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方雨虹的一些思考。

发布于: 雪球转发:168回复:296喜欢:912

关于东方雨虹的一些思考。

此文写于2016年年底,我原本想买足10%左右的仓位,再发出来,这样,多少也是自己持有了,再写这样的文章,比较言行一致。可是,没有买到10%,就开始飙涨。后来,我索性就不买了。等到以后跌下来,再买到10%左右。未曾想到,这一涨,竟然涨到了超过10%了。所以,今天,我就把这篇之前写的,关于东方雨虹这家公司的一些思考分享出来。见笑了~

写这篇文章很有意思。是我第一次全方位,整体的将一家公司从招股说明书慢慢看,看到最近一年的年报。整体做梳理,并且,尝试去了解一个行业,一个生意。这是我第一次这样深入的尝试,对我本人来说,意义重大。(招股说明书-2008年年报,2009年年报——2016年三季报)

写这篇文章,要感谢网络上的朋友们的无私分享。尤其要感谢水晶苍蝇拍先生,以及,杰尽所能先生,纳履而去先生。他们的深入分析,提供了我很好的思路与非常详尽的数据。感激不尽!

我最初是通过量化选股的时候,发现东方雨虹这家公司的,初步看了财报,认为,这个公司值得详细再研究。后来,就发现水晶苍蝇拍先生的著作,其中对东方雨虹做了透彻而具体的分析,让我获益匪浅。再后来,在雪球上看到杰尽所能先生的帖子与访谈,还有纳履而去先生的一些帖子。更是提供了我很多的数据与深入的逻辑。再次感恩各位无私的分享,谢谢。

那么,由于我本人有十多年的实业经历,所以,我站在我的角度做一个粗浅而不成熟的简单分析。偏向于定性层面的,因为,定量,尤其是财报的挖掘,是我非常薄弱的环节,多说多错。就不赘述了。但是,站在一个生意的角度,行业的角度,我想,我或许能给朋友们提供一个有些不一样的视角,供各位朋友们参考,斧正。

我看过财报之后,认为,这是一家生意模式比较清晰,并且,没有那么那么复杂的公司。这样的生意模式,往往是我最喜欢的,因为,比较能够看懂,不至于一头雾水。简单来说,就是:生产产品——卖钱——再扩大——再生产——再卖钱,如此循环。我很喜欢投资这样的公司~

这里说一下,我们做实业的,有一种市场我们叫做“佛龛市场”,意为,整个行业像是一个佛龛,里面仅仅只能容纳一尊佛,没有其他的空间了。也有叫这种市场为利基市场。总的意思就是,行业不大,但是,竞争对手不多。不显山不漏水的一种生意。我个人其实非常喜欢投资这样的公司。实业投的也很多这样的公司。稳定而回报长久。但是,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

我认为,东方雨虹所处的防水用品就是这类市场。我粗浅的思考,如下。

首先,防水产品生产商,产品成本与原油价格高度相关。所以,我找出几个油价的节点,同时查看东方雨虹的财报。具体成本占比,在招股说明书与年报中多有提及,就不赘述了。

1,2008年的5月份左右,一直到2008年的9月份左右,这四个月,油价从120左右上涨到140左右,又跌回120左右。算是油价的较高值了。,

2,2008年8月左右,东方雨虹才上市,按照披露,2005年,三大收入板块,防水卷材1亿左右,占59%,防水工程4622万左右,占26.5%左右,防水涂料2.5亿左右,占15%左右。随后,防水涂料占比逐渐上升,到2007年,防水涂料占比达22%左右,防水工程24%左右,防水卷材达54%左右。到2015年年报,防水卷材占比50%。防水工程占比16%左右,防水涂料占比26%左右,防水涂料逐步上涨,防水工程占比下降,防水卷材稳定。,

综上所述,也就是说,防水材料占比达到76%左右。

而防水卷材主要包括SBS改性沥青卷材,APP改性沥青卷材,自粘改性沥青卷材,特种工程专用卷材。

防水涂料包括,丙烯酸酯涂料,聚合物水泥涂料,改性沥青涂料。

成本主要是沥青,聚酯胎基,SBS改性剂,乳液等,这几个材料是主要生产原材料。

3,国际油价2005年大约在55美元左右

国际油价2006年大约在70美元左右

国际油价2007年大约在80美元左右

国际油价2008年大约在120美元左右(2008年巨幅波动)

国际油价2009年大约在70美元左右

而这些年份,上述材料成本占公司生产成本的比例为2005年约68%,2006年约72%,2007年约65%,2008年上半年为63%左右。可以看到,成本最高的为2006年,占比超过70%左右。

而到了2009年,综合毛利达到近三年的最高点,为36.5%左右。

这意味着,公司有能力消化石油价格的上涨,可能是控制成本,可能是改进工艺,可能是终端提价。而到了2016年三季报,毛利达到惊人的44.5%左右。因为2016年的油价在40美元徘徊。这里要看公司的存货量的变化,看是否有资金在油价低的时候囤货,以及,是否能很好的判断油价的大致高低点。或是有对冲机制。

我们之前做实业的时候,就会有这个习惯,对于我们经常要卖出的产品,有余钱的话,就会提前囤货。那么,囤货在低价的时候,不但利润可观,更加重要的是,在竞争激烈的时候,可以比竞争对手给出更低的价格,从而扩大占有率,有时候,往往,一涨价,倒是好消息哈~

4,依照choice数据,2005年存货5000万左右,2006年存货1亿,2007年存货1.1亿,2008年存货1亿,2009年存货2.34亿,2010年存货4.1亿,2011年存货5.5亿,2012年存货5.17亿,2013年存货5亿,2014年存货6.2亿,2015年存货6.3亿,2016年三季报存货达到惊人的13亿。而2011年到2014年,油价都在110美元左右波动,存货都不多。2016年油价猛跌,存货就暴增。可以看到,东方雨虹未来为产能做了很大的储备基础。倘若按照这样的囤货量来看,未来最好油价大涨,那么,这样有资金实力与原料储备的龙头企业,就会以超低的成本,要么取得大量的市场占有率,要么就能在利润上反应得淋漓尽致。油价不涨,甚至跌,那也过得相当滋润了。

