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初印象(二)--空调行业春秋战国史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5回复:11喜欢:9

 本系列其他文章在这里:

格力电器初印象(一)--空调的前世今生

格力电器初印象(三)--一家不简单的公司

格力电器初印象(四)--护城河源自综合竞争优势

格力电器初印象(五)--护城河的真假风险

格力电器初印象(六)--空调的天花板到了吗?

前面我们聊了世界空调行业的发展简史,接着我们来聊聊空调来到中国之后的发展史,这对于了解格力怎么走到今天还是很有帮助。

一.  中国空调极简史

1924年,我国出现第一个安装中央空调的商用建筑,坐落于上海延安西路164号、建筑面积3300㎡的嘉道理大理石大厦(现中国福利会少年宫)。

1931年,上海某纺织厂采用地下井水进行喷雾加湿,成为我国最早采用喷淋式空调系统的工厂。

1936年,南京新都大剧院安装了美国约克公司冷冻机组,成为我国第一个采用氟利昂制冷的中央空调系统建筑。

1954年,我国制造出第一台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剂。

1965年,上海冰箱厂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三相电源的窗式空调器,它长这样:

1974年,春兰空调的前身泰州市无线电九厂(后来又改名为泰州冷气厂)研制出窗式空调CKF-3A,中文商品名叫【雪松】。雪松长这样:

1985年,海尔研制并生产出我国第一台分体空调器。

1993年,海尔研制并生产出我国第一台变频空调器。

1996年,海尔研制并生产出我国第一台一拖二空调器,也就是后来被称为VRV的户型中央空调。

1999年,海尔研制并生产了我国首台无氟变频空调。

2001年,海尔推出首台直流变频一拖多空调。

2005年8月,格力推出中国家首台拥有离心式冷水机组,也就是1925年用在纽约里沃利大剧院的同款。

2005年11月,格力首创的世界第一台超低温热泵数码多联机组顺利下线。 

2006年12月,格力生产的国内首台磁悬浮离心式冷水机组正式下线。

2009年3月,“国家节能环保制冷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格力,这是中国制冷行业第一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0年,科技部组建的国家节能环保制冷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格力,这是中国制冷业唯一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空调行业春秋战国史

跟美国战后经济腾飞带来家用空调的消费热潮一样,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这期间中国的空调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空调行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高增长时期。这期间各大企业轮流登上历史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这期间露过脸的霸主有美的、春兰、华宝、科龙、格力、奥克斯,以及上面以“研制并生产出我们第一台xx空调器”而频频露脸的海尔

1. 先驱美的

 美的前身是创建于1968年的一个名为“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的小作坊。1984年,经过调研后的创始人何享健准备进军空调行业,花费巨资从日本引进了先进的窗式空调生产技术。巨额的投入立即就获得了回报,帮助美的已经在国内刚刚起步的空调市场里站稳了脚跟,并开始冲击第一的宝座了。还请来了为产品巩俐代言。

2. 看不懂的海尔

当何享健先生还沉浸在与巩俐女士双星辉映的喜悦中的时候,时间来到了1985年。在这一年,发生了两件在当时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大事,大事的主角都是海尔(前身是青岛冰箱总厂)。

第一件大事是这样的,海尔当时的厂长、后来的CEO张瑞敏发现库房里的400多台冰箱居然有76台有问题。张瑞敏一怒之下,把76台问题冰箱全部砸了,以向员工和社会宣示海尔做好质量管控的决心。张瑞敏和他砸冰箱的锤子,一个成了中国企业管理届教父级的人物,一个被作为文物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

第二件大事就是上面提到的,海尔成功研制并生产了中国第一台分体式空调。然而,让人困惑的是,这个【第一】的创造者海尔,却没把它当回事儿。兴许是张厂长对于砸冰箱、造冰箱这个事儿更上心吧!这是一句玩笑话,却又不是开玩笑。作为中国企业管理界的教父级人物,张瑞敏有很多管理创新被当作经典案例写进了哈佛商学院的教材中。可是,因为对空调行业战略性的判断失误,致使海尔起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海尔2019年虽然营收和格力同为2000亿出头,可是净利润却只有格力的不到一半(123.3亿元VS 248.亿元)。这应该算是任何战术上的努力,也无法弥补战略上的错误的典型吧?

