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327回复:368喜欢:405
【随笔1022】不要爱上你的“研究”

几年前,一位我认为研究能力在雪球排前列的大V,发了一系列某股票的研究,这只正在快速拉升的股票刚巧来自我从事过十几年的行业,大叔就认真看了一下。这系列帖子从财务数据挖掘,到一线草根调研,林林总总洋洋洒洒,看得出帖主下了不少功夫。

但我看完之后,发现基本逻辑有比较大漏洞,所以客气地评论了一句:以一个前从业者角度,这个预测过于乐观了。结果这位球友立刻展开了“有理有据”的长篇反驳,而且特别提到他还去卖场做过两次调研,并且回复我:“行业老人的判断也不一定对”。

我就呵呵了,以前每年年尾行业大会都是请我去做专题报告,分析来年行业发展与应对策略,你就在网络上扒拉了几天资料,去卖场聊过两次天,就能比我还懂了?当然,大叔也是有一点修养的成年人,而且在雪球上一直都是匿名玩耍,当下也不计较,没有再回复。

又两周,股价跌回原位。原本就是游资放出消息拉升割一把韭菜,现在股价跌回来,当初上涨时言之凿凿的逻辑自然烟消云散了。

扯远了,直接上结论吧。

一、散户自认的研究,大多只能算一种资料收集。没有行业的insight,缺乏对历史与未来的洞见,得到的基本是二手信息,草根研究也就是一鳞半爪甚至盲人摸象,而且多数散户还没有严谨的分析框架,这种情况下罗列的资料再多,也帮助不了你研究出什么。

二、不要错误归因。涨了就是千般好,跌了就狗屁不是,这是散户容易犯的毛病。但导致股价上涨(下跌)的因素太多,而且很多时候和基本面并没有关系,就是情绪或者资金的操控。这时候强行往自己的“研究”上归因,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三、不要爱上你的“研究”。因为已经付出了很时间精力, 而在心里上不愿接受研究没有结出成果,这也是一种“禀赋效应”。其实,在面对购买决策时,你所有付出的“研究”努力也不过是“沉没成本”罢了,但凡你有一分不舍,你的判断就离客观理性偏离了一分。。

所以呢,要研究,但要谨慎得出研究结论;要依靠研究结果,但又不能爱上自己的“研究”努力。投资本就不易,且行且珍惜吧。


PS:大家也不用猜我说的是哪位球友,我只是用这个事举例,不是想diss谁,而且我仍然欣赏他的勤奋和聪敏,相信他的功力只会越来越强。

精彩讨论

曹文景2022-10-22 21:33

最后一句让我想起数学大师丘成桐谈如何识别学生潜力!丘成桐和一个尖子生聊天,该生谈到一次重要考试,就错了一道题,接近满分;丘成桐随即问他事后是否有继续探索过该题应如何解?该生表示没有。邱判断此生虽然成绩顶尖,但是缺少对数学发自内心的强烈热情,在乎的更多是分数,而且对数学缺少寻根究底的兴趣。在数学方面很难有大成!一个真正热爱数学的学生,成绩出炉,拿到高分后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高兴,其自然反应应该是琢磨为何出错、正解为何!
如果这位球友,能够在当时渔兄表明业内身份,并对其研究结论表示异议时,进一步请教渔兄为何不认同其论点;或者在自己的判断被证明有误后,来求教渔兄和其他反驳者当时如何看出他论证有误,我认为他有可能小成。如果进一步咨询关于该行业/企业的相关内情,我认为他可能会大成。如果没有,我认为他虽然可能有一些勤奋和聪明的表象,但不是真的勤奋,也不是真的聪明!

