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比亚迪及未来预判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96回复:212喜欢:85

一直零零碎碎发表一些比亚迪的信息和分析,今天系统聊聊我对比亚迪的认识和预判。

由于$比亚迪(SZ002594)$ 的业务比较庞杂,以下内容仅限于比亚迪的整车业务。

首先,当前能观察到的三个重要现象:

1)比亚迪销量井喷,品牌形象较燃油车时代有所提升。

2)从购车群体形象来看,有所升级。很多以前BBA燃油车群体平替新能源时,很多也选择了比亚迪的汉、唐这类的高价车型。

3)技术营销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普通消费者并不了解技术细节,但普遍一说新能源就知道是比亚迪,至于车,很多人也不知道到底好不好,只是一说电动车都说比亚迪好,就买了。

以上都是观察到的事实,下面基于事实和事实后面的本质,来预判未来的格局:

1)销量井喷。11月销量21w辆创新高,预计未来几个月还会继续增长并保持高位一段时间,但由于基数上来了,增长率会降下来。

目前在油价高涨,新能源抢补贴抢装的背景,新能源渗透率不到一年的时候来到了30%左右。随着明年抢装的后市场效应、补贴退坡、经济下行,以及电池技术并没有实质突破等影响下,我预计明年新能源的渗透率增长会停滞下来蓄积力量后再实现第二曲线。这个现象,我们在光伏领域也见证过。

我们最近市场上有声音在预期2023年比亚迪的销量能到500w。如果这么算,国内2000w的年销量规模下,按照30%的渗透率算是600w辆,500w相当于新能源市占率的84%。正常思维下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基本代表了当前销量高增下的狂热情绪。这在股市,往往是需要警惕的一个现象。

2)品牌形象升级,购车群体画像提升。这个可以观察到不少BBA的燃油车群体平替新能源时选择了比亚迪。不过这块需要细看两个角度:

我观察BBA平替新能源的是两类人,一种是比较高净值,高端的,这类人一般是置换特斯拉理想蔚来这样的车。另一部分是偏中产刚刚够上BBA入门级车的,这类人置换,大多选择了比亚迪

我们站在这类人的选择视角看,从年初来看,纯电、混动,除了有一些车企的A0级小车和出租车型,可做家用的,真正可选的性价比车型非常少,也只有比亚迪有丰富的这一诶别的车型,这是比亚迪的阶段性优势。

但放到现在以及展望2023年,大家会看到,长城、吉利、奇瑞、广汽都有大量这一定位区间的纯电和混动车型。明年的格局跟今年会非常不一样,可以说对于性价比区间的新能源车型,今年比亚迪是一枝独秀,我有的别人没有,但明年马上就进入红海了。所以辉映上面的结论,明年做今年一样的销量增长预期,是极不客观的狂热现象。

所以,结论是,现在从用户画像上看,比亚迪的品牌形象较燃油车时代提高不少。但这个提高可能是阶段性车型优势的一种现象(卖方市场),是不是很牢靠的品牌提升和群体集聚现象,还需要从明年的红海竞争中才能看出。而且中产的品牌忠诚度一般也是很低的。

3)技术营销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一方面是在新能源导入前期的持续投入造就了科技形象。另一方是比亚迪在技术营销这块,确实有很成熟的体系和经验。举个例子,比亚迪的销售说起自家车都会自豪的谈两个东西: 刀片电池和DM-i,这两个都是我有别人家没有的。后才才是模糊引导刀片电池安全、dm-i简化可靠性高,再到三电先进这类的灌输。但纵观其他车企,这方面的技术不是没有,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暂时做不到这么清晰一致的宣传。

举例,很多车企用宁德的电池。从业界的普遍共识来说宁德的电池质量要好于比亚迪,定价也高。但你可能其他车企很少卖力宣传宁德,因为不是自己的,出力宣传等于给别人做嫁衣。现在智能车机都宣传8155芯片,最后谁最受益?高通而已。如果大家都用8155就成了不用就会被淘汰的内卷行为,最后可能只有高通受益。长城以前用的宁德、国轩高科的电池,宣传吗?现在自家的蜂巢能源产能上来了,才有这最近一系列蜂巢短刀无忧电池火烧、跌落、穿刺的宣传。所以可想见的是,随着各家车企自己扶持的电池企业产能上来,比亚迪在技术营销上的优势也会渐渐被禅食。

但什么零部件都用自己是好还是坏?

