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万科历史上的9次融资及历年房地产形势,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发布于: 雪球转发:121回复:180喜欢:198

本次万科150亿的巨量融资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房地产对资金的需求一直是比较大的,在美国,房地产被划入金融行业。谁能拿到更便宜更多的资金,谁的抗风险能力就越强,房地产企业如果没有比较稳定的募资渠道,注定很难有大的发展。

万科是最早涉足资本市场的,从其股票代码000002就能看出,为深交所第二家上市公司。从1991年上市,到2008年最后一次融资,万科一共在资本市场融资9次,融资总额250亿元。万科几乎抓住了资本市场所有的机会,用尽了配股、发行可转债、增发等资本市场融资手段。

1991年万科借助IPO上市融资1.3亿元,通过此次募资,万科在上海等东南沿海大肆圈地。这一年海湾战争全面爆发,苏联解体,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

但中国房地产才刚刚拉开序幕,国务院下发《关于全面进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意见》,改革公房制度入手,从公房的实物福利分配逐步转变为货币工资分配,由住户通过买房或租房取得住房的所有权或使用权,使住房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实现住房资金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房地产进入一个崭新的高速发展期。

1992年年底,政府开始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海南房地产泡沫破裂。

1993年,万科本想发行可转债,但没有成功,最后通过发行B股,融资4.5亿,这笔资金使万科在海南房地产泡沫中很好的活了下来,房地产业务仍然获得长足的发展。1993年至1995年,万科主营业务增长率分别为63.91%、13.24%、22.50%。 大家不要觉得融资额好像不大,要注意时间,那时的月平均工资还只有300多块钱,全国平均房价1291元/平方,几千万就可以买到一块地。

1996年,房地产行业出现全面巨额亏损。万科的经营也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当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同比猛降21.68%。

1997年,万科通过配股融资近3亿元,这年万科营业收入增长率猛增至65.37%。这一年香港楼市泡沫破裂,香港房价跌了70%。

1998年,政府开始拯救房地产市场。福利分房制度废弃,住房分配货币化正式开始。从此,买房成了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话题。

1999年,万科再次实施配股方案,募集资金达到近6亿元。这时,整个房地产行业形势并不乐观,一边是国内商品房高库存,另一边是房价持续下降。尽管如此,万科借助募集所得资金的支持,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1999年、2000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27.9%、31.71%。 此时贷款买房、按揭等新概念开始登陆中国内地。这标志着中国房地产市场从过去的集团消费彻底转向个人消费。

2000年,进入新世纪的我国房地产开始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期,市场的供需关系失衡开始显现,房价上涨,温州财团开始在上海、杭州、苏州、北京置业,形成了温州炒房团。

2001年,中国先后发生了几件热点事件,申奥成功、加入WTO使投资投机狂潮涌现继续为房价上涨的高楼添砖加瓦。供需关系开始失衡,在这一年里,前3个月内的北京,房价的涨幅就达到97.3%,政府选择全面整顿房地产

2002年,万科通过发行可转债融资15亿元。这年政府首发调控之“217号文”。从土地供应、住房结构、市场整顿等方面进行调控,市场对此的反应是涨幅减缓,但是北京房价继续上涨。

2003年,央行紧接着印发“121号文”,严控银行的房地产开发贷、土地储备贷款、个人住房贷等。并且首次推出了二套房提高首付,利率上浮等概念。“121号文”效果显著,房价应声下跌,上涨势头得到遏制,地产行业进入冬季。然而非典全面爆发,中国经济影响严重,经济增长率下滑到6.7%。出于保增长的考虑,住建部发布了“18号文”,此文内容和之前发布的121号文完全相反,将鼓励房地产发展定性为扩大内需,拉动投资增长,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渠道。

2004年,万科再次通过发行可转债融资19.9亿元。房价只跌反弹,继续上涨,这年同比涨幅达到14.4%。

2005年开始,中国的股市、楼市开始了一轮同步的大牛市。房价一路上涨,股市一路飘红。万科抓住了这次大牛市的机会,在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都大获全胜。万科2005年销售额为129亿元,2006年为220多亿元,2007年为523亿元,3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89.3%。在舆论压力下,国务院推出“国八条”。这次调控的内容主要是要求各地政府要提起重视,房价控制不好要追责,保证中低价位、中小户型的供应,建设廉租房,国八条并没有产生任何实质性作用,同年市场涨幅达到12%,让国八条淹没在尘埃里。

2006年12月26日,万科通过非公开发行A股,募集到42亿元资金。这年建设部等九部委推出雷霆手段,推出“国六条”。首次提出90/70的户型政策,核心目的在于遏制高房价,调控住房结构,加大中小套型比例,对房地产市场的供应结构进行调整和规范,从而保障房地产住宅产品更加合理。让更多的人能够买上房子。然而当年房价上涨6%,国六条再次被淹没。

2007年,万科的融资规模再次加码,通过公开增发,一次性融资99亿元。这年在民怨沸腾之下,《关于加强商业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下发。具体要求:对于贷款的二套房,首付不低于4成,利率为基准利率的1.1倍,严格控制银行开发贷,项目资本金不达到35%不给放贷。效果非常显著,一直上涨高烧不退的房价立刻跳水,北上广深这4大一线城市出现了大量的地产中介门店倒闭现象,房地产交易量价齐跌。在这次股市和楼市大牛市下,万科充混了头脑,2007年地王频出,万科也多次高价拿地。

2008年9月,在金融危机和楼市调控的当口,万科向社会公开发行了59亿元的公司债券。这年美国次货危机爆发导致了全球金融危机,房地产行业从降温变成了冰冻,土地流拍、地王退地。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恶化,经济增速下滑严重,政府开始再度救市。四万亿计划正式上线,央行对房地产全面松绑,个人房地产利率下限扩大为70%,首付款可以做到20%,上海甚至命令国有企业直接购买房地产来维持房地产行业的稳定。

