展,第二轮的需求规模会低于第一轮的供给。而供给端的产能一般不会自动萎缩,即第二轮供给不会低于第一轮供给。这样的结果,就是第二轮的内生需求会低于第二轮供给,经济出现供大于求,形成通缩。这时就需要包括企业、居民、政府在内的各个经济主体,通过举债或贸易顺差,补充外生需求来弥补这个缺口。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规模的问题,即举债多少合适呢?如果举债多了会怎么样?举债少了又会怎么样?

理论上来说,如果新增负债规模与需求缺口规模刚好相等,也就是缺口刚好能够被弥补,这时的需求不会萎缩了,维持与上一轮供给相当的规模。经济处于供给与需求刚好平衡的状态,不会出现供大于求,也不会出现供不应求。物价没有通胀也没有通缩,这时经济不会萎缩,但也不会持平不增长,而会仍然维持一定的增长速度,这个速度由供给端决定的。因为供给端有可能因为科技进步等因素而出现增长,即第二轮供给比第一轮供给更大,比如亚马逊新推出了一款硬件新品。

如果借贷的规模偏低,不足以弥补需求缺口,那第二轮的总需求会低于第一轮的供给,形成供大于求和通货紧缩。如果借贷规模偏高,弥补需求缺口之后还有超额负债,那这部分超额负债带来的需求,结果往往就是物价上涨或通货膨胀。

如果这部分超额负债是居民借去买房的,那体现出来的就是房价上涨。如果超额负债是企业借去扩大产能的,那生产资料价格PPI就会上涨。如果超额负债是政府借的,那货币大概率会贬值,从而带来进口商品如石油的价格上涨,体现为输入型通胀。习惯用流动性或放水来解释的话,就是水是哪个管子放出来的,哪里就涨价。笼统的说货币超发会带来通货膨胀,在这里就需要区分,不同主体承接的货币,上涨的商品类型是不同的,体现为不同领域的通货膨胀,对应的投资机会也就不同。加入WTO后迎来产能扩张,借钱主体是企业,对应的是有色煤炭等大宗商品牛市。2015年之后的货币化棚改,对应的是房地产牛市。

内生需求

在需求分析中,可以将这种弥补缺口的借贷与贸易顺差,视为经济循环的外生需求,属于补充性质的。因为这些外生需求都有各自的副作用,因此并不是越多越好,经济需要顺畅运转下去的话,不可或缺的还是足够强劲的内生需求。

那总需求中,在贸易顺差与借贷之外的内生需求,来自于哪里呢?按照萨伊的解释,形成供给的过程中,创造的需求就是内生需求。比如开发商卖了100亿元的房子,这100亿元会通过开发商发工资,水泥厂发工资,沙石场发工资,中介发工资,公务员发工资的形式,回流到一个个居民个体手中。这些个体拿到钱,结合各自的欲望,会形成新一轮的需求。通过这种支付劳动报酬的形式,由供给创造出来的需求,就是内生需求,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劳动报酬。因为这个需求转化是通过支付报酬实现的,可以用失业率跟踪转化率。低失业率说明供给创造的需求旺盛,高失业率则说明供给创造的需求低迷,这时就需要借贷或贸易顺差等外生需求来补充。

可见,失业率既是第一轮需求波动的结果,也是第二轮需求波动的原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就是一个供给创造需求的循环,第一轮的供给创造了第二轮的内生需求,让第二轮供给得以实现销售,然后第二轮的供给创造了第三轮的内生需求,循环得以内生。

比如当地产销量上升的时候,意味着地产需求与地产供给同时上升,通过达成交易,这时的供给会转化为下一轮循环的内生需求,也是上升的。第一轮循环创造出来的内生需求,对第二轮循环中的汽车、手机、旅游等非地产,也都是有拉动作用的,可以刺激这些产业的销量。经济总量则在这种需求到供给再到需求的循环过程中,实现了螺旋式增长。可见,需求的内生来源就是供给,或者说生产活动。当下的房屋新开工、在建工程活动降温,其能创造的内生需求是同步下降的,这种下降在下一轮经济循环中,会体现为内生需求疲弱,或者说消费疲弱。

期待地产降温后的一鲸落万物生,是不会出现的。有两个原因,一是地产带来建设活动减少,创造的内生需求同步下降。也就是大家看到的地产产业链失业率上升,员工收入下降。二是按揭贷款规模下降,带来的外生需求也是下降的。

