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赛道的竞争格局

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0回复:5喜欢:8

【电动车赛道的竞争格局】最近刷了一些电动车发布会,继续迭代一下电动车赛道的商业认知。
按深圳宁南山的一篇随想说法,人类的大型和核心的产业就是那几个:纺织业、钢铁、汽车、半导体等几个硬科技赛道。世界的变化、技术的发展不会带走机会。
大型产业就那么多,而且也是人类的刚需,所以各国的竞争也是围绕这几个展开,几十年前日本和美国就围绕半导体和汽车开展了贸易战,这都三四十年过去了,其实还是没变,只是主角变成了美国和中国,另外美国现在重点放在半导体上面,汽车方面相对好不少。
所谓贸易战,就是压制竞争对手的产业发展,同时也保护本国相关产业。
就以纺织业为例子,实际上美国在二战后的纺织业仍然非常发达,根据书中的数据,“根据1956年美国国家棉花协会(简称NCC)的数据显示,美国的棉纺织品产量为96.2亿平方米,相比之下,从海外进口的数量只有1.56亿平方米。”
也就是说1956年美国棉纺织品的自给率达到惊人的98%以上。
到1963年,随着化纤工业的巨大发展,可以替代棉花成为纺织业的原料,此时美国进口纺织品仍然只占市场需求的3.6%,可以看出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纺织工业仍然非常强大。
各国工业化的路径其实都是要靠需求拉动,中国的崛起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广大的外部出口市场成为了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毕竟当时中国国内的消费市场太弱小,尤其是2001年加入了WTO之后,实现了真正的高速高质量的经济增长。
过去100多年的人类工业史,其实就是一部汽车产业的演进史。1886年德国的卡尔·本茨发明汽车,人类迈入工业1.0时代;1908年亨利·福特发明T型车,推行8小时工作制,使得美国工薪阶层用12个月的工资就能买得起一辆汽车,美国从此成为“车轮上的国家”,人类由此进入工业2.0时代,也就是电气化时代;1970年代,日本汽车崛起,丰田首创精益管理,人类进入工业3.0时代;今天,特斯拉的电动车发明直接颠覆了汽车行业,在中国很多新能源汽车企业,正在经历工业4.0的智能化时代。所以我们看到,当一个行业发生变革时,每个生产单位、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挑战。挑战能让人热血沸腾,挑战是性感的。
汽车行业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要说汽车带动国内制造业腾飞,这句话还早,中国制造业的厉害之处在于产业链完善、开发周期短,还有很多卡脖子技术掌握在老外手里,需要我们企业突破,但是这个突破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有机会。
电动车带动的产业大,但还不是特别大,带不动经济。而且靠补贴能持多久也是问题。电动车因为有补贴,现在销量蹭蹭上涨。但是这两年很多人手里是有点钱的,钱少了之后呢?有多少人还会总换新车开?
买车、换车也是消费。消费疲软的话,换车的也会少。汽车消费和餐饮消费一样,也属于大消费,大消费的核心还是有钱,没钱就消费少。没钱买车,你车造的再好也没用啊,关键核心还是如何提高老百姓收入,让老百姓敢于消费,愿意消费。那么衣食住行都会涨,买车属于“行”。
以下内容参考高毅资产管理的《汽车行业框架速览:棋至中局,探究行业转型升级中的底层逻辑》一文梳理投资逻辑:
汽车,还是汽车,永远是投资者最关心的行业之一。作为极少数年销售额超过万亿美元体量的行业,汽车是价值投资不可回避的命题,同时汽车又与每个人的生活如此接近。
1、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
汽车产业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现代制造业的最大产业之一。全球一年9000万新车,市场规模超3万亿美元,超过手机行业(5000亿美元)、计算机市场(4500亿美元)、家电行业(6400亿美元)、工程机械行业(1500亿美元)、通信设备(1000亿美元)之和。