所以,对于许多分析师普遍担心的原材料影响成本这个点,我的浅见倒是相反的。我认为,一旦油价上涨,短期内,或许会影响东方雨虹的利润,但是,不仅仅是东方雨虹这一家被影响,而是全体行业被影响。且,东方雨虹大概率受到影响比较小。因为,第一,有资金实力做囤货以及套期保值等,第二,有一定的产品溢价。那么,一旦发生原材料价格暴涨,则会行业大洗牌,会有很多小厂商过不下去。最后被洗牌洗掉。而这个市场固定的需求,却不会因为原材料上涨就没有了,能生存下来的企业,将获得那些被淘汰的企业的市场份额。其实,做实业的都知道,某某原材料涨价的时候,是这个行业龙头最高兴的时候,因为,可以顺水推舟,理所当然的在市场涨价,客户,监管机构都会表示理解。与此同时,还可以得到一批被淘汰掉的公司的市场份额。其实,早些年猪价上涨,奶价上涨,就是好例子。回过头看,龙头企业更加滋润了。我个人是完全不担心原材料对东方雨虹的影响。尤其是从历年看下来,他们是应对原材料成本的老手了,一旦出现原材料价格暴涨,我怀疑,东方雨虹可能是最大的得利者。

再来就是这家企业的应收款的额度了。一直被人诟病。实事求是的说,我咋一看,这样的现金流,也是毛毛的,稍微出问题,可能会引发现金流断流。但是,仔仔细细梳理财报下来,认识又不一样了。

东方雨虹的应收款,年年上升,2015年达到26亿左右。而2015年的营业额才53亿,毛利润不过21亿,净利润不过7亿多,如果这些钱收不回来,那就是一场空了。说再多也没用。

通过2015年年报可以看到,应收款比较分散,前五大客户应收款占比20%左右。

而应收款集中在一年以内,1年-2年的应收款约3千万,2年以上的约2千多万。还要看看过去几年的应收款回款情况。

2014年应收款19亿左右,1年以内的应收账款约13亿左右,1-2年的约2.3亿左右,2年以上的约1.3亿左右。其他应收款比例差不多。2013年应收款13亿左右。

我想,这与东方雨虹的商业模式相关。做防水工程的,一般是先收定金,施工到一定阶段收一次钱,最后完工验收收大部分钱,还有一些尾款过一个约定额之后再收取。

2014年的计提坏账约4225万左右,2015年计提坏账5700万左右。

连续三年看下来,没有明确的大规模坏账。可能与其应收账款分散以及客户质量有关。因为,任何一个工程,防水这样的占比很小的部分,是比较没那么重要的。东方雨虹本来的高价格高质量就做了一个筛选,没有资金实力的,一开始就不会选好的贵的防水产品。而有资金实力的,也就没有必要为了这一小部分的防水款项而欠账诉讼等。这一条,其实,是隐性的利好,因为,许多投资者会对如此高企的应收账款感到害怕,包含现金流,也会让人望而生畏。可是,经过深入分析,发现,这是行业的特性,高质量高价格的产品决定了有欠款可能性的客户,就不太会选择东方雨虹做防水,做这种隐蔽工程,会直接选择低价的供应商。而分散性意味着比较难批量发生大规模欠账。而防水工程占总工程金额的比例很小,又决定了只要保证质量与服务,发生主观恶意拖欠的动机就不强。

留意到,网上最多疑惑之处,也就在于经营性现金流少于利润,而且差距比较大。这意味着什么?按照常识与会计分析,这可能意味着公司有利润,而看不到钱。甚至,许多造假的公司,会通过各种方法,把利润做出来,而现金流上面却无法体现这个利润,至少,无法长期反映出来。那么,东方雨虹是否存在这个问题呢?我想,还得再捋一捋财报。

我们看看最为诟病的“应收款项”,多年财报显示,东方雨虹的应收款项一直是一个充满了问题的地方。加上,本来公司上市时间又不长,许多投资者很担心这一块发生问题,要知道,按照东方雨虹这样大体量的应收款项,出几个问题,对利润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一旦坐实,对估值的下杀再叠加,损失就会相当大!所以,这个问题值得我们仔细并深刻的研究。

首先,我们看到2013年的年报。显示从2012年的9亿左右,暴涨到2013年年末的12亿左右,超过34%的涨幅。为此,公司还制定《风险管理工作手册》,并成立专门的部门——风险监管部。这意味着,回款问题,是困扰公司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任何公司都知道,回款到不了位,再靓丽的利润,都是水中月。可是,这里要明确一点,从主观意识上面来看,公司是非常注重回款的,这和有些故意做出应收款,然后扮靓财报,炒高股价的做法,是有本质的不同。因为,如果是假的,是故意做利润,那么,公司就比较不会年年把这个风险提出来,并为之做出相应措施。这一点,我们先有个感性的概念好了。但是,注意,主观是注意回款,最终不一定能真实的收回来这些钱,这个是要分清楚的。

由于防水工程这种配套于地产商与基建工程的生意模式,是有付款方式上面的特性的。至少目前看来,很难做到预付款,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样的模式,绝大多数是先付定金,工程进行到一个程度,付一部分,最后验收付完大部分,可能还要留尾款,过一个期限,再收回。这种付款模式意味着防水企业必然要有资金实力,否则,单子多了,是没有办法覆盖的。

唯一的好消息是,这对于这个行业所有的商家基本都一视同仁。

目前公司用的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1年内为5%,1-2年为10%,2-3年为30%,3-4年为50%,4-5年为80%,5年以上为100%。

2013年期初坏账准备是8500万左右,到期末时,这个数字增加到1.1亿左右了。

2013年期初1年以内应收为7.66亿左右,占比78.2%,1-2年的1.4亿左右,占比14.08%,这两个加起来,超过92%了,期末时,1年以内应收为11亿左右,1-2年为1.5亿左右,这两个加起来,占比93%左右,1年以内的应收增加迅速,从7.6亿左右增加到11亿左右。这意味着增长的业务带来了明显的应收款的增加。未来出雷可能就是这里面爆,应收从1年,慢慢拖,拖到四五年之后,应收就彻底变成“阴收”了~

且2013年有近千万从应收票据转为应收款。并且,有数百万因为公司破产,长期挂账,收回困难,计提100%坏账。可以看到,注定了,这些利润中,会有比例不等的钱收不回来。而且,由于生意的特性,导致还没法把货拉回来。因为已经做到建筑里面了。如果是卖个实物啥的,好歹还能拉回来……

