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中长逻辑共振:区分“应该怎样”与“事实怎样”

发布于: 雪球转发:200回复:235喜欢:272

 最近都在研究美股的前沿创新药,但还没形成系统性认知结论,所以最近在雪球上聊得比较少。平时与林伟会就各种话题进行辩论探讨,后面也会看着摘录一些,代表我们对于某些问题的初步观点,欢迎探论和指正。

之前有提过我们当下阶段的进化方向,一个是构筑对创新的专业性把握,一个是提升辨时用势的能力。我们以前在投资判断过程中几乎是完全基于长逻辑的,经常会碰到一类情况:我们对某个行业或某个公司的判断最终在2-3年后被验证,但在被验证之前却经历了长时程大幅度的反向背离,要么因为不认同长逻辑而过早回避、错过了巨大幅度的阶段性中逻辑机会,要么因为认同长逻辑看好而过早参与、承受了大幅度的阶段性中逻辑压力。这是有明确痛点的,因为事实不只有起点和终点,事物发生的路径也是事实的关键组成

对于这个,我们理解的关键问题,出在没能很好地处理“应该怎么样的长逻辑”VS“事实怎么样的中逻辑”这对矛盾上。足够长期看,该发生的可能迟早要发生;但在这个“迟早会发生”之前,我们拥有足够的理由去认识当下的趋势、去理解中尺度上事实会发生的情况。

这也是我们提“中长逻辑共振”、提“辨时用势”的缘由所在:我们要想更好地坚持“应该怎么样”的必要前提,是我们也明白“事实怎么样”;我们要想更好地把握长逻辑的必要前提,是我们能理解中逻辑的形、势与必然。

 ---------

我们在讨论的时候画了一张这样的草图来示意。中逻辑和长逻辑之间不仅是一个时间长短的差异,它其实是一个视角的差异。比如说,一个行业或者公司,它的业务现在是在A点,基于我们的研究判断,假设它未来会进入到B点。长逻辑对我们来说就是最终结果是从A到B,就是这么一个结果。这是一个长逻辑,就是它是点与点之间的某种变化,它可能比如说自身价值花了3年时间抬上去了50%或 100%。这是一个点与点的势能差,但是是不是说它一定是以这种匀速的方式过去的,不是的。

真相或者现实的过程是:它可能是1曲线过去,也可能是2曲线过去。我们都经历过,代表了我们之前错过机会(从1曲线过去)和挨坑(从2曲线过去)的经历。

往上这条曲线,举个例子:一直以来我们有个观点待验证,就是CRO这个行业等到创新药的焦虑进入证伪期之后,未来这个行业景气度会有个剧烈的下滑。这个观点我们可以先放在这里,不是说某个公司不行,特别优秀的公司可以,但是作为行业本身来说,我们觉得它的景气度跟市场预期在未来某个时点会有个剧烈下滑的需求。

现在的国内的CRO是欧美比我们营收大好多倍的CRO公司,市值还高很多。那是不是说几年前的CRO是不是就不能参与了?几年前的CRO就比国外贵好多了,能不能参与?现在回过头去看还真不一定,因为它有可能有个阶段性的剧烈上升在里面,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回归。

在这个过程中,它是阶段性的供求决定的。它就是阶段性需求特别旺盛导致一种供不应求,它景气度就是上去了。但也许这个上去最终会回来,因为行业的门槛也没那么巨大,最终供给会不断释放出来,把这个行业重新拉回到均衡。但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可以看得到,需求是30-40%的增长,但有效供给只有15-20%的增长,它就是可以阶段性的很景气。这种行业阶段性的供不应求,这个过程不能简单说它是一个泡沫,它就是一个实际发生的轨迹。

往下这条曲线,例子就更多了,一般代表了我们之前长期看好的东西,在中期受到压抑后挨坑的过程……虽然随着长时间的推移,观点被证实,但中间的过程是一言难尽的。

 在经历痛点之后,进化调整的一个方向就是由之前单纯判断长逻辑、无视中逻辑转为寻找中长逻辑共振的机会。也就是在理解中逻辑的基础上去把握长逻辑。

长逻辑更多是点与点的位置差、势能差;中逻辑不是说按2个点之间的均匀走向,它是个实际发生的“过程”,是一条“事实”曲线,它可能先向上再向下,也可能先向下再向下。

 长逻辑更接近于这个公司“应该”是怎么样,这个行业“应该”是怎么样,我们有一定前瞻判断,3年5年来看它应该是怎么样,(比如3年这个公司要翻倍,5年后这个行业应该会不好)这是一个“应该怎么样”的长逻辑问题。

中逻辑更接近于这个公司“事实”是咋样,这个行业“事实”是怎样。比如,我们判断某些行业未来3年后“应该”很好,但现在“事实”就很差,怎么办?我们觉得5年后某些行业会变差,但现在它就是很好,非常景气,怎么办?