内生需求的估算

既然内生需求是来源于上一轮循环的收入,站在经济循环的角度看内生需求,就需要匡算一下老百姓的收入,大致有这么几种来源。

一是从正规企业获得的劳动薪酬,2022年大概21万亿。过去1年A股公司的合计支付薪酬是6.5万亿,合计纳税额是4.3万亿,薪酬大概是纳税额的1.5倍。2022年全国税收中有15万亿左右是企业缴纳的,按照1.5倍比例,大致估算对应的劳动者薪酬是22.5万亿。这个口径是企业支付部分,包括了个税、社保、公积金部分,居民实际拿到的部分至少要扣除个税,2022年的个税是1.5万亿,扣除之后就是21万亿。这里面包括了年轻人缴纳的社保,但基本上发给老年人了,所以算劳动者收入时可以一并考虑,省得后面再把退休金收入加进来,干脆现在就不剔除。

二是靠财政支出来的收入,2022年财政收入是16.6万亿,最终都以工资形式或政府采购形式返回老百姓,成为大家的劳动收入了。如果用财政支出口径那就是26万亿了,但是看支出构成的话,跟第一项有很多重叠的。感觉还是用16.6万亿的口径,干扰少一点。

三是财产性收入部分,主要是大量的房租、股息、利息收入。房租一直不好估算,大概是几万亿吧。股息收入分上市与非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委托中登公司代理发放股息,2022年深交所大概2000亿元,上交所很难高于这个数字,因此算合计4000亿元。存款利息收入好计算,之前算过是2万亿:网页链接

四是免税的个体户收入,比如菜农、手工业从业者,因为不交税,也不知道他们收入。但他们的产品交付周期短,比如理发,可以认为他们的收入是来自前三者的。分析经济循环的时候,也可以考虑一个狭义口径,不统计这部分收入,后续文章会展开分析。

前两项加起来近38万亿了,加上后两项,大概40几万亿吧,这是经济循环最主要的内生需求。2022年支出法GDP中的居民消费是44万亿,数量上大致相当。

从需求与供给看GDP

一个完整的经济循环,是从生产端开始的,不管是生产房子还是汽车,通过产业链支付薪酬的形式形成员工收入,这些收入则构成下一轮经济循环的需求支出。简化一下就是,生产形成收入,收入形成支出。所以GDP的统计也有三种口径: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因为统计的是一个经济循环的不同节点,理论上三个口径的结果是相等的。

按照GDP的定义,统计口径是最终销售出去的商品与服务,考虑了需求与供给两方面。因此,最终的经济总量,是供给端与需求端在市场中交易的结果,是两个口径中的偏低值。生产力低下的时候,供给不足是主要矛盾,这个时候的经济总量受制于供给端。所以那个年代的口号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到生产力过剩的时候,需求不足就成了主要矛盾,这个时候的经济总量受制于需求端。这种背景下流行的是流量、网红们带来的财富神话,或者对放水的执念。

供给与需求的循环转化,使得经济总量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口径去观察。从供给角度来看,一个经济体生产出来的商品越来越多,就可以说经济总量是增长的。影响这种供给端经济总量的因素,包括科技进步、劳动力数量与质量、商品市场效率、金融市场效率、产业政策、基础设施等。需求端的经济总量,包括两部分,其中主要部分是由上一轮供给创造的,即内生需求,补充部分则由当期新增信贷及贸易顺差决定的,即外生需求。所有对经济总量有影响的因素,都是先通过直接影响供给端经济总量或者需求端经济总量,进而间接影响最终经济总量的。经济政策也可以分为需求侧与供给侧两类,比如工信部、科技部、卫健委负责的偏向供给侧,央行、财政部通常负责需求侧。

在一国经济腾飞阶段,国民收入普遍偏低,即使是相对有钱的人,拿到股息、房租后,多数也会拿去消费或者投资。这时的需求缺口,对经济负面拖累并不明显。这种腾飞阶段的经济总需求,基本上靠供给创造就能够支撑经济发展,不至于出现产能过剩。如果再增加一点信贷或贸易顺差这种外生需求,总需求就很容易超过供给,形成过热,这就是我们2007年以前的情况。在经济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快速增长后,一方面是产能越来越充足,另一方面是财富差距越来越大,退出循环导致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内需日益疲弱,使得产能相对过剩、需求相对不足的相对过剩问题,逐渐成为主线。这时再多的外生需求,也可能泥牛入海,这就是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经济循环系列之一:经济为什么离不开金融?网页链接

经济循环系列之二:要贸易顺差,更要跨国公司网页链接

精彩讨论

肖志刚2023-11-07 16:34

期待地产降温后的一鲸落万物生,是不会出现的,有两个原因。
一是地产带来建设活动减少,创造的内生需求同步下降。也就是大家看到的地产产业链失业率上升,员工收入下降。
二是按揭贷款规模下降,带来的外生需求也是下降的。