应收账款前五名,排第一的是万科,(这里吐槽一下,我买了一些万科的物业,我可以很肯定的说,防水这一块,还是有很大滴提升空间滴……)2.35亿左右,1-3年的期限。这个占比是17.66%比后面四名加起来的占比都高。前五名合计应收3.6亿左右,占比27%左右,其实,这样看起来,是极度分散的,第五名应收款只有2500万左右了,占比1.86%,这意味着,应收款是大量且小额的分散到众多客户中。这一点其实很能看出问题啊。这意味着,从主观上,公司不太有做利润炒股价的意图,因为,太过于分散了嘛,其次,这些出问题,出坏账的潜在威胁,相较于集中在几个大公司的情况,就会好很多。你想想,一个公司欠东方雨虹几百万,上千万,分几年还,压力毕竟不大,硬要恶意赖账,可能性较小。除非,发生系统性风险,比如,全国大批房产企业破产之类的,否则,这些地产商,拖欠上市公司几百上千万,还要面对公司的催收,法律的制裁,是划不来的。也就是说,拖欠方主观赖账的可能性不高。但也不是没有啊~其他应收款额度较小,约6500万左右,坏账计提850万左右,就不细算了。

2013年,公司和好多家银行签了授信,但是,其中部分没有借款,就是先把授信做好了,钱还没有动。有些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感觉。比如,我们看到质押以及保证借款——本公司分别以本公司的应收账款及北京市顺义区顺平路南侧土地使用权及其地上建筑物和股东李卫国先生持有的本公司1亿股作为抵押物质押物,并由李卫国与许利民提供连带责任担保,取得北京银行最高授信额8亿元。这笔款,用了6亿多。

注意这里,应收款项还拿出来做了质押。是否可以解读为应收款项有一定的质量保障?这个,我们还要继续观察。

以2013年年报来看。业务量的增加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我认为,这种业务量的增加,在3-5年之内,没有特殊情况的前提下,会持续。因为,这种业务量,是挤压竞争对手的空间获取的,而不是新产品获取的。那么,未来,能否继续挤压竞争对手的空间,就是这些业务量的增加的关键点。而不取决于行业的天花板。利润我们稍后来研究。关键是这个应收款。

假设应收款不是公司主观意识上的做报表炒股价,而是生意模式的特性,那么,这种应收款能否收回,就得看公司催收的力度与欠款方的付款意愿与实力了。应收账款高度分散,侧面反映欠款方的付款意愿与实力还是没有大问题。而公司每次重大风险提示以及成立的相关部门,可以解读成为催收力度较大。具体收回情况如何,我们还要继续看几年的财报。另,从2013年财报显示,公司管理层是比较激进的。完全属于跑马圈地的这个阶段。不断的融资,不断的投资,加大产能。

未来的风险也就在于退出成本会很高。如果发展不如理想状态,一旦下行,这些资产就会成为包袱,就会有很大风险。但是,如果未来发展一路向上,这些前期做的铺垫,就会爆发出很大的力量。竞争对手望尘莫及。要知道,这是3-4年前的动作,经过这几年的累积,发酵,竞争对手想重置,甚至超越,除了钱,还有时间啊。所以,未来3-5年的产能以及业务量,在不出现大问题的前提下,是有保障。

2014年年报,应收账款近17亿,其中,1年以内13亿左右,1-2年为2.3亿左右,加起来占比92%左右。

2015年年报,应收账款近23亿,其中,1年以内18亿左右,1-2年3.4亿左右。这两个加起来,占比93%左右。

我们将2013,2014,2015这三年财报的应收款加起来看一下。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应收款 13亿左右 17亿左右 23亿左右

1年以内 11亿左右 13亿左右 18亿左右

1-2年 1.5亿左右 2.4亿左右 3.4亿左右

2-3年 5300万左右 7700万左右 8400万左右

3-4年 2100万左右 2900万左右 4300左右

4-5年 1500万左右 1600万左右 2200万左右

5年以上 550万左右 1400万左右 2500万左右

5年以上应收款每年平均65%以上的增速。这可是很吓人的速度了。4-5年的,14%左右增速。3-4年的27%左右增速,2-3年的,17%左右增速,1-2年的,31%左右增速,1年以内的,21%左右增速。

把超过三年的应收款算总数,那么,年增速达到近30%啊。看起来,很是吓人啊!按照这个增速,坏账会要爆炸啊~

2015年,实际核销应收账款171万左右。2014年核销105万左右。2013年无核销显示。看起来,实际情况又没有那么糟糕。应收账款上天了,但是,落到实际的核销,却又很少。有两种可能性。第一,乐观点,这些应收账款基本都收回来了,第二,未来一次性洗个大澡。几年累积的坏账,在某一年一次性核销。那么,关于这个坏账的问题,的的确确会要给东方雨虹扣分。

但是,我个人的浅见,却没有那么的害怕这个坏账。原因如下,多年下来的财报显示,尤其是招股说明书显示“发行人制定的坏账政策符合谨慎性原则。报告期内,发行人实际核销的应收账款金额很小,远低于已经计提的坏账准备,发行人根据已制定的财务会计政策足额地提取了坏账准备。”

然后,每年都是应收款很高。”8,9年下来了,应收款还在持续增加,反过来想,如果应收款收不回来,怎么看也撑不到8,9年啊,何况,真正到核销这一步,又没有多少。关键是,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通过坏账进行利益输送?说不过去的。而且,有N多方法输送,何苦选这种呢?好了,关键点来了。如果这一切,都是生意的特性,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我个人认为,这是好事。为什么呢?因为,东方雨虹这种公司,摆明了是挤压竞争对手的空间,是红海里面杀出血路,而不是靠在蓝海里面驰骋。至少目前不是,未来两三年也看不到多大蓝海。那么,倘若是红海中拼杀,这种大规模压资金的生意模式注定了会挤压掉许多资金实力堪忧的竞争者。想想啊,东方雨虹可以拿出几十亿应收,还账上有钱,还可以资本市场融资,还可以囤积原料,产品,可是,竞争对手没有这个资金实力,那么,产能与接单能力上,就难以企及。这一点,做过实业的,尤其是传统实业的,就会有体会。

有时候,价格的竞争和结款周期的竞争是不同层面的。比如,你的价格便宜,但是,需要半年内全部结款完毕。我的价格比你贵,但是,我可以让你2年内结款完毕。这时候,不一定都会选价格低廉的。如果,与此同时,还兼具质量,服务,那么,竞争者将更加难以企及了。

