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19回复:139喜欢:59
几天前逛昆明世纪金源的盒马鲜生,发现里面牛奶、坚果、纸巾、麦片等大量产品都主推盒马自有品牌,沃尔玛京东麦德龙等零售商,也都在推自有品牌的各种食品饮料,或多或少也都能吃掉一部分市场份额。
去年读牛奶行业资料,有网友牛奶的护城河并没有那么深,查了下美国牛奶行业的情况,确实如此,渠道商自有牛奶品牌,照样可以有不小的份额,所以,伊利蒙牛的市场地位并非牢不可破。
我会买京东京造的盐焗腰果,也会买沃尔玛自有品牌惠宜的鸡蛋饼,还有麦德龙自有品牌麦甄选的零食……但多数人恐怕不会买渠道商自有品牌的烟酒可乐。
究竟是哪些因素决定消费者不会选择渠道商自有品牌的特定细分品类的食品饮料?这些往往意味着真正的品牌或规模效应壁垒?

精彩讨论

肖志刚02-13 22:33

我觉得区别在于,购买的那个体验,是自然赋予的还是企业赋予的。
比如鸡蛋、牛奶、纸巾、麦片、醋等东西,不管什么品牌,消费者预期购买的东西,体验虽有差别,但大体是直接来自于大自然。不会出现买个鸡蛋没蛋黄,买个牛奶有苦味。虽然人类有能力造成没蛋黄的鸡蛋,估计这时大家不会认为这是鸡蛋。
但可乐、酒这样的,购买到的体验,是由这个品牌赋予的,如果买到一种饮料没有气泡,虽然也是可口可乐公司出的,那也不是可乐,可乐就得是有气泡的,而且是带有甜味的气泡,无糖可乐我就很讨厌。消费者的预期的这种体验,不是直接来自大自然,而是人类对自然界物质进行了复杂加工,凝结了人类复杂劳动后的体验。这种人造体验,高度依赖于企业或品牌,壁垒可能就会高一些。

forcode02-15 07:53

你说的很多我认同。但瓶装水这个例子,表面看都是纯净水,似乎最没有差异化,但实际上水和水的差别大了去了,我喝一些酒店送的瓶装水,有时候喝出假农夫山泉的味道,有股说不出的塑料味还是啥怪味道,很微弱,但喝了让我不舒服,担心影响健康,水无色无味,但里面有什么成分,这个差别可以很大,注重健康的想法是普遍的,为什么人们不会买五毛钱一瓶的纯净水?为何瓶装水没有陷入价格战,打到只有5%毛利率的地步?因为涉及到“信任”问题,品牌是一种信任,人们愿意为这种信任支付溢价。所以,在瓶装水千团大战的年代里,那些走低毛利率路线的公司死光了,而走适当高毛利率高品质,但投入大量广告营销开支来建立品牌信任的农夫山泉,虽然卖得更贵,却反而成功了。
似乎,一个细分领域要想形成品牌壁垒,必须有足够的毛利率空间,潜在目标群体支付意愿在生命周期内总计的消费金额必须足够大,要么单次消费金额很大(比如奢侈品),要么消费次数必须足够多(比如快消品,食品饮料)。
像台灯这种品类,一个家庭一辈子也买不了几次,单价又低,单个客户在全生命周期内带来的毛利总额有限,生产商就没有利润空间去投放广告、建立品牌,就无法形成品牌壁垒。
渠道商自有品牌,本质上也是渠道商帮用户挑选把关,是用用户对自己的信任在替生产商背书,渠道能够抢走品牌商市场份额的领域,一方面可能差异化有限,使得供应方难有足够毛利空间用于营销开支反复洗脑以建立品牌壁垒,另一方面市场上存在大量供应商可供挑选,渠道本身是一个供应过滤器,这两个方面本质上是一回事,根源还是两点:差异化带来的支付溢价的意愿;需求足够高频或高价,给了品牌方营销洗脑的毛利空间。
在一个动态的商业世界里,渠道本身在优胜劣汰,像美国沃尔玛或Amazon在全社会零售总额中的占比,远高于20年前中国某家零售商的占比,沃尔玛自有品牌的影响力和抢走的市场份额就比中国零售巨头要大得多。
随着中国零售市场的优胜劣汰,京东超市、天猫超市、永辉、盒马等渠道商的体量越来越大,它们自有品牌就会抢走很多细分品类越来越大的份额,这对很多细分领域的品牌商,可能都会是一个利空。
旅游行业,则可能有去渠道化的相反趋势,酒店景区餐饮航空等上游供应商优胜劣汰后,越来越连锁化集团化,就越来越不依赖携程美团飞猪这些旅游中介,中介平台的博弈能力会逐步弱化……

