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放弃买入中国平安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210回复:568喜欢:619

简单说下为什么最后放弃买入中国平安。

先说下估值上的初步结论:1、以当前情形作为假设,平安现价基本对应未来五年15-20%的年化收益率;2、假设基准投资收益率由5%降至4%,预期回报降至15%以内。这基本属于保守估计。

上述预期回报十分可观,为什么选择放弃呢?大致原因如下:

1、从本质而言,保险产品仍属于同质化且显性化的产品,且不存在明显的规模化效应;

2、保险产品由于其多样性、复杂性及非必需性,导致了代理人作为主要渠道的必要性。这种状况在较长时间内将持续,但会随着人们对保险认知能力与需求能力的增强而趋弱。

3、代理人作为寿险业务发展的核心渠道,随着景气周期和监管放松而迅猛扩张。这种扩张的周期可以很短。而代理人的竞争,在相当程度又是同质性的。代理人更多应看做是保险公司的“外部渠道”,而不是内在资源。

简单看一组数据:2017年一季度平安寿险代理人数量为119.6万,假设月薪提高1000元,寿险整体成本提升约144亿。2016年平安寿险净利润为224亿,新业务价值为508亿。

4、谁都能看出来,未来5-10年将是保险行业的景气周期。重点就在于“众所周知”,投资者知道,各大保险公司更是知道;

通过上述1-4的分析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即保险这种同质化的产品,随着各大保险公司在渠道上扩张与充分竞争,盈利能力大概率将会均值回归。

而很重要的一点,保险属于收益前置而风险后置的行业。在未来预期变好而潜在竞争加剧的行业环境中,你能预想到会发生什么吗?

问题就出在,当前寿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太强,日子太好了。很可能,决定寿险公司的命运的,不仅仅是现在大家最关心的“利差”,而是最为放心的“费差”。

说到底,一家公司未来的盈利状况,不在于行业前景有多好,也不在于现在的优势有多大,盈利能力有多强,而在于是否拥有他人不可能模仿的能力。

最后再啰嗦两句:1、仅从报表与趋势来看,今年和明年很可能迎来利润上的爆发,股价也有可能继续大涨。平安的大V们也已论述的很清楚了。但很遗憾,以我现在的认识,平安并未达到我的买入标准。2、如果平安又跌回40元以内,在赔率上大幅提升,对不确定性有了补偿,我可能也会动心。3、本人对保险具体业务与商业模式的细节了解有限,目前仅是基于直观上的认识与理解所作出的初步结论。

而正是因为自己没有充足的证据和理由来反驳自己,所以暂时放弃买入中国平安。如果有人愿意做活雷锋逐一指点和说服我,我会立刻改变主意并感激不尽。

精彩讨论

波段投资2017-07-24 18:17

本人在保险行业后台运营、银保、代理人渠道总共十几年经验,所以多专业不好说,但对这个行业还是有点发言权的。
1、保险规模化效应实在太重要,小公司和大公司由于业务规模差异很多方面无法抗衡。譬如广告投入,平安可以央视春晚做广告,中超冠名,让全世界知道,小公司充其量找个广告牌或者弄个车身。再譬如后台投入,保险发展到现在对高科技后台支持越发依赖,平安能几十亿的投资it平台,因为它有这个体量,和业务量一比这点投入就不算啥,小公司有点钱先给渠道搞业务,先活下来,啥it后台,想都别想。

2、代理人渠道不是平安发明的,这是国外成熟有效的销售模式,国内有友邦92年引入。采用代理人模式,很大的一个好处是可以防止逆选择。举个例子,如果都是门店销售,那在医院门口的那个大病保险一定卖的好,因为知道有病的人会选择带病投保,这对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就会出问题。另外采取代理人模式,也可以使得保险公司可以销售比较复杂同时利润率也较高的产品。譬如友邦中国的代理人模式是国内最高端的,它的新业务利润率可以做到90%以上,同样是友邦的韩国,其新产品利润率只有不到30,就是因为韩国友邦是主要通过电话销售,产品非常简单。代理人渠道在国外已经有几百年,譬如纽约人寿号称170年了,也没有发生所谓客户需求弱化的情况。寿险产品条款复杂,操作流程专业,包括理赔等都需要专业人士处理,所以代理人模式是最好的作业模式,在可以预见的几十年里看不到有被替代的可能性。
3、代理人渠道是最合适保险销售的模式又能销售高毛利保单,是不是人人都能做好。非也,这里面差距大了。不是单单钱的问题,涉及到文化、品牌、培训、后台支持、现有的优秀营销精英主管等。营销渠道真正竞争激烈的时候大概是十年前,那时成立一批小的股份制公司,它们基本就是照搬了平安的基本法制度,抄了点培训大纲,然后弄制定一套财补方案,然后就开始到处挖人做业务。我前几年下到基层看了下,这套模式基本都是失败的,因为优秀的人你根本挖不到,挖的都是苍蝇,来骗财补的,拿完就走,继续骗下一个公司。新人无法得到有效培养,基本都流失的。现在在基层这种挖墙脚方式已经少多了,而随着平安这样的大公司知名度和后台支持的提高,鲶鱼效应会越来越像大公司集中。如果你是一个优秀的新人,想加入保险业,一边是世界500强公司,广告到处有,有业内最好的培训体系,有资深的高级主管辅导,公司有最先进的it系统给予支持,你可以销售各种保险产品和其他非保险产品,给客户更多选择,你也可以赚更多钱,另一边名不经传的小公司,一个办公室,几张办公座椅,每天就早晨打鸡血,然后全部靠自己,你说你会选择加入哪一家。所以未来代理人渠道强者恒强,优势就一定在几个大公司里,保险行业前景非常好,但吃大肉的就那几家。

