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ad转发:383回复:280喜欢:798
抢答 @丹书铁券 的问题:

利益相关:银行从业15年,历经风险控制(巴塞尔协议),公司信贷评审(贷前审批)、信贷管理(编制银行报表及沟通银监)、不良资产处置(贷款重组、拍卖抵押物、引进接盘侠)等多个条线岗位,业务部门来说,除了信贷员都做过了。
要回答“银行报表是否可信”这个问题,需要分别回答两个问题:第一、银行业可以切分为哪些不同类型的机构?第二、银行报表是如何编制的?

第一个问题:
我国银行业规模已经突破250万亿,具体构成见下图(来自银监会网站)。5家大行+12家股份制,合计占比57%。以我个人的观点来说,这两类以外的银行都没有观察的价值。
中国的大型银行,通常分为三级机构:总行、省级分行、市级及以下分支行。
个人业务,除了达到私人银行标准的,通常是谁揽到的客户归谁,这些年私人银行业务也有从垂直管理调整成属地管理的趋势。所以撇除个人业务不谈,单说公司信贷业务。
由于我国发改委条线的固定资产建设项目审批及备案的逻辑,是三级管理的,所以事实上银行的审批权限也基本是三级管理,然后在各级基础上按照审批金额划分。
所以我们按照某省作为一个区域,来分类一下银行业务的来源: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好业务:在风险程度差不多的情况下,银行喜欢单笔审批金额大、审批环节简单、能快速放款、期限长的项目。
原因很好理解。
比方说一个机构,最初的任务目标是500亿,以后每年还要递增。如果都做流动资金贷款,意味着每年都要去找新的500亿甚至更多流贷来做。但是如果这当中固贷的占比高,期限长,就意味着每年的工作量大幅度减少。
另外一个方面,同样一个半死不活的客户,给他做流贷,你要带薪它一年之内还不出来怎么办?可是做成二十年固贷,中间没死就行了,半死不活没所谓的,反正每年的还本只有一点点。
基于以上的原因,最好的业务,就是国务院或者省级发改委立项的固定资产建设项目,比如说,省会城市的新机场(大兴机场)、省级高速公路、四横四纵干道高铁、央企或者大型行业龙头的新增产能(京东方10.5代线)
神华的新火电站等等。
这些项目由于业主方强势,通常是免担保或者业主的集团母公司担保,放款前不需要审核抵押物,只需要确认担保人的担保额度是否足够,可以实现快速放款。单笔业务通常十几亿甚至几十亿,客户自身管理规范,不提各种难以满足的算细账要求,大家都是‘正规单位’,企业文化类似,沟通方便。
最重要的是:这种业务,几乎不会发生逾期。
次好的业务:为上述大型项目做乙方的施工类贷款,或者是咨询方、设备供应方,简言之,最好业务的乙方贷款。出现乙方贷款的原因其实就是,业主过于强势,要求乙方带资建设。
我最喜欢的业务模式,就是甲乙双方同时做,首先我贷款给甲,超长期,直到项目本身现金流转正,但是我的款不是直接放给甲方的,而是按照付款节点放给各位乙方。同时,我也给乙方做带资建设的贷款。也就是说,第一笔贷款,就是第二笔贷款的还款来源。我的规模放大两倍,而甲乙双方的现金都在我的账户中,我对项目的施工情况非常了解。
第三档的业务:大型私营企业的新增产能(比如:银隆在格力帮助下的快速扩张)。私营企业通常处于充分竞争行业,有时候是资源性的,各种矿产,有时候是生产型的。大型企业通常处于强烈的扩张冲动之中,谁先扩张到位,谁就可以赢家通吃。
正是由于私营企业的扩张经常是在银行的撺掇(因为撺掇有效,说服老板一个人就够)之下,所以很容易出现银行扩张期,企业扩张太快,而在随之到来的银行紧缩期,现金流紧张的现象。相对的,上述立项需要经过国家或省级发改委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论证过程复杂,审批条线复杂,通常都比较慎重。换言之,运营风险确实要少一些。
由于私营企业的扩张经不起太多考量(有的时候也确实是地板价抢到好资源,比如通威转型光伏的经典合肥收购),对慎重的银行来说,会要求可变现的担保品,通常是土地,次选是设备。
————————————————————
这样列下去没完了。
我想说的是,上述的银行,在同一个省份,其实是排队吃饭的。
最好的项目,四大行先上,股份制银行跟着做一点配套的流贷,城商行农商行连汤都喝不到。
次好的项目,四大行可做可不做,股份制做部分(修桥铺路类政策性银行,邮储做的多),城商行农商行汤都喝不到。
第三档的项目,四大行每个项目做一点,不追求做到最大,股份制是大头,城商行农商行汤都喝不到。
最后城商行农商行能做到什么呢?
以公司信贷来说,首先是本地房地产开发贷款,其次是市级、县级发改委觉得好的不得了,其实完全没啥搞头的项目(给茅台做纸箱配套,给皮鞋厂做皮革切割),贸易类贷款(贸易公司通常都没有什么硬资产可用于抵押),小型创业企业。
多说一句,目前经济不发达省份最流行的项目是啥?
几乎倒贴钱的招商引资一家央企来扩大产能,然后地方国资疯狂给这家企业做人才公寓配套(实际上是房地产)、做厂房设备配套(实际上是商业地产)、做道路景观配套(实际上是公共设施)。这种项目,不卖呢,三十年不回本,卖呢?只有城商行农商行敢违规做。
——————————————————————
以上这些贷款,有没有代表中国最好的生意?
当然没有,最好的生意不需要贷款。
阿里腾讯格力茅台华为这种企业,恨不得,要做供应链融资贷款给客户,他们已经有了成熟的商业模式,他们最大的问题是,主业积累的利润往哪里投能得到跟主业差不多的回报?
甚至于次好的生意都不需要贷款。因为发债的成本低得多,还有股市的非公开发行融资,也比贷款成本低,而且这两种融资方式其实都没有人盯着你钱到底花到哪里去了。但是银行的钱,不光银行自己要盯,银监也要盯,挪用的难度大的多。
需要银行的,本身就是,半死不活靠贷款维持的行业,或者是需要长期投入的基础建设性行业。
因为,银行拿到的是定息回报,根本不应该参与高风险高回报的初创阶段,或者说优势没有建立的阶段。
第一个问题回答完毕。