从工程逻辑的角度,汽车作为复杂的工业组装品,没有哪个企业能把每个零部件都干到顶级,能都干好的可能性都很小。你看BBA以前的逻辑,也是零部件用最好的最顶级供应商的(因为价格支撑这么做),只是经过去年供应链危机和国家间产业链对抗情绪的加持,才出现了一种什么零部件都是自己干的才是最好的舆论。但这个是违背工业实际的,我认为始终会是短暂的情绪。

那么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去看本质:比亚迪的技术实质是不是真的超前,而且短期内竞争对手遥不可及?

围绕这个问题,我觉得新能源车应该从三电+车+智能化 三个维度去探究本质。

1)三电是什么:电池、电机、电控。

a、电池来说,现在的格局是宁德+比亚迪的双寡头格局,但主要是产能优势的寡头格局,另外技术和质量上公认的宁德更强一些。但变化很快,因为像长城旗下的蜂巢、吉利欣旺达国轩高科,中航锂电、孚能科技等都在上产能。随着产能在后面的爆发,像硅料一样很快会出现过剩。现在电池吃利润,整车喝汤的格局必然会变化。比亚迪在电池上的技术和产能并没有长久的绝对优势。

还有一点,众所周知,现在电池的技术还是不成熟的。体现在能量密度、安全、充电速度上。未来可预见的是技术一定会有变革。那么深度与电池绑定的车企就有技术踏错难以转头的风险。2020年三元锂火的时候,市场共识是磷酸铁锂在乘用车领域会被逐渐淘汰。但是比亚迪因为庞大的磷酸铁锂产能显得非常被动。一方面在积极布局三元做追赶,一方面开始积极推动储能去给产能铺出路,那段时间是比亚迪非常难的时候,管理层也很悲观,甚至内部讨论过退出整车业务,聚焦电子和供应服务的想法。但后来刀片电池的出现才出现了180度的转机,结果好的大大超出了管理层的预期。要不也不会出现今年上半年产能跟不上的现象。说这个事是想强调,电池产业链的格局变化因素未来几年还会有,风险与机会并存,这个对宁德也是适用的。

b、电机。比亚迪的电机懂车帝最近也拆过了,对比的对象是特斯拉、华为、比亚迪。结论是比亚迪的电机做的不错。但从技术角度讲是偏成本考虑的设计,也就是说并没有十分明显的科技领先性。另外从业界共识来说,电机并不是新鲜事物,先进的技术和工艺目前其实还是在外资的手里。这里的问题就在于,当新能源渗透效应不足没有量时,电机真正的大玩家并没有下场。但现在新能源未来格局已经显现了。外资电机厂家,包括国内的新兴厂家比如华为等,都在下场投入了。那么比亚迪在电机这块也行不成明显的技术壁垒和优势。

c、电控。主要的看点就是芯片了。比亚迪的优势是自己能做IGBT,这在芯片短缺的背景下是难能可贵的。但众所周知,IGBT真正顶级的产品和代差都在诸如英飞凌之类的外资手里,而且格局短时间无法颠覆。另外电控芯片逐渐在从IGBT向SiC过渡。SiC的顶级供应商还是外资,但国内新兴厂家非常多,在SiC上面,比亚迪也没有独一份的市场格局。

3)车。车这块主要讲品控。因为在新能源渗透期,因为是新事物,消费者可选项不多,会对三电讲的多,对品控容忍度高。典型的例子就是特斯拉,品控一直也不好,但不耽误他品牌形象和销量节节升高。但一旦渗透率上来,玩家多起来,可比性多起来。消费者就会对品控的诉求强调起来。

品控,我认为在于企业管理(文化)和成本。

为什么与企业管理和文化有关?前些时候格力电气的董明珠讲了一个事情,就是一个大供应商提供了一批残次品被格力的质检员拒收了。这个大供应商在威逼利诱不行的情况下,真找了三个打手把那个质检员打了立威,影响非常恶劣。这事报告给了副总,但副总表示不敢管。后来报告给董,董让质检员报了警并停止了供应商的业务。但随后集团的高层,包括市里的领导都来涡旋,让董网开一面,但董在这种高压下坚持住了。

