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聊聊“集团带量采购新政”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220回复:181喜欢:523

首先声明,这属于随便聊聊,别太当真哈。

国家医保局成立之后,11个大城市的集团带量采购是它的首个大动作,有标杆意义,所以必然要先立个威风。

政策路径呢,之前已经讲过了,参考日本的历史就行啦,之前写过一点东西,理解的人自然懂,当然也有人质疑。下面几个链接,可以参考:

“国家医保局今日挂牌”与美国的“专利悬崖”:网页链接

日本告诉我们:老龄化≠药企增长:网页链接

中国医疗发展的方向可能借鉴日本,而非美国:网页链接

现在看这政策,可能是个“弱化版”的日本方案,毕竟咱们还有中国特色的利益需要照顾,对吧?

所以,70%是集团带量采购,要压价;剩下30%价格别太离谱,不超过前者的4倍就OK了。估计这30%是留给原研和国内大厂的,当然医院医生的利益也要由这个来保障。所以这是个“弱化版”的日本方案。

带量采购也要分竞争程度。

如果有三家以上的,估摸着得降个40%甚至更多,除非已经很便宜。之前,即便不是带量采购,总理关心的抗癌药降价工程也是很凶猛的,尤其是仿制药,齐鲁在海南把多西他赛降价了60%就是个典型案例。

有两三家的,竞争不充分,先自降20%再去跟专家谈,估计还得再降个5%~10%。

只有一家的,那还好,估计不会降得那么凶,但估计降幅还是要超过10%。

所以,对不同品种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

很常见的市场格局是,某个品种的原研基本退市了,有个4、5家仿制药,其中1个巨头份额很大,超过60%,一大群销售人员以带金方式(回扣的文明说法)怼上去的,这个情况就比较麻烦,因为剩下的几个企业反正也没几个销售人员,销售费用低,以前也赚不到几个钱,现在正好利用“带量采购”的机会放手降价去抢销量,能多卖就多卖点,总比以前赚得多。那么之前的那个巨头就麻烦了,如果不参与带量采购呢,市场份额就只剩30%,比以前卖得少得多;如果参与带量采购呢,这么多销售人员怎么办?缴足社保了没~~

这样一来,以前拥有10000人销售队伍的药企很难受,以前销售上人力的优势突然变成了成本端的痛苦。而新入局者,此前市场份额几乎为零,因为没有庞大销售的人力成本,正好可以放手降价抢销量、抢份额,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尤其是现在被誉为创新药标杆的,其实绝大部分收入还是来自其高价仿制药品种,未来可能不太好受。

当然,对于新来者,突然间销量要增加很多倍,原料药就很重要了。环保风暴下,能保障原料药供给的企业是越来越稀缺了。新来者想卖得多,原料药厂突然趁火打劫怎么办?所以,最好还是能自产原料药,原料药制剂一体化的企业可以规避掉很大的风险,当前前提条件是自己的原料药厂别被环保督查组给关停了。

最好的情况当然是,竞争对手的原料药厂关停了,而自己的没问题,那就爽歪歪了,对吧?比如宁夏启元的3000吨硫红就被关停了,新疆伊犁川宁的4800吨硫红就非常开心了。

当然,这里不谈创新药,那是另外一个故事,不过这里还是提示一下,得提防me-too的风险。比方说,花2.25亿研发费用才做了个me-too,跟原研效果差不多,但原研一年也才卖几千万,专利还快到期了,那未来能收回成本么......

不管怎么说,地心引力是起作用的,国内股市也不可能“恒时高估”,缺钱了自然就要跟国际接轨了。按微博上朋友的话说,就是你不可能打开手电筒指着天,把光柱当真柱子往上爬,那样会摔死人的。2018年5月30日贴过一张全球Top 100市值的药企列表,大家看看那时候里面有多少国内药企呢?它们真的能与海外那些排名接近的药企平起平坐么?网页链接 再看看现在......

不过呢,到了现在这个时候,政策已经明朗了,足够逻辑推演了。给个短语做总结吧:医药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搞得不错,下面轮到需求侧改革啦!

@Stevevai1983 @黑暗时代 @an小安 @只买医药股 @平峰 @xuelangren @医药邦 @不明真相的群众 

精彩讨论

平峰2018-09-12 14:42

汤总说,对大型仿制药企来说,集采很难受。

我补充一下,对小型仿制药企来说,同样难受。

大药企难受的是旧销售模式的拖累,小药企难受的是产能不够。

全国集采需要企业有供应全国70%需求量的能力,小企业如果没这个能力,连竞标能力都没有,再加上另外30%的市场是给原研的,小企业直接死亡没商量。

一苇航海2018-09-12 15:08

一致性评价就是为了后面的带量采购,这个思路医药人很早就知了。上海2015年开始带量采购,但是看看上海的带量采购投标要求,第一条就是通过一致性评价,产量至少要是集采量的2倍以上,也就是某一种药的主要玩家才有机会。销售渠道透明化,30-40%占比的销售费用可以节省,80%的毛利可以降一半。药企的重心回到研发和生产,这个做法我支持。但是终端的病人是不是少了开支呢,我表示呵呵,上个月做了个内分泌检查,诊疗费2700

知势知止2018-09-12 20:29

这个政策弊端还是蛮大的。说白了就是低端仿制药低价竞争。会上很多问题都没有直接回答。揣着明白装糊涂。第一,如果今年这个企业中标,明年另外一个企业低价中标,那么以前的这个企业新增的产能怎么办。低价质量怎么去保证。企业花大力气做一致性评价。利润和本都收不回来,谁还愿意去做。