全球的乘用车年销量大约是8000万辆,中国是2400万辆(合计约4.5万亿元人民币),中国占比30%。全球的商用车可能是1000万辆,中国是400万辆,中国占比40%。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均首次突破3000万辆,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国内销量2518.4万辆,同比增长6%,汽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7.9%。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成为出口新的增长点,同比增长77.6%,增速超过传统燃油车,占汽车出口总量的24.5%。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高于上年同期5.9个百分点。
之前汽车销量的最高点是2017年,当年销售了2994万辆,其中出口104万,国内销量2890万辆,之后五年汽车销量一直都在2500万到2800万之间徘徊,最低点的2020年只有2462万,减去出口,国内销量在2300到2700万之间。
展望未来,再过五到十年时间,中国的汽车出口可能达到1500万辆,加上国内销量2500万到2800万辆,中国的汽车产量有望达到4000万以上,再进一步,未来总产量可达到4500万,占全世界总产量的一半。
对比一下,美国2023年的汽车总销量预计是1550万辆左右,欧盟的数字基本相同,日本的同一数据是477.9万辆。
乘用车又可以划分为超豪华品牌、豪华品牌和大众品牌,各自含“肉”量不同:
超豪华品牌一般指价格10万美金以上,总量比较少,占比不到1%,约在50万辆左右。它更像奢侈品,注重品牌效应,产量更多由供给决定,基本保持较长的等车周期,与制造业生态习惯不同,不轻易扩大规模,保持供给的稀缺性。
豪华品牌可能是真正有“肉”的部分,单价一般在3-10万美元,全球在1000万辆以上,占比10%-15%。这个层次的汽车一方面有足够大的单体规模(3000亿-1万亿美元),配以较高的盈利状况和单车价值,同时又有很好的竞争格局。在过去一百年间,这个类别三家龙头企业占了近70%的份额。
大众品牌是厮杀最为激烈的类别,全球在7000万辆左右,占比80%以上,但盈利占比可能只有20%。在燃油车时代,在20年的维度上,这一类别经历了美系、德系、日系、韩系的跃迁。这个类别的汽车更偏向于大众消费品,依靠规模实现利润最大化。全球的销冠也一般来自于大众品牌,能够企及年销量千万辆这一规模。
国产乘用车经历的发展阶段:
有三类国产汽车曾反映了国内汽车行业的发展历程。
第一辆以奇瑞QQ为代表,以几乎和摩托车相同的价格解决从“肉包铁”(摩托车)到“铁包肉”(汽车)的问题;
第二辆以比亚迪的F3为代表,依靠模仿借鉴的方式解决有和无的问题,提升体验;
第三辆是以哈弗SUV为代表,以相对较高的性价比满足大众审美。
如今,新能源车企依靠在“电动化”、“智能化”方面的良好基础成为新一代的国民用车,并进军海外市场,出海成为新的增量。长期来看,海外市场对中国车企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中国的汽车出口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但这可能是一个慢变量,在错综复杂的海外市场,过快的速度导致的风险往往大于机会。
行业整体进入平稳发展期,中国乘用车市场年销量稳定在2400万辆左右(合计约4.5万亿元人民币),预计将维持低速增长,但电动智能的结构性变化带来行业二次成长。在此过程中,自主份额逐步提升,自主品牌展现出竞争优势,市占率从2020年的36%提升至2023年上半年的53.1%。
未来几年,市场的理论空间或许为3000万辆以上(对比目前2400万辆还有25%的成长空间)。理论空间推演来源于中国每千人300辆汽车的保有量预测和12-15年的汽车更新周期。目前中国的每千人口汽车保有量约为200辆,美国是800、日本是600、韩国是400。
估算市场空间,为什么以千人300辆为标准?为什么不是美国的每千人800辆呢?
我们并不能简单的把其他国家的数据嫁接过来做线性推演,美国是一个在车轮上的国家,更习惯于居住在郊区独宅中,也没有完备的高速铁路网络,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对车的需求比我们更高。另一方面,观察中国一二线城市的千人口汽车保有量可以发现,当千人口汽车保有量触及300时,这些城市基本已经开始出现比较严重的拥堵,陆续进行限购措施。