BRUCE_SUN2017-07-24 16:33

既然楼主自知对保险了解有限,正确的做法是闭嘴。

心静如水_容大2017-07-24 16:05

我个人挺支持楼主这个决定的,事实也没人需要去说服谁,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都有自己的信仰\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有自己的思路! 这个市场中的好股票虽然不多,但也不少. 投资其实与生活无异 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 还是各自取各自的那一瓢吧! .

韵流2017-07-24 16:25

逐条批驳:1、保险精髓在于规模,规模上来才能从统计上平抑风险,做强精算,增效降费。2、保险具有刚需 是社会的稳定器 保代的未来趋势和保险业未来趋势无关 3、保代是外部资源 怎么管理保代是内功 四大险企保代产能不同说明差异性 4、因为景气所以不买 那之前保险股萎靡时保险业萎靡么?不懂PAIG就是不懂金融,不懂茅台就不懂消费 这是两个能力圈试金石。

全部讨论

本人在保险行业后台运营、银保、代理人渠道总共十几年经验,所以多专业不好说,但对这个行业还是有点发言权的。
1、保险规模化效应实在太重要,小公司和大公司由于业务规模差异很多方面无法抗衡。譬如广告投入,平安可以央视春晚做广告,中超冠名,让全世界知道,小公司充其量找个广告牌或者弄个车身。再譬如后台投入,保险发展到现在对高科技后台支持越发依赖,平安能几十亿的投资it平台,因为它有这个体量,和业务量一比这点投入就不算啥,小公司有点钱先给渠道搞业务,先活下来,啥it后台,想都别想。

2、代理人渠道不是平安发明的,这是国外成熟有效的销售模式,国内有友邦92年引入。采用代理人模式,很大的一个好处是可以防止逆选择。举个例子,如果都是门店销售,那在医院门口的那个大病保险一定卖的好,因为知道有病的人会选择带病投保,这对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就会出问题。另外采取代理人模式,也可以使得保险公司可以销售比较复杂同时利润率也较高的产品。譬如友邦中国的代理人模式是国内最高端的,它的新业务利润率可以做到90%以上,同样是友邦的韩国,其新产品利润率只有不到30,就是因为韩国友邦是主要通过电话销售,产品非常简单。代理人渠道在国外已经有几百年,譬如纽约人寿号称170年了,也没有发生所谓客户需求弱化的情况。寿险产品条款复杂,操作流程专业,包括理赔等都需要专业人士处理,所以代理人模式是最好的作业模式,在可以预见的几十年里看不到有被替代的可能性。
3、代理人渠道是最合适保险销售的模式又能销售高毛利保单,是不是人人都能做好。非也,这里面差距大了。不是单单钱的问题,涉及到文化、品牌、培训、后台支持、现有的优秀营销精英主管等。营销渠道真正竞争激烈的时候大概是十年前,那时成立一批小的股份制公司,它们基本就是照搬了平安的基本法制度,抄了点培训大纲,然后弄制定一套财补方案,然后就开始到处挖人做业务。我前几年下到基层看了下,这套模式基本都是失败的,因为优秀的人你根本挖不到,挖的都是苍蝇,来骗财补的,拿完就走,继续骗下一个公司。新人无法得到有效培养,基本都流失的。现在在基层这种挖墙脚方式已经少多了,而随着平安这样的大公司知名度和后台支持的提高,鲶鱼效应会越来越像大公司集中。如果你是一个优秀的新人,想加入保险业,一边是世界500强公司,广告到处有,有业内最好的培训体系,有资深的高级主管辅导,公司有最先进的it系统给予支持,你可以销售各种保险产品和其他非保险产品,给客户更多选择,你也可以赚更多钱,另一边名不经传的小公司,一个办公室,几张办公座椅,每天就早晨打鸡血,然后全部靠自己,你说你会选择加入哪一家。所以未来代理人渠道强者恒强,优势就一定在几个大公司里,保险行业前景非常好,但吃大肉的就那几家。

既然楼主自知对保险了解有限,正确的做法是闭嘴。

2017-07-24 16:05

我个人挺支持楼主这个决定的,事实也没人需要去说服谁,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都有自己的信仰\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有自己的思路! 这个市场中的好股票虽然不多,但也不少. 投资其实与生活无异 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 还是各自取各自的那一瓢吧! .