我倒是认为,这种生意模式体现出来的应付账款高企,反倒能够成为这个行业里面龙头的竞争优势之一。从而挤压其他竞争对手。如果他们愿意的话,还能做得更加剧烈。比如,降价加延长结账周期等等。那就是杀手级的,但愿不要这样,有钱一起赚啊……

(关于这一点,我曾经向@恭自厚  老师请教过。他一语说出了关键,就是,东方雨虹这种模式还是没有“那么好”,依旧是需要压占大量资金。如果产品,模式真的好到没有话说,那么,占款就不会这么大。对于这一点,我是同意的。所以,要结合估值。需要在估值上有折扣才可以。)

这里的关键在于应收账款能否收得回,东方雨虹通过近十年的报表显示,收不回来的是少数,收得回来的是多数。所以,我个人认为,一拿到报表,看到惊天的应收账款就瞠目结舌,从而放弃深入研究东方雨虹,是一件吃亏的事情。虽然,不一定按照目前的价格买入,但是,至少,对于我来说,东方雨虹没有达到应收账款高企就放弃研究的程度。很多时候,会计书上面会对应收账款的占比过大提出反对意见,也有很多的人会接受这个意见。但是,我认为,可能还需要再往里面走一步。再稍稍搞清楚一点。再持续观察观察。至少,目前我分析下来,我认为,东方雨虹的应收账款没有到糟糕的程度。会在短期内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但是,在长期看下来,反倒是利好,是一件能够挤压竞争对手空间的好武器。尤其是在防水材料领域这个红海里面。

我们再来看看东方雨虹的股权结构,很有趣。

李卫国持股2.6亿股,占比29.48%,其中1.95亿股限售,有超过6000万股被质押。

许利民持股超过5300万股,占比6.05%,其中超过4000万股限售,已质押2800万股。向锦明持股超过1100万股,占比1.31%,其中超过870万股限售。无质押。李兴国持股超过920万股,占比1.04%,质押了210万股。李卫国与李兴国是兄弟关系,属于一致行动人。

按照2016年三季报显示,货币资金猛增,达到12亿以上,原因是公司收到第二期股权激励融资款。

让我们看到股权激励的第一期情况。2012年10月10日草案,最后定案到了2013年中下旬了,公司计划1701.4万股限制性股票用来做股权激励。占34352万股的5.24%,首次授予1730.2万股,授予311人,价格为6.83元每股。(首次授予1631.6万股)分成几年摊销,总金额为1.28亿左右,2013年摊销3000万元左右,2014年摊销7000万元左右,2015年摊销2000万元左右,2016年摊销547万元左右,2017年摊销206万元左右。摊销成本在经常性损益中列支,会相应减少公司的当期利润。即2013年,2014年,2015年将摊销较多金额。2016年年报,2017年年报就基本没有多少了,受此影响也就很小了。而一期激励计划中剩下的69.8万股,也在2014年中下旬授予上市。影响较小。

而基本上,每年都会有一些没有达到业绩考核标准的股票被回购注销掉。最终每年的摊销金额会有所调整,但金额较小,尤其对2016,2017的利润影响不大。

目前看来,东方雨虹第一期股权激励计划,实施比较顺利。有解锁上市了,也有未达目标最后被回购注销的。

然后,来到了第二期股权激励计划了。这也是目前讨论最多的地方之一。2016年06月30日提出的草案。股票来源是公司从二级市场直接回购本公司股票,然后向激励对象定向发行新股。草案拟授予超过6500万股限制性股票,占总股本8.3亿股左右的7.83%,其中,首次授予90%,预留10%,草案定的对象是1112人,首次授予的价格为8.24元每股,对应当天的股价为17.23元每股。不到五折的价格,公司还是给足了空间的。

后来,经过几次修改,2016年08月25日,调整为,激励对象为1230人,有33人放弃了。首次授予6349.6万股,预留85.9万股,当天定为第二期限制性股票首次授予部分的授予日。其后,又有33名激励对象离职或者资金不足放弃共计37万股。

那么,这批股票的成本为3.9亿左右,分成五年摊销,2016年摊销8696万元左右。2017年摊销2亿元左右,2018年摊销7230万左右,2019年摊销2331万左右,2020年摊销400多万。这里可以看到,2017年的摊销巨多,占了一半以上。很可能是公司预判2017年的收成会比较好。因为2016年三季度了,很多单子,工程定金啥的,都收到手了,那么,对2017年的收成有了基本而直观的感受。把摊销的大头放到2017年,会比较稳妥一些。

按照2016年的三季报,明确提出业绩大幅增长。2015年的净利润为7.29亿左右,2016年将会达到10-11亿左右。给出的原因是业务拓展顺利,市场需求旺盛。也就是开源非常明显。但是,节流这一块,没有明确提出来。

2012年,300多人接受股权激励计划,花了一个多亿,四年下来,成绩看得到。2016年,1000多人,也就是三倍多第一期股权激励计划的员工享受红利,金额3.9亿左右,是原来的3倍多。

在我的浅见看来,这其实,是代表这个公司对员工有分享精神。同时,也代表这个行业竞争激烈。必须靠大规模的股权激励来留住人。因为,你想,如果没有股权,光是薪水奖金等,那么,会有无数小公司用自己的股份来挖人,动辄可以给到公司的5%,10%的干股都说不定,只要从东方雨虹里面能挖来业务人才,生产人才或者其他高等级人才。这也证明,这个市场是真实的,丰满的,充满了机会空间的。未来几年,还可以走相当一段好日子。如果市场不好,意味着竞争对手必定不那么多,不那么激烈,上市公司也没有必要用大规模的股权激励来留住人才,要知道,一次股权激励就是1000多人,刚刚第一期股权激励没多久,就开始第二期了,按照东方雨虹的2015年财报,员工总数为4188人,也就是不到4人中,就有一人接受第二期股权激励计划,这个比例是较高的,跟星巴克的股权分享计划有些相似啊,雨露均沾,受众广博。

另,2017-2020的解锁条件为,以2015年的1.25倍为基数,每年业绩增速不低于25%,这样的话,到解锁时候,业绩要翻翻以上了。这其实也代表,这个行业,并不是高科技行业,否则,又有什么必要这么多人分享红利呢?留住骨干不就可以了吗?这其实意味着,这个行业,是充分竞争,需要狼性的,团结的公司文化的行业。那么,这样的行业,一旦有公司凭借这样的方式脱颖而出,是很厉害的,轻易撼动不了