高礼成蹊2023-10-28 08:59

A股已经达到5300多家,比美股还多,上市数量位居世界第一,股市的融资额更世界第一。这是长期融资市的体现,也是哪怕市场再差,只要修修补补,能发IPO即可。
A股有个特点,能把一个制造业高成长行业,很快怼成长期产能过剩行业,然后股价开始过山车行情,从新能源、风光锂电、医药等可以一窥全豹。
其实本质来说,这就是产业链层级处于中低端,只会一窝蜂的融资上产能,缺乏产品护城河的体现。

肖志刚2023-11-07 17:56

那时非典波及面太小吧,我去上海、哈尔滨一路都没见过口罩,在分析经济的时候,可能不算一件大事。那时的经济大事,是加入WTO带来持续30%以上的出口增长,是按揭贷款业务开始推广,是招拍挂制度实行,是压不住的铁本冲动,是第一届扩招的大学生毕业了,总之,扑面而来的各种红利。

肖志刚2023-10-27 23:02

你这倒是解释了为什么现在大家基本不用现金了,m0还在快速增长

肖志刚2023-10-27 12:17

大部分推动社会进步的事物,其实都会强化分配差距。高铁提高了效率,那也是做生意的可以把买卖扩大到全国啊,还是有钱人获益更多。就像直播,确实也有用,我也无意中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至于他们抢了多少商户的生意,从而动辄上亿收入。这些都应该通过二次分配来解决,应该房产税遗产税处境税。我们就是太渴求gdp了,但凡能创造gdp的,都得到格外的呵护,舍不得动。所以缺口越来越大,潜在经济增速越来越低,对借贷的依赖越来越重。

全部讨论

期待地产降温后的一鲸落万物生,是不会出现的,有两个原因。
一是地产带来建设活动减少,创造的内生需求同步下降。也就是大家看到的地产产业链失业率上升,员工收入下降。
二是按揭贷款规模下降,带来的外生需求也是下降的。

A股已经达到5300多家,比美股还多,上市数量位居世界第一,股市的融资额更世界第一。这是长期融资市的体现,也是哪怕市场再差,只要修修补补,能发IPO即可。
A股有个特点,能把一个制造业高成长行业,很快怼成长期产能过剩行业,然后股价开始过山车行情,从新能源、风光锂电、医药等可以一窥全豹。
其实本质来说,这就是产业链层级处于中低端,只会一窝蜂的融资上产能,缺乏产品护城河的体现。

所以我觉得让老百姓拥有财产性收入(主要是房屋这类)是个伪命题。一个社会不可能让所有老百姓都有财产性收入、这个就真的是胡锡进说的都有等于都没有,再反过来想都有的话租给谁呢。反过来说甚至不能让大部分人拥有财产性收入、否则你说的那个缺口就大的出问题了。正常社会只可能是少部分人能拥有财产性收入、大部分人穷其一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才是正常的基本规律。一旦偏离这个点就意味着社会出问题了、就会带来各种社会问题,严重的就是出现社会大动荡。跟老外打交道久了就发现它们不像我们这样对所谓的财务自由又如此的执念,大部分人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平衡退休前和退休后的生活。

如何解决呢?

2023-10-27 12:14

内生消费很简单,免费教育,免费医疗,给富人征税,大消费就来了。

刚哥,我看你这篇讨论内需的测算时,实际就是在算老百姓的收入,并将收入拆分成了: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四大类。统计局年鉴上,对收入也是拆分成了这四类,而且我记得是区分了全国、城镇地区、农村地区。数据来源,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说白了就是抽样统计,计算均值。那么用各自的均值,乘以常住人口数量,岂不是就能测算出来了?

2023-10-27 12:18

所以要共同富裕

2023-12-10 07:37

“地产降温后的一鲸落万物生”当然是不可能,但是否会进入“万物枯”的通货膨胀,我觉得也未必。如果以今年的房地产销售金额为“底”的话,这个降温导致的缺口大概是4-5万亿,大概是3、4个百分点的GDP。通过增发万亿国债,刺激消费和出口的措施,弥补一半缺口大概是没问题的。所以,只要房地产市场不进一步恶化,经济增速下行很可能,但通货紧缩应该可以避免。

2023-11-10 17:09

政府加大力度补贴新生儿家庭,刺激生育,对人口和内需都有好处,肖总怎么看?操作的难点在哪里?度怎么把控比较合适呢?

2023-10-27 16:56

通货膨胀那段讲的很棒。
资本的无效配置,需求循环也会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