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把东方雨虹比作20%市占率时期的格力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5回复:75喜欢:18

我想分享一个我之前的思考,来说明雨虹最重要的竞争力。

过去一年,一直在思考伟星新材如何破局的问题。

在整装,精装占比不断提高的趋势下,伟星新材的品牌,渠道,服务优势被不断削弱。

水管和防水一样,原本是一个非常好的商业模式,他不是简单的b to C, 而是 B to 专家 to C。

消费者觉得隐蔽工程很重要,但是自己又不是专家,就会依赖专家(水电工)和品牌(信用背书),吉博力就是这样获得成功和持续的高利润率的。

伟星凭借着品牌优势,零售的渠道优势,服务优势(星管家服务),持续对水电工长的营销,在C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是,现在随着整装和精装的占比提升,销售路径变化了。

原本B to 专家 to C 变成了 B to B to C

原来的专家变成了开发商和整装公司,伟星的溢价能力就大大降低。

那雨虹的防水会不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我们走访了很多渠道,得出了一个比较一致的结论就是不会。

在C端的家装方案中,如果你给消费者在防水的选择不是雨虹,德高这样的品牌,消费者就会质疑。

而用雨虹的防水和其他品牌的防水,差价并不大,又要担心消费者质疑,对装修公司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那为什么同样的情况,伟星和雨虹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结果呢?

为什么不用伟星的水管就没有消费者提出质疑呢?

因为2点:

A. 防水在消费者心中比水管更容易产生隐患,所以消费者更谨慎,更倾向于选择最好的品牌。

B. 雨虹已经建立了非常强的心智,雨虹=好防水

江南春对消费者心智做过一个很好的总结,什么是消费者心智?

就是消费者的指名购买。

说起水管,伟星可能是众多选择之一。

但是说起防水,雨虹就是首选。

C端是这样,其实B端雨虹也是首选率最高的品牌。

我们看到国家重点工程,但凡是质量优先的,雨虹的中标率是惊人的。

说明这种心智,在C端和B端都是很强的。

当然,在一些纯b to b的业务中,雨虹的消费者心智确实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比如所有最低价中标的基建和地产集采项目。

只是,当下市场还在纠结地产对于雨虹的影响(这点不展开了),而忽略了雨虹已经建立起来的强心智。

这个心智优势,将帮助雨虹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持续的提升集中度(速度不一定很快)。

这是我把他比喻成20%市占率时期的格力的原因,当然是一个不严谨的比喻。

更多只是从消费者心智占据和市占率的角度做了关联。

也欢迎大家列举,品牌=品类的强心智品牌[大笑]

$东方雨虹(SZ002271)$

$北新建材(SZ000786)$

$伟星新材(SZ002372)$

精彩讨论

托福点邓04-07 23:57

暂时无法看好雨虹的涂料业务,正好借这个谈谈消费建材的横向扩展能力。
雨虹在防水的C端赛道确实是一骑绝尘,但是为什么在涂料领域却做不起来?
按道理,雨虹加德爱威,这个品牌背书是不错的。
渠道又是几乎完全复用的,防水涂料和涂料是一个销售渠道。
还不像北新做防水,C端的渠道无法直接复用。
执行力,打法依然是那个狼性文化的雨虹,可就是做不起来,为什么?
一方面,涂料的赛道巨头太多了,立邦太强,其他几个外资品牌+三棵树,给新来者的空间实在不大了。
另一方面,涂料作为消费建材,也是一个有心智的产品,天然不利于后来者。
这就像反过来,立邦在涂料领域这么强,但是防水就是做不起来是一样的道理。
那么雨虹为什么做美缝,做瓷砖胶能做起来?
因为这些辅料原来并没有巨头把持,就给了雨虹足够的机会。
这点很像小米有品的策略,专注于进入没有大象的细分赛道,往往都获得了成功。
但是你看小米做冰箱,洗衣机,空调就很难做起来。
所以,其实我最想表达的是,看好雨虹的朋友,最好不要对雨虹的横向拓展能力太过乐观。
成为一个消费建材的平台型企业是一个很好的愿景,雨虹也确实有这个潜力,但站在当下千万不要认为这一切就一定会理所当然的发生。
PS. 北新建材,我心里最没底的就是嘉宝莉的C端业务,我实在想不出破局之道。
$东方雨虹(SZ002271)$ $北新建材(SZ000786)$

扶苏198904-08 10:49

不太同意,实际上雨虹的 C 和德爱威完全无关,C 端上德爱威这个品牌也几乎不存在。所谓的雨虹做美缝,做瓷砖胶,本质是依赖防水渠道的衍生,你百亿级别的防水销售带动这些很轻松,又不是差异品,和北新石膏板带动石膏板+一个道理。
但是涂料 C是完全不同的竞争逻辑,嘉宝莉的销售额和门店数摆在这里,是一个在 C 端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我对北新建材的 C 端嘉宝莉非常有信心,管理层分三步走,目前是并入阶段,今年是稳步提升,嘉宝莉目标是百亿级别营收。

