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2022年年报及一季报解读-VS海尔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一、前言

上周中去大理走了一圈,聊一聊见闻

在大理游玩期间,我们住在大理公馆,这是一个本地较大房地产上开发的项目,除了第一期卖得不错,后面几期我看了下基本都烂尾或者代售中。大理当地的平均工资在2000元(网约车司机口述)上下,最后的时候当地房价达到1.2w上下,最近跌回到7000-8000元。大理基本是以旅游业为主,政府不允许洱海周边建造工厂,疫情三年对于以旅游为导向的地区冲击还是蛮大的。大理的房子外地人购买不少,这个地方生活节奏慢,有钱有闲适宜居住。

网约车司机(白族人)说在去年9月份前,网约车少,开网约车还蛮赚钱,后面疫情放开后,加入的人反而多了,生意就难做了。很多的网约车司机都延迟了营业时间来弥补订单数的减少。如果后续旅游持续地恢复,是否会有好转,有待观察。

大理的现状折射出当下经济的困难,其中尤其是就业问题。国家只有先解决就业,大家有钱了才能消费,消费才能恢复。当下的焦点依然还是房地产,上下游产业链太长。房地产未能企稳或者复苏过慢也导致,当下经济复苏疲软的症结点。不良房地产商与房地产行业还是区别来看,后者无论在何时都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虽然我也很讨厌高价房,但并不希望房地产行业再次出现较大的波动,企稳就好。至于房价涨不涨,有些时候,我倒是并不关心,反正都是自住。(话题有些不讨喜,勿喷)

格力2022年的年报与一季报,整体看下来很一般。

当然,格力的股价确实三巨头里涨得最好的。毕竟,之前格力跌得有些多,跌出了性价比。

二、财务分析

图1 营收与扣非净利

1、格力2022年营收与去年基本持平,还未回到疫情前的水平。

扣非净利在2020年触底后,反而在逐步的回升,也算是有所进步,但与营收一样,还未回到2019年水平。

相比之下,海尔2022年营收2435.14亿,2019年是2007.62亿,这三年疫情营收也在逐步提升,其扣非净利与营收保持同趋势

2023Q1营收356.92亿,同比增长0.44%,扣非净利37.23亿,下降1.38%。

同期的海尔 同比增长8.02%,扣非净利增长15.95%。

两相对比,格力海尔的差距在逐步拉开。

图2 格力海尔的毛利率对比

2、2019年是一个分水岭,之后海尔毛利率高于格力。疫情三年,海尔的毛利率基本维持住,哪怕原材料高企的时候依然保持稳定,反观格力毛利率下来厉害

不过,好在2022年Q4毛利率 同期相比提高了1.8个百分点;2023Q1毛利率继续回升,这一点与海尔和美的还是有差别的,后两者都是环比下降。

图3 每季度净利率及销售管理费用情况

3、从单季度来看,三季度销售和管理费用较大,我想三季度一般是一年中较热的时期,也算是可以理解。从净利率变化趋势来看,逐季度的回升,这一点还是不错,至少表明格力最为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

管理费用2022年同期增长了30%,是几个费用中同期增长最大的。格力电器给的费用明细太少,只是在备注中说明职工薪酬、物耗、折旧及摊销占了管理费用80%。

格力提供了关键岗位的报酬情况,增幅有限。结合杜邦分析法,格力2022年的总资产总转率相比2021年还下降了,我想可能这个增幅较多的部分来自折旧及摊销(个人猜测仅供参考)。

图4 格力长短期负债

图5、海尔的长短负债

4、格力这疫情三年,最大的变化就是长短债务都出现了大幅新增,2022年尤其明显。同期海尔,长短债务合计大概221亿左右,而格力长期债务就超过了307亿,叠加短期债务超过了835亿多。

账面货币资金,截至2023年Q1是1863亿,足够覆盖长短期债务。

图6 存货、应收款、预收款

5、2022年相比2021年,存货方面不再持续走高,保持相对稳定,跟往年相比还是高。(同期海尔和美的也是类似情况)

公司的应收账款在持续走高,或许这个也是格力短期债务持续走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从预收款同比来看,有改善的迹象,持续力有待观察

6、格力的产品结构依然还是空调,占比70%以上,好在2022年Q4的毛利率提升到32.44%,相比年中提供了2.6个百分点。

图7 海尔的产品结构

相比格力,空调在海尔的占比只有16.45%,其主力产品主要是电冰箱和洗衣机。格力多年的产品多元化还是没太多的变化。

三、总结

1、格力产品多元化任道而重远,这个话题已经谈论很久。

2、中怡康数据显示2022Q4,空调行业出现了1.6%增长,很意外。其他冰箱、洗衣机反而出现了下滑。

3、后续还是继续关注格力的长短期债务、应收款和存货情况。

#格力电器# #海尔智家# #雪球星计划# 

格力电器2022年三季报解读--边际改善

格力电器2022年半年报解读-债务快速增长

格力任到而重远-电器2021半年报解读

美的集团与格力对比解读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