说到造冰箱这个事儿,不得不顺便提一下当时另一家以造冰箱为主业的公司--珠江冰箱厂,也就是后来的科龙。科龙造出来的冰箱【容声】。当时容声凭借“容声容声,质量的保证”的广告语,以及香港明星汪明荃的代言,迅速火遍大江南北,当时的行业内有着“被海尔,南容声”的说法。

3. 捡漏的华宝

海尔不要的分体空调技术,被位于佛山顺德的华宝盯上了。作为与美的一样位于顺德的乡镇企业,1985年的华宝可没有美的的风光无限,公司亏得连员工的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

看到海尔的【中国第一台分体空调】之后,厂长黎刚决定放手一搏、死马当做活马医,带领员工开始造分体空调。

三年后的1988年,华宝造出来的分体空调叫“雪莲”。雪莲一经推出,迅速蹿红,让华宝在短短一年内从亏损上百万,变成了年产值一千多万。雪莲的成功,最恐慌的当属同城兄弟企业美的:难道我刚花巨资引进的窗式空调机生产线就这么一投产就要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吗?

为啥分体空调能够一推出就取得这么好的销量?这要从窗式空调的缺点说起。我们现在熟悉的分体式空调名字中【分体】二字的来源,就是空调的室内机、室外机从物理上分开了。这样的好处是运行噪音巨大的空调室外机可以被单独安装在室外,不会影响室内。另外,单独的室内机体积也小很多,也更美观。下面的图片就是窗式空调的安装完成图,直观感受一下就可以下结论:如果不考虑价格,分体空调相对于窗式空调简直是划时代的产品,受欢迎也就不难理解了。

4. 第一代霸主春兰

盯上了分体空调这块肥肉的,不只是华宝的黎刚,还有泰州冷气厂的厂长陶建幸。作为我国首台窗式空调的发明者,和逆袭前的华宝一样,泰州冷气厂这十几年过得并不顺利,他们也寄希望于分体空调能帮他们完成实现逆袭。

陶建幸逆袭计划的第一步是改名。1989年,公司名字由泰州冷气厂改名为“江森春兰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在春兰身上,改名真的等于改命。改名之后的春兰空调一飞冲天,成就了中国空调史上第一个神话。

1990年,改名的第二年,春兰就成了中国空调销量冠军。

1992年,春兰第一次得到前国家领导人江主席视察。

1994年,由春兰制冷设备、春兰特种空调和春兰销售三家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春兰股份”上市。

1995年8月,春兰空调销量108万台,被国家统计局等单位联合授予“中国空调之王”称号。在国际上,春兰空调也成了世界排名前七名的空调,全球第一台静音空调出自春兰之手,一时间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1998年,春兰第二次得到前国家领导人江主席视察,并题词“科技兴企、走向世界”

 ……

在1990年代的前几年,春兰如日中天,中国的空调领域几乎就是春兰的个人秀场。

5. 姗姗来迟的格力

终于轮到我们的主角登场了。

格力的前身是一家名叫“冠雄”的塑胶厂,创立于1985年。冠雄苦苦经营了三年还是没有任何起色,1988年原来的厂长撒手不干了,珠海市只好另请高明。格力至今的两大灵魂人物之一朱江洪临危受命,出任总经理。

朱江洪1945年出身于广东珠海,1970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机械系。在那个年代,妥妥的高材生、学者型管理层。在加入冠雄之前,曾在广西某机械厂任职,从质检工人一路干到了厂长。

良好的教育背景、亮眼的过往业绩,外加一点点运气,让朱江洪带领冠雄起死回生。冠雄的第一笔救命订单,来自于华宝。华宝因为发现了分体空调这个好赛道,销量突飞猛进。销量的增加使得华宝产能不足,只好把塑料模具订单外包给冠雄。冠雄由此赚到了第一桶金,活了下来。

