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H2:万物云年报浅印象(只谈风险)

发布于: 雪球转发:3回复:34喜欢:27

(注:文章仅为学习之用,切勿作为投资决策依据,本人不持有万物云,未来72小时内也无买卖计划。)

万物云发布的年报称得上一声好:

2023年,万物云营收331.84亿,同比+10.2%;毛利48.12亿,同比+13.7%。净利19.55亿,同比+29.41%。

2023全年,万物云循环型业务(包括社区空间的住宅物业服务、商企空间的物业及设施管理业务、科技板块的BPaaS解决方案业务等)收入为266.65亿元,同比+14.2%,收入占比80.4%,较2022年增加了2.8%。

2023年公司全年每股派息1.09元,股利支付率46.95%;2023年全年回购4870万元人民币,共218.56万股。

时至今日,万物云的回购计划仍在持续,2023年12月11日至2024年4月16日,共回购9375万元人民币,共477.15万股,占总股本约0.4%。

业绩符合预期、利润回升明显,住宅物管规模持续增长、商管业务平稳扩张、蝶城战略缓步推进,万物云当前的业绩,堪称亮眼。从报表上看,欣欣向荣。

(说一个万物云年报和业绩发布会里,我很不喜欢的事情:万物云喜欢一直创造一些没有其他人参与的新概念,比如灵石边缘计算<其实就是一套区域管理方案>,黑猫系统<门禁>,凤梨一号<智能服务平台>……如果是行业龙头,迭代一些概念当然没问题,只要大家认可,但自己创造一堆和传统物业服务其实没什么差异的概念、名称,不是个好现象,好的产品不是概念的翻新)

根据2023年财报,万物云账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157亿元人民币,市值190亿人民币,如此亮眼的成绩下,市场在担忧什么?

1)万科连带问题

这应该是市场的核心担忧点。

例如某不愿透露姓名的猫猫就提出过一个风险点:物业公司有动力持有母公司的超短债,所以万物云157亿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并不一定安全。

针对这个观点,首先回顾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定义,根据万物云财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包括手头现金及活期存款,以及可随时转换成已知数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不大且到期日短(一般于购买后的三个月内到期)的短期高流通投资,减去须按要求偿还且构成本集团现金管理组成部分的银行透支。

就合并财务状况表而言,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包括用途不受限制的手头现金及银行存款,包括短期定期存款,以及性质与现金类似的资产。」

从定义出发,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安全性颇高。但还真不一定,有一种情况,可以在上市公司「毫无还手之力」的情况下,将账上百亿现金全部拿走——质押担保。

2021年时,恒大物业在财报中写道,「于2021年12月31日,本集团的银行存款和现金(包括本集团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和受限制现金)总额约人民币1,166.8百万元,较2020年12月31日约人民币12,610.6百万元(重新表述)减少约人民币11,443.8百万元。银行存款及现金减少,主要因本集团为多家第三方公司(作为被担保方)融资提供存款质押担保,相关资金透过部分被担保方及多家通道公司(扣除费用后)划转至中国恒大集团后,因质押担保期限届满,触发质权实现条件被银行强制执行本集团总计价值为人民币134亿元所致。」

事件发生后,引得一众物业企业纷纷出来澄清,表示自己和母公司之间并无财务关联。

但正如猫猫所言,物业公司天然有动力持有母公司的超短债。

这一方面是资金管理的最简单路径,超短债可以不断续,在万科不出现兑付危机之前,就约等于3-4%年息的现金管理;另一方面则是对大股东的正常支持,毕竟万科仍然是万物云最大的金主。

