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放,不妨更放开些

发布于: 雪球转发:121回复:504喜欢:23

言咏/文 暑期清华北大等名校研学热引发了不少乱象:北大近日发布一份通报,称部分校友通过预约同行人员的方式,违规将一支139人、人均收费10800元的研学团拆分带入校园,这46名校友的预约入校权限被依规关闭。

与此同时,社交平台上还出现“黄牛”兜售清北入校名额,报价不菲。据称,一家人如果通过“黄牛”渠道“清北游”,费用可能高过环球影城的票价。

校友违规使用预约权限、“黄牛”兜售入校名额,这当然不对。但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其实是预约入校名额供需失衡,想入校的需求太多,正常预约渠道约不上,才有各种“旁门左道”存在的空间。这背后还难免有寻租,在预约“秒光”的情况下,“黄牛”怎么抢到票的?

今年以来,高校开放一直是公共讨论的话题。也正是在这种讨论下,北大、清华、浙大、武大等大学逐步打开了校门——从恢复校友入校权限到面对公众提供预约渠道。这是对舆论的正向回应,也是公共讨论的价值所在。不过,到现在为止,各大高校的校门还只是有限打开,远没有回到疫情之前完全打开的状态。高校开放,还可以更放开些吗?

这曾经不是问题,2020年之前的高校,就没有名额预约这一说。我夜晚去北理工的校园里跑过步,在北大的三角地看过演出;父亲是被文革耽误了高考的那代人,他来北京,走进北大和清华,参观他心中的殿堂,了却多年的心愿。我自己在武大上学时,也经历过樱花季节游人如织的校园。没有人认为这是对校园秩序的干扰,“当时只道是寻常”。

然而当下,对大学校门完全放开有一些争议,有人担忧校园从此失去宁静和秩序。这种担忧,某种程度上是疫情三年封闭带来的异化,三年不短,足以重塑我们的认知和习惯。很多人已经习惯了封闭的校园,甚至把过去几十年的自由出入视为异常,某种程度上,这算是疫情留给社会的疤痕。

有人或许会拿今年暑假的喧闹嘈杂作为反驳,如果大学不限制入校名额,各个研学团蜂拥进来,校园还有安宁吗?其实对此无需过虑,今年是疫情放开后第一个暑假,也是高校有限打开校门后的第一个暑假,存在堰塞湖效应。相信随着时间,热潮也会慢慢平息,回归常态,即便暑期依然是高峰,也会相对平缓一些。

反对的声音中也夹杂着对良莠不齐的商业研学团的反感。高校向公众开放,某种程度上也是承担社会责任,面向公众利益,如果因此而成为商业研学团谋利的工具,一些研学团还打着教育的旗号而完全没有教育的初心,这合理吗?

对此不妨分两方面看:从需求端,家长、孩子以及社会公众有游览著名高等学府的需求,这是合理的,社交媒体上有人指责想要进校园参观的人“有本事考进来啊”,有失同理之心了,能考上顶尖学府的毕竟是极少数,其他人想进来看看有何不对?那些世界知名的高等学府,像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剑桥、牛津等,都是旅游者计划中的目的地。

可讨论的是,在供给端,能否提供更优质丰富的产品满足这些需求。当优质供给多了,劣质研学团自然就没有空间了。很多世界知名高校,都有官方举办的各类夏令营,有的作为公益项目免费开放,有的则收费,但价格合理。比如哈佛大学,就有面向当地中小学生的为期一周的免费暑假探索项目,分为化学、生物、艺术三个方向,据说今年是第7年组织。收费夏令营也很多,在各高校的官网就能查到并申请,北京一位妈妈带孩子参加了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夏令营,两周两个孩子的费用也就合人民币7000多元。

国内也有类似的尝试,比如中国科学院开展过走进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实践活动,今年中国科学院大学还组织了针对优秀理科高中生的科学夏令营。欢迎更多高校组织更丰富的,面向不同需求的活动。对于高校来说,这既是承担社会责任,播撒教育的种子,也是对资源的盘活、对声誉的积累。

总而言之,堵不如疏,大学校门的打开,不妨更彻底些。当资源不稀缺,“黄牛”自然没有市场。当然,遇到武大樱花季这种有可能造成极高参观峰值的时期,暂时限流是可以的。大学的开放不仅是为了公众利益,自身也将受益,因为开放就是大学应有的基因。大学不是象牙塔。至于公众进入校园应当遵守什么样的规则,那是另外的议题,自由进入校园并不是没有边界。

希望在未来那些大学生的记忆里,校门是开敞的,一如我们当年。人可以被习惯规训,打一个类比,现在的中小学生认为课间十分钟不出教室天经地义,因为他们从小就是这样度过。我不希望以后人们对大学校门不能自由出入也习以为常,因为他们的大学时代都是这样度过。课间十分钟可以出教室随便玩?大学可以随便进?——这是父辈的传说吗?

