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庸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339喜欢:198
这家公司我不是太了解,但我简单看了下其基本的资料和报表,大概梳理了一些要点。
分析任何企业必不可少的一步,就是要捋清楚,这家企业把赚到的钱都放进了哪里,再投资的方向是什么,它能否积累起未来的自由现金流。
就拿你说的桐昆股份这家企业去看,可以看到,该企业把赚到的、融到的、借到的钱大部分都投进了非流动资产,也即固定资产及资本支出
从2010年开始,累计募资近130多亿(融的),负债从2010年的30亿左右,到如今的300亿(借的),净利润共200亿左右(赚的),共440亿左右,除了对外分红的20个亿,剩余420亿,这些资金几乎都投进了其非流动资产,从30个亿增长到452亿,增幅在422亿左右,翻了14倍,流动资产增加170个亿左右。
毛估,资产增加580亿,负债增加270亿,权益增加310亿,注意,权益增加不代表企业内在价值增加,资产是赚钱的工具载体,如果赚不到钱,只能算低效资产。
这时,基本的再投资主线就有了脉络,企业融了130亿,赚了200亿,借了270亿,分了20亿,其他的都再投资进了非流动资产和流动资产,前者占七成比例,后者占三成。
问题来了,这么巨大的再投资,换来了什么呢,过去每年二三十亿的净利润,当然,今明两年由于市场行情好一些,利润会更高,同时这些利润会再次被投资进非流动资产及资本支出上面
如果继续肢解非流动资产,这452亿的非流动资产中,其中固定资产186亿,较2010年增加了162亿,长期股权投资162亿,增加了160多亿
由此,企业赚的钱都跑进了这两个盒子,那么就要分析这两个盒子产出的收益如何,能否积累更多的现金流。
这里可以看主营经营性现金流的趋势情况,因为前期的资本支出等都会转化为经营性,可以看到,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从10亿到30亿,这就是再投资的结果,另一头,经营性产生的净额会再次投进项目,投资性现金流几乎每年都几十亿的流出,也就是说,企业过去十多年一共投了五六百亿资金,但产生的经营性现金净额共只有200多亿,且这些钱并不是自由现金流,而是又再次投了进去,十年下来,投的本并没有收回来,且收益率也不高
由此,咱们可以感受一下这种生意模式,这是一家需要大量融资、借债,并把每年的大部分利润去不断投入新的项目的企业,它消耗了大量的现金,但收益却并不太理想,最终十年下来,还还难以回本,在50%的资产负债率下,过去十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仅在10%左右,总资产收益率只有在6%-7%,可以感受一下这个收益水平。这也意味着你手里有10万,你又借了10万,你拿这20万去做一个每年只能赚1.2万的项目,相比之下,那些有10万(资产)只需借2万就能赚2.4万的高端白酒生意不香吗?
理解了这点,也就明白为何利润从2015年的1个多亿到如今的60多亿,但股价几乎不涨的原因,当下市值是市场对未来获取现金流能力的反应,市场先生并不傻,起码从过去看,企业的再投资模式,并未给企业积累大量的自由现金流。
我们应该从一开始就看透一家企业的底层现金流模式,否则底层逻辑错了,你对利润预测的再准,也是颗粒无收。
而像万华化学在2018年之前,虽然也是每年都有几十亿的投资性流出,也有几百亿的负债,但它在再投入端的收益成效是非常明显的,在50%左右的资产负债率下,过去十年平均30%的净资产收益率,这相当于你有10万,又借了10万,用20万买了一固定资产,一年可以赚3万,每年还点利息,撇开利息,三年多就可收回投资。
结果是从2010年的4亿经营性净额到近两年的两百多亿,这种再投资对经营性加持是巨大的,产生的收益是非常明显的,光分红就四五十个亿,同样几百亿投资,一个是有去无回,持续消耗,一个是换回两百亿经营性现金流净额,每年几十亿分红,市场先生认这个,所以直接成十几倍大牛,由此,不怕你去投资,只怕你有去无回,投的是低效资产,一直在现金消耗。
所以,对于那些每年都在投资端进行大量现金消耗(资本开支)的企业,如果我们对其项目性质及回报不确定,那最好回避,别被纸面利润数字所忽悠。
理解了这点,也就能明白中石化为何每年几百亿利润往上累加,但就是十年不涨,很简单,每年几百上千亿的现金流都流进了资本支出和维持性支出,结果是股东权益增加了5000亿,但经营性现金流呢?几乎没变,这意味着每年巨大的现金消耗,换来的只是维持这种现金流,伟大的市场先生都默默的看在眼里,如果十年之前不懂这个底层逻辑,那注定要白拿十年。
以上仅是在财报层面对企业过去再投资的分析角度,不代表未来,主观看法,仅供参考。

