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踩坑 的讨论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回复:34喜欢:22
有些悲观了,两年压降1000亿有息负债不意味住开业务就废了。这一千亿负债压降并非都是住开业务的,不少应该是经营业务,这部分只要多发几个reits,就能降低不少。剩下的几百亿也不一定是全部压缩,两年时间如果能活下来企业也会产生利润,增量利润可以来还负债,但还是可以维持一定规模,只是说不扩张了。
目前这只是管理层基于现状对未来预判之下的一个缩表计划,但计划往往没有变化快,未来行业形势变了,计划也就得调整了,关键还是看销售情况。

热门回复

万科权益不高,本身就是一种杠杆。
小股东权益其实是万科加的经营杠杆,在地产开发不顺利的时候,经营杠杆演变为了财务杠杆(万科必须承担小股东无法投入的资本金及开发贷,才可以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实实在在增加了万科的杠杆率。

你这就是落井下石了。你看看19年开始,万科资产规模增长就是下降的。你要知道,万科19年销售6300亿,20年销售7000亿啊。21年下半年规模总额已经拐头向下了。你再看看华润和中海,到现在总资产规模还在飙升。
从2019年开始销售面积远大于拿地面积,投资强度和那几家比比,万科也是最低。体量不一样,感官不同而已。
说万科言行不一,肯定是不对的。你说力度不够,那是合理的。虽然投资万科的人都亏钱了,但保持最起码的理性和尊重还是应该有的。

这块其实还是有点误导,万科大部分项目都并表了。但是万科权益不高。所以看起来总资产规模好像很大,前几年加了很多杠杆似的,其实主要是加到经营性业务了。
看同期保利的土储规模,一直远高于万科。

看万科这个总资产规模和中海华润的比较,就知道前几年杠杆加得太凶了。。。。。。

是哈,合作模式的优缺点。好的时候是利润放大,不好的时候如烟台万科是朋友都没得做。

这块,我以前也谈到了,是这么回事,主要还是合作方拖累了万科。应付账款跟在建是匹配的,但是其他应收账款回款太慢了。就是合作盘的钱收不回来。

并表更可怕,都是藏污纳垢的地方。高权益的,安全性更高,而且现在的地更好。可以参考香港地产历史,踩错了周期,一步错步步错。最重要的是打击了董事长ceo的信心,很难重回理性,更多的是不断保守(如现在的万科)。 当年地产五虎龙头恒隆,沦落到现在这个地步。当年新鸿基长实都是小弟。

你可以说这个批评过重,毕竟谁都没有上帝视角,有危机意识不等于能正确处理危机。但你说我落井下石,也是批评过重了。我是基于万科的品牌和管理能力投了万科,没有理由落井下石,只能说恨铁不成钢,也是对看天吃饭行业的无奈。

最担心的就是万科万一没撑住,那对购房信心打击可能更甚于前者们。从目前看的数据和实际市场观察体验看,买卖方都有被冻住的感觉。当然,政府手上的牌很多,现在出的都是些不痛不痒的,不知还在犹豫什么

万科降有息负债应该主要是被迫的,能借新债还旧债,万科没道理不借;
还好万科经营性资产规模不小,可以做经营贷,也可以卖一部分资产及发REITs来回笼资金;希望卖资产的时候不要打太大的折扣,也希望卖掉的资产在还完债之于还可以有部分的资金能用来拿地,维持房地产开发业务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