但是,比空间总量更值得关注的是行业确定性发展下的核心问题:电动化给了自主品牌系统性崛起的机会,大家不再迷信外资品牌的发动机和燃油变速箱,自主品牌有更好的电动化基础,也迭代的更快。但在格局上,是各领风骚一两年还是三五年?
一方面因为电动智能领域大家都变得很快,技术壁垒没那么高,很可能是一年换一个主角。但反过来想,有些新能源车企长期将利润压得很低,依靠垂直一体化的供应链壁垒形成的成本优势,领先的周期是不是就可能更长?这需要持续地通过对于企业的调整和动态出牌形成判断。
2、电动化的核心技术和产业链变化
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就是汽车工业与消费电子工业、智能生态的融合,这将是汽车工业技术范畴的一次重大跨越。
为什么相较燃油车时代,自主品牌优质电动车层出不穷,造车似乎变容易了?
过去买车,大家最关心的是发动机和变速箱。发动机的气缸数、带不带T、变速箱含多少档等等。发动机和变速箱本质上是机械,厂商一般拥有自己的技术专长和专利,燃油车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壁垒优势。对后发者来说,窗户纸捅不破可能就永远捅不破。电动车的核心是电池和电机,依靠着我们强大的消费电子基础,国产自主品牌电动车领域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绕过燃油车的技术围墙。
电动汽车的五大核心技术:电池、电机、大压铸、智能座舱、智能驾驶。
电池:成本占比40%。宁德时代是好企业。锂电池的行业规划产能已经达到5TWh,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由高点每吨价格60万元崩盘到10多万元,相关企业由巨额盈利迅速变成亏损。
电池是有寿命的,里面含有很多剧毒化学品。如果不回收对环境来说是场巨大的灾难,难道还要国家去补贴回收吗?否则光顾发展电动车,不加强电池回收技术的研发,不考虑环境问题,今后每个人都将付出代价。
根据莱特定律,千瓦时产量每翻一番,电池成本将下降28%。磷酸铁锂电池正在抢占富镍电池的市场份额,这说明随着电池化学成分的不断变化,预测商品价格是非常困难的。
莱特定律也指向更快的电动汽车充电速度,电动汽车的充电速度似乎可以很好地代表整体性能,包括效率、续航里程和功率。
在过去五年里,200英里续航里程的充电速度提高了近三倍,从40分钟缩短到12分钟,未来五年可能再下降三倍,达到4分钟。随着电动汽车充电速度达到可接受水平,制造商可能会优化其他功能,包括自动驾驶、安全和娱乐。
电机:华为问界M9动力方面,纯电车型拥有22000rpm行业量产最高转速电机,0-100km/h加速时间仅需4.3秒,媲美超跑;超低电耗仅有17.4kWh/100km,为用户带来四驱动力,两驱能耗的卓越性能体验。增程车型搭载纯电驱增程平台4.0,拥有行业领先的15:1压缩比,配合智能增程系统,CLTC综合续航高达1362km(42度电池)/1402km(52度电池),纯电续航达到225km(42度电池)/275km(52度电池)。
大压铸:2020年,特斯拉开启了大压铸时代,在特斯拉上海工厂率先实现6000吨大压铸量产,将70个零件整合成了一个。大压铸的确是趋势,效率特别高,但是投资大,难度高,而且成本比传统工艺更是贵上不少。
智能座舱:车机系统可以实现多屏多设备互联,还能实现内容流转共享观看,再加上零重力航空座椅、剧院级声学技术、大容量车载冰箱等功能,极大地提升了乘车体验。
智能驾驶:看得见、看得准、看得懂。智能驾驶是智能电动汽车核心技术赛道。华为问界M9全面升级HUAWEI ADS 2.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搭载全新设计的192线激光雷达,拥有更强大的精准探测和快速响应能力。通过GOD(General Obstacle Detection,通用障碍物检测)网络2.0和RCR(Road Cognition & Reasoning,道路拓扑推理网络)网络2.0,让问界M9具备强大的全场景和全天候感知能力,可精准识别车辆、行人、交通设施与标识、桩筒等。不依赖高精地图,全国都能开、越开越好开的高阶智驾体验即刻开启。
电动车的产业链变化:
电动车与历经上百年演变的燃油车不一样,燃油车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技术上已经基本定型,因而可以用更社会化的方式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降低成本。相反,电动车的部件大多没有定型,如果不是完全自己去做,而是拽着外部的供应链一起,那反应和迭代的速度一定会慢,在正在快速演变的电动车市场,这是非常不利的。等产品形态、技术的应用都完全稳定后,最终还是可能会慢慢剥离。