热门回复

这个回答爆表了,已收藏,得多品味几遍。

伯庸老师分析的直击本质。一家企业的未来,关键的关键再于再投资的效率,如果再投资平均加权时间成本低于目前ROE,不如分红。 但大股东和小股东的利益诉求不同,这就要小股东一定要明白企业赚的钱是如何回报股东的,可以分红也可以再投资高ROE回报项目,但一旦投到一堆废铜烂铁的固定资产,就是在价值毁灭。

吴老师才是真正的授人以渔[牛],老师不必理会网络黑嘴,把他们都拉黑才能净化网络空间。

2021-11-11 07:14

关于桐昆股份,只是从财报的单一视角,针对该公司过去的一个资金层面再投资的收益做出的客观总结,只代表企业过去和财报角度,代表不了企业的未来,更代表不了立体的客观,更非看衰企业,因为企业发展是动态的,有些过去不代表未来,也是立体的,不同的生意模式、业务特征,包括不同的利润释放周期等,也同样会影响未来现金流的变化,财报只是一个关于资金进出的角度,只代表过去,关于未来,还要配合生意模式及利润释放周期特征等来综合判断。其业务我不是很了解,所以更没能力去论多空,只是就某个角度发表主观看法,二者并不矛盾。
希望大家停留在问题本身进行探讨,而非是对不同观点者的人身攻击上。

2021-11-09 13:58

我入市时间短,也看了很多经典书籍,认可价投,想做价投,有入市早的朋友和我说,前几年做价投选了康得新,雪球很多人看好这个公司,结果后来暴露财务造假,退市了,朋友再也不做价投了。然后我把这家公司退市前四年的财报、暴露前一年的公告都看了。财务指标确实优秀,都是造假的,现金流却是真实的,我发现的问题(1)经营活动现金流/净利润比例很低,甚至为负,货币资金120多亿,流动资金充裕,但是还连续3年融资超过150亿,上市公司主体投资支出金额却不大,按老总说是因为投资项目影响现金流,项目投产后会注入上市公司;(2)大股东股权质押比例高达95%。但是对比了隆基、恩捷这些重资产行业的公司,都会有高融资、高投资阶段,隆基19年开始经营现金流才能反哺投资需求,实现自我造血;恩捷20年还在靠融资扩产能。这些总资产成长股,干成了就是大牛股,干不成就陷入资金流困境、拖累主业、甚至破产。成长股风险确实大,必须了解经营活动和投资项目可行性,但散户难点就在评估投资的项目能否成功,而等到公司实现自我造血,可能已经成为公认的大白马了。

我看了一下评论,完全没有反面的意见?

吴老师是我非常尊重的一位老师。看问题很犀利,通常是直击本质,对这家公司给出的评语是生意模式差,ROE还低,不值得投。

当然我不想哗众取宠,但这家公司我跟踪的时间比较久,虽然很久不评论他了,但因为吴老师点评了,也补充几句个人的观点。


这家公司所处的行业属于强周期,但是否就完全不值得投资,我个人还是有不同意见。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价格是我们付出的,而价值才是我们得到的。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看价格和价值的匹配度。

有些东西非常棒,商业模式非常好,主要靠商誉产生价值,投入小,产出大,那么我想问的问题是这个生意的价格好不好?这么好的生意会不会在未来有更多的资本进来?这个生意未来还能增长吗?

我们在来看桐昆所处的行业是什么样的?模式差一眼就能分辨出来,这是明牌。

但也并非一无是处,首先是属于大宗商品,也是民生品,这使得他生产的产品拥有高周转和易变现的特点,他的存货容易变现。其次如果我们看资产负债表,他的产品应收账款很少,存货存在波动,但相对所占成本比例不高,那么就带来了第二个好处,这家公司货品从生产到销售所占资金比较少,这是很多重资产制造业所不具备的。所以我们观察经营性现金流表现,体现出这一特点。

回到价值评估,我们去评估首先要搞定的问题是这种生意到底是否可持续,产品是否会被颠覆,公司的竞争力能否保持相当长时间的持续领先。竞争格局是否能持续改善。在整个产业链的话语权在未来是增强还是减弱?这些定性分析完成后我们在来做定量,定性这一关都无法通过,定量也没啥意义了。

