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蛋白质的市场选择和企业订单—伊利股份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52回复:264喜欢:139

本人开始连载新书内容,敬请关注本人账号

人类的生存需要持续摄取蛋白质,常见的动物来源有牛、羊、猪、鸡、鸭、鱼,但其实我想天天吃“神户牛肉、蓝鳍金枪鱼”,不过受成本约束(钱包太瘪),至今我还没吃过一口,我猜测绝大多数人跟我情况差不多,不得不选择性价比高的动物蛋白质,我们这些普通人加在一起,就决定了经济规律。

本文以世界各国动物蛋白质的种类取舍,我国猪、牛品种演变为例,讲述市场选择在动物品种(生产模具)演变中的关键作用,并以伊利股份蒙牛乳业周黑鸭为例,讲述企业订单农业在上游原材料品种改良的推动力,请大家一同感受市场选择与企业订单农业在深化分工中的巨大威力

一、动物蛋白质的市场选择

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可以相互替代,性价比最高的动物蛋白质是同样数量饲料转化成最多的蛋白质、热量。对牛羊猪而言,猪骨骼小,料肉比低,杂食,都意味着只算直接成本的话,猪肉最便宜。鸡鸭虽然料肉比更低,但脂肪含量(即热量)也低,毕竟吃肉是为了生存,性价比次之;捕鱼不如饲养稳定供应,且受地理位置约束大,在特定条件下才有优势。

按此逻辑,全世界都应该吃猪肉,可现实里有很多以牛肉、鸡肉为主的国家或地区。这是因为猪肉也有其缺点,相比牛奶、鸡鸭等,其可分割的最小单位是上百公斤的成猪,鲜肉保质期很短,而消费肉食的季节性波动很大,产出与消费之间的缺口需要依靠延长保质期的肉制品(腊肉、腊肠)来解决,但又不如乳制品(黄油、奶酪等)制作方便。

产销不均衡是猪肉普及的难题。因此,要充分发挥猪肉转化效率高的优点,需要两个地理特征,第一,人口密度大,为鲜肉及肉制品消费提供足够的市场规模,充分发挥肉制品削峰填谷的作用第二,大陆型国家,面临渔业低成本竞争较小,验证如下:

中国、美国是猪肉大国,符合条件;欧洲人口密度大,猪肉消耗量惊人,猪肉制品驰名世界,哈尔滨红肠也原产自东欧,德国、波兰是典型的大陆国家;英国作为岛国,鱼类食物丰富,见图一。

图一:欧洲知名食品

另外,我国各地的人口密集区也有自己特色的肉制品,以下三种特色腊肠分别代表咸、甜、辣三种口味:

图二:各地特色腊肠

二、猪种演变的市场选择(本段抄袭自@那她他

我国作为农业文明最发达的国家,人口众多,是世界上最早驯化和养殖猪的国家,在上千年的市场选择下,培育出了大量猪的良种。可自上世纪90年代,本土猪种在与洋猪的竞争中节节败退,农民猪圈里黑猪花猪,逐渐换成了白白胖胖的洋猪,见图三。

图三:猪种及影视剧的肤色变化

品种演变的答案是——饲料变多了

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之前,饲料不足,猪“活着”是首要目的,因而耐粗饲、生得多、抗病力强的土猪胜出;后来饲料充足,“增肥”变得更重要,因此食量大、长得快、出栏时间短的洋猪胜出。

饲料从少到多,改变了猪种的竞争准则,洋猪淘汰土猪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这不仅仅是单纯的原材料价格下降导致需求量上升,这本质上是猪肉“生产模具”的巨大变革,效率大幅提升。

三、奶牛演变—市场选择和伊利、蒙牛的订单农业

自古以来,除了以放牧为生的少数民族地区外,我国大多数地区很少消费牛奶及其制品,我国没有本土的乳牛品种,本土的黄牛、水牛,主要为役肉兼用。

(一)本土牛种及引进品种简介

图四:内蒙古本土牛种及引进品种

蒙古牛乳肉兼用型,内蒙古本土黄牛品种,耐粗饲、耐寒、抗病力强,能适应恶劣环境条件,成年牛体重250-500千克,年平均产奶量500~700千克,是过去牧区乳、肉的主要来源。