封闭的供应链正在被打穿、打透,正变得更开放。传统的整车厂的供应链是比较封闭的,等级分明地分为一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三级供应商。整车厂根据功能需求,找到一级供应商提出总成和模块化零部件的要求,一级供应商再去找二级供应商、三级供应商提供部件,自己完成集成。
新能源车企带来的变化类似于苹果之于消费电子供应链。部分新能源车企不再需要一个集成方做好质量把控,它们希望把过去的总包打开,通过不断的拆包,自己把关零部件的质量、设计、开发和集成。这一方面挤压了整个供应链的利润池,客观上促进了降本增效,带来竞争更激烈、更扁平的汽车供应链体系,同时也对整车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电动化的成本控制
从汽车行业发展至今100多年的历史来看,汽车供给变化的本质就是降本。让消费者用同样的价格能够享受到更多的配置,就是更好的产品。从历史上看,先是有通过流水线实现成本的福特T型车,后来是丰田的精益生产模式,再到大众的MQB平台、丰田的TNGA架构等等。
燃油车目前的降本方式主要是基于各类平台和架构,将不同车型可共用的零部件复用,达到规模化降本的目的。
在电动和智能的产业趋势下,供应链的拆包是降本的一种方法,整车厂通过提高自身掌控能力,直通二级、三级供应商,依靠规模优势和话语权,降低零部件成本。更重要的是技术降本,通过综合集成能力,更合理的分配全车的效率功率,从一味堆料转向提升续航能力、降低百公里电耗。
新能源汽车行业继续维持高速增长。2023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市场占有率达到30.4%。但这种增长只是行业销量层面的,新能源汽车公司之间疯狂“内卷”,新车型竞相发布,价格战贯穿全年。汽车行业是一个固定成本极高的行业,需要大规模生产(并保持可靠性、稳定性和一致性)才能摊薄巨额研发成本,跨过盈亏平衡点。国内除比亚迪、理想等少数公司实现盈利外,一些造车新势力已经破产倒闭,另外一些不断徘徊在生死边缘。
4、电动化的销售模式变化
销售端,相比于传统的经销商模式,做直营、直销是否必然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这取决于车型是不是具有成为大单品的爆款潜力,如果不是,直营、直销模式可能是一个“陷阱”。越来越多的品牌方加入了直接能触达消费者的环节,采取了直营、直销的方式。显而易见能看到的好处有两条,一是真正掌握用户的一手数据,根据用户的真实反馈,设计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二是删减了经销商后,原先分给经销商的利润可以拿进主机厂,实现效益的提升。
但是,天下不会永远只有好的事情。供不应求的时候一切都在正确的轨道上,供过于求的时候,如何去匹配生产和需求呢?原先有经销商作为缓冲池,可以实现供需之间的错配,大量的经销商可以暂时分摊多余的库存。
从商业模式上看,大单品的爆款模式适合直营,但如果不是一个大单品的爆款模式却要坚持做直营,那可能会面临较大的风险。2020年后,不少车企大张旗鼓地在中心商场的黄金位置布置了直营店,但也看到部分直营店陆续在撤离,这也是因为它们的产品特性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5、智能化的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汽车会取代过去的汽车,占领我们的街道。人工智能(AI),会取代人力,就像当初汽车取代马车一样。这就是一个百年才会发生的转变。这是汽车百年史上最大的变革,从工业属性商品为主的汽车转为科技产品(软件和电子属性更强)。
马斯克在2023年5月份股东大会结束后接受CNBC采访时说:“特斯拉在现实世界的人工智能方面拥有巨大的能力,特斯拉将迎来一个‘ChatGPT时刻’,人们会突然之间看到300万辆汽车将能够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自动驾驶。”
FSD可以看作是一种免费的看涨期权,在我给出的320美元目标价中,没有纳入对自动驾驶出租车的估值,但如果特斯拉的FSD获得成功,该公司将迎来一个“英伟达时刻”。
特斯拉老说智能驾驶的狼来了,狼来了,一直没有来,但现在真要来了,智能汽车的时代刚刚开始!