这个这样的生意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按照重置成本来进行价值评估。另外一种就是按照未来所能产生的平均利润辅以PE来进行估值,考虑到的生意模式,我认为给个10倍的PE差不多。

具体不展开,前面有过一些分享,观点基本没有变化。

即使计算出来低估,这还仍然不够,还需要看荣盛的浙石化什么时候开始分红,公司现金流与利润严重不匹配的一个核心原因就是浙石化还处在现金净流出的状态。截止到今年三季度,荣盛石化投资固定资产所消耗的现金超过经营性现金,共计134亿。也就是说公司可能还需要等待2年的时间才能拿到浙石化的分红。

那么这一块就可以开始定价了,实际我们看看桐昆的利润,投资收益已经超过了主营业务,现在市场暂时不买帐也是合理的。

说了很多,总结一下个人观点,一家公司投资价值并非只看商业模式,也需要看付出怎样的价格。个人判断桐昆未来的表现一定比现在要好。评估价值需要悲观的视角,即重置成本来判断;也需要乐观的视角,即资产在未来所能创造的利润和现金流。但这是有前提条件的,即还需要去对行业做定性分析,需要好的壁垒,竞争格局和持续稳定需求为将来保驾护航。我们可以根据公司的发展给予不同的安全边际。
$桐昆股份(SH601233)$ $荣盛石化(SZ002493)$

吴大师是我心中投资界真正的泰山北斗,No1的存在!

2021-11-13 14:01

看利润数字进行投资的都是新手,猫腻基本都藏在资产负债表中。
这家公司我之前也提到过,上海凤凰的利润虽然十年间利润翻了30倍,从几百万到一个亿,但翻看一眼财报,就可以看出问题很大。上海凤凰也是之前的金山开发和凤凰股份,2015年重组,2016年利润大增之后,市场炒过一波,有人在前几年40买入结果现在还亏损70%以上。
它过去十年赚了3个多亿利润,其中应收增加2个多亿,可以想象利润含金量,其次,融了十几个亿,却几乎从未分红,这部分利润钱都跑哪去了呢?难道企业通过利润再投资进更好的项目了吗?以至于必须全部用来再投资,而不分红以免资金浪费?
可以看到,它在过去十年间仅并购产生的商誉就7个多亿,包括重组,去年花4个多亿并购爱赛克,中间也融了十几个亿,也就是说,公司将赚到的钱及融借的钱,几乎都通过并购公司流了出去,并购流出的钱是过去十年总利润的一倍之多,而并购的这些资产,并未给公司带来多好的收益,净资产收益率也只有四五个点,去花大价钱去溢价并购,也并未换取相应的经济商誉,因为经济商誉通常会换来更好的销售、净利率、毛利率,而它并购之后,企业的净毛利率都变化不大,由此,有很大可能通过并购借机将资金流出体外,将企业利益输送出去。
第二种可能是,企业根本没有赚到真利润,“赚”到的是只是利润数字,由此通过并购将多年的“利润”打包出去,进行毁尸灭迹,从企业连续18年不分红也可做出这番推测。
从过去几年去看,企业通过并购来换取利润增长,有利润数字后,又继续并购流出,包括这一波的营收增长,也是合并的爱赛克、天津天任,并非是内生增长。智库也谈到过一点,根据历史规律,上市公司真正靠并购走牛的企业,是极其小概率,大部分企业通常很难购买到真正的优质资产,这是底层逻辑,也是保证我们不掉进陷阱的基础。
梳理以上,也即,若真赚到钱,那也通过并购流出,剩下一堆商誉空壳,或者真正为企业未来销售助力的经济商誉,这点根据收购的标的具体分析,若是假利润,通过并购毁尸灭迹,总之,你看到的利润,当下大部分变成了“商誉”或经济商誉,而财报显示,这些商誉好几年过去了,并未发威,如果未来没有商誉减值,那算是很不错的结果了。
点评:并购驱动营收增长,且有利益外流之嫌,内生成长力差,利润不透明且含金量不高,再投资大部分进入商誉。
以上仅是针对财报层面的分析,只代表过去。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允许你向市场借钱,允许你自由现金流为负,但投入的必须是高效资产,最好是历史业绩已证明为高净利润率的主业扩张

2021-11-11 07:45

认真读了吴老师的这篇文章,受益匪浅,但有些专业性的知识对普通投资者还是不易懂,您能否简化成几个指标数据,只要重点去看这几个指标就可大致知晓企业的真实状况,可以快速止步于一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不值得投资的企业[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