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第三次平台期背后的机会

发布于: 雪球转发:34回复:25喜欢:78

当下往未来半年一年看,在美股的前沿创新里找大双击是我们的“第一要事”

纳斯达克生物医药的几百家标的里面,找到那为数不多的“极少数”,更为关键。借一位朋友的话就是“瞄准比扣动扳机重要”

--------

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NBI指数)很有意思,其他指数一般都是上上下下,不太锚定,但是如果看NBI指数,还是比较明显的:有一个平台期-大幅波动上行期-之后再平台期的交错出现。

第一个平台期是95-98年三四年的时间。其实这个期间包括纳斯达克指数标普500指数很强的,NBI明显是跑输和受到压抑的。之后开始有一个迅猛的上涨,然后在04-08年,NBI又进入一个新的平台期(04-08年)。这个阶段纳指跟标普也是一个上行趋势,06-07年也是大家熟知的牛市,但是即便在那个阶段,NBI 依然是个平台期。不过在09-13年,它又有一个很明显的上升。但是在14年之后,NBI进入了历史上第三个平台期。我们发现过去几年,历史的剧本还是挺相似的。过去几年美股也是个大牛市。纳指和标普500都是一路走牛的。但是我们的NBI,照样又压了4-5年,明显跑输。

我们这里面看几个问题。首先,NBI指数整体没有太强的表现。所以在这个期间进行投资对个体化选股的要求是很高的。很难仅用指数化去投资。第二个,如果一个指数压抑了这么多年,其实里面大概率是蕴含了一批机会的。有些贵的消化了,有些便宜的可能变得更便宜了。过去几年有一批的生物科技公司,估值得到了很明显的消化或者压抑,极有可能在积蓄下一次的动能,找到好的憋不住的高弹机会的概率在上升。比如前一段时间的工程抗体,其实在持续压抑的阶段内,业务是往上的,但是公司估值就是往下的。这种长时间的压抑为后面的爆发做了很坚实的铺垫。

那怎么理解跟其他指数这种平台与震荡上行的这种交错存在?

我们的理解:因为生物科技的光明前景,市场积极的预期,导致这个行业经常处于一种“充能与消化”的一个高估与回归合理的节奏里面,不太容易出现系统性低估。震荡上行期就是这个行业在充能期。横盘震荡期就是一个消化预期,整体向合理预期回归的过程。

 如果这个假设存在的话,要让整个行业脱离合理,系统性走向高估,需要有一些技术突破的催化剂与动能来源。我们来看下前两拨的催化剂与动能:

第一波是98年到02-03年之间这个阶段。虽然是市场整体本来就乐观,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上一代的突破技术包括多肽药物进入收获期,而新一代的前沿技术,抗体的人源化又得到了一个明显的突破迹象。存量业绩很好,增量又有个想象空间。

第二波是到了09-13年,正好是我们说的“入胞时代”的瓶颈技术的集中突破期。我们看到的那些工程抗体或者IO免疫疗法,基因疗法,RNAi疗法,还有CART都是在那个阶段开始酝酿和冒尖的。所以那个阶段其实是,上一代的人源化的抗体进入收获期,然后新一代的这些新的技术,进入了一个预期的催化期。这个阶段也处于一种上一代技术进入收获期,下一代技术突破进入一种催化阶段。

那我们再往前看,有没有类似的动能,也就是上一代的收获期家下一代的技术突破。第一个我们过去几年看到的上一代这些技术,包括基因疗法,包括RNAi,包括CART,都进入了收获期。这点相对确定。第二个,我们看到的基因编辑,包括CART之外的其他的一些基于基因修饰的一些细胞疗法,突破新的场景还在不断涌现出来。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变量就是:基因编辑已经从广义的基因疗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基于基因编辑的一些新场景应用。比如说,同种异体CART,本质上就是基于基因编辑才发展起来的。我们未来会看到越来越多的用CART的历程去改TCR,改红细胞,改NK细胞……后面基因编辑有可能会打开广义基因的一个新的阶段预期。

上一代的布局技术又开始进入收获期,它有一定的催化。这应该是第三个平台期被打破之后看到的景象。只是这个阶段什么时候真正到来无法判断,可以判断的是一个被系统性压抑了几年的生物科技一定存在高弹的大双击机会

很多人觉得美股是历史高位,很担心。其实两者在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回过头去看下08年美股大崩盘的时候,发现NBI其实也没怎么崩。01-02年纳斯达克泡沫破灭了之后,纳斯达克整体指数是跌回96年之前的水平的,但是NBI依然比起涨前要高很多,也就是说这个行业天然有一定的抵抗性。它有很强的无中生有的能力,势能就算再差,动能也够强也有相当程度的抵抗性。就单个标的来说,它们都是独立于指数和美股市场的。

美股,其实跟A股港股一样,到处充斥着偏见。只要充斥着偏见,指数又是没行情的情况下,一定会有很多结构性的机会。没有结构性行情,还想找普通公司,还想均衡着分散的买,很难有超额表现。如果买成类指数,我们去买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很难有太大的回报。

一定要去挑这其中最好的品种,也就是那为数不多的“极少数”。因为创新的异质性很强,这个票跟那个票的异质性很强,它们之前遵循的不是正态分布,而是幂次法则。表现最好的那极少数比其他所有合起来的都多。我们在美股也挑了几个,还要继续,这是一个持续的埋头干活的研究过程。