自动驾驶汽车比人类驾驶汽车更安全,而大语言模型和生成式AI的应用能加速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
我们认为,自动驾驶汽车的事故率将比人类驾驶员的事故率低80%,从而减少美国每年约4万起汽车相关死亡事故和全球约135万起汽车相关死亡事故。
驾驶辅助系统分为三部分:感知、决策、控制。以前AI仅使用在感知子系统,即识别车周围有什么、在空间的位置,属于图像识别这个分支。这些信息输出给决策子系统,决策子系统根据事先编制好的规则,告诉控制子系统车应该做出什么反应。
可能是受LLM的启发,主机厂发现驾驶辅助系统也能“大力出奇迹”,于是把感知和决策合成一个子系统,输入传感器采集到的图像、雷达信息,直接输出给控制子系统。即所谓的端到端。端到端只所以能工作,是被输入了大量的(L)人类驾驶员驾驶(D)数据进行训练,这个系统不妨成为LDM(对应LLM),端到端的自动驾驶,就不只是图像识别这个分支了。
LLM不只是自然语言模型,LLM更是一种方法论,正是这种方法论推高了英伟达等公司的股价。
在全自动驾驶(FSD)模式下,特斯拉在地面上的安全性是手动模式下的5倍,是全美平均水平的16 倍。 Waymo 的自动驾驶汽车比全国平均水平安全约2-3倍。
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FSD则是基于“物理世界的AI”。FSD V12版本的代码数量从原来的30多万行缩减到了2000行,被马斯克描述为“端到端人工智能”,采用“光子进入,控制输出(photon in, controls out)”,强调其在真实世界场景中做出复杂决策的能力。人工编写几十万行代码的技术路线,已经被证明无法适应极其复杂的现实世界,依靠极大量数据的深度学习,AI自行决策,才可能是最终方案。
我们出行也很简单,汽车已经完全自动驾驶,没有刹车、油门、方向盘。
6、电动车的产品迭代
智能车就智能化的电动车。智能车是未来趋势,智能化必须是电动化。
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已是产业共识,关键还要观察企业的执行效率,方向明确下走什么样的路径?
汽车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全面的,不仅仅是在技术上,而且在企业的经营方式、投融资方式、盈利模式、用户使用方式等方面都会有一系列的根本性转变。新能源汽车对传统燃油汽车取代之势已经形成,原来制定的2035年新能源汽车超过50%的目标,很可能在2025年最晚到2026年就会提前实现。
现在中国的新能源车发展迅猛,预计2025—2026年新增市场占有率就会超过50%,比原规划提前十年。我觉得这个预期是很靠谱的,新一轮换车潮正在形成,大部分人的选择都是新能源车,纯电和增程式是主导。其实人们选新能源车最主要的还不是用电省钱,而是国产厂商造出的车太强了,无论是外观、性能还是体验,都秒杀传统汽车,理念完全变了。
产品端,应该选择大单品的“机皇”战略还是“机海”战略?
机皇战略和机海战略没有完全的对错,重要的还是看是否适合,与品牌调性是否相符,车企有没有相应的能力去匹配。机皇具有名牌效应,当具有明显相对同行的竞争优势,单品策略可以集中优势资源实现突破,利用爆款效应迅速提升车企知名度和品牌形象,也比较容易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汽车是具有一定社交属性的产品,消费者的选择是求异的。当一款车型成为街机之后,有一部分客群就不愿意去选择了,这从数据上也能看出端倪。最近几年,目前中国市场的销量冠军的市占率都在2%上下浮动,中国销量前十的合计市占率约为17%。客群的选择整体还是比较分散的。
那车型的迭代速度是不是应该效仿手机行业,越快越好?
对新兴车企而言,快速迭代机制能够及时地获取用户的反馈,迅速调整产品方向,提高生产效率,倒逼车企对于新技术、新功能以及新车型的研究速度,让消费者能尽早地享用更好的功能,实现对传统车企的弯道超车。“唯快不破”也是互联网、消费电子等行业龙头企业成功的必备要素之一。
但就乘用车而言,快速迭代的机制也有其隐忧。手机行业的换机周期普遍在1-2年,迭代速度和换机周期基本是吻合的。而车天然的生命周期没有这么短,如果还是按照消费电子的频率去迭代,对企业自身也有可能带来反噬作用。作为一个大额消费品,它变得让消费者不那么容易迅速做出购买决策,更愿意去等待下一次的迭代。
汽车不像手机,两三年可以换一个,很多汽车,更换周期大部分都是5-8年,能熬住5-8年,才是关键!