第二个问题:
下午说到了,在划分不良贷款,或者定义违约这方面,各家银行是有差异的。
那么,逾期90天这个指标,是不是就可以直接横向比较了呢?
仍然不是的。
同样的逾期90天,中国中铁旗下正在修且肯定会盈利的铁路线,逾期90天,和老板生死未卜,儿子女婿都不中用,二把手虎视眈眈要捣乱,抵押物是栋写字楼,结果盖起来半年交租金的只有开发区管委会招商引资特许资金,的逾期90天,能是一个意思吗?
真正地方上的大企业,比如攀钢这种,当它逾期的时候,省政府会拉着银监和各家债权行,苦口婆心的劝说,虽然逾期了,但是这种你不能给它划不良啊,你甚至不能公开说它逾期了啊,这涉及到几十万工人,涉及到好几个城市的民心啊~结果就是,各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管理办法》其实都包括一条,不划不良的条件,或者不显示逾期的条件,叫做“地方银监担任债权人委员会主席,且要求各家银行统一行动,不暴露逾期”。
规范的操作是,在他逾期之前,协调各家行一起,做借新还旧或者还旧借新,或者别的什么。
综上,逾期90天,仍然是一个不完全客观的指标。
————————————————
那么银行的报表可不可信呢?
我编制过省分行的报表,我也汇总过全行的报表,出于个人兴趣,我还尽量收集同业的省分行及总行报表,希望找到’谁比较老实‘的证据。
外行会很僵化地以为:如果各级分支行都在撒谎,那么汇总数据就错的离谱。
其实不是这样的,
首先,银行的报表,个人以为,比生产型企业的报表要简单的多,因为资产的类型很简单,大部分是类现金,基本上都有公开市场价格。真正难以判断的,只有违约率,回收率这两件事。
相比较而言,生产型企业的存货和应收,那真是茫茫的一片深海,看也看不清楚。
其次,各级分支行出于奖金考虑,都有强烈的美化报表冲动,但是区域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是突然出现的,比如省长被抓,会带来一系列白手套企业的经营困难。或者金融链条上一家出现问题,也会带来连锁反应。这些都是本地化的。
也就是说,省级银监层面,其实可以相对准确的判断,大行的省分行的报表,水分是否过分。也可以相对准确的判断,本地的小型城商行农商行是否过分。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同一个地方的城商行,上市的就是比非上市的报表漂亮,为什么呢?因为上市了有压力,美化的动力强一点。实际上真实的不良率,肯定是差不多的。因为两家行面对的客户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规模较大的省级分行的报表,基本是可信的。那么汇总到总行,也是可信的。

最后总结:
银行是一个庞大的行业,各类型机构差异巨大,在基本信任五大行报表的前提下,目前的股票估值(尤其是港股)确实非常低,低到我压了半仓的程度。
但低估并不表示可以马上赚钱。
另一方面,银行业正处于两个关键节点:1、大部分雇员都可以被机械及程序替代,那么这部分雇员如何干脆利落的甩掉?2、几百家不足千亿规模的机构,不良率太高(并不是腐败造成的,而是客户太差又必须硬着头皮造成的),谁替他们兜底?存款保险基金吗?包商是第一家,所以50万以上的个人存款也兜底了,理财也兜底了。下一家,还有这么多钱来兜吗?
第一个节点其实不太要紧,我国银行业的收入只有美国同业的二分之一,但是全部人力成本加起来,在总成本当中的占比也很低(啰嗦一个常识,银行的收入是息差*规模,运营成本说的不是融资成本),所以砍人,也不会降低很多成本,但是会招来巨大的舆论攻击。
第二个节点比较重要,只有拭目以待,我相信监管也是走一步看一步。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入行那年已经讨论,为什么十几年后才推出呢?因为五大行觉得,我们不会出事的,凭什么也按照比例交,而小行说,你们占了一半,你们不交这个基金有什么承受力……