人员,有上市公司的股票绑住,而且,按照这个态势,以后还可能会有第三期,第四期股权激励计划推出。市场,是需求旺盛,实实在在的。而东方雨虹本身的占有率,又很低,还是个位数。有些像华为当年的时候。员工持股,分红很高,工作很拼,待遇很好。市场占有率从低到高,利润一路上扬。从始至终都是拼刺刀。但是,又不是毫无门槛毫无区别的竞争。可以预见的将来,这个市场的需求,无论怎么下降,比如,房地产投资减少啦,基建减少啦,都不会对单个公司的需求造成根本性影响。为什么?占有率相对整体的市场,太低太低了。各有各的山头,各有各的关系。市场需求减少一半,东方雨虹的占有率还没有20%,这种情况会发生么?3-5年市场需求减少一半?我认为是小概率事件。这种防水材料,基建材料,百多年没有什么颠覆性,是基础的,基本的需求。未来好不好,不取决于市场需求,而是取决于企业本身。这和钢铁,煤炭什么的,还有些不一样。还有,注意,东方雨虹除了用股权激励,还弄了一套合伙人制度,专门针对工程渠道代理商的,设了一个公司与199名工程渠道代理商共同经营,用以调动积极性。

好,假设未来需求没有大的变化。团队也靠股权激励稳住了。那么,还有哪些问题?

1, 产能。没有产能,再大的需求也无法转化成利润,那是空中楼阁。

2, 差异化,并且要体现在毛利率与净利率上面。需求有了,产能满足需求了,但是,陷入低价,同质化,又有何用?最终不赚钱,那就是我们常说的,好看不好赚。热火朝天,最后一算账,没利润,白忙了。

3, 能不能把钱收回来?应收应收,最后容易变成阴收,到阴间才能收得到~这个是个大雷,稍微不注意,爆炸几个,对利润影响巨大无比!

4, 未来怎么发展?如何巩固?甚至加大拓展?(产品,市场等等)

首先,我们来看到产能这个问题,在近两年的年报中,业务拓展顺利一直是东方雨虹的主旋律,那么,产能的提升,也是该公司不断提到的。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

公司在华北,华东,东北,华中,华南,西北,西南等地建立了生产基地。2015年下半年以来公告拟建生产基地新区域达到9个。公司花了1.8亿左右,获取DAW ASIA90%的股权。正式进入建筑装饰涂料领域。产能的布局是,主业的防水在扩充,然后,继续把产品链条扩大到建筑领域其他行业,且偏向消费领域。即毛利高,回款没有防水这么久。未来做得如何,还不敢讲。稍后我再详细研究一下各基地情况。

我们来详细看看产能这部分,尤其是生产基地这部分。这意味着现在和未来的产能。市场有需求,钱,也多数收得回。至少前面近十年是多数收得回的。那么,产能越大,意味着营收越高,总利润越高了。

基地情况如下:唐山生产基地,德州非织造布生产基地,昆明生产基地,徐州生产基地,惠州生产基地。咸阳生产基地,天鼎丰材料基地,徐州卧牛山基地。岳阳生产基地。北京大本营。

按照年报显示,并做调整以及汇总:

1, 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年产1000万平方米防水卷材以及4万吨防水涂料。

2, 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年产1000万平方米改性沥青卷材以及年产2万吨防水涂料项目。

3,公司拟将昆明”一条年产 1,000 万平方米防水卷材生产线”实施地点改为徐州市卧牛山。

4,2014,年,公司在芜湖市三山经济开发区准备建立生产研发基地。总规模超过15亿。

5,2015年初,在北京亦庄经开区准备建立研发总部基地。大约6亿左右。

6,2015年上旬,公司准备在四川泸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防水,保温,相关建筑材料的生产和研发基地。大约10亿左右。

7,2015年中下旬,公司准备在浙江杭州建德市高新区建设新型建筑防水,防腐,保温材料生产研发项目。大约9亿左右。

8,岳阳年产1000万平方米防水卷材。

9,徐州年产1000万平方米防水卷材。

10,唐山年产4000万平方米防水卷材,以及,4万吨防水涂料。

11,咸阳年产2000万平方米防水卷材,以及,4万吨防水涂料。

12,徐州年产9万吨防水涂料。

13,德州年产1万吨非织造布。

14,锦州年产2000万平方米防水卷材

……或许还有,但是找不到了。因为,对于这一点,我的目的,是要一个感性,宏观的认识,有助于我理解东方雨虹的全国布局,所以,做得并不细。杰尽所能先生这一块有很详尽的数据,各位要好好参考。

可以看到,公司主要的基地以及备建基地,分布在:

1, 辽宁锦州(距离北京400多公里,涵盖北京和东北大部分主要城市。)

2, 惠州大亚湾(距离深圳很近,涵盖了广东,福建这一块。)

3, 昆明(祖国的西南板块覆盖了。广西啦,贵州啦,等等。)

4, 安徽芜湖(覆盖了江西,安徽,浙江,苏州等地,又是一大片。)

5, 北京总部就不多说了。

6, 四川泸州(涵盖了中西部地区。)

7, 浙江杭州建德市(又是东部的,还是富庶地区的。)

8, 湖南岳阳(整个湖南湖北等地。)

基本上,整个把东方雨虹的基地对照中国地图看完。发现,除了西藏,新疆,青海,内蒙古,东北角等比较边远的地方,其他的,都在500公里覆盖区域。这一点,我是毛估估看的,因为,很多基地是刚刚开始建设,产能还不能发挥出来。但是,按照覆盖面来看。这是相当大的一个覆盖面。

这里面的重置成本很高。如果竞争对手想要全盘复制这个全国性的布局,我看,除了钱,还有大量的时间。这意味着,站在全国范围的覆盖率来看,东方雨虹的对手很少。那么,主要的竞争,会是在每个区域的当地品牌。我认为,关于生产,研发基地,得要后续跟进,看看最终的实施情况,比如,释放了多少产能,提高了多少周边地区的占有率等等。目前还看不出来。

其实,这一点,我们要按照常理来思考,如果是面对当地的竞争者,东方雨虹恐怕并不一定能在产品价格上面占得优势,而且,按照以往来看,东方雨虹也不是走低价这个路子。更多的可能性,是要走高价高品质的路子。那么,未来,房地产,基建工程,终端客户需求,是否能接受高价高品质的防水产品。我个人认为是一定的。但是,时间不好说。东部城市可能快一些,因为普遍比较富裕,房价也高,老百姓也比较有钱。接受高端货比较没有那么大障碍。但是,西部城市,倒是不好说了。可是,从长久一点的时间来看,终归是要走上这条路子的。至于国家的整顿行业的政策,我想,就当是多出来的比较好。因为,国家整顿这个行业,也比较不可能一次性用过激的政策来规范,还是会有一个过程。

以上,是关于产能,我的一些浅见。那么,作为一家走高品质,高价格的防水产品企业。公司的技术,研发情况又是如何呢?