forcode02-14 17:21

一个想法:可能插座台灯消费频率太低,单价也低,没必要花很多钱投广告,消费者被广告洗脑形成条件反射的机会小得多。
而牙膏牙刷洗发水这种,虽然单价低,但一生当中需要持续反复消费,累计消费总额也相当可观,只要通过洗脑形成了消费习惯,从单个客户上赚到的总利润相当可观,所以品牌商愿意投入巨额反复洗脑,最后消费者就条件反射、下意识地做出选择,不经过大脑思考。

chaijunwfz02-13 21:52

烟酒是送礼和地位,牌子很重要。自有品牌是消费,口碑和价格就相对重要。

forcode02-13 22:40

京东京造出的台灯、插座等,买的人好像也会很多。但京东出自有品牌的牙膏牙刷洗发水,我却不大会买。为何?我还得想想。

全部讨论

我觉得区别在于,购买的那个体验,是自然赋予的还是企业赋予的。
比如鸡蛋、牛奶、纸巾、麦片、醋等东西,不管什么品牌,消费者预期购买的东西,体验虽有差别,但大体是直接来自于大自然。不会出现买个鸡蛋没蛋黄,买个牛奶有苦味。虽然人类有能力造成没蛋黄的鸡蛋,估计这时大家不会认为这是鸡蛋。
但可乐、酒这样的,购买到的体验,是由这个品牌赋予的,如果买到一种饮料没有气泡,虽然也是可口可乐公司出的,那也不是可乐,可乐就得是有气泡的,而且是带有甜味的气泡,无糖可乐我就很讨厌。消费者的预期的这种体验,不是直接来自大自然,而是人类对自然界物质进行了复杂加工,凝结了人类复杂劳动后的体验。这种人造体验,高度依赖于企业或品牌,壁垒可能就会高一些。

我觉得本质上还是看一个消费品的品牌心智到底打造的有多强大。打造品牌心智这件事和创始人的价值观,和公司文化关系非常大,和品类关系可能不太大,顶尖的创始人甚至可以在几乎没有差异化的产品上创造出来优秀的品牌心智。一个典型的例子,水是最基本的几乎无差别的商品,但是农夫山泉可以做出溢价。品牌心智背后包含了一系列的要素,核心的比如创始人的初心,他要打造的产品,以及要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举个简单的例子,农夫山泉为什么后来居上超过了娃哈哈,一个简单的细节,十几年前,娃哈哈们还在请明星唱歌做广告的时候,农夫山泉就开始做大自然水源地的像纪录片一样精致的广告,这在品牌心智的塑造上对其他产品就属于降维打击。另外不同国家资源禀赋不同,所以同样的商品做出来品牌心智的难度是不一样的。再举个例子,运动品牌,耐克为什么品牌心智那么强,因为美国的职业体育产业非常强大,塑造出了大批量的具有全球知名度的职业巨星,耐克具有本土优势,早早的在大部分巨星还没成名前就提前签入麾下,到后边巨星成名和耐克绑定发展,这样耐克品牌在全球扩张也就具有了压倒性的先天优势。反观中国的运动品牌,因为职业体育产业极度落后,知名体育明星非常少,所以体育运动品牌的心智打造就非常难。李宁火起来靠的是国潮,安踏是靠收购。他们如果硬要做体育基因层面的品牌心智,先天就会被耐克降维打击。像牛奶行业,中国和西方不同点在于中国的优质奶源地非常稀缺,所以牛奶行业建立品牌心智相对于西方在底层逻辑上也有不同的地方。

烟酒是送礼和地位,牌子很重要。自有品牌是消费,口碑和价格就相对重要。

02-13 22:05

都是外包的产品,长久不了的,还是比较有牌子的靠谱。

02-13 22:06

乳制品也看奶源的,还有就是渠道和市场份额,小品牌基本很难生存。

02-13 21:52

奶粉不敢随便买渠道商的,但是纯牛奶我可以买

02-16 16:45

牛奶不清楚,但吃过自有品牌的开心果。确实比百草味一类的大众品牌差(同时吃尤其明显),以后不会买了。确实便宜15-20%。。。
牛奶口味应该不会差太多,确实有可能造成影响。

02-13 22:00

吃的东西还是知名品牌更放心一些吧,乳制品一直都是大品牌的天下

02-13 21:59

y

02-13 23:50

我们喝的不只是可乐,而是可口可乐;不只是白酒,而是五粮液、茅台;不只是烟,而是中华、九五,购买这些商品,付出的价格里面,很大一部分是品牌带来的精神享受,京东可乐、京东白酒、京东卷烟显然带不来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