这第一桶金,不仅救了冠雄的命,还让珠海市的领导看到了朱江洪的能力。本着“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原则,珠海市把另一家亏损大户海利空调交到了他的手里。1991年8月,冠雄塑胶和海信空调两厂合并,建起了【格力空调器厂】,由朱江洪担任总经理。不过正是在这个时候,因为春兰过分强势,华宝销量下滑,外包给格力的模具订单也就没了。格力一诞生就遇到了重大挑战。

1991年的格力,在空调市场上也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

6. 属于董明珠的1992

董明珠1990年进入格力做空调销售,第一笔业绩就是通过软磨硬泡要回了40多万元的货款。1992年年初,董明珠在安徽的销售额突破1600万,占到了整个公司业绩的1/8。凭借出色的业绩,董明珠被派往当时整个南方各大空调厂商竞争最为激烈的城市——南京。当时的南京市场已经被被春兰、华宝、美的等品牌牢牢占据,可董明珠这一年却把这个城市变成了她个人表演的舞台。在很快签下200万元的大单之后,董明珠的销售额最终在年终是达到了3650万元,这也为她后来的晋升打下了坚实基础。

1994年,格力多名骨干销售人员因不满朱江洪过于重视技术、轻视销售,集体哗变。作为公司销冠的董明珠临危受命,出任公司经营部长。同年,董明珠首创【销售返利】这一利器。

7. 群众逐鹿的1993

在1993年,海尔发布了一款跨时代的产品——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台变频空调。然后一如既往的,由于产品过于超前,市场反响非平平。失望的张瑞敏又回去专注于造冰箱去了。

1993年,华宝空调销售额达18亿元,产销量短暂超过春兰,名列全国第一。可是,当年11月底,在经营层毫不知晓的情况下,华宝被顺德政府将60%的产权出售给香港翁氏家族控制的蚬壳公司。当时华宝的总资产达18亿元,而蚬壳公司的资产不足5亿港元,只用了1000万元的价格就获得了控制权。由于交易过于“秘密”,引起经营层的强烈反对。华宝的董事长黎刚当即辞职,其他高管也持强烈的抵触态度。企业经营陷入一片混乱局面。1994年11月,蚬壳公司以“空调市场不景气,宏观调控使销售款回收周期加长,空调生产竞争对手增多”为由主动放弃了股权,但华宝已经元气大伤,其市场份额被后起的格力等抢去大半。这时候科龙登场了,顺德政府要求科龙收购的华宝,交换条件是并购完成后,可以“拨给”科龙一个上市指标。一番运作之后,科龙与华宝成功合并,科龙也成功于1996年登录香港联交所,融资12亿元,成为全国第一家在港上市的乡镇企业。这成了科龙历史上最高光的时刻,从此科龙再未梦回1996。

1992年,连续拿了三个NBA总冠军的乔丹,感到无敌实在太过寂寞,于是跨界打棒球去了。与乔丹有同样感受的还有春兰的厂长陶建幸。1994年,在空调领域太过寂寞的春兰,在陶健幸的率领下,斥资20亿进军摩托车领域。和乔丹两年后又回到NBA,继续拿了个三连冠不同。虽然春来的摩托车在1995年就取得了销量第一的好开局,但是春兰的多元化变成了多元恶化的噩梦。

还是在这一年,郑坚江在宁波人开始着手创立奥克斯品牌。

8. 改朝换代的1996

1996年,春兰在跨界造车并夺得了摩托车销量冠军的后,陶健幸开始一发不可收拾,直接斥资百亿打算开始造轿车。但由于政府的行政许可迟迟发不下来,陶健幸又转而选择兼并南京东风汽车公司,造起了重型卡车。就在春兰一门心思造汽车的时候,一直以来被春兰牢牢握在手中的空调销冠,被格力抢走了。

为什么格力能在这一年逆袭成功?网上一些财经媒体、自媒体的春秋笔法都是从竞争对手角度分析:因无敌而寂寞的春兰,忙着在造车;华宝已经被新东家折腾得奄奄一息,等待着白衣骑士科龙的入主;美的的何享健正忙于杯酒释兵权,清理当年跟着他一起打天下的内部老臣。于是,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格力,就这么让空调行业改朝换代了。