全部讨论

公立大学,70%左右的办学经费来自于财政资金,理论上我也出了一份钱,有什么道理不开放?体育馆,图书馆,实验室都是全民的。
我也在高校,封闭不是解决办法,安全也不是充分理由,大学本就应该开放多元,兼容并蓄,围墙都不应该存在。
人都进不去,哪里来的交流便利,没有同社会的便利交流,培养的都是温室花草,能堪啥大用。何况大学作为教育机构,本就有引领社会,文化传承的重任在肩。

这样对跨校谈恋爱非常不友好,对于性别失衡的学校,应该鼓励走出去,引进来。否则以后清华真要成和尚庙了,不利于心理健康,校园问题会严重。

据说美国的大学都是随便出入的,甚至很多都没有院墙,,没去过不知道真假。

2023-07-28 11:54

疫情三年,让这些高校领导都脑抽筋了……

2023-07-28 11:59

高校理应对社会开放,这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一部分,毕竟占用了大量纳税人的钱

2023-07-27 18:05

太支持开放了!不作为,怕担责。

2023-07-28 11:07

丢人的北大,有必要这么封闭吗?

大二的时候,由于本科学校在昌平,离海淀有点远,所以当时和班里一个同学直接搬到了北大那边,做起了旁听生,在北大西门那边租了床位,在北大吃住学习生活了两年多。。。。度过两年比较充实的岁月。。。那时我们这些旁听生可以说享受了比本科生更好的自由,比如同一门课,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都开,那我们可以挑这三个院讲课讲的最好的老师去上,而且不用交做作业。。。生活也很方便,从学校食堂的饭卡到洗澡卡到买二手自行车,到租床铺(跟很多考北大研的外地同学一期合租)到复印老师讲义,参考书,图书馆的借书证,一条龙都很方便就能搞定。。。稍大一点的课堂上面的老师都不知道下面的学生哪些是北大的,跟我一起的同学就因为某一堂课上,讲课老师叫他起来回答了个问题,然后他后来报考了这个老师的研究生,一直读到博士毕业。。。所以很是感激那时大学的开放,给很多旁听的想学习的人提供了机会。。。但是客观上也确实会给北大的学生带来一些不方便,一方面确实校园里人太多,有点喧闹,有些时候有些课堂如果外面的学生多,本校的学生进来反而没座位了。但也有解决的方法,比如当时有些课堂的前几排会贴一些字条,留给本校学生,旁听的同学也会自觉得留出来座位。。。。很多事情都有个度,不知道现在的北大是不是过于拥挤了所以不再开放。。。那时候一个学期只有期末考试的时候回自己的学校考下,本科的老师知道了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点名的老师打个招呼也都不会为难,所以也很是感激自己本科学校的宽容。。。开放、自由、宽容应是大学的应有之义,如果不是很困难的话,开放一点是很好的。。。

2023-07-28 12:43

大学封校是一种病态

刚毕业时,在成府路西口上班,中午就和同事一起去北大或者清华吃饭。
当时北大对着成府路的那个门,好像是临时扒开的,连个杆都没有,谁都可以随便进出。去清华,一般就是从小西门进。
北大好像是用现金结账,清华可以办校外卡,和在校生的区别就是不享受国家的补助,大概贵了15%左右吧。
后来,搬到小西天住,就经常到北师大去吃饭,每周和同学去体育场北边的羽毛球馆打羽毛球,打一个小时好像是30元左右。
在后来,准备考CPA,下班后就去教室自习,就发现几年没有进教学楼,居然不用去水房打开水,在教学楼就可以接开水了,结果拿着杯子去接的时候,发现还需刷饭卡,当时就感觉好像和从前不一样了。
但是进出仍然自由,不受限制。
……
真正的收紧,大概是在疫情期间,看到学校管控越来越严,进校门要刷卡,宿舍楼要刷脸。在疫情结束之后,其他的都改变了,这种严格的管理方式却没有取消。
逻辑上,现在的参观、游玩、闲逛行为,在以前的时候都存在,为啥那个时候不是问题的事情,现在都成了问题呢?
原来的大学之大,在于大师;现在的大学之大,在于围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