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比较四家房企:5、合理 PE 估值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19回复:61喜欢:39

价投夫子“深入比较四家房企”系列七篇文章链接:

1、盈利能力;2、持续增长能力;3、抗风险能力;4、综合实力大比拼

5、合理 PE 估值;6、实际利润;7、合理股价是多少?


调仓说明:自从前几天从成实外教育移仓到 $中国金茂(00817)$,昨天我又把刚出年报的格力电器清仓,全部换入$阳光城(SZ000671)$目前我 A 股的仓位大约是 70%阳光城 + 30%万科,港股仓位是 60%金茂 + 40%融创,全仓这四家房企!

我们知道一家企业的合理价值理论上等于她的 合理 PE 市盈率 乘以 真实利润。那么为了进行估值,我们就需要确定出每个房企的合理 PE,但 PE 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真的因人而异。对于同一个行业、同一个股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在不同时期也是不同的。这也是为什么同一家企业在一年中的股价或市值可以坐过山车,在真实利润没变的前提下,其实就是 PE 在变。PE 变的背后就是市场投资者对行业、对公司的预期、喜好在变

由于 PE 中有太多难以量化的因素,我们又要尽量地找到这四家房企的合理 PE 数值,那么就要进行大幅度地简化处理。我个人判断 PE 主要根据两个因素:

(1) 著名投资家彼得林奇在书中说过的,一家公司未来每年能增长百分之几,她的 PE 就是多少。举个例子,一家年增长 10% 的公司,她的 PE 就应该是 10;年增长 20%,PE 就应该是 20%。这个评价方式虽然粗糙,但确实是简单有效、屡试不爽。

(2) 根据这家企业的综合实力判断 PE。上述彼得林奇的 PE 方法只考虑了企业的增长,但忽略了这个增长是不是有质量的。尤其是对于高杠杆的房地产行业来说,如果只通过同比增长来判断房企的 PE,那么大多数房企的估值恐怕是要上天了。所以在为房企进行估值时,我们还应参照她们的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等因素,用 “综合实力” 来为她们进行估值。

在前四篇文章中,我们以判卷子的形式来为四家房企的综合实力打分,结果为金茂 85 分、融创 77 分、万科 69 分、阳光城 62 分。分数越高,代表这家房企的综合运营能力越强,越具备护城河优势,在竞争中也越强势。从打分结果来看,这四家房企的分数呈现比较鲜明的等差数列关系,这样对她们进行估值就方便了一些。

我们先用彼得林奇的 PE 估值法对 $万科A(SZ000002)$ 进行估值。为什么先选万科?因为万科是地产行业最不地产的房企。典型的房企都是负债高企,而且借贷利率也高,手里的现金相对有息负债比较薄弱,负重前行,这也是市场不太看好房企的一个原因。但如果你打开万科每年的年报,会发现他的财务指标比较健康,现金流长期为正,手上的现金足够覆盖有息贷款,而且借贷利率还处于行业最低的水平。足够的稳健,足够的安全!

刚说了万科本身的稳健作风,再聊聊整个房地产行业能否平稳发展?市场在给予房企 PE 估值时的另一个担忧其实是担心房地产行业已经见顶,接下来甚至会萎缩,房企可能会出现卖不出去房,资金链断裂的现象。。。

我简单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衣食住行” 是人们日常所需,中国有十几亿人口,对应目前十几万亿的房地产销售额,你可以理解为平均每个人每年在 “住” 这一项上要花费一万元钱。每个人都可以思考一下,为了使自己的居住面积更大、小区环境更好、物业服务更贴心,你愿不愿每年投个一万块钱在改善住所环境上?反正我愿意。身处一线城市,如果每年花个七、八万能凭空增加一两平米的住房面积、提高居住环境、或是往市中心挪一挪,我愿意的,因为这样自己的房子漂亮,住着更开心,在别人面前也有面子!

所以要维持每年十几万亿的房地产销售额看似很艰难,但其实具体到每个人,平均下来也就一万多块钱,当然,一二线城市人均肯定要比一万投入得多一些,拉一拉相对落后的地区。宏观来看,大家也不是没有住的地方,但是观察自己和身边的亲戚朋友,其实发现大多数人的居住条件都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包括去更好的地理位置 (如学区房等)、更大更有品质的房子、更贴心的物业管理等等。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诉求从未停止过,总是这山看着那山高,不满足现状,追求更好的。从这个思路来看,你会发现房地产的年销售额背后是有庞大的需求支撑的。而且这种每年人均投入一万的需求会是长期的,十年、二十年后都不见得有所减少,毕竟除了顶级富豪,大多数人住房质量改善的空间不是一两年能够见顶的。如果算上通货膨胀,年销售额还会往上走。

新房销售实质上满足了人们想升级居住环境的需求,只不过实际操作上是一次性的,而不是上述所说的平摊到每年,但思路都差不多。这个思路的试金石就是这次疫情:疫情对各个行业进行了一次大考,测试了哪个行业是真正的刚需?就今年一季报收入而言,格力美的收入分别同比下滑了 50% 和 23%,上汽比亚迪同比下滑了 47% 和 35%,而万科融创、金茂、阳光城的一季度权益销售却只同比下滑了 25% 以内,其中万科和金茂的权益销售同比只下滑了 1% 和 8%。如果算上四月份的总权益销售,金茂居然同比增长 10%!通过上述实打实的疫情数据来看,房子比家用电器、车子对消费者来说更刚一些,不香吗?什么?!疫情期间卖房销量还能增长?卖房不是需要实地看房、大资金投入、特别麻烦吗?但以上数据说明了房地产行业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并不次于其他行业。尤其是在疫情中,如果在你所在的城市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人家不让你进租住的小区你也没脾气。

