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感性,和他人的理性

发布于: 雪球转发:162回复:203喜欢:144

人在自己做决策的时候,大多是依据非常有限的信息,在情绪驱动下,拍脑袋决策。所以事后看来,大部分决策都是碎片化的、非系统性的。

但人在分析外部世界和他人行为的时候,却都成了战略专家,认为他人的决策一定是系统的、有逻辑的。

其实,这种系统、逻辑基本都是想像出来的。

其实,他人与自己是一样的。

全部讨论

2019-08-17 11:38

难道跟嫂子吵架了?

2019-08-17 11:42

有道理,其实大家都一样,都是普通人,都是跟随者。成大事都是偏执狂,他们才是世界的引领者。

经济学家布莱恩阿瑟的研究表明,人并不善于归纳性逻辑,但却是认识和追求时尚潮流的高手。所以人是一部天生的根据观点而来的演绎机器。《决策至胜》里面经济学家做了一系列实验,证明信息的增加并不能带来预测结果准确率的提升,而只能带来自信心的提升。 行为经济学这些年来越来越火,得到了主流学界的认可。但是实质上即使到现在,大部分的理论都只是从一些行为当中做出的一个稍微深层的归纳。这点上可以参考诺贝尔得主查德德赛勒的书《错误的行为》。顶级的研究尚且只能从现象当中归纳出部分可能潜在的逻辑。所以大部分自以为能从一些片段性的信息中分析出他人和世界的系统性逻辑的人,何尝不是自以为呢。我们都一样吧。人类有一个特有的怪癖。当事情发生之后,我们总是相信,在事情发生之前,我们就已经对结果一清二楚了。经济学家把这种癖好称之为后见之明的偏差,或者说马后炮综合症。所以我之前一直觉得不能先验性的理论意义不大。讨论就更不用说了。关于世界的知和不可知,最近有了一些新的思考。这周末有机会发一发。

2019-08-17 12:34

男人呐,经常跪完搓衣板能发出真诚的人生感慨。

2019-08-17 12:15

1.人脑的决策是:y=a*f(x)+b
2.这个x就是每个人能接收到并分辨的信息输入
3.这个函数f()就是每个人的人格与逻辑
4.这个系数a与偏移量b就是每个人的情绪与偏见
5.揣摩他人时,x与f()易得,a与b难解

1.投资人要多用常识认知世界,就是f()函数要简单。如非必须,勿添一分。
2.投资人要多听多看,调优偏见量b
3.投资人要理性冷静,放大系数a要小,要多反思多做正则化处理

这么解释很舒服

2019-08-17 11:39

只要您的心是善良的,对错都是别人的事儿

2019-08-17 12:04

人的大脑神经元的连接结构源于自己的一切经历,它会形成一系列通路,这些通路构成了思考模式,也就是说,表面上你在理性地思考,实际上你脑袋里面已经形成了偏好,这个偏好对最终决定影响很大,人经过所谓”思考”改变的只有很少一点点东西。人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构造新的通路,让自己感性的可靠概率提升一点

2019-08-17 11:41

方丈的意思是,其实不必过于妄自菲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拥有足够的信息来判断真相,可能包括有钱有资源的人。

2019-08-17 14:41

我大旗党不服,领导们草蛇灰线洞见万里算无遗策从来不会拍脑袋

人总是会放大自己的理性,特别是自己的理性是基于一些数据和逻辑,比方说每个季度的财报分析,通过对经营数字的分析去形成对未来企业经营情况的预测从而决定买卖,这样的理性到处可见,但是真的理性吗?

还有我常听到的能力圈,强调对企业经营的洞察和认知,这种理性会自我强化我很懂这家公司,很懂这个行业的认知,并且因为这个逻辑听起来太理性,导致会认为,不够深入理解,不能买,那样是非理性的,怎么叫深度理解呢?原先自己的理解真的很深入很理性吗?一些符合预期结果难道不会仅仅是巧合吗?为什么会那么相信自己的理解和能力圈是完全的理性而非仅仅是自我认知的某个方面碎片化的理性呢。

对于一个普通的自然人而言,对于过于复杂的事物,超越某种程度上的理性其实是不存在的,如果认为自己做到了,通常是错觉。

所以我个人并不认同那种把能力圈当时投资唯一真理的逻辑。

我相信我们在投资上实践的是一种试验,用基本的理性和常识排除错误率最高的方式,再用常识去尽可能的理解行业和生意模式,根据估值来估胜率和赔率。我们首先承认这样不是完全理性的,因为做不到理想的理性,过度追求太极致的理性反而会让自己陷入误区,承认自己是感性的,是基于某种程度上的乐观或悲观的情绪而选择买和卖的,这样才更贴近我们真实的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