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102喜欢:8

也是最近看广告有感。蒙牛和伊利这俩国民品牌真不是盖的,广告营销肉眼可见的生猛,真是随处可见。央视不管哪个台都能看到特仑苏老中青三代顶流男神代言的广告(陈道明,靳东,易烊千玺,个个身价不菲)。看个F1,周冠宇赛车前轮上都印有“安慕希”的字样。其他各种比如APP开屏广告,电视剧植入,综艺冠名,朋友圈广告等等更是数不胜数。可以说几乎没有看不到的地方。

这得多花钱啊,我好奇去查了查年报,伊利去年225亿的销售费用中有约140亿为“广告营销费”。一年花140亿打广告啥概念,等于一年365天每一天花在广告上的钱就有约4000万人民币!蒙牛没有详细拆分这一项,但“销售及经销费用”也达到了252亿人民币,跟伊利不相上下。

我又回忆了下自己家奶制品的消费情况。发现全家包括我父母,买来自己喝的很少很少。父母可能想起来了会买点中老年奶粉喝一喝,但一罐能喝好久好久。我老婆偶尔会买点光明优倍鲜奶冲冲咖啡和茶,其他奶制品消费很少。对蒙牛伊利的消费场景往往都是过年拜年走亲戚的时候,也有平时亲戚间串串门的时候。

去年过年我就买了几箱送长辈,当时就是在亲戚家不远的小批发部买的,过年几乎每个超市小卖铺门口堆的都是一摞一摞的,各种奶啊,大礼包这些。因为这些东西几乎不会提前网上购买,都是线下各处超市,小卖铺,烟酒店随手可买的。我当时就挑了一个伊利金典好像,因离我手最近,眼光第一个看到,跟蒙牛价格大差不差,里面远的杂牌小牌子虽然便宜但又觉得拿不出手,也没便宜太多。就买了,没多久思考,而且送奶也成了一种过年送礼的“习惯”,老中青都能喝,百搭,错不了。我粗略算了算了,亲戚那么多,我们家每年拜年走亲戚买这种牛奶应该要有十来箱。几百钱的消费应该是有的。

突然也就理解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天天广告了,作为礼品,牌子可太重要了。回想起来我也听过一些长辈私下的吐槽,比如长辈过年收了很多礼品,心细的都会记得谁谁谁送的蒙牛,牌子。谁谁谁送的XXX奶,没听过,杂牌子。虽然不会当面说,但背后也会有区分。不限于牛奶,其他烟酒茶叶也是如此。哦对,我还发现,一些小品牌或者杂牌,会故意山寨蒙牛和伊利的包装,乍一看你会觉得是特仑苏或者金典,但仔细一看,山寨!

当然我这只是其中一种消费习惯,不能代表所有。对我这种买来送人的,确实需要十年如一日的品牌塑造,让所有人都耳濡目染。并且哪里都有铺货,堆货的位置也要靠前显眼!$蒙牛乳业(02319)$ $伊利股份(SH600887)$ $光明乳业(SH600597)$

全部讨论

我以前读过一个国外研究者分析国外顶级企业共性的文章,其中一点是营销费用率低,国内顶级企业长期来看应该会向国外靠拢。具体就伊利、蒙牛而言,其广告特点是不能突出差异化卖点,只是强化知名度,这种广告不是上乘广告,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产品本身高度同质化。

每天一瓶牛奶,好多年了。

山姆和外国常温奶比伊利蒙牛的常温奶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还更便宜,中国根本就不适合生产牛奶,牛奶品质更差成本又高。欧洲澳洲美国这些发达国家牛奶比中国产还便宜还更安全。想不出上海ip还觉得伊利蒙牛是大牌子,大湾区广深港要么本地风行燕塘晨光的鲜奶,要么山姆和外国进口奶,蒙牛伊利都属于最低端的那一类。

我家两个娃,现在的00后喝牛奶跟喝水一样,不限量一天四五盒轻轻松松

05-20 09:52

这种广告的作用并不止强化品牌,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让新生品牌没钱没地方做广告

说起伊利,现在小孩子都知道是牛奶,这就是广告的意义,影响是长期的

05-20 09:07

快消品只要不打广告,销量很快下滑。茅台还长期做广告呢

不投入 哪有产出

05-20 09:06

不止牛奶行业吧,快消品都这样。看现在一个综艺节目有多少赞助企业

05-20 07:53

这也算是一种护城河吧。中国这么大,虽然有些区域品牌,但整个国内看,也就这两家了,市场竞争格局也相对固定下来了。这么多资金高强度持续多年投入巩固品牌形象,还要保证一定的增长满足市场对他们的期望,这对企业运营管理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不是随便就能做到的。当然,对比茅台这样挣钱确实是辛苦,但整个市场不也就一个茅台吗。我在企业做运营管理,算是有点体会,我尊重这样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