另外,特斯拉一体化压铸技术取得新突破,新车开发时间最快可压缩至一年半。通过这项技术,特斯拉可将电动汽车几乎所有复杂车身底部零件压铸成一个整体,而非仅压铸约400个零部件。该技术将令特斯拉生产成本减半,或改变传统的电动汽车制造方式。消息人士表示,全新的制造技术意味着该公司可以在18至24个月内从头开始开发一款汽车,而目前大多数竞争对手需要3至4年的时间。
7、电动车的生意模式
在汽车产业链中,零部件公司的毛利率大约在20%-40%,净利润率在5%-25%;整车厂的毛利率在20%-25%,净利润率在5%-10%,经销商毛利率约为8%-10%,净利润率在2%-4%。
造成不同环节利润分布差异的原因是生意属性不同。零部件公司做的是to B端的制造的生意,具有重资产高毛利的特质;整车厂做的是品牌的生意;经销商做的是低毛利高周转的生意。
在汽车的产业链中,尽管整车厂在中游,但它是全链条的利益分配者,资金更多的都向整车厂汇聚。
整车厂向上游采购零部件时,一般有3-9月的账期,下游经销商或消费者一般是以现金或票据直接结算,因而整车厂账面资金充裕,运营杠杆非常强。随着整车厂规模的不断扩张,资金也越滚越多。在一个稳定的产业周期中,不少传统车企的汽车金融部是最赚钱的部门之一,运用大量的资金发展供应链金融、消费者金融等。
但硬币永远有两面,雪球越大,雪崩就越快。很多整车厂为什么会突然倒掉?因为产销规模一旦发生较大的逆转趋势,整车厂上下游的账款会突然少很多,现金流的情况远比报表上面的要更差。
同质化程度会比传统车企高很多,10年后真的很难说谁会存活下来。10年也许不够长,但20年后大概率会知道结果了。也许10年后所有整车企业都是“新能源”的了,如果“新能源”确实会全面替代“旧能源”的话。我对汽车行业不是那么了解,直觉上觉得车要做出差异化不容易,但肯定比硅片的差异化大很多。大概率未来“新能源”车企的生存状态会像目前传统车企的生存状态差不多,生意会过得去,但不是特别好的商业模式。
……
点评:
投资硬科技赛道,也比较有意思。我们的观点是,对新科技、新事物、新商业应该保持高度敏感。投资的确定性其实也是一个范围,每家公司都不一样,每家公司不同的发展阶段也不一样。投资仓位的分布由“确定性”和“弹性”两个因素决定,前者是主导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新能源车40%的渗透率是新车销售,中国有4.5亿燃油机动车,要十年以上的时间才会改变空气质量。电动车占比肯定越来越高,这是趋势,国内市场经过快速增长之后,进入瓶颈期,汽车和手机不一样,手机属于快消品,汽车属于耐用品。你不可能每年换汽车(车评人除外)。
电动车从0到1阶段,城头变幻大王旗,这世界新技术变化太快了,去年我们说这事的时候还没什么人信。 感觉国产智能新能源车确实很先进,可能将来会替代传统外资品牌。
电动车进入1到10阶段,明年国产智能车估计会直接打到BBA的基本盘。以后只有四家: 特斯拉、华为、理想、比亚迪,第五名待定。bba等一系列百年大牌子逐渐淡出舞台中心。
同等质量,我国的成本并没有太大优势。很多人有误解,总认为我们成本有优势,其实在同样质量的前提下,尤其是自动化程度高的产品,我们的成本优势真的不明显。国产车车机部分已经是世界领先。许多人还在旧的思维定式里,亲身实践调研最重要。
中国车企争霸世界的新起点。增程车李想是开拓者,李想、余承东两人都有大格局,华为、理想双星闪耀,传统车企自然旁落。理想和华为都是世界级的玩家,干翻BBA是迟早的事。这么深远的事情,一般人又如何能够洞见。
小米雷军说:我觉得小米做车的话,我觉得有很多天然的优势,因为今天智能电动汽车的本质就是汽车工业跟消费电子工业的整合,是一个大融合。举一个不是特别恰当的比喻来说,有一个车企的董事长告诉我,“智能电动汽车其实就是一个大号的手机装了四个轮子”,这说法当然不太准确,但是这就说明这两个行业是在高度融合之中,所以进入汽车行业对我们来说有挑战,总体难度可控。
小米不行,小米属于一流企业,不属于超一流企业,智能车只有超一流企业才能胜出,小米将来卖个几百万台不成问题,但估计赚不到什么钱。
——2024.1.6

全部讨论

01-06 10:14

我感觉小米大概率会是超一流企业!他就是制造业好事多!华为的优势在于它不计成本

01-06 17:50

电动汽车社会价值极大,投资价值和商业模式不够好,股东价值不大

01-07 00:29

你忽略了车体智能化,有几个比智能座舱更关键的技术,混合动力的智能化,例如Dm系列,独立四轮动力分配的智能化,例如易四方系列,底盘智能化,例如云辇系列。

01-06 10:49

还是不知道更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