2015年年报显示,申报专利147项,新获授权专利88项,其中发明专利33项、实用新型专利53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2015年投入超过2.5亿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近5%左右。注意看增加数量。2014年,研发人员182名,占比5%左右,2015年到了257名,占比超过6%,研发费用也从2.2亿左右到了2.5亿左右。研发投入统统没有做资本化。

关于这一点,我想,东方雨虹是领先竞争对手很多的。因为,2.5亿以上的研发费用,比很多公司的全年利润都要高,而且,还没有做资本化。这些研发的结果,是累加的,越到后面,越和对手拉开差距。不过,有意思的是,年报提示风险时,就有一条——技术泄密的风险。这实质上也说明了,这个行业目前的不正规竞争。一片乱局。多数是有泄密的情况出现的,而且,违法成本肯定很低。对手一定过来挖人,挖技术之类的。

基本上,上述情况,是我对东方雨虹这家企业,以及,所处的行业,粗浅的认识。整体看下来,这是一家跑马圈地中的成长企业。由于其高速发展,导致一系列的显而易见的问题。可是,当仔细研究的时候,又发现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并非那么不堪。

我个人很中意这家公司,我想,我可能会有10%-20%的仓位留给这家公司。目前,静态市盈率,东方雨虹是25倍多一点,而动态市盈率是接近19倍。市净率是3.7左右。(2016年12月29日,收盘价21.04元)我查询了一下历史的市盈率,市净率。目前这个动态市盈率在最低的10%范围内。而市净率也在最低10%的范围内。(2016年三季报)PEG也是一个很令人印象深刻的数字。历史上,抛开刚刚上市时,市净率仅仅在2014年年底左右,以及股灾后的2016年1月,5月左右,低于此时。动态市盈率也差不多这几个时间点。毛估估看下来,目前不算贵了。我也建仓了很小一部分。未来,我想,我会陆陆续续建仓。顺便说一句,东方雨虹国内的竞争对手,暂时看起来,还没有那么大的冲击力,而国外,可是有好几个强而有力的竞争对手的,这个不容小觑,关于竞争对手的分析,容我以后再写,很有趣的,比如,科顺化工这家企业,新三板上市的公司,也是做防水的,主要客户是恒大,我就发现,他的财报中,竟然还投资了恒大淘宝足球,哈哈,看来,这个行业的竞争,还真是不小哟~很有趣~

有一种说法,是房地产增速下滑,将来会导致东方雨虹的业务受到影响。我这里提出一点我的浅见。

我个人认为,未来,倘若房地产增速下滑,非但不会导致东方雨虹营收下滑,反而很有可能使其业务增加。原因如下:

首先,看房地产的增速不能看额度的增速,因为,这与东方雨虹没有直接的关系。为什么呢?出售的价格上升,但是出售的面积没变,对于东方雨虹来说,没有意义。因为,不会因为房价上涨,就多做防水吧。同样,价格下跌,也没有太多的影响。难道,一家房企因为房价卖便宜了,就不做防水或者用差的防水供应商么?我想,这个指标,应该看开工面积。

其实,我找到的数据,显示如下:

我国房地产开发新开工面积为:2008年-2011年,都是增加的,从97573万平方米到190082万平方米。2012年跌了,来到177333万平方米,2013年又涨了,来到201207万平方米,接着,一路下跌,2014年为179592万平方米,2015年为154453万平方米。2016年又是上升的。

我们看到财报,可以反映出东方雨虹历年的营收都是上涨的,只是快慢有区别。而且,和开工面积是弱相关。这代表,全国房地产的增速在不发生惊天动地的大变化的前提下,是不会对东方雨虹的营收有剧烈影响。

这里我的思考是,这家公司的地位并不像格力这样的几乎行业垄断型。全国房子卖得少,那么,相应的,空调就使用得少,反应到格力,由于其市占率很高,就会有较大影响。但是,东方雨虹市占率很低,开工面积减少,并不会有明显的影响。这里,许多报道的直接思维是——东方雨虹的营收大头都是房地产,所以,房地产下滑,就会下滑,首先,这里忽略了房地产的增速不代表开工面积的增速。其次,房地产下滑,不代表东方雨虹会跟着下滑。(前提是没有崩盘式下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之。有点像什么呢,比如说,全国经济很差,但是,你街边的连锁饭店,饮料店,不会受什么影响。虽然经济下滑,消费者钱少了,但是,月收入从1万掉到8000,也不影响吃一顿100块的饭,喝一杯10块的饮料,对吗?就是这个逻辑。

然而,我为什么会认为,反而会有可能使其营收上涨呢?在于,房地产下滑,一定会促使房地产的集中度上升,行业好的时候,阿猫阿狗都可以赚钱,行业不好的时候,只有那些大的开发商才能逆势发展,很可能收购,并购很多小开发商,那么,房地产集中度上升,显然,东方雨虹的优势就会更加明显。大的开发商会更加注重房屋的质量,从而促使其使用目前市面上较好的防水供应商。这很可能使东方雨虹的市占率与营收提升。

这个逻辑,其实是常识,稍微思考,分辨,就可以看明白。但是,猛地一看,很容易被绕进去——是啊,东方雨虹营收大头是房地产配套,那么,房地产业下滑,还不影响?很容易在第一层思考的时候,就绕进去了,其实,再深入一点点,就会发现,很可能是相反的结果。

其实,由于笔者水平尚浅,未免有诸多错漏之处,而且,市场情况错综复杂,笔者难以看得清,更不要说看得透了。所以,谨此此文分享给各位关注东方雨虹的投资者,以期思维上的碰撞。我个人认为,定量和定性都很重要。但是,我自己的投资方式是,定性占的权重稍微大一点。定量为定性服务。所以,我自己对行业与商业模式的研究会花多一些时间。定量的时候,还是求助别人比较多。不过,后来这样的情况比较少。因为,优秀的公司,多数在定量方面是比较清晰的,如果特别绕来绕去,看不懂的地方很多。那么,我就会暂缓,再看看。

