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坑猪圈的零碎思考·我们意念中的散养户去哪了?

发布于: 修改于:Android转发:3回复:9喜欢:9

股民很喜欢谈论“常识”,以显示自己很有“常识”。比如养猪,股民都觉得门槛太低,毫无壁垒。“谁还不能养头猪!”——虽然作为有闲钱来炒股的幸福一族,他们并不会真的去辛辛苦苦养几头猪。
很多股民基于他们的“常识”,判定养猪公司全无投资价值。因为在他们的意念中,我国有一个庞大的散养户群体,“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深得游击战的精髄,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的铜豌豆,永不言弃,绝不退场。一点星火,即可燎原。
果真如此?
什么是散养户?通常标准,年出栏500头以上,统一划入规模场;500头以下,全部归为散养户。
根据我有限的生活观察,散养户大致分为下列三种类型——
1.家庭自养型。多为没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村留守老人(50-65岁),这是最传统的中国式农民,屋前屋后刨食,田里土里流汗,顺带养一两头肥猪,既保猪肉自给,也为贴补家用。除了买仔猪的钱外,主打的就是人工零成本,栏舍不计价。至于猪食,则以外购便宜饲料为主,适当掺杂菜叶为辅。很多网友意淫的“猪草加剩饭”式养猪,那是缺乏生活常识,农村留守老人没事糟蹋粮食,每天留下很多剩饭?改革开放之前,家家户户均为“猪草+谷皮(糠)”喂猪,猪草需到野外采集,搬回家后要切割剁碎,再适量掺合谷皮(糠),用大锅熬煮半日。每天备料烹制猪食,伺候猪的一日三餐,需要一个完整的劳动力。而现在,因为社会进步和生活改善,这种传统的猪食已难得一见。扯远了,说回来,随着60后、70后这代传统农民的颓然老去和相继离世,家庭自养型必将迅速萎缩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2.家庭经营型。多为40-60岁之间的夫妻档,有的还捎带一个读书不济但能吃苦耐劳的孩子。出栏规模通常50-300头。仔猪靠买,饲料靠买,赚的是猪舍钱和人工费。赚猪舍钱,是因为投入很小,特别简陋,就是@天地侠影 所说的“四面墙一个顶”(绝无嘲讽之意,人人都有知识盲区),仅此一项每头养殖成本就能省下100来元。赚人工费,是因为无需外聘,而且这类家庭往往都是最配得上“勤俭持家”“劳动能手”这些美誉的,起早贪黑,精打细算。我老家的乡下就有这么一户,每次回去见面,粪香三里,人如黑梭,养的是猪,累得像狗。这类家庭经营型养殖,很少有中途贸然进入的,大多是有二三十年的家庭养殖传统,形成了路径依赖和经验依赖,坚信“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猪窝”,没有足够的意愿和胆识去尝试其他人生选择。尽管如此,这种家庭经营型的散养户仍然无法对抗时代洪流,群体数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萎缩。
家庭经营场的退出,大致有三种原因,且一般是不可逆的。
①环保强拆。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执行得越有力;经济很落后的乡村,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终归还得跟上时代步伐,早晚而已。
②突遭瘟疫。一场大疫,家贫如洗。“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正是对这种传统养殖模式的生动写照。家庭经营的养殖场,本就积累不多,赚的就是个苦力钱,一旦遭遇毁灭性的瘟疫,基本没有资本和勇气重整河山。
③转型代养。猪价起起落落,经营赚赚亏亏,既不能大富大贵,还落得担惊受怕。不少家庭场加盟集团代养,既可签协议包赚不赔,还能玩心眼捞点油水。
3.合伙投资型。这类投资者比较宽泛,30-60岁之间的都有,往往是三五相邀,按股入伙,养殖规模200-500头居多(特注:年出栏500-1000头的虽然在统计时被划为规模场而非散养户,但有不少也属于这种“合伙投资型”一类),赚的是人工差价、猪舍差价和顺周期的钱。所谓人工差价,是因为这种模式的员工主要从周边的农村留守人员中低薪招募。所谓猪舍差价,是因为这种模式的栏舍主要从废弃的标准合规猪场中低价租赁。所谓顺周期,是因为他们租金便宜,人工雇佣关系松散,随时解除随时重聘,加之以往的猪周期规律较为明显,所以在猪价下行期少养或不养,在猪价上行期多养大养。虽说是投资型养猪,但带有较强的投机性。
这类“合伙投资型”的散养户群体,是会逐步扩大?还是不断萎缩?抑或像赌场里的赌客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总体保持稳定?我个人推测是会不断萎缩的,原因有二:
①防控能力不足。租赁的废弃猪舍,虽基本合规,但绝非新版,无法有效应对各类瘟疫。一旦大面积遭遇,不仅能使合伙团队清算解散,也会在周边乡镇形成明显的寒蝉效应。
②投资价值弱化。过去十来年中,根据官方公布数据,养猪头均盈利183元(周期平均),这种合伙型投资因其人工差价和猪舍差价,头均盈利可达300-400元,因其投入不大,仍不失为一种合算的投资选择。但随着行业规模化的加速演进,养猪终将进入微利时代(这点我很认同牧原掌舵人秦英林的判断,以后再花时间展开闸述),微利时代的生猪养殖头均利润毛估估80-100元左右,投资价值显著弱化,吸引力大大降低。这类合伙投资型的散养户,只会陆续退出,绝难前仆后继。
数字是最真实的历史,是最客观的现实,也是最可能的未来。来!上硬菜——