我认为超短债的这个风险较低,质押担保风险无法排除。

通过和债务专业人士交流,这些超短债的利息大约在3-4%,从万物云的财务性收入来看,资金的年息大约在1%以下,因此即使持有超短债也不会太多。

此外,从现金偿还的角度,万科短期债券的安全性相对较好,最坏的情况是延迟兑付,暴雷的几率低。

但是否存在质押担保或其他连带风险,无法确认、无法排除。

2)万物云未来业绩

「最近2年万科拿地少了很多,会影响2年之后万物云的业绩。」这也是市场的一个担忧点。

业绩下降的风险是显著的。由于物业的滞后性,2年前大股东的销售面积会影响当前物业服务水平。

虽然万物云一直在积极拓展第三方业务,但截至2023年年报披露,应收贸易款中关联方为24.87亿,第三方为46.40亿,占比24.87/(24.87+46.4)=35%。

而这两年万科新开工面积只有前两年的1/2,叠加地产整体行情不佳,可以说接下来万物云增长减速是明牌。

这是毋庸置疑的。

3)物业的固有风险

①五年以上的老项目基本不赚钱。

万科内部人士交流时,对方提到一个物业行业的「经验公式」:物业公司只能靠新项目续命,5年以上的老项目基本不赚钱。

主要是因为,新项目交付有3-5年的保修期,这期间的维修维保业务地产公司承担。

过了保修期之后,项目的维保开支较大。且交付5年后,项目的入住率高,设备坏这坏那的概率更大,叠加5年后人工成本普涨,而物业费几乎无法提高(还会有拖欠、拒交情况发生),因此有「5年以上的老项目基本不赚钱」这条经验公式。

一个佐证是,「有几个项目成功涨了物业费,获得(万科)全集团表扬」,可见难度有多大。

针对这个问题,我又询问了一位物业专家,对方表示基本认可但实际时间因地区而异,表示物业的固有净利率也就5-8%,之前各家物业由于不断有新项目加入,变相拉高利率,而如今新项目纷纷减速,物业是否能够维持「现金奶牛的状态」有待观察。万科的科技进步可能能够部分抵消这种效应,但「不过是从五六年,变成七八年罢了」。

这就好像,一家连锁餐饮,只有新开门店赚钱,但存量门店赚钱效应越来越弱,乃至开始亏钱。这显然不是一个好的业务模式,因为它意味着你必须无限拓展你的客户。

况且,亏钱的物业必然没有动力升级服务(除非提高物业费,否则不可能),而小区居民的需求是会缓慢提升的,因此最终的结局大概率是在爆发矛盾后体面/不体面退出,由另一家物业接手,重复上一个轮回。

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将物业抽象为一个服务体系的提供商,提供一套服务体系,分5-10年付款,然后体面退出(或盈亏平衡的维持着),而不是一门永续的生意。

当然,作为企业,万物云天然会想要将之经营为一门永续生意,所以它和其他物业一样,十分关注循环型业务的发展。此段只是表明,物业这种模式,天然不是时间的朋友,顺流而下容易,逆流而上艰难。而「遵循孔子的教导,坐在河边,等待敌人的尸体飘来」则更难。

②长坡薄雪的难生意。

此外,万物云自己在致股东的信中也说过,「当规模小的时候,规模是服务的朋友;当规模扩大时,规模就是服务的敌人。」「据克而瑞2024年报告中的测算,全国超过七成的住宅项目净利率仅在5%至8%之间。」

永远变动、净利率低,万物云作为物业服务企业,其上限类似于海康威视:积累大量碎片化服务案例,较早运用智能化思维将这些案例分析细化,在未来的高质量物业服务阶段(假设会到来)提供差异化服务。

下限则是陷入无护城河、低周转的竞争泥潭中无法自拔。

这是也万物云的风险。

以上。

$万物云(02602)$ $万科企业(02202)$ $万科A(SZ000002)$

精彩讨论

做对的事情_04-21 21:51

你说的还是基于不一样的服务啊,住过两个万科的小区,一个保利的小区,一个本地公司物业的小区,物业费基本一个水平,物业体验万物云比保利和本地公司还是要好很多的,保利和本地公司差不多,如果没感受过可能像你说的业主不一定能感知,体验过以后,其他物业确实很不习惯,还是有一定差异的

全部讨论

除非给更高价格,同价錢下赶走万科,肯定會后悔

不过仔细想想老的项目如果不赚钱了,为啥新接手的物业公司能赚钱呢?如果不能赚钱,新公司为啥接手?是因为涨价了吗?如果这样万物云也可以通过接手其他公司的项目赚钱啊?

