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139回复:208喜欢:256
原帖已被作者删除

精彩讨论

云蒙2017-06-03 23:17

打赏10元,感谢分享,这篇文章不少干货。其实之前有个常识喊了很多遍,我来举个例子说一下:


1、A银行向市场其他金融机构B借来短期资金通过信托等渠道给C,也就是短期资金长配获取利润。之前B要A大概2.5%的利息,A要C大概5%的利息。


2、现在市场拆借利率大涨到4%,这个是即时调整的,A和C约定是时半年或者一年调整利率,比如按照市场价加2个点,或者到时候再议利率的事情,或者到期后再重新配置资产;那么在资产还没有调整利率的时候,A需要付4%的利息,只能获得5%的利息,息差大幅缩小,利润表很难看,这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很多股份制银行一季报。


3、资产配置的时间到了,信托等渠道资金的需求还是存在的,这个时候市场是很谨慎的,利率调整必然大幅上涨,我们可以预见这个时候A会向C要7%左右的利息,因为这个时候同业资金供应总量是减少的。然后我们看到A向C要7%的利息,A付给B大概4%的利息,这个时候利差归于正常。毕竟中间做生意是要赚钱的,不是做慈善的,中间要付出很多,还要承担信用风险等。


4、如果到这里,很多人会感觉到,息差回归正常了,那么对这些股份制银行的影响也就结束了,不必太在意这些一次性的损耗了,确实可以这样理解,也就是一个短期影响,但更厉害的在后面。


5、经过一段时间,市场拆借利率从4%由跌幅到2.5%了,这个时候资产端C付给A的利息还是7%,因为没有到调整的时间,这个时候我们会看到息差大幅上升,会大幅弥补之前息差缩小的损失。


6、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同业利率的调整其实就是一个加息过程,我们知道加息对银行是利好,那么同样的道理,同业利率的提高,对同业业务来说,从较长的一个时间段看,对相应银行的整体影响也有可能是利好的。


7、说来说去,只要是渠道能找到好项目,只要能控制好流动性,只要能控制好风险,这些利率的变化对优秀的银行来说,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是可以忽略的。核心的说法就是银行是一个信用中介机构,其必然需要保持一定的利差,资产端和负债端的调整是同向的。

邢台草帽2017-06-03 20:59

二是,到二季度末,同业资产重置将基本完成。近期的资产重新定价同比提高200基点(令人吃惊!),这个是很多人不知道的的股东大会信息。
------------------
重置换大部分这是预期中的事情,因为绝大部分资产都是一年期以内的,从16年四季度开始,到现在已经三个季度了。

但是重定价同比提高200基点,这个确实是没想到。只知道同业资产重定价快一些,没想到这么快。

当前贷款资产重定价还在蜗牛式的慢慢爬呢,资金成本整体提高,存贷业务肯定两头受挤压。
--------------------------
至于监管,政策已经很明确了,mpa关于广义信贷的资本充足率是按增量算的,绝不是存量,兴业存量这么大,当然占便宜了,今天已经发过相关的帖子了。

券商和基金的通道业务受阻,这是证监会前一段儿刚出的政策,当然也是和存量无关,但是将来怎么办?兴业的同业资产还能绕道吗? 我想不通。
----
很多人不研究具体政策,只是怕脑袋就认为怎么样,大家都说同业监管趋严了,那就同业之王的兴业一定受伤最严重,这不是拍脑袋是什么啊。

当前兴业银行的同业存量最大,增速又被管住了,别人竞争的难度当然更大了。
---------------------
根据过去3年的跟踪,兴业今年是个大年,也就是结构调整基本完成后首次释放动力的一年,全方位的都会发力,所以不担心全年的业绩,更关心的是兴业银行内部的协调性做的怎么样,配合是否有问题。

这就像一个足球队,有的队伍只是靠一两个明星撑着,有的队伍善于进攻,有的善于防守,但兴业绝对是全攻全守的打法,任何一个位置都能做到比较优秀,并且内部配合好,那整体成绩就非常nb了。

今年发力的点非常多,比如零售业务和社区银行蛰伏调整了几年后,做老年人业务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比如各种做市商业务今年趋于完善,今年又加上了票据市场的做市商,也发挥出了威力,比如清收队伍,前年开始布局,今年也开始见效益了,绿色金融也是从去年打基础,今年的增速飞快。本来财富管理和资产流转平台这两个大项也会发力,一季报的时候还不错,只是监管的原因后面有些不确定。