最后,谨以此文向各位朋友们,前辈们学习,讨教。再次谢谢,感恩,感恩~

$东方雨虹(SZ002271)$ 

精彩讨论

熊市里的一只熊2017-06-10 00:02

谦兄您好,关注您的文章很久了,您的投资理念我深以为然,特别是您在简介中的留言:永远不要亏损。投资,是一辈子要做的事情,一下子赚那么多,干什么用?又不准备退出。让我受益匪浅。

晚上看了您的《关于东方雨虹的一些思考》,分析的非常深入,与水晶苍蝇拍李杰老师的分析相比更倾向于定量,特别是文章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对雨虹的应收款做了详细的分析。

我想谈谈我对东方雨虹的一些看法,由于我本人是做工程的,具体说是做地铁工程建设的,所以对防水材料有一些直观的认识。

首先,我们看年报和一些券商报告会感觉东方雨虹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在技术上相比于其竞争对手都有很大优势的。但从我所直接接触的地铁行业来看(SZ地铁每年投资额超200个亿,到2025年要建设32条线路,而防水虽说只是整个地铁工程的一个小工序,占比不大,但目前却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从规模上说还是能说明一定问题的),防水的竞争还是很激烈的,除了东方雨虹,卓宝、科顺、赛特、金雨伞、蓝盾都占有一定比例,而且说实话,产品基本没有什么差异化,反而价格的优势成了很重要的优势(谁的价格较低)。从口碑上说,雨虹也不是最好的,反倒是一些小一点的品牌因为要急于打造口碑服务倒好一些。

其次,从商业模式来看,它属于大客户大订单类型,按行话来说它是乙方,处在行业的低端。正如您分析的那样,做防水工程的,一般是先收定金,施工到一定阶段收一次钱,最后完工验收收大部分钱,还有一些尾款过一个约定额之后再收取。因此,全款全部收到需要若干月甚至几年时间,这还是按正常合同履约,如果因为资金不到位或是业主有意拖欠,可能得时间会更长。所以他才常年有大额的应收款,而预收款却很少。

再次,从生意特性来看,他每年都有相当大的资本支出,而且从2013年到2016年连续4年的资本支出超过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也就是说自由现金流为负,2013年是-1.02亿,2014年是-1.84亿,2015年是-2.07亿,2016年是-1.18亿,也就是说公司4年前到现在只输血不造血,公司每年的分红都只能依靠银行借款或定向增发的钱了(公司未发行债券)。这并非是东方雨虹一家固有的,而是整个行业商业模式和生意特性决定的。这就是一个不赚钱的行业。

还有您在文章中没有分析东方雨虹的负债情况,东方雨虹近三年的负债率分别为33.03%、33.13%、43.70,17年1季度的负债率为41.63%,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但其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并不低,这主要是由于其大量的应收款造成的。再看其债务结构,流动负债占比超过90%,流动负债中的短期银行借款占比又超过25%,2014年是5.6亿,2015年是6.23亿,2016年是10.63亿,2017年1季度就达到了11.55亿。因为短期借款在1年内必须偿还,而公司内生的现金流又为负,也只能靠定向增发所产生的货币资金来还了(您在文章中也提到由于公司收到第二期股权激励融资款,货币资金猛增至12亿以上),但这并非长久之计,如果内生现金流问题不解决,它往后会很吃力。

最后,这个行业应该算是周期性的行业(上游受石油价格影响,下游受房地产市场影响),最起码也应该算半周期。这几年东方雨虹一直在大肆扩张,全国范围的建设基地。一旦宏观经济恶化,房地产市场下行,市场需求萎缩,而东方雨虹手中又无银两,到时候情况可能不容乐观。

您在文章最后提到,我国房地产开发新开工面积从2008年至2016年都是增加的。我想这并不代表今后几年也是这样。国家的政策真的不太好说,头2年国家还出台各种政策来去房地产库存,从2016年开始就开始严厉打压房价,连三线城市都开始限购了,而且限购的政策一波比一波严,甚至还有城市开始限售了。

对于东方雨虹,您也说未来的风险也就在于退出成本会很高(因为大额的应收款和资本支出)。如果发展不如理想状态,一旦下行,这些资产就会成为包袱,就会有很大风险。但是,如果未来发展一路向上,这些前期做的铺垫,就会爆发出很大的力量。但作为投资者,对于未来我宁愿悲观一点,毕竟我希望和您一样做一个保守的投资人。

对于东方雨虹如果要投,我觉得:1、价格上要有足够的安全边际,现在肯定已经是贵了,特别是市净率;2、要控制好仓位,不易过重;3、不易长期持有。对于后两点,我觉得可以观察,如果东方雨虹能够在今后减少资本支出(毕竟现在的产能已经足够用了,要避免产能过剩),增加企业的造血功能(虽然经营性现金流/净利润<1,但只要能留得住也还可以),是可以做长远打算的,毕竟他的行业地位和品牌效应在那里。

以上观点很不成熟,请您雅正。

知常容2017-06-08 23:53

我的疑问是,一个没有技术壁垒,生产技术简单的产品,怎么会有那么高毛利率

卡牌游侠2017-06-08 22:10

李卫国持股2.6亿股,占比29.48%,其中1.95亿股限售,有超过6000万股被质押。质押股是 到哪里查数据?还是看年报里提的

全部讨论

谦兄您好,关注您的文章很久了,您的投资理念我深以为然,特别是您在简介中的留言:永远不要亏损。投资,是一辈子要做的事情,一下子赚那么多,干什么用?又不准备退出。让我受益匪浅。

晚上看了您的《关于东方雨虹的一些思考》,分析的非常深入,与水晶苍蝇拍李杰老师的分析相比更倾向于定量,特别是文章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对雨虹的应收款做了详细的分析。