forcode2022-10-23 09:23

简而言之,做投资不要太自信,保持自我怀疑、自我批判精神,太自信往往导致不够保守谨慎。事实上,几个星期的资料阅读,足以让一个人长篇大论、侃侃而谈,但不足以把一个人变成行业专家。事半功倍的前提是抓住最核心的矛盾,我个人体会比较成功的那些投资案例,往往用几句话就能讲清楚核心逻辑,核心逻辑往往来自自己的消费经验、生活观察和阅读灵感,读一读专业机构出的行业深度研究、公司深度分析,能够快速抓住该行业该公司当前的主要矛盾、验证核心逻辑是否靠谱,比如,当前价格是否远低于行业主要玩家的生产成本,这种情况出现时,你不需要阅读几百万字成为行业专家、不需要多么深刻的行业洞察,就可以很有把握地判断这是一个投资机会。但就算核心矛盾抓对了、判断准确了,也不要太自信,不能一次性就买够,而是小仓位买点观察仓,继续做功课,准备好跌幅超过50%时越跌越买的资金,从最底部涨幅超过一定程度(比如50%),就算仍然低估,也可以适当越涨越卖,以免来回过山车或长期低估。这些做法,都是承认市场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实事求是、自己知道的有限、自己无法预测未来的理性选择。

长线渔民2022-10-22 21:53

兄弟这番话真诚精辟,对每一位想在投资上进阶的朋友都是金玉良言,首先就是我自己,研究的目的就是求得真相,而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正确。
说回这位球友,我想他当时未能有兄弟这番理性应对,原因就是年轻人的自信与锐气罢了,我们也是从那样的年龄和心气儿走过来的,能理解,也还是看好他的学习与进化能力。

water20172022-10-22 12:23

研究能够避免踩雷就行了。

SimBenZ2022-10-22 11:22

研究还是要做的,但要注意散户多数时候会研究失败;退一步讲,不仅行业二十年的专家,就是行业龙头的老板,都可以判断错误行业或公司方向,何况我们这种局外人呢?

全部讨论

最后一句让我想起数学大师丘成桐谈如何识别学生潜力!丘成桐和一个尖子生聊天,该生谈到一次重要考试,就错了一道题,接近满分;丘成桐随即问他事后是否有继续探索过该题应如何解?该生表示没有。邱判断此生虽然成绩顶尖,但是缺少对数学发自内心的强烈热情,在乎的更多是分数,而且对数学缺少寻根究底的兴趣。在数学方面很难有大成!一个真正热爱数学的学生,成绩出炉,拿到高分后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高兴,其自然反应应该是琢磨为何出错、正解为何!
如果这位球友,能够在当时渔兄表明业内身份,并对其研究结论表示异议时,进一步请教渔兄为何不认同其论点;或者在自己的判断被证明有误后,来求教渔兄和其他反驳者当时如何看出他论证有误,我认为他有可能小成。如果进一步咨询关于该行业/企业的相关内情,我认为他可能会大成。如果没有,我认为他虽然可能有一些勤奋和聪明的表象,但不是真的勤奋,也不是真的聪明!

2022-10-23 09:23

简而言之,做投资不要太自信,保持自我怀疑、自我批判精神,太自信往往导致不够保守谨慎。事实上,几个星期的资料阅读,足以让一个人长篇大论、侃侃而谈,但不足以把一个人变成行业专家。事半功倍的前提是抓住最核心的矛盾,我个人体会比较成功的那些投资案例,往往用几句话就能讲清楚核心逻辑,核心逻辑往往来自自己的消费经验、生活观察和阅读灵感,读一读专业机构出的行业深度研究、公司深度分析,能够快速抓住该行业该公司当前的主要矛盾、验证核心逻辑是否靠谱,比如,当前价格是否远低于行业主要玩家的生产成本,这种情况出现时,你不需要阅读几百万字成为行业专家、不需要多么深刻的行业洞察,就可以很有把握地判断这是一个投资机会。但就算核心矛盾抓对了、判断准确了,也不要太自信,不能一次性就买够,而是小仓位买点观察仓,继续做功课,准备好跌幅超过50%时越跌越买的资金,从最底部涨幅超过一定程度(比如50%),就算仍然低估,也可以适当越涨越卖,以免来回过山车或长期低估。这些做法,都是承认市场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实事求是、自己知道的有限、自己无法预测未来的理性选择。

2022-10-22 12:23

研究能够避免踩雷就行了。

2022-10-22 11:22

研究还是要做的,但要注意散户多数时候会研究失败;退一步讲,不仅行业二十年的专家,就是行业龙头的老板,都可以判断错误行业或公司方向,何况我们这种局外人呢?