还有很多项,由于年报披露的不详细,不知道具体进展,但是一季报的中收已经体现出来了,这种趋势非常好。这些都是前些年兴业银行沉下心转型的结果。

看好股市的新人2017-06-03 23:31

二是,到二季度末,同业资产重置将基本完成。近期的资产重新定价同比提高200基点(令人吃惊!),这个是很多人不知道的的股东大会信息。
--------------------------------------
这个信息可能不准。

根据2016年年报,截止2016年年末,应收账款类投资余额为21000亿,其中三个月内到期占比22%,3个月至1年内到期占比39%,一年以上到期占比39%。

三个月内到期的资产重定价应该在一季度末完成,这部分占比是22%;3个月至1年内到期假设是均匀分布,那么6个月内到期占比13%,6-9个月内到期占比13%,9个月-1年内到期占比13%,这部分在二季度末能够完成资产重定价的占比只有13%。二者合计,二季度末应收款类投资完成资产重定价的占比应该只有35%。

全部讨论

2017-06-03 23:17

打赏10元,感谢分享,这篇文章不少干货。其实之前有个常识喊了很多遍,我来举个例子说一下:


1、A银行向市场其他金融机构B借来短期资金通过信托等渠道给C,也就是短期资金长配获取利润。之前B要A大概2.5%的利息,A要C大概5%的利息。


2、现在市场拆借利率大涨到4%,这个是即时调整的,A和C约定是时半年或者一年调整利率,比如按照市场价加2个点,或者到时候再议利率的事情,或者到期后再重新配置资产;那么在资产还没有调整利率的时候,A需要付4%的利息,只能获得5%的利息,息差大幅缩小,利润表很难看,这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很多股份制银行一季报。


3、资产配置的时间到了,信托等渠道资金的需求还是存在的,这个时候市场是很谨慎的,利率调整必然大幅上涨,我们可以预见这个时候A会向C要7%左右的利息,因为这个时候同业资金供应总量是减少的。然后我们看到A向C要7%的利息,A付给B大概4%的利息,这个时候利差归于正常。毕竟中间做生意是要赚钱的,不是做慈善的,中间要付出很多,还要承担信用风险等。


4、如果到这里,很多人会感觉到,息差回归正常了,那么对这些股份制银行的影响也就结束了,不必太在意这些一次性的损耗了,确实可以这样理解,也就是一个短期影响,但更厉害的在后面。


5、经过一段时间,市场拆借利率从4%由跌幅到2.5%了,这个时候资产端C付给A的利息还是7%,因为没有到调整的时间,这个时候我们会看到息差大幅上升,会大幅弥补之前息差缩小的损失。


6、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同业利率的调整其实就是一个加息过程,我们知道加息对银行是利好,那么同样的道理,同业利率的提高,对同业业务来说,从较长的一个时间段看,对相应银行的整体影响也有可能是利好的。


7、说来说去,只要是渠道能找到好项目,只要能控制好流动性,只要能控制好风险,这些利率的变化对优秀的银行来说,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是可以忽略的。核心的说法就是银行是一个信用中介机构,其必然需要保持一定的利差,资产端和负债端的调整是同向的。

二是,到二季度末,同业资产重置将基本完成。近期的资产重新定价同比提高200基点(令人吃惊!),这个是很多人不知道的的股东大会信息。
------------------
重置换大部分这是预期中的事情,因为绝大部分资产都是一年期以内的,从16年四季度开始,到现在已经三个季度了。

但是重定价同比提高200基点,这个确实是没想到。只知道同业资产重定价快一些,没想到这么快。

当前贷款资产重定价还在蜗牛式的慢慢爬呢,资金成本整体提高,存贷业务肯定两头受挤压。
--------------------------
至于监管,政策已经很明确了,mpa关于广义信贷的资本充足率是按增量算的,绝不是存量,兴业存量这么大,当然占便宜了,今天已经发过相关的帖子了。

券商和基金的通道业务受阻,这是证监会前一段儿刚出的政策,当然也是和存量无关,但是将来怎么办?兴业的同业资产还能绕道吗? 我想不通。
----
很多人不研究具体政策,只是怕脑袋就认为怎么样,大家都说同业监管趋严了,那就同业之王的兴业一定受伤最严重,这不是拍脑袋是什么啊。