2007-2014年,我国人均猪肉消费从32.45公斤逐年稳步提升至41.68公斤,行业(不管是散养户还是规模场)享受了一段漫长的美好时光。2014年的巅峰之后,人均猪肉消费渐渐回落,在40公斤左右趋于稳定(2019-2020年因非瘟造成严重缺猪,人均消费皆不足30公斤,2021年起重回40公斤区间)。15年,斗转星移,时移世易,且看这一历史进程中散养户的变迁图景:
第一列(1-49头),应该是以“家庭自养型”为主体,少量的“家庭经营型”。这一列的演变最为触目惊心,一是其消失的速度太迅猛,从8010万户到1879万户,降幅达76.5%。二是其退出的态度太坚决,一直缩减,绝不回头。那怕是2019-2020年因非瘟造成的猪价奇贵,这类散养户仍在急遽萎缩,很多网友想象中的“价低休栏,价高复养”的情景并不存在。
第二列(50-99头),基本上是“家庭经营型”。从2007年的157.8万户到2014年的157.1万户到2021年的7.76万户,上半场基本稳定,下半场急速退出。同样,即便是2019-2020年的猪价高峰期,这一群体数量也不见半点反弹。
第三列(100-499头),既有“家庭经营型”,也有“合伙投资型”,比例不确定。从2007年的54万户到2014年的81万户到2021年的42万户,群体数量已远逊于15年前,仅为高峰时的一半。
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养猪,这个大众口口声声门槛低、无壁垒、易进入的行业,从业的散养户却选择了不断逃离。说到底,这些人是真的干!真的苦!真的难!不像网友们动动嘴皮敲敲键盘那么率性!那么快活!
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统一划为规模养殖,那是另一个江湖,逐鹿中原,刀光剑影,演绎着另一番聚散悲欢。待在下有闲时,再开新帖慢慢评述。

【入坑猪圈的零碎思考】系列

入坑猪圈的零碎思考·模式之辩(上)网页链接
入坑猪圈的零碎思考·规模化的魅惑与困局网页链接
入坑猪圈的零碎思考·我们意念中的散养户去哪儿了?网页链接
入坑猪圈的零碎思考·常识网页链接
入坑猪圈的零碎思考·局外人的误会网页链接

$牧原股份(SZ002714)$ $巨星农牧(SH603477)$ $新五丰(SH600975)$

抄送:温氏股份神农集团天康生物,傲农生物,京基智农,新希望,唐人神大北农, ST正邦

全部讨论

2023-10-23 11:08

我刚打赏了这篇帖子 ¥10.00,也推荐给你。

2023-09-30 19:07

养没门槛,养得活养得好就有门槛了

2023-10-07 17:20

$中粮家佳康(01610)$ 市值集中度提高

2023-10-23 11:53

就算散户全都退出,也改变不了周期性。看看化工行业就知道了。

2023-10-23 11:09

写的真棒,从逻辑到数据和文笔,过瘾。
感谢。

2023-10-01 05:56

长期产能过剩,供过于求的就是门槛太低,护城河太低

2023-09-30 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