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3回复:45喜欢:35

最近的厕所读物。。这本书讲了很多案例,但整体就是在说一件事情:要关注供给侧的变化,投供给侧格局改善的,不要投供侧急速扩张的。

其实现在国内创新药的供给侧就是在改善,风投都快没了,能做出药的新玩家没了。

全部讨论

06-12 07:52

供给侧这一点我是看到了,但是需求侧这块也快没了

06-12 07:58

同看

06-12 12:15

是的 后面就看那些企业能抓住这个大机会了,可能是传统药企也可能是18A,国内情况不能简单美国线性外推 典型药物修美乐就是不同情况,其实初步盈利类似艾力斯一样放出来后再投资可能空间少了 但是相应风险也少了 否则互联网思维卖药最终融资受阻那么所谓市值还是井中月水中花

06-12 08:03

国内的创新药,
重点不在国内市场卖药,
重点在国内做研发的优势。
利用好国内已有的小部分顶尖实验室的研发成果(现有环境下他们不太可能在美国做),
利用好国内廉价的生物专业本科生(CRO),
利用好国内监管相对宽松的临床试验环境。
先把药做出来。
国内卖低价造福老百姓;
国外授权给大药厂卖高价赚钱。
个人观点,不一定对。

06-12 07:50

这几年太冷了,都被冻死了。瑞雪兆丰年

06-12 08:39

是的,万物皆周期,创新药也不例外。创新药的供给侧出清似乎可以从大量18A Biotech 手持现金不足10亿初见端倪。但国内国外情况又有所不同,国内的大部分Biotech出海似乎只有license out这条出路,而这对于国外MNC来说,这就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弹药,从最近两年国内ADC大量BD交易也可以看出来。而对于国内创新药头部企业来说,手持现金又不足以支撑它们去捡到便宜货,即便百济也是如此,所以创新药似乎呈现出来强者恒强的局面。请教一下小丰总,目前MNC一边是大量收购,一边是各种裁员,似乎都在为过冬做准备,你认为未来几年出现Big Pharma倒闭,而百济入圈的概率大不大?

06-12 16:06

哈哈,看了你的点评,就不用看了。

06-12 08:53

有戚戚焉。
我也认为《资本回报》这本书可以浓缩为一句话:关注供给侧。

机构很少做供给侧投资,因为供给侧的变化是满变量,机构的职场,考核的是短期的结果,所以没人会在供给侧花精力。个人投资者也很少做供给侧投资,因为对产业信息的获得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