我总的立场是,该死的赶紧去死,出清市场。有很多企业不该得到的贷款,有很多个人不该去些神头鬼脑的地方存钱。

休假涂鸦,错误莫怪~


精彩讨论

宝宝猪的老公2019-08-25 19:41

银行从业10年人士发表点观点。
我本人不是风险条线,但是是某个综合管理条线(基本上是个银行都会有这个条线),不良问题上大的点基本是掌握的。
我自己的感觉,银行的不良总体肯定是低估,这个里面又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表层的低估,二是里层的低估。
表层的低估主要是两方面造成,一个是主贴所说的,大额不良受制于地方政府的“调控”和“管理”,无法充分暴露,这个我认为问题是最大的,各地区这两年爆了那么多的雷,我认为小额的雷在报表中体现的差不多了,但是大额的雷可以说基本没有体现,甚至5年前10年前爆的大额雷也没有充分体现,各地方采取各种方法去拖延,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银行不甚其烦,但是也无能为力。目前,少数地区这种情况已经拖到把银行都拖垮了(比如包商),这些地方银行的报表完全是不可信的,他可以上个季度还是2%的不良,下个季度就宣布被托管,虚假的一塌糊涂,个中原因,基本是拜地方政府所赐。
表层低估还有一个方面,是银行处于主观的掩盖,主要是各行不良率指标的问题,导致各种调表现象发生。这种情况不可否认是存在的,但程度各有不同,做的夸张的行也会很夸张,比如浦发成都。但大部分行这么大规模操作有一定的难度,总体受到一定的限制。
里层的低估,主要是各类依赖政府体系的庞大平台、地产项目,这些项目很多地方,已经基本形成了逐年递增的旁氏融资格局,换句话说,从表面看,他没有不良,也没有逾期,但实质已经破产。举例,某地级市的平台总融资可能是500亿,实际上这个平台早就资不抵债,但是他可以依靠少数资金,比如5亿,在各家行辗转腾挪,维持不逾期,然后通过政府施压,不断提升授信,理论上可以无限的玩下去。
这种情况其实非常普遍,了解银行体系的都明白,体系内平台系列的贷款量是非常大的,但是平台贷款又有多少具备还款能力呢?绝大部分实际上玩的是旁氏或者类旁氏。
综上,银行体系的不良问题我认为是个黑洞,不仅仅是没有充分暴露,甚至这个暴露的主要过程还没有开始。
只有时间可以证明一切。

大白猫君2019-08-25 00:02

卖出就涨了,对,就是那个管我财卖出概念会起作用

kgjr2019-08-24 23:17

说句实话,在长三角的四大amc之一工作了几年,对于贷款逾期或违约这件事情还是有一些体会的,其实基本上来说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排序大概是:四大行>交通银行>股份制银行,股份制银行里面其实我感觉各家差异挺大的,或许和经营理念和管理层的风格有关系,我们在收购资产包的时候给的价格也完全不一样。另外多说一句,银行报表的利润是否可信我也不知道,但是四大amc的报表利润和资产质量倒是真的可能有点问题,很多利润都是靠直接卖家底(可能是那些99年政策性玻璃的不良贷款中留下的好资产)实现的,而对存量资产的公允价值判断水分真的比较大……

ice_招行谷子地2019-08-25 06:02

所以说我只看五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其他城商行农商行我根本不会鸟它们。唯一一家汤圆行例外,城商行当之无愧的龙头,放点门票仓还是可以的。

丹书铁券2019-08-24 22:27

我刚打赏了这个帖子 ¥88.88,也推荐给你。

全部讨论

2019-08-25 14:47

罗列的事实很不错,分析的思路有点问题,这种觉悟妥妥是在开历史倒车啊。
哪怕分析成如何转移风险做大做强也比分析成该死就死看起来正常得多啊。
对各行定位也和风向顶着来,定位是这么个定位,但是作用明显不是这么个作用,这种对各梯队的看法完全没前途可言啊。
当然,见仁见智,反正对个人来说也不影响生存。希望这种思维模式的人不要主政一方吧

2019-08-25 06:56

实干才能总结经验,真正有营养有价值的文章万里挑一

2019-08-25 00:43

写的真好,放开了写,加点案例进去,能写本书了

@ice_招行谷子地 发现一篇靠谱的银行股分析,也许对底层资产的资产质量分析有所帮助。

2019-08-25 00:13

救救我的 $建设银行(00939)$ ,亏好多

2019-08-24 23:20

在雪球最大的好处就是有各种业内资深人士讲述多年工作的宝贵经验,赞

2019-08-24 23:17

我居然一字不差地看完了,貌似还看懂了。

2019-08-24 22:38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