荷斯坦奶牛多为乳用型,原产于荷兰,是世界上产奶量最高、饲养数量最多的奶牛品种,1999年荷兰全国平均产奶量为8,016千克。

引进中国后,不断驯化和培育为中国黑白花奶牛,后改名为中国荷斯坦奶牛,优良种群年平均产奶量7,000千克以上。该牛生活的最适宜温度是0-24℃,超过30℃有热应激反应,产奶量明显下降

西门塔尔牛乳肉役兼用型,原产于瑞士,体格大,生长快,成年公牛体重1,000-1,300千克,其乳产量高,年均产奶量为4,000千克左右,产肉性能不低于肉用牛,役用性能较好。

(二)奶牛品种的市场选择

与猪种演变同理,在饲料增加的背景下,耐粗饲、耐寒、抗病力强的本土牛种被淘汰,为追求生产效率,逐步改良为中国荷斯坦奶牛、西门塔尔牛(含三河牛、科尔沁牛等其他乳肉兼用型)。

2000年前后,伊利、蒙牛推出利乐包装灭菌乳,彻底改变国内奶业格局,成为乳制品行业的里程碑(后文详述),以此将奶牛品种的演变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市场选择起主导作用,后一阶段企业订单农业起主导作用

1978年至1999年, 我国奶牛存栏总量快速增长,由48万头增长到424万头,奶牛品种在市场选择下出现了两个特征:

1、良种中国荷斯坦奶牛集中在大中城市郊区

牛奶鲜活易腐,不易保存,受保质期短、运费的约束,鲜奶市场覆盖范围很小,产销不均衡是行业难题。在利乐包装(即超高温灭菌乳)应用前,全国超过50%的原奶是用于生产奶粉,很少部分生产液态奶。

大中城市人口规模、密度大,企业用家庭订鲜奶及冰淇淋的方式供应庞大的市场,为周边奶牛场消化牛奶产销的波动,因此可以引进较高品质的荷斯坦奶牛品种。2000年,北京、上海周边的奶牛场平均单产(成年乳牛)已超过7,000千克,生产水平全国领先,目前伊利上游奶牛的平均单产约为8,000千克。

如此的产销均衡模式,结合牛奶保质期短、运费高的局限,只能每个城市匹配独立奶源,无法实现全国范围的攻城略地。

2、内蒙古牧区主要为兼用型奶牛

提到内蒙古,大家第一时间会想到大草原和遍地的牛羊,但其实当年内蒙古的荷斯坦奶牛比例较低,良种也很少,1999年全区奶牛平均单产数仅为0.46吨,远低于全国平均的1.69吨(见表一)。

内蒙古奶农居住分散,且交通不便,结合鲜奶产品局限,产销不均衡难题更为严重,荷斯坦奶牛的高产牛奶根本无处可卖。再结合奶价也有波动,乳企拒收、限收事件频发,乳、肉、役用途的使用价值剧烈波动,因此当地农户更偏爱乳、肉、役兼用型,多种用途,可以随时调整生产方式(即柔性生产),选择价值最高的实现方式。市场选择下,当年的内蒙古主要饲养兼用型奶牛,如西门塔尔、三河牛、科尔沁牛等。

(三)伊利、蒙牛的订单农业

利乐包装在乳制品行业应用前,牛奶市场覆盖范围很小,企业在品种演变中发挥的作用较小,利乐包装是乳制品行业的里程碑,将液态常温奶的保质期,从几天大幅提升至6个月

1、利乐包装下骤变的中国奶业

由表一、表二可知,2000年前后我国,尤其内蒙古奶牛单产急剧提升,增速远高于 全国水平,显然是品种快速更迭的结果,荷斯坦奶牛比例从1999年的不足40%,增长到10年后的接近80%

与此同时,伊利、蒙牛两家内蒙古乳企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崛起,称霸全国。

2、常温液态奶横扫全国

饲养奶牛所需的精饲料和优质牧草主要产自北方,运费约束下,南方奶牛饲料成本较高,同时南方气温高,也不适合高产的荷斯坦牛。因此,内蒙古周边地区有天然低廉的奶牛饲养成本优势

利乐包装的出现,实现了牛奶的长期保质和远距离运输,也由此解决了内蒙古牛奶产销不均衡的巨大困难,可以调运远销外地当地低廉的成本优势彻底爆发,物美价廉的内蒙古牛奶横扫全国,奠定了今天中国奶业的格局。