2022-10-22 11:27

普通散户的最佳方法就是根本不去研究行业或具体的公司,而是分散市场 投指数。

2022-10-22 12:01

散户一研究,机构就发笑,专业配备研究员的都研究不通。其实,散户不过是搭上了行业发展趋势,但往往自以为是自己的能力。

个人观点:先看几篇咨询公司对行业的研究报告后,再研究公司,会容易很多,也更容易抓大放小,不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04-13 08:45

好文!
最好的研究是不需要研究,好的研究报告应该是一篇纸几行字,老太太都能看懂。
“好”,应该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好”,好比女孩儿选要嫁的男人,假如还需要去做深入的背景调查,那他大概率就不是你的菜。@复利米多多

爱上自己的研究,确实是一个投资的大忌。

我觉得投资者,真的太需要多维度的思考能力了。
很多时候,要去找到行业专家,看看他们的观点。
行业专家确实能够告诉我们很多外行不知道的细节。但是行业专家往往也过于喜欢用放大镜,而忽略了望远镜。
他们也往往会更悲观,或者更乐观,这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投资者,需要在行业专家的基础上去进一步思考。
如果行业专家普遍很悲观,那么是否有应该乐观的地方?
反之亦然。

那么这个思考点怎么来?
我觉得最好的方法有几个。
譬如从生活常识,自己的使用体验,第一手调研资料等来。
例如《金融怪杰》里的几个牛人,就很善于从第一手调研资料获取独家信息。我说过的天天泡电子烟店获取CBD产品信息的杰夫纽曼,还有另外一个通过线上和线下调研,可以精确获取某个公司的某款产品的销售预期差的牛人。

另外,还需要学习行业的最先进知识。
我相信有一批靠第一时间研究透苹果手机和特斯拉汽车的最新技术变化,来赚大钱的牛人。
当研究行业的最先进知识多了,即使是外行,也可能获得一些行业专家甚至都不具备的洞察力。
譬如某个新技术,行业专家一般都认为有某些技术局限性,导致应用场景有限。
但是如果跟踪行业里最新的创业企业,可以发现他们的技术有可能突破这些局限性,极大增加应用场景。
那么作为投资者,就可以得出结论,有可能这个技术的潜力被低估了。
大部分人还是老调重弹,没有意识到这个技术的局限有改进的潜力,这就是非常好的一个投资机会窗口。

总而言之,我这两年感觉自己的思维有一些进步,就是思维更加灵活了,从看好到看空,或者从看空到看好的速度都加快了。

但是,思维能力还是不够灵活,有时候过于教条。
譬如我之前研究一体化压铸的时候,看过很多行业专家的观点,他们其实是负面意见居多,从可维修等角度去思考。
再加上这种行业的生意模式不是多么性感,从主观上我就倾向于否定投资这种行业。
不少认识的朋友在5月份的反弹中抓住了这波一体化压铸的投资机会,我自己却由于偏见毫无动作。

这两年的半导体投资,我自己也是过于看好半导体的成长性,却忽视了他的周期性。
我甚至在很早的时候就看过某些从库存角度研究半导体公司的周期性的文章,他们都已经警示半导体景气开始下行的可能。
但是由于过于看好半导体的成长空间,主观忽略了这些警示信号,导致做了一回结实的过山车。

2022-10-22 14:53

也很少听说行业内专家炒股牛逼的,资本市场各种因素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