当前兴业银行的同业存量最大,增速又被管住了,别人竞争的难度当然更大了。
---------------------
根据过去3年的跟踪,兴业今年是个大年,也就是结构调整基本完成后首次释放动力的一年,全方位的都会发力,所以不担心全年的业绩,更关心的是兴业银行内部的协调性做的怎么样,配合是否有问题。

这就像一个足球队,有的队伍只是靠一两个明星撑着,有的队伍善于进攻,有的善于防守,但兴业绝对是全攻全守的打法,任何一个位置都能做到比较优秀,并且内部配合好,那整体成绩就非常nb了。

今年发力的点非常多,比如零售业务和社区银行蛰伏调整了几年后,做老年人业务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比如各种做市商业务今年趋于完善,今年又加上了票据市场的做市商,也发挥出了威力,比如清收队伍,前年开始布局,今年也开始见效益了,绿色金融也是从去年打基础,今年的增速飞快。本来财富管理和资产流转平台这两个大项也会发力,一季报的时候还不错,只是监管的原因后面有些不确定。

还有很多项,由于年报披露的不详细,不知道具体进展,但是一季报的中收已经体现出来了,这种趋势非常好。这些都是前些年兴业银行沉下心转型的结果。

二是,到二季度末,同业资产重置将基本完成。近期的资产重新定价同比提高200基点(令人吃惊!),这个是很多人不知道的的股东大会信息。
--------------------------------------
这个信息可能不准。

根据2016年年报,截止2016年年末,应收账款类投资余额为21000亿,其中三个月内到期占比22%,3个月至1年内到期占比39%,一年以上到期占比39%。

三个月内到期的资产重定价应该在一季度末完成,这部分占比是22%;3个月至1年内到期假设是均匀分布,那么6个月内到期占比13%,6-9个月内到期占比13%,9个月-1年内到期占比13%,这部分在二季度末能够完成资产重定价的占比只有13%。二者合计,二季度末应收款类投资完成资产重定价的占比应该只有35%。

2017-06-03 20:23

用自己十年的投资业绩来质疑分散的必要性,好比用一个中了彩票的人来质疑彩票中奖的概率低。很多人没有学好逻辑这门课

2017-06-03 22:25

总体来说非常认可此文。但文中一个观点不太认同,即没个几千万向上就没必要搞分散投资。我是同时持有兴业招商民生平安银行的。以前只有一个民生,毛晓峰事件让我认识到即使银行股再有投资价值也要分散成几只。万一出现黑天鹅呢?现在看来分散是对了,民生向下的风险被招行对冲了。

2017-06-04 10:40

摘自:海通证券宏观债券研究团队分析师姜超、周霞、顾潇啸 去杠杆何时结束?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但如果只是靠临时监管抑制银行扩张,例如在13年我们也曾经通过钱荒惩罚银行,短期内金融杠杆率确实会停止上升,但时间一长各种逃避监管创新就会层出不穷,14年以后金融杠杆又卷土重来。所以,必须建立去杠杆的长效机制,其核心是在金融市场有效出清。纵观美日欧的去杠杆,美国和欧洲都出现大量银行倒闭,之后经济和资本市场逐渐完全康复。而日本一直兜底银行,结果陷入长期低迷失去了30年。在过去几年,以中小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金融机构是货币扩张的急先锋,但是其高速发展靠的是高息举债,因为高成本所以只能把货币投向高风险的房地产领域,导致了地产泡沫。而其高息举债背后是市场认为金融机构不会破产,假借的是政府信用,所以必须让发展严重失控的金融机构破产清算,将金融机构和政府信用切割开来,中小银行就不敢高息举债靠地产搏命,中国的金融资源才会配置到正确的方向上,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才有长期向好的希望。

关于兴业应收投资类是否可以在今年6月份完成资产重定价,个人认为这个恐怕不大可能。参考兴业年报第106页原文如下:于各资产负债表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重新定价日或到期日(较早者)的情况如下。 所以不难看出如果兴业的应收类投资如果有类似每半年或者一年的义息条款,在这张表内看到的应该是绝大部分资产列在一年期以内的部分。例如:兴业的贷款基本上都落在3个月或者1年期以内。可见这里列出的就是重定价日期而不是贷款期限,因为很难想象一家银行居然没有1年期以上的贷款。 明确了这一点后再看应收投资类资产就比价麻烦了,因为有39%的资产在1年内是无法重新定价的。这在生息周期是很被动的。@邢台草帽 @地球的宇宙眼 @逻辑是基石 @bigfatcat $招商银行(SH600036)$ $兴业银行(SH60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