秦汉相对论2018-09-12 15:18

集采政策的出炉,短期来看目前是已获批品种的快速放量契机,但未来价格厮杀将不可避免,仿制药行业将进入到比拼产品数量(致命点),在研梯 队(产品数量的保证),甚至成本的新阶段(原料药)。大企业围剿中小企业的时代或将来临,那种就靠一两个仿制药大单品后续没有研发的企业将面临严峻形势,独家仿制、大品种的me-too越多的公司会越来越强。虽然仿制药的平均利润大幅度降低,但准入门槛和规模优势有望使得市场迅速寡头化,头部企业有望实现收入利润的双增长。至于销售队伍的问题,对信立泰研究较多说一说看法。信立泰通过氯吡格雷搭建起来的1800人(2017年报中披露数字是1800人,2018年应该在2000人左右吧)的所谓的学术推广队伍完全可以分流到新领域,但其中的药学、医学、临床,大科技部、准入部门、公共事务这一块将是宝贵财富是所有品种共用的,所以单纯的销售人员并不是非常多。在带量采购的前提下,单纯的销售人员会有所减少,这部分人会进入到所谓的创新药(或首仿独家产品、竞争态势好的产品)队伍中去。比如比伐芦定、阿利沙坦、替格瑞洛等。同时会考虑要充实基层队伍。进行零售药店市场扩张。还要挑选大量精英骨干充实到器械(心脏支架Alpha Stent2018年2万套、2019年5万套。脑支架2019年上市)、生物药特立帕肽等进行学术推广
至于楼主说的某标杆公司10000人怎么分流,人数太多了这是个大问题

齐鸿泽2018-09-12 14:42

感觉有利于华海,不利于恒瑞啊

全部讨论

2018-09-12 14:42

汤总说,对大型仿制药企来说,集采很难受。

我补充一下,对小型仿制药企来说,同样难受。

大药企难受的是旧销售模式的拖累,小药企难受的是产能不够。

全国集采需要企业有供应全国70%需求量的能力,小企业如果没这个能力,连竞标能力都没有,再加上另外30%的市场是给原研的,小企业直接死亡没商量。

2018-09-12 15:08

一致性评价就是为了后面的带量采购,这个思路医药人很早就知了。上海2015年开始带量采购,但是看看上海的带量采购投标要求,第一条就是通过一致性评价,产量至少要是集采量的2倍以上,也就是某一种药的主要玩家才有机会。销售渠道透明化,30-40%占比的销售费用可以节省,80%的毛利可以降一半。药企的重心回到研发和生产,这个做法我支持。但是终端的病人是不是少了开支呢,我表示呵呵,上个月做了个内分泌检查,诊疗费2700

2018-09-12 20:29

这个政策弊端还是蛮大的。说白了就是低端仿制药低价竞争。会上很多问题都没有直接回答。揣着明白装糊涂。第一,如果今年这个企业中标,明年另外一个企业低价中标,那么以前的这个企业新增的产能怎么办。低价质量怎么去保证。企业花大力气做一致性评价。利润和本都收不回来,谁还愿意去做。

集采政策的出炉,短期来看目前是已获批品种的快速放量契机,但未来价格厮杀将不可避免,仿制药行业将进入到比拼产品数量(致命点),在研梯 队(产品数量的保证),甚至成本的新阶段(原料药)。大企业围剿中小企业的时代或将来临,那种就靠一两个仿制药大单品后续没有研发的企业将面临严峻形势,独家仿制、大品种的me-too越多的公司会越来越强。虽然仿制药的平均利润大幅度降低,但准入门槛和规模优势有望使得市场迅速寡头化,头部企业有望实现收入利润的双增长。至于销售队伍的问题,对信立泰研究较多说一说看法。信立泰通过氯吡格雷搭建起来的1800人(2017年报中披露数字是1800人,2018年应该在2000人左右吧)的所谓的学术推广队伍完全可以分流到新领域,但其中的药学、医学、临床,大科技部、准入部门、公共事务这一块将是宝贵财富是所有品种共用的,所以单纯的销售人员并不是非常多。在带量采购的前提下,单纯的销售人员会有所减少,这部分人会进入到所谓的创新药(或首仿独家产品、竞争态势好的产品)队伍中去。比如比伐芦定、阿利沙坦、替格瑞洛等。同时会考虑要充实基层队伍。进行零售药店市场扩张。还要挑选大量精英骨干充实到器械(心脏支架Alpha Stent2018年2万套、2019年5万套。脑支架2019年上市)、生物药特立帕肽等进行学术推广
至于楼主说的某标杆公司10000人怎么分流,人数太多了这是个大问题

2018-09-12 14:42

感觉有利于华海,不利于恒瑞啊

都被你说完了

2018-09-12 19:45

人员多了,炒一批就是,一周解决,,,炒比招容易的多

2018-09-12 16:25

短期来看,对消费者真是好事,但长期来看,恐怕未必!很显然,这又是“既要。。。又要”的翻版。很显然,这种做法会逼死小企业,大企业不出几年就会形成事实上的垄断,而且还利润微薄,到时候,可能会出现以下可能:
1  只要除了这个独家大企业,其他企业的产能不能满足招标要求,那么它就可以不再招标,把药全都投放到医保外市场,则会造成事实上的缺药和药费大涨的现象同时存在。
2  既然仿制原研药也要被迫跟着降价,而且价格在国内还低,为啥不往国外卖呢?国内病人怎么办?
3  小企业即使通过了一致性评价,也可能因为产量的关系,无路可走,被逼贴牌,质量嘛

2018-09-12 15:26

又开始做梦了!产能不够连竞标的资格都没有。。。。。。

2018-09-12 19:44

从研发,医学临床实验,产,供,销,,,实力雄厚,人员配置强,产业链完整,销售力强的,,,攻城夺池,无论对手,无伦拼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