我们的想法是要承认、理解并接纳这个事实。 不过度执着于“应该”怎么样,而是承认“事实”是怎么样,基于事实的真相,来做出自己的决策判断。

比如说,有人觉得美国人“不应该”选出特朗普这样的总统,但“事实”是美国选出了特朗普。比如说来了个股灾,股价“不应该”这么跌,科创板“应该”理性点,创业板“应该”理性点,这个公司不好你“应该”别炒,但“事实”是它就在炒。“事实”就是当市场不好的时候,大家就是羊群效应暴跌,好的时候大家就是羊群效应暴涨。

要做一个活在真相中的人,去区分应该是怎样和事实是怎样。

对于青侨阳光来说也是一样:首先是承认事实是怎样,然后去做我们觉的应该怎样的事情。这个和“一开始就觉得应该是这样,不能接受事实,一直跟事实拧着干”是不一样的。首先理解中逻辑,然后去把握长逻辑。 

精彩讨论

青侨阳光-林伟2020-09-12 10:43

认同未来资本市场未来可能的进化与方向:就像医改后医药产品的科技属性和产品临床价值权重上升、而消费属性和销售能力价值权重下降,未来资本市场的变化可能也会有长期价值辨别能力的权重会上升、而对市场情绪把握的权重会下降。
可能是文中描述的原因,不少朋友理解的“中长逻辑共振”,与我们想表达的原意有比较大的出入。这里也解释一下:我们想说的是“中长逻辑共振”、而非“长短逻辑共振”。
我们把影响股价的逻辑分为3个层次:产业长逻辑(商业本质)、业务中逻辑(产业/产品周期)、情绪短逻辑(股价反映)。
业务中逻辑会受产业长逻辑约束,但它会在约束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比如产业会有自己的中尺度上的周期、公司也会有自己的中尺度上的周期;情绪短逻辑也会受业务中逻辑约束,但它也会在这个约束基础上有自己的起伏(比如资金面)。
我们原来是基本只考虑长尺度的“商业本质优质”+“估值有确定安全边际的低估”。现在我们觉得仅这两点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考虑产业周期、考虑产品周期,这些是中尺度的逻辑,它会受长逻辑约束、但也会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比如三方诊断业务,不是说业务本质有强者恒强的天然集中倾向、就不会发生2015-2017年那样因为供给过度涌入引发的行业景气度的大幅下行。
我们会更强调对中尺度的“周期起落”的认识,但不会去刻意强调对短尺度的“股价反映”节奏的把握。这是两个尺度的问题:股价反映的短逻辑,虽然也会受中尺度周期的约束,但它也会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比如受市场资金面的影响、受市场阶段风格偏好的影响、受宏观政策和预期的影响等。我们不会说去判断市场资金面、宏观面、市场风格风向并根据这个去做投资决策。这个对我们来说既不充分(没那能力)、也不必要(不赚这块长期也可以获得不错回报)。
什么是中尺度的产业周期和产品周期?产业周期这边,文中举了CRO的例子,从业务本质上说,我们认同CRO的空间但不认为这个行业拥有坚实的远端壁垒基础;相信很多朋友会有完全不同的观点,这也很正常,我们可以过几年后回来再做检测;另外,过去几年包括天宇-美诺华-同和等特色原料药企包括新和成等业务景气度明显抬升,背后也是个产业周期的问题。
产品周期这边,也举个后视镜的例子,比如站在3年前,我们去看三生制药(或者其它类似的公司),可能短逻辑很好、公司开始大力布局生物药创新而可预见的半年一年内业绩也会非常强劲,长逻辑也不能说差、公司有商业网络基础有赛道先发优势、历史执行力很强而在创新上又有持续投入的决心;但站在2-3年的中逻辑视角上,三生边际变化上有可能会是预期压力在不断增加的:特比澳,会有疗效和便利性都有优势的艾曲波帕-海曲泊帕等口服新药竞争(参考海外数据、艾曲波帕们预计会比特比澳有优势);益赛普,同样会受到疗效和便利性更占优的阿达木单抗类似药等竞争挤压(同样海外数据也证明了阿达木单抗相比益赛普的优势);即使是促红素,也有罗沙司他等HIF-PHI等新机制的分流竞争。站在3年前,三生的业绩很强、短逻辑很顺、长逻辑也不差,但核心产品未来2-3年竞争压力预期会大增,在中逻辑显著逆向的情况下,投资三生新药布局和生物药赛道前景的长逻辑是否合适?事后看,答案应该是清晰的。过去几年,包括三生、绿叶们股价压抑背后都有类似的中逻辑下行的问题。当然,举过去例子不是喜欢马后炮而是提当下具体个股容易有合规问题;站在当下,比如A股某几只市场共识度非常高的二线创新白马股,我们觉得未来2-3年也会有非常大的类似的中逻辑下杀压力,也可以继续拭目以待。
所以,文中提到的“中长逻辑共振”,更确定地说,是我们想在完全基于商业本质和绝对估值水平的长逻辑的投研思路基础上,也纳入更多关于产业周期和产品周期层次的中逻辑参考权重。
“抢先一步是先烈,抢先半步是先驱”,投资也不是说方向对了就行了,长逻辑有时候可以“长”到足以让绝大多数投资者无法坚持。即使是为了更好地把握长逻辑的角度来说,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去理解“时”与“势”。