但除此之外,我们需要跳出来想这个问题:那“极少数”好的不是去挑就可以的。这里面要想明白“充满偏见”意味着什么?充满偏见意味着这个市场充满风险:我们需要更多的安全边际的保护,需要体系去保护。有时候不合理的时间长度跟幅度都是超我们预期的, 没有心理预期是会比较难受的。这里面最好的保护就是动能势能都要足够强。

势能最强的意味着它跌不了太多了。它真的已经跌得很惨了,动能最强的就是我即使你继续压抑我,动能也可以估值带上去。即使站在这个点,未来两年估值还下50%,动能要增长80%。即使碰到估值下50%,仍然上去30%。那也行。

这就推导出来极端斯坦效应,也就是冠军主义。我们最终是要走向极端斯坦的,找出那为数不多的“极少数”,借用前两天一位朋友的话就是“瞄准比扣动扳机更为重要”。 

最后,美股前沿生物科技创新的极端斯坦表现并不仅仅表现在“为数不多的极少数”上,上涨时间也是一样。很多标的的有效上涨时间可能只有5%,其他95%是平庸时间;但对于生物科技标的来说,更加的极端斯坦效应,有效上涨的时间可能不到1%。所以,很多时候,不能轻易在其他99%的时间里质疑某类标的跑输之类,对前沿生物科技企业尤其如此,很可能是还没到那1%的时间。

全部讨论

商界_局外人2021-07-21 01:30

很好的启示

永恒的周期2020-10-01 06:14

心胸狭窄的人不太适合做投资的。这类人往往比较固执和偏激……

小顽石wh2020-09-30 07:09

历史数据弥足珍贵

合火做生意2020-09-21 15:55

感谢分享。
====
那怎么理解跟其他指数这种平台与震荡上行的这种交错存在?
我们的理解:因为生物科技的光明前景,市场积极的预期,导致这个行业经常处于一种“充能与消化”的一个高估与回归合理的节奏里面,不太容易出现系统性低估。震荡上行期就是这个行业在充能期。横盘震荡期就是一个消化预期,整体向合理预期回归的过程。
如果这个假设存在的话,要让整个行业脱离合理,系统性走向高估,需要有一些技术突破的催化剂与动能来源。我们来看下前两拨的催化剂与动能

幸福的慢牛2020-09-20 07:25

慢就是快

rickshhhhhh2020-09-19 21:33

谢谢您的回复。关于特朗普上台一直想压制医药支出导致医药股的承压的逻辑,您的回复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宏观方面问题的研究比个股研究难多了,原因在于影响因素太多了,而且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巴菲特都说宏观因素很难把握。很多的问题自己认为看明白了,其实可能只是盲人摸象而已。所以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轻易下结论,随时根据事实,不断检验逻辑或许是更好的方法。

StockSNIPE2020-09-19 21:27

看好5G红利股 $耀世星辉(GSMG)$

青侨阳光-林伟2020-09-19 20:55

谢谢!
过去几年我们着力的一个方向,是构建对医药行业的系统知识,这样就可以把个股放到行业的坐标上去理解。我们现在一个核心的主动进化方向是“辨时用势”,其中很重要一块,也是希望可以比较好地理解,包括政治、包括经济、包括技术的底层规律和主要趋势,这样就可以把整个医药行业也可以放到更大的时代背景下去把握。认同需要理解政治经济大格局来把握医药行业(然后在把握行业基础上理解个股的前景),这块我们还不太有优势,这个也是我们现在在思考的方向。
不过,不是很认同特朗普上台一直想压制医药支出导致医药股的承压的逻辑:a、特朗普是2016年上台的,但纳斯达克生物科技2014年就开始受压抑,时间上不匹配;b、美国生物医药超高景气一大关键是强大的自由化市场化的商保体系,相比之下,欧洲和日本有更强的“福利化”色彩,都有政府强保障的社会医保系统、也都有类似中国医保局之类的更深介入的政府机构,它们利用自己的谈判地位对完全市场化时极高定价的价格有制约;美国共和党人不偏好全民医保而更倾向于建立由私人医院和私人保险公司组成的医疗保健系统;相比之下,民主党人反而有更强的做大社会医保体系和降低医疗开支倾向,奥巴马医改的核心方向就是扩大社会医保范围和部分尝试控制医疗成本;特朗普和希拉里竞选时,希拉里承诺对天价药下手时对当时生物科技股影响不小;所以,个人觉得。特朗普当选中短期对生物医药正面而非负面影响;c、特朗普主政的这几年,没看到有啥特别打压药价的政策,整个行业对新药的资金投入、开展临床项目等各方面都与很好增长,事实上生物医药行业本身景气度还是挺高的。
美国高药价与它整个的体系设计有关,我觉得在美国淡化自由与市场、而强化政府角色和介入之前,现在的很多医疗系统的问题很难被一些修修补补的政策所能逆转。
美国现在医疗成本占GDP已接近19%,远超其他发达国家。按现在趋势下去,医疗成本对美国来说确实难以负担,我们对美国最终以政府方式介入医疗体系定价也是有担心,在给远端预期时也会有所保留。只是说目前为止还没看到美国由“自由市场化”向“社会福利化”转换的迹象,对这块,感觉可以继续谨慎跟踪吧。

上善山水2020-09-19 18:25

不知道你写这个干啥,早就没法了。513500差不多唯一可做的美股基金,另外华安家的两个欧股ETF除了跟踪误差不行,其他都还行

上善山水2020-09-19 18:24

黄sir到底哪儿得罪了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