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坑日记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42喜欢:44
熊猫大侠,请问他三十年年化21%的基金是哪一只?前两年我看过他的基金回报率复合回报大概也就8%,他书中说他赚到了最厉害一笔钱是2009年,我看了一下回报大概也就30%多,而且这是在08年亏损不少的情况下。平时的年份回报非常的一般。所以我当时的感觉,困境债做得世界一流的霍华德,因为受限于所在类别的大类资产,所以回报做的再好,长期复合回报也不怎么高。

热门回复

2021-03-21 17:27

【辨别李鬼产品的几个小常识】

真正的困境债基金:

1、通常不会有月度净值。净值变化主要是由破产流程中一些重要谈判、仲裁、判决的里程碑驱动,这些事件不会发生得那么频繁,虽然背后各利益方天天都在角力。通常都是几个债权人持有一家公司所有债权,不会有活跃交易市场或市价可以用来实时调整净值。

2、通常要锁定5年以上,普遍是10年。资产没有什么流动性,退出靠的是特定的流动性事件(比如公司还款、付息、再融资、IPO),不可能让LP随时赎回。不过,基金是有项目时才call钱,中途回收的资金也会马上退还给LP,所以即使最大锁定期是10年的基金,LP资金平均占用时间也经常是5年以下。

3、也不会随时允许申购。因为好的投资机会通常是有限的,基金会有保护老投资人不被稀释的条款,比如:如果老基金还有超过25%的额度没有投出去,不会允许募集新资金。所以,都是每隔两三年才会募集一次,中间不会随意让人加塞。

私人财富渠道销售的连接基金(Feeder),也一样要跟随所连接基金的募资时间表。比如,橡树在募集的最新一期困境债基金,在私人财富渠道的连接基金也是同步募集,而且明确说明这一只连接基金是要在母基金“第一次封闭”(First close)时投入,退出时间表也是完全由母基金的节奏决定,不会让大家随时进随时出。

2021-03-21 06:15

附上橡树价值机会基金07年到19年的收益回报表格。

这不矛盾,有一支基金赚得多,和每支基金都赚得多是两件事。尤其是做垃圾债,这跟做风投有相似之处:上一期捡了个宝,下一期捡了坨屎。。。作为投资人,你投的是哪一期?

但是正常来说基金公司讲的都是赚得多那支。这很好理解,因为人判断问题的方式是人性决定的,人们总是会倾向于相信:

1.一个人赚得多必然有他的“道理”,他发表的观点也必然有“道理”(因为我们也想赚得多,这符合贪的本性)。

2.至于这个“道理”本身是什么,未来还能不能成立,就不用费力气去搞清楚了(因为根本就搞不清楚~但假设自己搞不清楚也能发财,符合我们懒的本性)。

实际上,通过“长期业绩,业绩归因,人格认知”这种复杂方式来判断资管能力的投资人一定是极少。

“业绩”才是最符合人性的常见判断方式。它必然会导致大多数管理方努力去追随以资产价格为标准的游戏规则,尽管这种规则也就必然会导致,皇帝的新装这类故事反复发生 。网页链接

要想永远不成为故事里的一员,我个人能想出来的唯一办法就是,只管混自己的日子,能帮几个人赚钱算几个人,要感恩。而不要试图去搞懂:为啥有的资产会涨,为啥有人能赌赢,为啥有人能募到120亿美元。。。

2021-03-21 16:54

1988年到现在年化21%的,是橡树困境债策略历史上所有基金加权。


基金命名规则上,这个系列的基金,名字是“Oaktree Opportunities Fund”或“OCM Opportunities Fund”开头,后面加罗马数字和字母,比如VIIb。

你引用那个基金,中间多了个“价值”两个字,就完全是我国某些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在玩文字游戏了。

“橡树价值机会基金”与“橡树机会基金”不能混淆,前者不但是个很小的普通债券基金,拿不到困境债项目,而且原来还是个不相干的基金(2016年保留这个壳,更改了用途),主要也是在某钱多国的财富管理渠道销售。

如果可以,估计渠道会想更名为橡树周期基金,然后送一本亲笔签名书。。。

为啥我总觉得只有骗子才需要枪口一致对外。。。
我和@坚信价值 从来都是相互开枪。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对投资的理解有很多不同(正常情况下人对投资的理解都有不同),而且是因为我们从来都不怕有人向自己开枪。
有弱点被打中了才是好事。人最怕的不是有弱点,而是有弱点自己却始终没发现。

2021-03-21 06:16

还有这个简介。

最近看谍战剧《悬崖》,发现地下工作者和价值投资者很像:

1、他们都喜欢蛰伏,不见兔子不撒鹰。

2、他们经常不得不权衡,为了长远的、更大的利益,不得不牺牲短期的、较小的利益。

3、他们还容易被人误解,被激情满满、性情冲动、只看表面的人骂作“汉奸”/“夹头”。

“马克斯的基金在2020年大受欢迎,可以说是欧美机构投资者眼中的“张坤”了。。。一个月时间单一基金募集了120亿美元。”这一类的描述,用来做营销往往很有效,因为投资人很容易把以前赚过大钱,且“机构投资者”竞相入资的基金,跟未来会赚大钱联想在一起。

但实际上,这种联想指导的投资是错误的。投资的标准应该是自己懂不懂,而不是,有没有“在机构投资者当中大受欢迎”。机构投资者正常来讲大多数还跑不过指数嘛。。。

举个以前的例子,曾经有一次瑞银,摩根大通,Bank of America,BNP ,花旗。。。等等著名机构(还包括一家名气小点的机构叫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基金会,不过当时为它做投资决策的掌管人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叫詹姆斯.西蒙斯。。。),竞相投资了一个长期收益很高的基金,它的管理者名叫麦道夫。

现在大家都知道,这只是一个人为的庞氏骗局,就像现在的比特币只是一个自发的庞氏骗局,但也有很多机构竞相配置一样。。。

2021-03-26 23:38

能做到21%应该是有可能的,毕竟他们通常都加4倍杠杆。08年的时候,他们就紧急要求投资者追加投资,把四倍杠杆降低到两倍杠杆。能加的后面都回报丰厚,没加的后面都只能面临摊薄的损失。我猜我发的这个属于债中的二级市场那种形式,这个确实是私募平台的产品,买的应该都是属于有牌价的债的独立的集合。而他们主流投的是债中的一级市场那样子的,看不到牌价,退出的时候才知道回报是多少,加上低利息的杠杆,长期回报就比较丰厚了。

2021-03-21 13:39

比特币不是庞氏骗局 而是明码标价最好用的洗钱工具。抛开什么货币属性的无意义争论,一个技术上很难绞杀的完美的洗钱工具你定价多少钱,哪怕它一分钱现金流也不会制造?恐怕现价都是严重低估的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犯罪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