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卓越企业:树桩攻略续(下)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7回复:2喜欢:19

树桩攻略链接:《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树桩:适合上班族的炒股策略》

 $万华化学(SH600309)$    $公牛集团(SH603195)$   $华友钴业(SH603799)$   

(本文仅是理论探讨,不作为股票推荐,盈亏自负。)

注:该文合并到《长线树桩策略》课程之中,转到爱发电上,本文仍然是公开发布。感兴趣的,可移步查看系列课程。(长线树桩策略课程链接

上篇链接:一、《从优秀到卓越》的选股指标分析

4. 刺猬理念

刺猬理念是相对于狐狸的。狐狸是一种狡猾的动物,能认识到这个世界许多复杂的现象,行动速度,能够设计无数高明的策略向刺猬发起进攻。刺猬又笨又傻又慢,碰到危险只会蜷缩成一个刺球。尽管狐狸比刺猬聪明,但刺猬总是屡战屡胜。

刺猬理念的观点是,刺猬并不愚蠢。他们懂得深刻思想的本质是简单,会把复杂的商业竞争简化为简单的指标和行为,并向着这个目标专注、持续不断地前进。认为卓越企业都是秉承刺猬理念的企业。

用这个指标进行反向筛选也极其好用,简而言之就是把那些显得很聪明,很有能力的企业都筛掉,只把那些感觉笨笨的留下。这个指标筛选效率最高,大部分企业可以直接去掉。

把那些四处出击,进行无关联多元化的企业筛选掉,比如啥都做的雅戈尔杉杉股份浙江龙盛等。把那些擅长资本运作,习惯于资产挪移,股市上的财技高手的企业筛选掉,如TCL科技闻泰科技北方华创、复星系、众影视公司等。

把那些长期习惯于从股市上定增和融资,企业不断做大却不见净利润率和ROE上升的企业筛选掉,如京东方宁德时代等。把那些精于做市值管理,时不时找些概念来刺激股价上涨的企业筛选掉,如君正集团等。把那些有着明显关联交易,控股股东有侵占上市公司权益,被交易所谴责的企业筛选掉,如卫星石化舍得酒业昊华能源

把那些财务报表中有不符合常理的内容,特定科目被故意调整的企业筛选掉,如众白酒企业(让经销商压货,商票入账)、牧原股份(高价建设猪圈)等。把那些擅长赚快钱,营销费用奇高,到处追逐市场高利润业务的企业筛选掉,比如众销售费用高的医药企业、超高毛利的连锁药店、二六三(P2P)等。

拥有刺猬理念的企业知道自己能够在哪些方面能成为世界最优秀的,它同样很清楚在哪些方面不能成为世界最优秀的。简言之就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不追求短期的热点,不醉心于财技,专注在自己的领域,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才是通向卓越的唯一途径。

在房地产热的时候,这些企业从没有想着去捞一把快钱;在资本市场过热的时候,也不会想通过增发和融资到处收购;在概念横行的时候,他们也不会想着沾点概念,炒作市值。他们笨笨地、默默地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一以贯之地做着。他们往往是同行里面最值得尊重的企业。

像阮立平的公牛集团,从开始到现在,把插线板做到极致。像紫金矿业的陈景河,只盯着铜矿和挖铜。像朱兴明的汇川科技,所有业务只围绕电控设备。像李振国的隆基股份,一切都是光伏。曹德旺的福耀玻璃,只做汽车玻璃,做到世界第一。

拥有刺猬理念的企业能够把目标简化为简单的指标,对着简单的目标持之以恒地前行。而不追求利润、规模和市值等复杂的目标,简单指标做到了,企业也就自然做大做强了。简单中蕴含着真正经营的大智慧。

万华化学的简单指标是国外封锁的关键化工技术的自主掌握。公牛集团的简单指标是把拖线板做得更安全和耐用。小米的简单指标是把好的电子产品做得最便宜,让更多人能用得起。

拥有刺猬理念的企业的员工,对他们的目标和工作充满热情,对企业充满认同感,甚至会形成教派般的文化(《基业长青》)。卓越企业对于无法保持热情的员工,直接会让他们下车。他们在报酬之外,真正融入这个集体中。