我想谈谈我对东方雨虹的一些看法,由于我本人是做工程的,具体说是做地铁工程建设的,所以对防水材料有一些直观的认识。

首先,我们看年报和一些券商报告会感觉东方雨虹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在技术上相比于其竞争对手都有很大优势的。但从我所直接接触的地铁行业来看(SZ地铁每年投资额超200个亿,到2025年要建设32条线路,而防水虽说只是整个地铁工程的一个小工序,占比不大,但目前却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从规模上说还是能说明一定问题的),防水的竞争还是很激烈的,除了东方雨虹,卓宝、科顺、赛特、金雨伞、蓝盾都占有一定比例,而且说实话,产品基本没有什么差异化,反而价格的优势成了很重要的优势(谁的价格较低)。从口碑上说,雨虹也不是最好的,反倒是一些小一点的品牌因为要急于打造口碑服务倒好一些。

其次,从商业模式来看,它属于大客户大订单类型,按行话来说它是乙方,处在行业的低端。正如您分析的那样,做防水工程的,一般是先收定金,施工到一定阶段收一次钱,最后完工验收收大部分钱,还有一些尾款过一个约定额之后再收取。因此,全款全部收到需要若干月甚至几年时间,这还是按正常合同履约,如果因为资金不到位或是业主有意拖欠,可能得时间会更长。所以他才常年有大额的应收款,而预收款却很少。

再次,从生意特性来看,他每年都有相当大的资本支出,而且从2013年到2016年连续4年的资本支出超过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也就是说自由现金流为负,2013年是-1.02亿,2014年是-1.84亿,2015年是-2.07亿,2016年是-1.18亿,也就是说公司4年前到现在只输血不造血,公司每年的分红都只能依靠银行借款或定向增发的钱了(公司未发行债券)。这并非是东方雨虹一家固有的,而是整个行业商业模式和生意特性决定的。这就是一个不赚钱的行业。

还有您在文章中没有分析东方雨虹的负债情况,东方雨虹近三年的负债率分别为33.03%、33.13%、43.70,17年1季度的负债率为41.63%,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但其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并不低,这主要是由于其大量的应收款造成的。再看其债务结构,流动负债占比超过90%,流动负债中的短期银行借款占比又超过25%,2014年是5.6亿,2015年是6.23亿,2016年是10.63亿,2017年1季度就达到了11.55亿。因为短期借款在1年内必须偿还,而公司内生的现金流又为负,也只能靠定向增发所产生的货币资金来还了(您在文章中也提到由于公司收到第二期股权激励融资款,货币资金猛增至12亿以上),但这并非长久之计,如果内生现金流问题不解决,它往后会很吃力。

最后,这个行业应该算是周期性的行业(上游受石油价格影响,下游受房地产市场影响),最起码也应该算半周期。这几年东方雨虹一直在大肆扩张,全国范围的建设基地。一旦宏观经济恶化,房地产市场下行,市场需求萎缩,而东方雨虹手中又无银两,到时候情况可能不容乐观。

您在文章最后提到,我国房地产开发新开工面积从2008年至2016年都是增加的。我想这并不代表今后几年也是这样。国家的政策真的不太好说,头2年国家还出台各种政策来去房地产库存,从2016年开始就开始严厉打压房价,连三线城市都开始限购了,而且限购的政策一波比一波严,甚至还有城市开始限售了。

对于东方雨虹,您也说未来的风险也就在于退出成本会很高(因为大额的应收款和资本支出)。如果发展不如理想状态,一旦下行,这些资产就会成为包袱,就会有很大风险。但是,如果未来发展一路向上,这些前期做的铺垫,就会爆发出很大的力量。但作为投资者,对于未来我宁愿悲观一点,毕竟我希望和您一样做一个保守的投资人。

对于东方雨虹如果要投,我觉得:1、价格上要有足够的安全边际,现在肯定已经是贵了,特别是市净率;2、要控制好仓位,不易过重;3、不易长期持有。对于后两点,我觉得可以观察,如果东方雨虹能够在今后减少资本支出(毕竟现在的产能已经足够用了,要避免产能过剩),增加企业的造血功能(虽然经营性现金流/净利润<1,但只要能留得住也还可以),是可以做长远打算的,毕竟他的行业地位和品牌效应在那里。

以上观点很不成熟,请您雅正。

我的疑问是,一个没有技术壁垒,生产技术简单的产品,怎么会有那么高毛利率

2017-06-08 22:10

李卫国持股2.6亿股,占比29.48%,其中1.95亿股限售,有超过6000万股被质押。质押股是 到哪里查数据?还是看年报里提的

2020-04-28 20:54

我倒是认为,这种生意模式体现出来的应付账款高企,反倒能够成为这个行业里面龙头的竞争优势之一。从而挤压其他竞争对手。如果他们愿意的话,还能做得更加剧烈。比如,降价加延长结账周期等等。那就是杀手级的,但愿不要这样,有钱一起赚啊……
(关于这一点,我曾经向@恭自厚 老师请教过。他一语说出了关键,就是,东方雨虹这种模式还是没有“那么好”,依旧是需要压占大量资金。如果产品,模式真的好到没有话说,那么,占款就不会这么大。对于这一点,我是同意的。所以,要结合估值。需要在估值上有折扣才可以。)
如果市场不好,意味着竞争对手必定不那么多,不那么激烈,上市公司也没有必要用大规模的股权激励来留住人才,要知道,一次股权激励就是1000多人,刚刚第一期股权激励没多久,就开始第二期了,按照东方雨虹的2015年财报,员工总数为4188人,也就是不到4人中,就有一人接受第二期股权激励计划,这个比例是较高的,跟星巴克的股权分享计划有些相似啊,雨露均沾,受众广博 (这角度有意思)

2021-06-02 22:58

市场占有率还是太低了 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防水来说规模和人才 占比很重 雨虹三年后还是老大 市场占有率也大概率继续提升 而且防水市场也是缓慢增长的 那不就妥了么 安全边际不是可以靠利润增速涨起来的么

2021-06-02 22:23

谦大,说说您的重仓股北新吧

2021-06-01 07:19

学习中。。。

2021-06-01 00:57

学习[跪了]

2020-09-05 09:23

我个人很中意这家公司,我想,我可能会有10%-20%的仓位留给这家公司。目前,静态市盈率,东方雨虹是25倍多一点,而动态市盈率是接近19倍。市净率是3.7左右。(2016年12月29日,收盘价21.04元)我查询了一下历史的市盈率,市净率。目前这个动态市盈率在最低的10%范围内。而市净率也在最低10%的范围内。(2016年三季报)PEG也是一个很令人印象深刻的数字。
目前并不便宜,但不能放弃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