2017-07-24 16:25

逐条批驳:1、保险精髓在于规模,规模上来才能从统计上平抑风险,做强精算,增效降费。2、保险具有刚需 是社会的稳定器 保代的未来趋势和保险业未来趋势无关 3、保代是外部资源 怎么管理保代是内功 四大险企保代产能不同说明差异性 4、因为景气所以不买 那之前保险股萎靡时保险业萎靡么?不懂PAIG就是不懂金融,不懂茅台就不懂消费 这是两个能力圈试金石。

格力大涨前,看过楼主关于格力低估是群体性认知谬误的论断,楼主的投资体系深刻全面,印象十分深刻。
有缘在中国平安上再碰到楼主,希望可以讨论几点:
1、保险是利润前置风险后置么?保险行业确有风险后置的特征,主要是利率长周期下行导致。从长期来看,利率与GDP增长率高度相关,随着经济增长率的不断下行,发达经济体都经历了利率长周期下行的过程,我国虽然还是发展中国家,但是利率相对于90年代和过去十年利率中枢也有明显下行。所以十分认可投资收益率下行的谨慎假设。但是,保险公司同样具有利润后置的特点。每笔寿险,于发生当年确认所有费用,而收益却于今后几十年进行分摊,所以我认为应该是利润与风险均后置。
2、一致性预期是否一定要回避?之所以担心一致性预期我认为主要是价格过度体现该预期导致无利可图(如07年买招行)以及群体一致性预期博弈下,预期提前实现的问题(如2015年牛市)。目前中国平安53块左右价格到达保守估计下合理估值下限,估值有可能进一步提升,那么,除了以合理价格买入合适的资产以外,买入中国平安与其他蓝筹不同的是,能得到一个估值看涨期权。估值提升的催化剂就是750日国债移动加权平均利率于年底前大概率反转上升,导致责任准备金重估而释放利润。以楼主的功力一定知道,所有的期权都是有定价的。所以现价买入,我认为暗含了一个期权价格。
3、保险代理人的因素要考虑,也许有一天销售渠道会与当前有明显不同,但那离我们太远。资本市场往往是在风险因素隐约可见,且心理偏悲观时才会给予估值折价。举例来说,格力的董明珠退休后,可能的风险是国企的各种弊端显现出来,或者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而逐渐平庸,然而市场是否对此给予折价?很显然,前几年市场悲观时有折价,目前乐观状态下没有折价,即使董明珠比之前又老了几岁,看起来接班人风险更大了。所以,我觉得楼主大可等保险销售渠道变化已见端倪,且平安作为寡头反应落后于形式变化时再重点考虑该因素。

2017-07-24 16:19

说到底,还是楼主觉得目前平安这个价上车不合适了

2017-07-24 16:53

呵呵,挺有意思。标题是公司谈的是行业。1,你说大概率均值回归,概率是多大,你定量了吗?多久实现?2,你认定保险是收益前置风险后置,确定?保单设计不是概率问题?3,你说“保险日子太好了。很可能……”。这里的很可能概率又是多大?你说自己追求的是确定性的概率,那这几个猜测,哪个你自己定量了?你谈那么多,不如直接来一句自己没看懂,所以不买啦。何必让人觉得你得到确定性证据了。yy一番而已。

非常支持楼主的这个决定,也不想说服。但还是顺便说几句:

1、投资的基准假设从5调整到4,是不合理的。过去十年,平安的投资收益是5.6(如果没有投资富通的失利,那么,还要高上一点)。长期投资假设的算法,是十年期国债加上2个点。(十年期国债的未来5年的假设只要是3,就可以达到。目前是3.6左右,过去十年比较高。我一直觉得平安定5的投资假设偏保守)。此外,平安利润的源泉是死差(到17年大概有6000亿的剩余边际,这些钱未来无需看市场,每年利润就会跑出来),其次才是利差。同时,平安的费差这项能力,秒杀所有保险公司。(平安的科技实力,最早表现在后援平台,领先整个金融业5-10年)

2、所有的银行都很早成立保险公司,但目前都没有建立起代理人团队;安邦还有那些很猛的保险公司,也没有建立起代理人团队。所有人都知道代理人团队建立起来很赚钱,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也许是几十亿吧),而且还要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等待(也许先亏几年或者先忍受几年不赚钱)。所以,现在这几家大的公司在垄断着整个市场。

3、最后,我认同你的观点,就是1倍内含价值附近买入中国平安胜率非常高。以前写过100篇文章证明过。

我坦白说,你不买的真实原因是以下二个之一。1、你没有在35元以下买入,导致未来N年复利22%~30%或者22%的收益率变成你文中的15-20%或者15%收益率。你文中其他的理由是为了支撑这个真实原因找出来的理由(而这些理由里面有不少是理解错误的。相信有其他的评论给你指出来)。2、你是顶级高手,百分之十五的五年复合收益率达不到你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