3、企业定制牛奶—订单解决奶农产销波动

利乐包装为常温奶解决了保质期难题,伊利、蒙牛顺势将内蒙古的牛奶成本优势推向全国,有了订单,当然要指挥奶农们生产足量、足质的牛奶。

伊利为奶农修路、建奶站,集中收奶,向奶农下达“越多越好”的牛奶采购订单,彻底解决牛奶产销难题。此时,柔性生产的兼用型奶牛,就远不如专门的乳用型荷斯坦奶牛伊利以良种补贴的方式,积极引导奶农更换“生产模具”即优质品种奶牛,并提供奶牛繁殖、饲养、防疫、饲料选择等多种服务。(此处可以联想美的T+3与格力的产销均衡

如此,伊利大幅提高了奶农的积极性和牛奶产能,奶农们换上了高产的荷斯坦奶牛,内蒙古周边地区的荷斯坦奶牛比例大幅上升,牛奶单产水平急速上升

综上,伊利、蒙牛迎合全国市场对乳制品的需求,向内蒙古周边地区奶农下达采购订单,通过营销与生产的良性循环,不断提升奶农的“生产模具”,以此逐步在上游原材料领域,构筑出无法模仿的成本护城河

4、三聚氰胺的分道扬镳

奶源建设是奶业生意的关键,企业竞争自然是要加大原料相关的资本投入,比如自建饲料厂提供给奶农、自建牛奶养殖基地、自建奶站、自建收奶及物流队伍等等,以上种种经营内容在财务报表中的表达均为原材料周转天数增加

作为后起之秀的蒙牛,为了火箭般的发展速度,有限的资源不得不投入在营销端,奶源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于是有了蒙牛空手套白狼的经营策略“先有市场、再有工厂,奶源全靠抢”

由表三可知,两公司原材料周转天数自2006年起分道扬镳,反映了各自对奶源建设的不同态度,上游奶源保障程度又决定了各自的产品质量。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市场对乳制品的质量需求急剧提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2009年中粮入主蒙牛,牛根生引咎辞职,自此蒙牛彻底输给了伊利

四、鸭种的企业定制—周黑鸭

樱桃谷鸭源于中国北京鸭,经过英国人优化繁育后又回到中国,是世界著名的瘦肉型鸭。具有生长快、瘦肉率高、净肉率高和饲料转化率高,以及抗病力强等优点。

樱桃谷鸭体型较大,经查询华英农业、智诚股份、鸿翔农业、正方农牧,商品代樱桃谷鸭出栏体重均为3.0千克左右,这意味着3千克是市场选择下的产出最优点,重一点、瘦一点都会得不偿失

反观周黑鸭,其披露为鸭副产品专门采购樱桃谷鸭,重约5.8-6.3千克这是企业在定制巨型鸭子

周黑鸭选择高质高价的产品供应市场,6千克的樱桃谷鸭可以产出更高品质的鸭副,在产品上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但显然这是它的独门武功,普通企业难以模仿,因为别人根本卖不掉大鸭副,不然市场最优产出不会是3千克,超市里零售的鸭翅也比周黑鸭小得多。

假设一种情况,周黑鸭的鸭副卤制品畅销全世界,订单量骤增,比如上千亿,它可以指挥种鸭场提供一种鸭副特别大、鸭胸、鸭腿特别小的新鸭种,这就是企业订单农业深化分工的竞争壁垒

五、结语

行文至此,正值祖国70周年华诞,从本文市场选择及企业订单控制下的蛋白质产品发展历程,深深感受到祖国的大市场之利,结合独特的经济制度,祖国必将繁荣昌盛,不久之后,即可亲眼见证华夏再次屹立于世界之巅。


吃垃圾系列一:蛋白质分割的垃圾处理—东阿阿胶的衰落、双汇的崛起

吃垃圾系列二:白酒提质与吃垃圾的良性循环—茅台、五粮液、洋河

吃垃圾系列三:啤酒业今生来世—青岛啤酒一统天下的妖言

吃垃圾系列四:农产品原料争夺战—榨糖、涪陵榨菜、伊利、蒙牛

保质期:激战的护城河—保质期竞争下的分工深化

抄袭文章链接:洋猪淘汰土猪的经济解释(作者:那她他)