但是,当年的空调企业有400多家,为什么是格力?而且还是在董明珠力主之下,坚持不降价的格力?春兰、华宝、美的自己头上一头包、无暇他顾只是外因,格力的崛起一定还有内因。

营销端,董明珠在营销领域的另外一个大动作,是宣布掏出1亿元的利润的2%按比例补贴各级经销商。在1996年那个空调滞销的凉夏,这一举措极大的刺激了经销商的积极性。

产品端,1991年, 朱江洪成立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并开始推行“ 零缺陷工程”。1995年3月, 格力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初审, 格力空调的质量体系开始与国际接轨。1995年7月, 格力成立空调行业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 筛选分厂】,以“零漏检”的标准对所有采购进厂零部件进行全面检测,严格控制外协外购件质量。1995年9月,格力电器总经理朱江洪签发“

总经理12条 禁令”, 在质量上大开杀戒。

这其中,对于格力后续发展影响最大的,应该就是筛选分厂和12条禁令。筛选分厂后来慢慢进一步延伸、演化,就变成了主要原材料甲供,体现在财务报表中的就是营收中的其他营业收入占比越来越大。12条禁令在中国家电史上虽然没有张瑞敏砸冰箱事件那么出名,但是之于格力的意义绝不亚于砸冰箱之于海尔。要深刻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重回1996。

1996年的中国空调行业,虽然群雄混战看着热闹,但不管是格力,还是春兰、美的、华宝,当时都还是生产线和核心零部件外购的组装厂,【掌握核心科技】都是2001年朱江洪日本之行碰壁之后知耻而后勇的结果了。没有技术优势,又不愿意打价格战,就凭给经销商的返利就能把空调卖出去?最终的消费者愿意埋单,就是看中了格力的空调质量可靠。

对了,1996年其实还有一家企业出来冒了个泡,推出了中国首台一拖二户式中央空调。能做出这种中国首台xxx空调的创新,自然是让人看不懂的海尔了。他们在之后的几年里,还曾经又推出了中国史上第一款“无氟变频空调”。

这家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企业似乎并不关心空调老大是春兰还是是格力;毕竟,他们只是一家“造冰箱”的企业。对于一家只是造冰箱的企业,海尔为什么能多次造出中国首台xxx空调,这一点一直让我困惑不已,还希望有深入研究的不吝赐教。

9. 三足鼎立的时代

自打1996年改朝换代之后,春兰虽然后续推出了深受市场欢迎的春兰重卡,但在自己曾经的主业空调上,却是一蹶不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甚至再也没能杀回过行业前十。更让人无奈的是,随后由于空调主业的一落千丈,最终导致春兰卡车的新车研制计划也被迫叫停。

在2008年5月,由于连续三年亏损,春兰被上交所勒令停牌。而在短短两个月后,春兰付出一切换来的春兰卡车,也被江苏徐工集团收购。如今的春兰,已濒临破产。

一度与春兰并称的华宝下场更是凄惨,先是在1998年被迫与自己的老对头科龙合并,又是在2001年与科龙一道又被顾雏军的格林柯尔收购,接着又在2005年被卖给了海信。几番颠沛流离之后,科龙好歹是在委身海信之后保住了品牌,而华宝除了世人的一声叹息,连什么都没有剩下了。

至于美的,在1996年完成了管理层大换血之后,又在2000年年底完成了MBO,何享健终成美的的新主人。产权制度明晰之后的美的,在何享健的带领之下,开启了新一轮高速成长。为什么同样是出身顺德,同样是顺德政府下属的乡镇企业,美的和华宝、科龙的命运截然不同?我的看法是:美的可能只是一个历史的偶然,顺德政府在两次骚操作分别把华宝、科龙折腾得奄奄一息之后,终于吸取了教训,没有让美的成为下一个产权不明晰的牺牲品。

当年原本如日中天,却成为地方政府和管理层产权纷争牺牲品的,远不止华宝和科龙两家,佛山隔壁的三水就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另一个名字--李经纬掌舵的健力宝。作为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格力,没有成为产权纷争的牺牲品,实属幸运。其中可能还是与朱江洪低调内敛、不争不抢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换成别的管理层,格力可能就是下一个华宝、科龙、健力宝。