试问,如果企业文化不行,廉洁不行,供应商就会把最好的给没关系的要求高的,把残次的给伸过手的。这就会造成整车品控的下降。

还有就是成本的问题。如果一个车企在面上的东西都很好,但看不见的地方总出问题,那很明显都是出于成本考虑,直接的结果就是品控差。而低价竞争策略,往往又多多少少存在这样的问题。

所以我想说的是一些车企的车,总是品控不好。那他背后是有市场地位,竞争策略,企业文化,管理方面综合的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很简单能改变的。而能不能改变也无法分析和预判,只能观察。

比亚迪在燃油车时代的品控形象并不好。这次销量井喷以来,我观察到的是,从各类自燃(这个可以部分用销量大来解释)、失速、锈蚀、空调等问题的出现,比亚迪的车的品控并没有给人表现出整体的明显的提升的信心,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进一步讨论。

总之,如果品控没有实质提升,三电技术又没有实质的壁垒。那么以后的竞争优势前景,就不能太乐观。

3)智能化。这个就不展开讨论。毕竟还在群雄逐鹿的导入期。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华为的智能座舱目前看是较为明显的龙头。其他车企都在积极布局。有一些,比如新势力,长城是暂时跑在前面的。但比亚迪在智能化这块是相对落在后面的。

现在从销量上看,是比亚迪非常景气的时期。但为什么巴菲特在这个时候减持?为什么月月高的销量下反而股价从高点往下走呢? 这个需要我们去思考。就好比去年$中远海控(SH601919)$ 一船难求但其实利润还没有,但股价涨上去了。今年其实利润非常好,半年赚了一个市值,但股价却跌跌不休。因为股价是走在基本面预期的前面的。市场是看未来的。

以上就是我目前对比亚迪基本面的一个整体分析和判断。难免有错,也肯定有盲区。不过任何人的投资都是基于自己当下的所能认识来决策的,也希望大家理性讨论。

@雪球创作者中心 

精彩讨论

散装韭菜2022-11-08 14:32

整篇采用虽然但是的结构,重点基本放在但是后面,本来就不理性还要其大家理性

低调炫富2022-11-08 16:06

长城连董事长和高管都喷竞争对手,粉丝头子喷竞争对手就合理多了。俗话说物以类聚,蛇鼠一窝说的就是他们。

台湾那些事儿2022-11-08 15:12

个人感觉长城管理层现在乱了方寸,以己之短攻对方之长,长城为什么拼命在新能源上对标BYD呢,和魏派一样哈弗H6PHEV就是个注定失败的产品,吉利帝豪PHEV就是前车之鉴,刚上市时还推出退订秦DMI补贴5000元的疯狂营销,结果没卵用。但是吉利后来学乖了,稳扎稳打,自己按照自己的节奏来中国星系列,极氪,几何都很成功,10月销量来到15W+,非常强劲了,甩开自主品牌第三名很远很远。反观长城,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东抄西抄,到处碰瓷,搞出来的东西都是侮辱老百姓智商的玩意儿,仿品能有正品好吗?能不掉队吗?

牛意思Lewis2022-11-08 22:10

那个认为“比亚迪一年卖到500万辆,就会占新能源车市场84%”的聪明人,是基于2个错误假设:
1. 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会停在30%;
2. 比亚迪出口市场的销量可以忽略不计。

事实上,更切合行业发展的预测:

1. 中国新能源2023年渗透率会是40%+。
- 过去3年,新能源车每年渗透率增长10+%。2020年5.8% / 2021年14.8% / 2022年Q3 29%。
- 2023年新能源车中国年销量会是800-1000万辆。(2000万x40+%)。其实电动车会扩大汽车向下的市场,中国一年远不只2000万辆。


2. 比亚迪的国内份额可以达到40%或更高。

比亚迪10月零售份额37%,还有大几十万辆订单未交付。2023年如保持40%份额,一年中国国内销量是320万-400万辆。(丰田车在日本,或华为手机在中国都达到过40%以上的份额)

3.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进入高速增长阶段。未来2-3年,比亚迪出口100万辆不算是奇迹。
- 特斯拉上海10月都出口5万辆。
- 比亚迪产品线更长,覆盖价格带更宽,更在走量的细分市场。一月出口10万辆,一年就是120万。

总之,“国内+出口”,一年500+万辆是合理目标。

能算出84%的份额,大概是受限于行业认知和考虑问题的全球化视野。


至于比亚迪年销500万辆是在2023年,还是2024年实现,差几个月重要吗?