04-25 19:59

转发 文章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万物云早晚有一天要走到要不提升物业费,要不退出老小区的路上来,这样的选择是艰难的 但是对股东有利的路径,现在万科集团为了新房的销售牺牲部分万科物业股东的利益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当地产公司规模下降巨大,万科集团也转型为经营业务占据大臂江山之时,万科物业没有必要在亏损小区继续耗下去,早点退出是上册!$万物云(02602)$ $碧桂园服务(06098)$ $雅生活服务(03319)$

这家公司无良,从上到下,早晚被市场淘汰。
网页链接

05-11 12:25

楼主辛苦,好文转发另外,我很喜欢这个卡通图片

05-02 20:42

1.规模越大,后期需要退出的项目越多,也需要更多新项目来填补,维持这个规模的难度很大。
2.万物云的核心是蝶城战略,可以对比下差不多管理面积的万物云和碧桂园服务,万物云的人比碧桂园服务少一倍,加上自身规模到这里了,服务质量和规模天然存在矛盾,管理难度也是急剧增加,公司的在管饱和收入增加已经大幅放缓。所谓蝶城就是在设定的有效价值圈内,去获取最多的物业项目,然后通过改造这些小区的部分设施设备达到减少人员配置的效果,在招投标的时候会被诟病为大量的带资入场(拿现金换未来持续的利润,有些经营性资本开支的意思),在入场服务后业主会发现园区内的物业人员少很多,同时改造的目的和业主需要的目的无法一致,这种模式最后效果如何难说,但短期来看的确是减少很多人员配置节省了成本支出,提高了物业服务的毛利率。
3.万物云对关联方的应收账款没有任何计提拨备,这是个潜在风险,万科都已经到需要卖资产应对流动性,指望这个时候还上欠的物业费、案场管理等费用,至少是不够严谨的。
4.很多人就盯着万物云账上的现金,这里面一笔是IPO款项,大概还有44亿有指定用途,另外有49亿的合同负债,实际真的钱多吗?难道看清算价值只看账上现金,不看流动资产和总负债么,毕竟资产变现可不是能得到全部,但负债是实实在在要全部拿出去的,最后看看流动资产249亿-总负债212亿,只剩下37亿,流动资产里面的应收账款还没算折扣。再看非流动资产145亿里面,大头80亿是商誉和客户关系这种无形资产,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12亿,对外股权投资14亿,预付款25亿。最后你再盘算盘算,花了250亿RMB左右买回来的这么一家公司,实际能回收多少钱呢?万物云作为一个物业公司,是典型的服务公司,资产没有意义,买回来就是这个管理团队和手上这堆物业合同,万物云10年后能维持多少利润?多少经营性现金流呢?这是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

04-23 18:14

“5年以上的老项目基本不赚钱”,这个是真的吗,信息可靠吗?

04-30 13:24

万科项目占的收入已经下降到15%以下了。

04-30 11:40

只有5年的盈利期?这么看来物业生意其实是个非常差的生意模式,不会再买入了。
感谢分享。
至于你说的账面现金挪作他用风险,我认为很小。一是万科又不是管理层自家的企业,倒闭了大不了换一家公司继续打工,这一点从管理层历年对股东甚至是原大股东华润的态度就能看的出来。二是相对于万科上千亿的负债这一百多亿资金量太小根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没有挪用的意义。

04-26 08:19

万物云自己公布的续约率是85%,有退有进是常态,以后新盘减少,拓展业务靠竞标,增量业务更加困难,现在的股价也包括了部分预期。个人的一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