无论如何,最终空调行业逐渐就剩下了格力、美的和其他品牌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个三足鼎立里的“其他”,就包括那家一直让人看不懂的海尔、收购了科龙华宝的海信,以及空调行业的【行为艺术家】奥克斯。郑坚江旗下的奥克斯,在我看来特别像曾经的“中国首善”陈光标、新潮传媒张继学,喜欢各种博眼球的行为,试图以小博大,以噱头撬动空调行业的竞争格局。它行为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令行业参与者深恶痛绝的价格战。

2001年,奥克斯率先发起了一场号召“免检是爹平价是娘”的“爹娘革命”,市面上40多款奥克斯空调应声直降30%。

2002年,奥克斯号称“要将空调贵族外衣一脱到底”,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布了一本《空调成本白皮书》。在这封白皮书里,奥克斯自曝行业机密:一台1.5匹的冷暖空调,生产成本最多1378元,销售费用370元、商家利润80元、厂家利润52元,所以市场零售的标准价应该是1880元。一副摆明了把价格战进行到底的架势。

上面这些行为,是不是和陈光标砸奔驰车,以及张继学明明连分众营收的零头都不到,却高喊着要“和分众打一场千亿规模的群架”很像?这是典型的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你一和他较真就输了的无赖型竞争对手。

对于这种无赖型对手,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不搭理它,比如江南春从来不在公共场合回应张继学;次好的处理方式就是硬刚到底,比如董明珠直接举报奥克斯能效造假,让奥克斯被定格处罚10亿元。

2003年,先是因为受原材料涨价、非典疫情、连续降雨以及巨大库存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空调行业5年来首次出现了亏损。为了尽快消化库存,各大卖场开始轮番上演价格战。借助这一年的天时地利,奥克斯一举冲入了空调领域的前三。

等到了2004年,著名的空调经销商国美,在庞大的库存压力下苦撑了一年后顶不住了,开始单方大幅降低格力空调价格,用以应对行业内激烈至极的竞争。这导致了格力与国美的决裂,也是董明珠主导下格力自建销售渠道的开始。正是这个自建销售渠道,成就了格力接下来十几年的高速增长,也变成了今日格力线上化转型的包袱。

价格战是一场多输的战役。持续了好几年的价格战,把格力的净利率、毛利率都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这也是格力在1999~2006年间净利率下降的原因。

 从1974年第一台国产窗式机的量产下线,到1984年美的大规模生产,到华宝、春兰、科龙等在分体空调领域的群雄逐鹿,再到如今的三足鼎立,中国的空调行业已经是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鏖战,剩下的都是从死人堆里摸爬滚打过来的。行业整体上已经走过了萌芽、初创、成长等一个产业发展必经的阶段,进入到了成熟期。最后剩下的空调企业中,美的、海尔、海信等基本都是综合家电品牌,以空调为主业的除了格力外,当年的志高、如今的奥克斯其实都活得很艰难。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空调行业是否还会有大的变局?这个赛道还有多长?会不会很快进入衰退期?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

@今日话题 $格力电器(SZ000651)$ $美的集团(SZ000333)$$海尔智家(SH600690)$ 

全部讨论

2021-06-21 23:29

雪球有高人,身为格力内部人员不方便说公司问题,文章也看了看,有一些地方确实讲到了点子上,比某些公众号发布啥作业收智商税的大V强多了,可惜大多数韭菜不懂,所以注定大多数人赚不到钱

2021-06-16 19:32

其实,格力第一次一个亿的返利补贴是朱江洪确定的,而且是现金,后来被董玩成实物返利捆绑。朱是帅才,董是将才。这几年董自吹自擂,言过其实的太多!

2022-11-15 21:13

第一篇好像没了,点击显示内容不存在

2021-06-10 17:40

感觉是个小论文。不错。技术一般人不懂,啥时候格力品牌能在市场上、消费者的心智中将大金三菱替代掉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