青侨阳光-林伟2020-09-12 12:51

所以,这里的有一些核心的观点差异就是:1.仅就CRO而言,如果这个行业有强壁垒,为何国内龙头反而下降-一些特色新人为何如此高利高增?如果没有强壁垒,而只是讲一个全球产业链转移的比较优势或者讲中国国内的需求兴起,那也还是个周期问题,一旦周期力量减弱那些不断涌进来的新的CRO企业是不是就会乖乖认输退出?中国CRO人力成本假设每年10%增长,全球CRO向中国转移是加速还是减速? 2. 很多人在讲,CRO作为中转中枢的信息可以有各种变现优势,比如一站式全产业链全包,比如投资变现和产业变现。对于前者,还是那个问题,为什么海外CRO市场份额那么散?中国CRO又有什么底层差异导致中国未来CRO会跟欧美不一样导致海外分散而就中国龙头集中?我的理解,很多下游客户是有刻意培养不同供应商的倾向的,比如我是恒瑞是辉瑞,我可能不希望被一家垄断卡脖子。对于第二个问题,不是很认同有信息和资源优势就一定能转化成投资优势,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券商就该垄断国内的投资了,比如港股华领医药背后实际是药明系,基石药业也是很深的药明烙印,更有价值创造优势的是华领基石,还是信达百济?我想大家还是可以看得见的。所以,我们观点的一个核心基础是,不认为CRO的业务本质会出现类似零售和三方诊断那样的天然集中的“强”壁垒逻辑,也不是太看好它的资源变现。不是说营收更低市值更高就简单看空,而是不认为现在的净利率、ROE、营收增速能维持得住现在这么高的水平。

bearmimi2020-09-10 13:30

某种意义上,这就是价值趋势投资吧。


只是有一个问题,这种价值趋势策略在“当下这个阶段”是有效的,并不代表在未来它也有效—因为现在有市场定价权的力量会带有这种“短视”去选股、操作,不代表未来也会如此。有可能将来,它们的行为习惯会发生变化;有可能有定价权的将来会换一批人。


所以价值趋势可能是当下这个十年的规律,但未来这个次级规律可能会失效。价值投资这个一级规律,未来会表现出什么形态,还需要走一步看一步。

metalslime2020-09-12 12:15

18年啥都有。。要啥有啥。。
现在啥都没有了。。

青侨阳光-林伟2020-09-12 11:04

我们2015-2016年刚去港股碰到了很多教训,也正是港股的那段经历,让我们从原来的“低估逆向”变成后来的“优质逆向”:不再单独过于强调估值水平,而更多强调“憋不住”的质地。港股对于只有“势能”而没有“动能”(估值非常低但质地很差)的标的非常苛刻;但对于兼具“势能 + 动能”的标的,我们的经验,只要中逻辑顺过来,基本上市场都还是认的,而且因为之前逆向的时候压得深,一旦中逻辑顺过来反而弹得猛。所以,可以在保证一定质地基础上,去做逆向?(比如我们原则上只投内部评级C级及以上的标的,原则上不会再碰D级E级标的,港股定价波动大,即使仅是C级以上也够了)。

全部讨论

2020-09-10 14:26

卢总能点评一下高值耗材行业,现在属于哪个阶段吗?

2020-09-10 11:30

理论容易操作不易。
更难的事情是,怎么知道“事实”何时向“应该”转化?如果刚参与进去,就开始转化,那么上曲线就要忍受不盈利甚至亏损,下曲线就要承受错过。

2020-09-13 10:54

归根结底,世界不是线性发展的,但人脑(生理心理结构决定)更倾向于理解线性外推的事物

2020-09-13 10:24

归根结底,世界不是线性发展的,但人脑(生理心理结构决定)更倾向于理解线性外推的事物

2020-09-12 21:44

确实是这样。靠价值观念选出未来2--3年长1--3倍的票概率可以高过百分之八十。但是很少能够忍受途中的下跌折磨,一回踩就丢了,或者发现有回踩迹象就丢了,安全第一

2020-09-12 15:05

特别清晰的投资思路

不认同就不要投,这么复杂的东西真的不愿意想。
既要价值投资,又要趋势投资。既要确定性,又要足够的安全边际。没那么容易的事情。

2020-09-12 11:27

青侨妹有针对潜在投资者的群吗

2020-09-11 06:10

这是一个巨大的进化,推荐看曹仁超的股市三部曲,会帮助你更快的进化。对于cro,感觉你不仅看错了他现在怎么样,还犯了一个静态思维的错误,拿动态过程去静态类比。cro这个行业非常年轻,即使在国外,这个细分行业也不过四十来年的历史,而且早期也是蹒跚起步,一度找不到方向。国内更是只有二十年的历史,你拿不成熟去比较不成熟,这本身没啥意义。cro最终走向哪里,充满着很多可能,制药技术本身就充满着很多可能,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目前还看不清你说的b点的行业。也许他只是个代工,也许他是未来创新药的最主要发源地,也许他变成平台型企业,去整合或连接着一众牛逼的药厂,但无论如何,他会变成行业越来越细分趋势下的必然存在。这是我的个人观点,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