$比亚迪(SZ002594)$

浪必摧2022-11-08 14:32

看好长城却天天盯着比亚迪蹭,有意思吗?

全部讨论

2022-11-08 14:32

整篇采用虽然但是的结构,重点基本放在但是后面,本来就不理性还要其大家理性

2022-11-08 16:06

长城连董事长和高管都喷竞争对手,粉丝头子喷竞争对手就合理多了。俗话说物以类聚,蛇鼠一窝说的就是他们。

个人感觉长城管理层现在乱了方寸,以己之短攻对方之长,长城为什么拼命在新能源上对标BYD呢,和魏派一样哈弗H6PHEV就是个注定失败的产品,吉利帝豪PHEV就是前车之鉴,刚上市时还推出退订秦DMI补贴5000元的疯狂营销,结果没卵用。但是吉利后来学乖了,稳扎稳打,自己按照自己的节奏来中国星系列,极氪,几何都很成功,10月销量来到15W+,非常强劲了,甩开自主品牌第三名很远很远。反观长城,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东抄西抄,到处碰瓷,搞出来的东西都是侮辱老百姓智商的玩意儿,仿品能有正品好吗?能不掉队吗?

2022-11-08 22:10

那个认为“比亚迪一年卖到500万辆,就会占新能源车市场84%”的聪明人,是基于2个错误假设:
1. 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会停在30%;
2. 比亚迪出口市场的销量可以忽略不计。

事实上,更切合行业发展的预测:

1. 中国新能源2023年渗透率会是40%+。
- 过去3年,新能源车每年渗透率增长10+%。2020年5.8% / 2021年14.8% / 2022年Q3 29%。
- 2023年新能源车中国年销量会是800-1000万辆。(2000万x40+%)。其实电动车会扩大汽车向下的市场,中国一年远不只2000万辆。


2. 比亚迪的国内份额可以达到40%或更高。

比亚迪10月零售份额37%,还有大几十万辆订单未交付。2023年如保持40%份额,一年中国国内销量是320万-400万辆。(丰田车在日本,或华为手机在中国都达到过40%以上的份额)

3.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进入高速增长阶段。未来2-3年,比亚迪出口100万辆不算是奇迹。
- 特斯拉上海10月都出口5万辆。
- 比亚迪产品线更长,覆盖价格带更宽,更在走量的细分市场。一月出口10万辆,一年就是120万。

总之,“国内+出口”,一年500+万辆是合理目标。

能算出84%的份额,大概是受限于行业认知和考虑问题的全球化视野。


至于比亚迪年销500万辆是在2023年,还是2024年实现,差几个月重要吗?

$比亚迪(SZ002594)$

看好长城却天天盯着比亚迪蹭,有意思吗?

2022-11-08 15:27

这人水平就应该是肠子的股东,不奇怪。长城将会继续被鞭打。直到死掉。

这位兄弟你敢说你是站在一个观察者中立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站在长城粉的角度去感受比亚迪的酸?

汉刚一出来,这个金凤就说月销量不可能过万。结果没多久比亚迪的汉就月销量过万,他又说上险量绝对不过万,暗示比亚迪在作假。被各种花式打脸之后,他又说汉保持不了这个销量,第二年就完蛋。回头再看,这些个贴子他早就偷偷摸摸删了。好了,现在汉已经月销三万了,他好像啥事没有,完全忘了自己出的丑,又在这里阴阳怪气,还号称自己客观,笑掉大牙,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好吧,不要以为不揭穿你就没人记得你这些丢人的事情。这个大v要么蠢,要么坏,八成是故意碰瓷比亚迪,说些惹人嫌的话,然后设置不关注不能留言,这样才能多骗点人关注他!

2022-11-08 14:34

非常客观了,应该会被喷

2022-11-08 14:56

新能源增长率可能落后长城,毕竟长城月增2000,就20%,比亚迪月增4w还是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