扶苏198904-07 18:42

你的文章成立的出发点,是消费者真的把雨虹防水=好防水,并直接或间接选择了雨虹,如果是 B2B2C,谁真的把控渠道,才是真的会赢这场战斗。
如果是占领了消费者心智,那他的运营数据会反应的很漂亮。这 2 年估计要出结果了。

隐忍与坚持04-08 09:02

研究东方雨虹,必须要评估领导人的风险。在我的印象中上一个号召员工持股兜底的企业是中顺洁柔,在高位向员工发出这样号召的领导人,实际上属于风险意识不足的类型,激进型的领导人在顺风顺水时显得异常强大,而逆风时如裸泳者一般。李总除了有雨虹,还有高能环境,两家公司同样是高负债差现金流类型,过往雨虹的一些操作比如与国企之间的地块交易等,都让人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充满担心。雨虹的防水虽然市场份额不错,2019年-2023Q3合计产生净利润140个亿左右,然而Q3应收帐款就达到惊人的150亿占流动资产50%。500亿的总资产中现金及等价物只有不到10%,应收占比30%,长短期负债占14%,上游供应商挂帐占比10%,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占比23%。这难道不是一个大存大贷的典型?过去靠着大刀阔斧做大做强的李总真的会改变经营方式吗,如果不会的话李总会带着雨虹走向何方呢?市场份额不代表一切,能不能给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带来实实在在放心的经营成果才是关键(雨虹从上市以来合计分红33亿,融资合计116亿,与基金经理一样拿别人的钱去赌自己的野心)。跌了很多的雨虹,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左侧抄底,从股东人数变化可以确认,但是跌得多,看上去便宜正是有经验投资者亏钱的一种常见路径。

庶人哑士04-08 07:15

资源有限+后发劣势下,没有谁能够做好所有业务。腾讯一直搞不好电商,苹果也退出了电动车业务。能集中资源把有限的一两块业务做好,就非常不错了。

全部讨论

请教您是怎么看待和期待雨虹未来涂料业务的?感觉德爱威是下了几年臭棋了,不知道未来会不会好些。感觉不太好和雨虹品牌融合?

说的都挺对,东方雨虹是防水第一品牌。
问题在于巨大的应收账款,何时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是悬在头上的不定时炸弹💣。
一直在观察,还不敢下手。

04-07 18:42

你的文章成立的出发点,是消费者真的把雨虹防水=好防水,并直接或间接选择了雨虹,如果是 B2B2C,谁真的把控渠道,才是真的会赢这场战斗。
如果是占领了消费者心智,那他的运营数据会反应的很漂亮。这 2 年估计要出结果了。

个人认为文章有点主观了,我是浙江的,其一,水管我会很看重,毕竟埋里面的管道,会主动要求水电工使用伟星。 其二,防水很多时候很容易会被水电工说服。我个人感受,我自己南方装修就是这种感觉。

04-08 13:24

有个问题,民建集团的业绩和什么有关系 二手房和翻新吗

04-07 20:40

现在最好回避东方雨虹这样与房地产关联度很高的公司,因为过去的经验可能已经不再适应,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04-07 20:43

在C端的家装方案中,如果你给消费者在防水的选择不是雨虹,德高这样的品牌,消费者就会质疑。----是真的吗?我身边现在都是买精装房的人,好像没注意到大家关注这个,我自己也不关注开发商用什么品牌的防水。

感谢邓兄分享确实如此,一旦雨虹转型到toC 以及小B市场,其竞争力=用户心智➕全国销售网络➕全国产能布局➕强执行力。
在民用领域,某一地,某一区域可能会遇到德高以及伟星等激烈竞争。但全国范围看,逐步形成的产品品牌力,全国60多个生产基地,20多万个终端门店以及一万多个小合伙人,已经能将雨虹产品渗透到各个乡镇,没有像样的对手能在全国进行匹敌,雨虹接下来就是逐步优化渠道,优化产品以及强化产品心智的过程。
可以说,雨虹转型已成,地产下行期可以做到低增长。一旦地产恢复,需求恢复,雨虹将会C端,小B端,大B端通吃的局面。
当下的雨虹,匹配才60%产能利用率的当下,可以打价格战,可以绑定经销商,可以打广告……不需要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更不用担心地产应收,现金流等情况,很快会得到改善。
邓兄用十年前格力作为对比,很形象,得渠道者得天下,也类似伊利。
一个综合消费建材平台,雏形已成,只待天公作美,振翅高飞

整个市场容量有多大是需要被质疑的
房产销售面积如果真的跌回到十万平甚至八万平一年
会带来多少的潜在坏账?
三年前说恒大暴雷是个体案件 现在万科也暴雷了 再下去保利地产也快了
都是十五倍pe 好歹阳光电源看着上限高 下限也高

04-08 00:22

观点很有见地。要不整装会关注防水比水管多的多的多。为什么︖因为防水不好导致的社会问题很多,大家经常看见听见。但是因为水管质量不好而出问题的就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