既然地产行业还有很大的潜在 (改善) 需求,整体处于白银时代 (白银也是贵金属),那么我们对它的估值就可以打开一些。先说说万科,这么稳的企业我们就直接用彼得林奇的估值方法了。那万科未来几年报表利润增速能达到百分之几呢?如果我们拿出过去五年的归母净利润数据,会发现她的年复合利润增速在 21%,这还是在把报表做得非常保守,“藏”了很多利润的前提下。估计未来不会保持 20%+ 这么高的增速了,因为万科前两年的权益销售增速只有 9%。但管理层激励是在 15% 的增速,再加上近两年更大规模的土储投资,以及前几年 “藏” 的不少利润,个人预计万科未来几年的年报依然能够带来 12% 的复合利润增速,对应 12 倍 PE,合适。

万科 12 倍的市盈率为锚,其他三家企业的市盈率我们用综合实力得分来确定。回顾一下四家企业的综合实力得分:金茂 85 分、融创 77 分、万科 69 分、阳光城 62 分。从金茂到阳光城,每一个企业之间都差了大约 7、8分。那么她们合理的 PE 也呈现等差数列分布吧: 金茂 18 倍 PE、融创 15 倍 PE、万科 12 倍 PE、阳光城 9 倍 PE。下面聊聊每家房企的情况:

融创 15 倍的 PE 估值,我认为堂堂正正。她综合实力 77 分位列万科之上,而且在过去五年无论是归母净利润还是销售额都达到 60%+ 的复合增速,再加上目前成熟的管理团队以及充足的低成本土储,支撑 15倍 的 PE 没问题。

金茂 18 倍的市盈率按照彼得林奇的估值方法应该对应至少 18% 的同比利润增速,这对于基数小,土储充沛的金茂也不是难事。在过去的五年里,金茂销售增速达到 50%+,归母利润增速却只有 14%,近两年的销售增速所带来的利润增速还没有完全通过报表释放出来。举个例子,去年“物业开发”这块确认了 377 亿的收入,而报表中仅“发展中物业的流动部分”+“持作出售物业” 这两部分就储备了 731 亿,这些储备按理说要在明年的报表中确认为收入的!我们保守一些,假设明年报表只确认了这 731 亿中的 550 亿,那对比 377 亿,也是个 46% 的同比增速了!!同时,管理层对未来三年的销售预期还做了乐观指引: 2000亿 (20年)、2500亿 (21年)、3000 (22年),如能达成,未来三年销售相比19年的1600亿也将是 23% 的年复合增速。再加上庞大而优质的土储,配以持续改善的毛利率,个人认为金茂在未来五年的报表里完成 20% 的利润增速将不在话下,30%+也不是没有可能。未来五年金茂的年报将会非常的好看[鼓鼓掌]

给阳光城一个 9 倍的 PE,其实有点儿委屈她了,不过跟前面三位老大哥相比,他还是小弟,很多地方有待改善,尤其是毛利率、借贷利率和财务结构方面。但阳光城的优点也是毋庸置疑的,在过去五年里也成功完成了 30% 的利润增速和 60%+ 的销售增速。在保持增速的基础上财务报表持续优化,不得不说双斌所带领的管理层在 “销售增长” 与 “抗风险” 这跷跷板的两侧平衡得非常出色。求稳又不失增长,在今年疫情下,这四个月新增土地 253 亿,排名克而瑞榜单第 11名,一方面说明了人家阳光城卖地收入很好、不差钱投资新土地,另一方面也给她未来的持续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今年阳光城的报表史无前例地把分红率提高到了 20%,未来还会继续提高这个分红比例,都是好消息。所以 9 倍 PE 的阳光城不仅合理,在我来看还挺优惠的呢 [害羞]

好啦,用个表格来总结一下四家房企的合理 PE 估值:

合理 PE 有了,我们又知道 企业合理价值 = 合理 PE x 真实利润,所以下一篇文章就是测算四家房企的真实归母利润了。嗯?报表不是都告诉我们利润了吗?

但是我们知道房企的报表都是错配的,虽然收入结算的是两年前销售出去的房子,但费用却是今年销售的房子产生的,这么算出来的利润在时间上是扭曲的,也是不科学的,所以我会在下一篇文章中把错配的指标归正回来,估测出每个房企2019年的真实利润。

我保证再有两篇文章这一系列的文章就结束了,到时你能清楚地、数字化地看到四家房企的合理的股价是多少?以及目前股价打了几折?我们未完待续。

@今日话题

@自由老木头 @笨笨的投资者2 @彩彩彩彩虹哥 @李定国

精彩讨论

只希望有一天不吃面2020-05-01 20:31

比如万科,规模见顶,拿地货值基本与销售相当,n值取8,42+8*3.5=70,即不考虑折现情况,万科合理估值为70块,按12%的市场平均收益率分8年折现最后得到41块,最后也就是买41块钱的万科都能获得市场平均收益。万科作为最高估值的地产股,都能获得如此丰厚的收益,侧面证明了地产行业的低估值!

全部讨论

2020-05-02 05:36

就这么定了,融创15倍,金茂18倍

地产很难达到理论上的估值,主要原因还是现有商业模式中土地这个最重要的原材料具有自然稀缺性和供给垄断性,这使得地产商时刻保持活下去的危机感,也吓得市场不敢给出合理的估值。

2020-05-19 02:10

期待下文

2020-05-03 22:34

万科给个九倍就可以了

2020-05-01 21:31

把最不地产的万科,看成了最不正经的万科

2020-05-01 20:59

2020-05-01 20:42

你是最片面分析,最不了解房地产企业的,仅仅了解一下财表,就在这里大谈高论估值,还是那句话要敬畏市场。

2020-05-01 19:46

8848是起点不是终点

2020-05-01 19:43

有机会成为地产行业分析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