5. 训练有素的文化

卓越的企业,是通过训练有素的文化管理,而不是铁腕领导人,或高压暴虐的纪律维护。它不依赖庞大复杂的层次官僚机构,更倾向于简单有效的管理结构,而这个文化,最终的目的是指导行动,推动企业员工严格执行刺猬理念。由于符合文化的人留下,不符合的走掉,纪律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会小得多。

这个原则作为反向筛选指标,会把强调军事化管理、高强度纪律和执行的企业筛选掉,如工业富联(典型的台企制造厂)和万达等。会把强调人员等级,管理层更像是特权阶层的企业筛选掉,如众多大型国有企业等。

拥有训练有素文化的公司是通过公司文化来影响人的行为,而不是高压纪律去惩戒员工。如国内名企华为的华为基本法,实际上就是这种训练有素文化的书面表达。如海底捞的自主管理和服务客户文化。像华菱钢铁,居然能把传统的国企红色文化和党建模式保持到现在,不可思议。汇川科技,延续华为的文化传统,内部看上去俨然一个小华为。

拥有训练有素文化的公司会弱化公司等级和管理层特权,而不是相反。典型如小米,没有什么森严的等级,崇尚人人平等,甚至内部没什么会议,有事用“米聊”沟通。

对比超大型企业阿里腾讯是非常有意思的。阿里虽然有着各种公司文化宣讲和强调,但每个员工更愿意强调自己P字头的等级,底层P、中层P和高层P像是平民、贵族和国王的区别-天壤之别。在这种中央集权的超级官僚体系另加政委体系(HRG)下,阿里及其附属公司,比国企还像国企。而腾讯更多听到的是佛系文化和联邦自治,各个业务部门各有各的风格,子公司和附属公司赋予更多的自主性。腾讯的等级弱化,鼓励内部竞争,许多现象级的产品都是内部一些不知名的小团队做出来的。对比之下,腾讯拥有训练有素的文化,其发展也比阿里明显更有活力。

拥有训练有素文化的公司通常不需要铁腕或独裁性质的领导人,平和谦逊的领导人是这种文化的拥趸,独裁领导人往往会任意破坏这种文化。强势的领导人,如格力电器的董明珠、恒大集团的许家印和万达的王健林等,通常可以视为这种文化的反面。海底捞的张勇、东方财富的沈军、小米的雷军和腾讯的马化腾等,则是相对的弱势领导人。

6. 技术加速器

卓越的公司把技术当作企业发展的推动力,而非创造者。他们不迷信技术,避免对技术的盲目狂热和追赶潮流,而是看这种技术是否能直接服务于他的刺猬理念。如果是,他将率先使用这种技术;如果不是,他将采用比较其他相似技术或者干脆忽略这项技术。简而言之,卓越公司把新技术作为工具来看待。

把技术加速器作为反向指标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极度推崇新技术,新技术的探险者的公司,如贾跃亭的乐视网等。一种是把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当做热点来追逐,像韭菜追逐概念股一样,新技术的无脑粉公司,如中芯国际暴风集团等。一种是新技术的出现,在技术到来时或者不闻不问,裹足不前,或者找不到应对之策,消极避战的平庸公司,如众多传统电视机公司(无法应对小米电视)、上汽集团(无法推出爆款的新能源车)、来伊份(无法拥抱电商)等。

卓越的公司把新技术的不停迭代当做残酷现实的一部分,平和心面对,并把它当成企业再次腾飞的机遇。现代社会技术迭代加快,革命性技术层出不穷,传统大型企业被新技术摧毁频繁出现,技术变革可谓是这个时代最残酷的现实。

良品铺子,作为传统的零食店,在接连碰到电商兴起和购物中心兴起两大零售技术变革时,积极应对,大胆投入,使之成为国内一线零食厂商(现在零售模式又在变革!)。像老牌的插电板厂商公牛集团遇到小米的网红爆款插座跨界打压时,不像传统其他厂商消极避战,积极应对,最终推出五颜六色的网红插座,老牌厂商焕发新生机。像华友钴业,作为钴业的巨头,面对三元镍电池的兴起,积极布局印尼镍矿,启动高镍三元体项目,紧抓锂电池的红利。