@今日话题 @雪球达人秀 #做多中国# 双汇发展伊利股份格力电器

$伊利股份(SH600887)$ $双汇发展(SZ000895)$ $格力电器(SZ000651)$

精彩讨论

加班的会计2019-10-01 09:08

不加班不行了,想把文章整理整理出本书,时间紧任务重

辨却先生2019-10-07 06:49

1、像本文这样增加稍宽泛的“科普”内容,可取;2、不必刻意追求行文的趣味,严谨细密自有其引人处;3、关键的理论阐述可多着墨,不厌其烦,掰开了揉碎了讲给读者听,重要的或生僻的知识点可在不同的章节中反复讲,不避重复之嫌,例如本文就可以讲述一下模具比喻的含义。4、可展示理论的融会贯通,例如讲双汇时可叙述茅台就是这么干的,讲茅台时可指出双汇具备了类似的局限条件。供参考。

加班的会计2019-10-07 07:39

感谢感谢,目前最需要的就是写作建议,你的建议我考虑一下,白酒陈化老熟时间延长,在产品的相对金额必须增加啊,这里逻辑理解有困难?

加班的会计2019-10-06 22:52

1、主副产品没有绝对的,因产品而异,对周黑鸭来说,鸭副是主,鸭胸鸭腿是副。对普通企业而言是反的,所以市场主流出栏体重是3kg。
2、采购成本是否更高,高多少,我不清楚。从报表来看,绝味、煌上煌也是定制鸭子,只是具体情况上市公司并未披露,所以我一直对比的是超市里的鸭副,而不是绝味它们。
3、一定转化成用户价值了,前面说过了,不划算的经营行为不长久,同行也不会效仿。
4、如果大家都是为了吃肉,猪肉才是最合适的,但是太腻。

敏友2019-10-11 19:31

同样努力程度下,还是伊利胜出。因为低温奶即使被技术提升带来机遇,但奶牛的生物特性照旧,奶质奶量的产出有波动,需求端虽然平稳,但产销依然不均衡。需要主机厂用手段协助,UHT奶的巨大优势可以把产奶的波动轻易消弭!也就是说,即使城市型奶源基地大发展,伊利可以发展的很好很便宜。谁能打掉伊利的常温奶和冰淇凌再说吧。

全部讨论

2019-10-11 15:04

这个会计不简单
文中说:“消费肉食的季节性波动很大”怎么理解,好像与常识不符

2019-10-10 14:24

有几个问题:
1. 请问关于中国牧场的市场格局有什么数据或者看法?目前牧场和乳企的关系是怎样?这对于乳企的发展有何影响?
2. 目前看到数据低温奶近几年增速较常温奶快,占比也慢慢变高,而伊利主要是常温奶较多(受益于利乐);低温奶目前的巴氏处理技术也比10几年前进步了很多,目前人们也越来越喜爱喝健康的低温奶。伊利这方面除了哈尔滨似乎没有花重金布局。请问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3. 还是关于低温奶,关于新零售提高运输效率降低成本,以及目前冷链物流的发展未来会进一步增加低温奶的销售半径,并使得牧场资源价值攀升,那么临近销售区域的牧场将会迎来规模化生产,那么伊利在这方面是否有布局,有没有研究过这方面?
4. 英国的奶牛数量比较多,而且分部较为均匀,所以低温奶是主流,那么国内奶牛的分部情况是怎样?如果奶牛更适合在北方生存,那么常温奶应该不会被完全替代,请问关于低温奶发展的制约因素你有什么观点?谢谢。

2019-10-10 13:48

这样的视角比较宏观、大气,好好学习

2019-10-08 08:24

周末刚买了半只50元,15一斤

2019-10-08 08:24

市场上买的鸭肉平均在4公斤左右

2019-10-07 18:40

另外提个意见,老师的数据貌似比较老,比如伊利数据采集的是2003-2009年的,确实09年如果持有伊利到现在,几乎就是十年十倍了。但现在的格局呢?

2019-10-07 18:38

"鸭副特别大、鸭胸、鸭腿特别小的新鸭种",让我想起以前传的肯德基的鸡有六个翅膀八只鸡腿。。。。。。

2019-10-07 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