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1回复:40喜欢:9
$中国重工(SH601989)$ $中国船舶(SH600150)$ 有没有那种报告是基于船舶买方的心态去模拟的,任何市场都是买卖博弈盘,船厂本质上就是卖铲子的,航运公司做出买船的决定和时机,肯定有别人的思路,什么运力比,油费,船龄,技术路线都要考虑进去。但他们的思路肯定跟机构看股票的心态不搭噶啊,我们视为利好的,八成他们视为威胁,但是船却要他们去买。
现在航运公司面对船厂干船坞不足因而抬价,自己成本上升,应该是作为经营风险来看待的。而自身面对印度东南亚经济受益于去风险,等于国际社会对他们的“西部大开发”,提升大宗需求,且自身消费力上升,促进贸易,对于这个局势视为利好。
一方面,他们谨慎看待未来东南亚印度能不能填补我们失速的空缺,航运总量增长还是增的,但可能认为未必有过去快。可是成本支出的上升的风险却越来越近。他们也跟股民机构一样,做出一些决定的时候需要确定性的刺激来抬价,由抬价换来了安全感,又进而萌生下单买船的勇气。比如过去疫情集装箱和俄乌油气船。
如果没有特殊事件催化情绪,航运公司会按部就班的根据自己的财务模型做出消极的应对,什么船龄什么价格淘汰一艘船最有利,拆船上下限浮动很大,为什么用15年要淘汰一艘船,有的船却宁愿用到25年,缺理解他们行为动机的解释。
我感觉从闫海思路那里看,感觉缺了一种买方思维,假设我们是卖船的,肯定琢磨买船方的需求最关键的。
航运公司如果是积极应对的话,为了市场占有率的提升,为了加大支出换取自己的船龄或者性能竞争力,或者国际贸易增长超预期,这种主动应对型心态的换船才能增加大周期的弹性。
航运公司是消极换船心态的话,不得不应对成本上涨而平滑支出的买船,和积极换船之间,差距在股票上是差很多倍的,时间差距也很大。缺买船方的情绪指标,购船动机,拆船盈亏利弊的分析。
供需只是一方面,情绪可以拉出的差距很大。

全部讨论

感觉讨论的问题挺好的 我也参与一下吧。船东下单造船,和我们股民买股票的过程非常像。集装箱市场主要由三大航运联盟主导,类似于股票市场的机构投资者。下订单的时候,如果行情比较平稳会考虑未来的运价与财务折旧之间的平衡。类似于我们买股票的时候考虑市盈率,分红率等指标。但是一旦行情比较极端,例如集运价格连续两年以上都维持高位,那么这些船东也会追涨杀跌,没办法这是人性!行情好的时候,尤其是长期好的时候人们会线性外推以后的情况,容易过度乐观。例如2007年的蓝筹行情和2020年-2021年的超级蓝筹行情,都是机构资金追进去的。干散货市场和油运市场竞争格局非常分散,类似于股票市场的散户,更加容易追涨杀跌。最近三四年干散和油运都有过短暂的行情,船东资产负债表都修复过一轮了。但是干散和油运这几年行情持续的持续性都比较差,所以船东下单的意愿并不是那么充足。就像楼主说的,并不是主动的非常积极的下单。我想未来督促他们下单的可能催化剂有以下两个:1、环保政策继续加码,执行力度严格。2、地缘政治格局变化,运价再次剧烈波动。当然,我觉得还有另外一种可能,而且我觉得是最大的一种可能,那就是油轮和干散一直温和放量,持续时间远远超出大家预期。申万预计这波船周期能持续到2037年,甚至2050年!如果持续到2050年,是否可以按成长股讲故事了呢?$中国船舶(SH600150)$ $中国动力(SH600482)$ $中国重工(SH601989)$

07-30 19:45

有没有想过造船是有时效性的,现在要为3年甚至5年后的市场情况做预测和准备,航运市场竞争非常残酷,即使是头部船东,到时候船型和运力跟不上,就会被市场淘汰,从船东的角度他们有没有这种焦虑?不然为什么都知道集装箱船会面临运力过剩,头部船东依然争着下单造船呢?

航运公司如果是积极应对的话,为了市场占有率的提升,为了加大支出换取自己的船龄或者性能竞争力,或者国际贸易增长超预期,这种主动应对型心态的换船才能增加大周期的弹性。
…………………………
你自己都说了,可面对事实,你视而不见、还是不相信啊?集运下那么多订单,为了什么?钱多了烧得慌吗?😂😂

07-30 21:40

核心还是船龄,船龄对运力供给的影响不是拆船,因为高景气时二手老船都抢着要,那时船是印钞机,你会发现拆船很少,有些甚至还超期服役,运力供给和需求长期保持了一个弱平衡的状态,而船舶老化出现的降速故障增多等让真实运力打了折扣,使得实际运力供给小于账面运力,这个时候运力平衡状态就很难再维持,运力缺口被逐渐打开。

今天 01:58

买卖双方博弈一直都有,且互有胜负。造船的底就是给集运抄走了,造船业不怎么景气时无奈接了一堆低价单,船厂博弈失败;而后船台紧张开始挑单,船厂博弈胜利,卖方市场。要说是积极换船还是消极换船,都有,以集装箱船为例,可能积极换船占比更高,尤其是头部集运企业。集运巨头们大规模下单新能源船舶,不仅仅是老龄化和环保新规,更多的目的是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只要他们拥有足够多的符合环保新规的新船,他们就可以推动制定更新的、更严格的规则,以前有过类似的新闻报道,再者集运企业在属于他们的景气周期中赚到了足够多的钱用于造新船。至于后知后觉的集运船东,大多应该是消极换船,他们面临的是囚徒困境,不换船继续用老船的话,以后的市场份额只会慢慢被榨干。油船、干散货船可以类推,如果因为目前这两者的新船订单量不多而认定是消极换船的话,不敢苟同,不仅仅是价格的问题,现在下单离拿到船太远了,油船和干散货船的数量远高于集装箱船,我只能说还没到时候。

今天 01:34

不放假我微信

07-30 22:18

07-30 20:23

航运公司不止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