卓越的公司通常不是新技术的创造者和首批使用者,但在他们拥抱技术后,往往是新技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秉持刺猬理念,一旦他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时,会狂热而且富有创造力地应用这些技术。对大型公司和小型公司,都有点石成金的作用。

腾讯面对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兴起,昔日社交王牌QQ日活率的下降,启动三个独立团队启动研发,内部赛马,最终促成微信的诞生,后者推动腾讯达到国内互联网超一线的位置。像金山办公面对移动互联网和Saas化的浪潮,全力启动新策略,拥抱新技术,最终超越MS Office成为新时代的办公软件王者,而微软应用软件则在多个领域衰落。像最近大化工企业积极拥抱新能源中新材料的现象,像恒力石化、荣盛集团、龙佰集团、卫星石化、华鲁恒升等,又是一批这类正面的例子。

最后,技术加速器还意味着避免技术陷阱,商业史上,早期的技术开拓者很少能坚持到最后,单纯靠技术领先而缺乏红宝书提到的其他因素,最终难以成就一个卓越企业。估计这也是树桩高手们回避早期的乔布斯的苹果和马斯克的特斯拉的原因吧。

7. 旋转的飞轮

旋转的飞轮形象地描述了优秀公司向卓越公司转变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中没有重大的方案,一了百了的创新,剧烈的革命,而是一个行动接着一个行动,一个决策接着一个决策,循序渐进,缓慢累积的过程,进而把飞轮转得越来越快。而往往媒体在飞轮转得很快时关注到这个企业,开始报道,似乎这个企业突然冒出来的一样,实际上它已经像竹笋出土一样,在地下生长了很多年了。

作为相反的指标,非卓越公司往往处在厄运之轮中。他们要不想着通过一次超大型的变革或战役直接突破,像苏宁云商等;要不想着通过并购,直接购买增长基因,像赛微电子等;要不摇摆不定翻来覆去地改变飞轮转动的方向,像杉杉股份等。

作为选股标准,旋转飞轮的指标,让我们要异常重视新闻或卖方分析师突然重视起来的企业,这些企业中往往藏有真正的卓越的公司。像今年以来,持续进入雪球热门榜的中远海控、石大胜华、多氟多等,要给予特别重要的关注,没准里面藏着未被认识到的卓越公司。

这个指标还让我们要定期审视那些业绩持续表现优异(连续三年以上)的小型公司,他们中往往藏着还没有露出地面的卓越公司,这种公司往往能成为真正的十倍股。这里的筛选指标可能是,总市值在150亿以下,三年以上,ROE在15%以上,归母净利润增速在20%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在15%以上等指标。从中挑选中备选企业,再用红宝书指标逐条比对。

二、对选股的进一步优化

通过红宝书,虽然会轻松地筛选掉大多数公司(大部分公司都不卓越),但筛出来的公司也不数。作为A股的韭菜,对此还需要活学活用,进一步思考和做筛选。

1. 考察周期调整

红宝书基于美国股市50年的长周期,对于国内社会变化频繁和技术进步极快的背景,50年实在过长,对于韭菜也不可能有50年以上的投资周期,韭菜都是想迅速致富的。对卓越公司的时间判断周期以5~10年为限更为适当。

在这个标准变化上,红宝书倾向排除那些个人特质明显,但继承人传承能力不足的公司,这种公司走不了50年。但如果周期缩短,如果那些领导人年轻睿智并有卓越领导才智的,就可以弱化考评传承能力的指标,把这些企业重新拉回名单,如东方雨虹,京东和三只松鼠等,领导人再干10年也没问题。

在周期缩短后,对周期行业内的卓越公司需要进一步审视。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国家兴起过程中诞生了许多优秀的周期行业企业,而行业周期一般在2~5年为主。周期波动对50年考察而言无关紧要,但对5~10年考察就是致命的因素。因而,对于周期性卓越公司来说,需要增加周期位置的进一步指标,务必要在其周期低点或者周期向上的前期进入,处于其他阶段(如景气末期、下降途中)的卓越周期公司只能放入卓越公司观察名单中。

2. 新技术权重的调整

周期的缩短会同样影响技术指标的评估级别。一次技术革命很难持续5~10年以上,对50年长周期而言,技术的影响持续不了那么长,其他指标在长周期更为关键。但在5~10年的短周期内,许多确定性技术的领导公司在短周期内增长能力更足。这意味着在短周期下,技术指标的权重要加大。这种情况下,报时者而不是造钟人可以更多地纳入名单。

这估计也是段永平能比巴菲特更早认可苹果的原因,而许多新技术引领者大量纳入张磊的投资名单中,如凯莱英、台积电、Zoom(段看好不买)等。巴菲特、段永平和张磊对科技公司的判断体现了各自技术指标的权重差异。

技术进步还带来这个时代对增长预期的提高。当前,各个主流科技指数(如纳斯达克、A股创业板指数、科创板指数等)的年度增长都超过了25%,对那些传统行业中的卓越公司的评价就要更加审慎,许多传统行业的年增速甚至在7%以下。由于卓越公司秉持蚂蚁理念,不追热点,通常不谋求跨行业发展,默默地在行业中耕耘,他们必然会受到行业增速的限制,不可以超越这个行业太多。因而,对这些进行衰退或者低速增长的行业中的卓越公司,我们适宜给他们贴上特殊的标志,放置在观察名单中。

比如,奶制品行业的伊利股份、家电行业的美的集团、粮油行业的金龙鱼、纺织品贴牌的南极电商、水泥行业的海螺水泥、玻璃纤维行业的中国巨石、石膏板行业的北新建材、汽车玻璃行业的福耀玻璃等。铁树并不是永远不会开花,我们要特别关注他们突破行业,获取第二增长曲线的举动。

3. 处在极度繁荣市场中的卓越公司

作为处在A股中的韭菜,我们必须注意到,目前A股正在变得异常繁荣。在这类超繁荣市场中,泡沫化、抱团化和概念炒作是常态,由于我们炒股做的是低买高卖的投机,我们对于卓越公司的看待,需要把他们放在繁荣的现实中去看待!对这类公司,我们也需要给他们加上特殊的标签。

对于处在泡沫炒作过程中的卓越公司,我们持有时需要时刻警惕是否即将泡沫的顶点位置,到达泡沫的末期就需要立即清仓卖出,避免大幅回撤。而对于处于泡沫末期、顶点、甚至是泡沫破灭下降通道中的卓越公司,我们要冷静地远离,把这类公司放入卓越过你的待观察名单中,等待泡沫最终被时间消化。

比如,去年和今年连续被炒作的卓越的医药类公司,消费品公司,港股中的互联网公司等。对当前正在炒作的锂电池、光伏储能和芯片半导体,也要放在这个视角中去看待。

4. 还剩下的卓越公司该选哪家?

再层层筛选完,还剩下不少,对这部分名单我们该挑哪个或者哪几个,我们作为韭菜资金量必定有限?

一般而言,按照树桩派的习惯,有被特殊事件严重错杀的低估公司,是需要优先考虑买入的。当前来看,已经跌了很多的三一重工、腾讯控股和小米集团等。段永平连续加仓腾讯估计是这个逻辑吧。

结合科技助推器的观点,如果有卓越企业在近期有着明确拥抱关键新技术的举动,也可理解为他们即将进入主升,也可以作为买点指标,比如当前正在拥抱锂电池新材料的万华化学和恒力石化等。

如果能从地底下或者刚冒头的公司中准备判断出卓越公司,更可以作为重仓标的,意味着这些股票即将进入公开的业绩增长阶段和被市场重新估值,如中远海控。

如果在这个层次思考之后,还有若干家可供选择,如果你判断没错的话,说明这些公司未来都会有不错的升幅,你各买一点,或者掷骰子随便买一个,都无所谓了。

全部讨论

2022-08-24 04:38

太谢谢您的无私分享,感恩

2022-05-22 22:56

感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