2008年的这次融资,也是万科自上市以来至今最后一次通过资本市场融资。2009年8月,万科酝酿的112亿元的增发计划未获证监会通过。从2009年开始,随着宏观调控的深入,国内资本市场的大门已经对所有的房地产企业关闭,A股市场IPO、买壳上市融资以及增发、可转债等再融资手段全部丧失。直到2022年面对进入ICU房地产,A股对房地产重开再融资大门。

2009年房价止跌回升,伴随着“小阳春”还是“倒春寒”的争论,楼市回暖的迹象却越来越明显。房价的飞速上涨带动沉寂了一年多的中国土地市场再度火爆,此后,中国楼市一发不可收拾,上演了一场“乾坤大反转”。当年房价上涨25%。

2010年,房价继续上涨,当年涨幅为通州的副首都概念,涨幅达到3倍,亚军海南国际旅游岛概念涨幅为一倍多。在接近沸腾的房价面前,国务院印发了“国十条”,号称当时“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来了。国十条规定贷款首付比例从20%上调为30%,二套房首付不低于50%,三套及以上首付和货款利率应大幅提高,无1年以上纳税证明或者社保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住房贷款。效果很显著,房价也都有小幅下跌,不过当年8月房价开始止跌,颇有报复性反弹的架势。于是2010年9月,国土部和住建部继续发力,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用地和建设管理调控的通知》,从用地的角度进行规范调控。9月29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住房城乡建设部连手发布新五条,上浮交易契税,取消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新一轮调控没有继续收缩银根,所以房价没有进一步大跌,不过止住了反弹的苗头,2010年国庆节楼市成交锐减、交易惨淡,观望浓厚。

2014年,房价基本不涨不跌,横盘状态,库存闲置商品房数量飞速增加。

2015年,去库存、降息降准、公积金松绑等等都出来了,。在利好政策不断推动下,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市场成交逐月好转,全国的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也开始转正。

2016年,房价火爆上涨。一线城市,房价实现爆发性的翻倍增长,楼市呈现一片火热。

2017年,炒房风潮再度来袭,传导至二三线城市房价一轮上涨。这一年,调控的密集程度也史无前例。重点城市成交下行,三四线城市增长显著。

2018年,楼市变动较大的一年,全国一共出台了400多次次调控政策,房地产彻底告别过去“飞涨”的时期,投资炒房者的艰难期。

2020年,三道红线出台,房地产贷款集中管理。

2021年,集中供地出台,土地流拍增多。

2022年,一堆大小房企爆雷,一系列ICU急救措施出台。

万科1991年上市到现在,万科9次融资的时间点,我发现,只要是在房地产低迷,国家政策救市时,万科起动融资后续都迎来反转。

只有在房地产爆火,国家开始调控,万科此时融资,特别是在2006年及2007年的那两次楼市及股市牛市下,万科昏了头,疯狂融资,高价拿地,致使管理层深刻反思,之后万科确立了经营中的“三不原则”:不囤地、不捂盘、不拿地王。 头脑不过热的管理层,从此对房地产形势的把控也是极其精准,从喊出白银时代,活下去,黑铁时代,到现在微光汇聚,奔向曙光。我认为万科管理层这次大概率又对了。

时隔16年后万科再次从资本市场融资150亿,后续房地产形势会如何呢?

跟党走,相信管理层的判断可能是个更好的选择。

$万科A(SZ000002)$ $保利发展(SH600048)$ $沪深300(SH000300)$ 

精彩讨论

unite_zhao2023-02-17 10:17

挺长时间啦,我没看到过如此好的文章:摆事实,讲道理。我试着补充如下:

1)万科的生意模式,开发即售业务,就是个很需要“本金”的生意,加杠杆更需要本金,高速增长更需要本金,股权类融资不可避免。

2)1991年至今,累计股权类融资大概是329亿+150亿=479亿,必须要将万科h融资纳入统计。1991年至今,累计分红大概1062亿,2022年按113亿估算。累计分红/累计股权融资=2倍,这个生意,经营得不错,好学生,问题不大吧。

3)就资本市场与土地市场的最佳玩法:在资本市场高潮期,以远高于账面净资产的价格,印刷股票,卖出资产,获得现金。然后,保持好定力,在土地市场低迷期,买入低成本而优质的土地(原材料)。

4)回顾历史,在这方面,万科好像就从来没有太成功过,特别是:2006-2007年和2019-2020年。不过,也不能要求太高,郁亮不是陈启宗。


我又哪里能知道:这一次是否会成功的玩一把?但我知道的是:我买的便宜,比合伙人都低很多,即使不成功,我也没太多担心的。

$万科A(SZ000002)$ $龙湖集团(00960)$ $华润置地(01109)$

暮雨眠2023-02-15 20:50

地产从现金流上来考虑,确实是个二流的生意,但是也不能否认万科不是一家优秀的公司,上市股价涨了一千多倍,净利润从2600万也涨了一千多倍。我认为融资并不能否定好坏,要看融资来的钱是不是产生了远超社会平均收益率的回报,从万科历史来看,是做到了,但是也是得益于中国房地产的大发展。后续融资无法做到远超社会平均收益率的回报时,我认为万科也会收紧资本支出了,变成一个类似加工土地的制造业公司的,但是那时的增长率肯定要下来了。这也是一个趋势,目前我持有万科主要还是因为虽然是二流生意,但是胜在便宜,股市要超额收益就是需要预期差。一点浅见。

点一2023-02-17 13:21

很好的整理。
就把地产当做资源股,现在民营采矿企业倒闭殆尽,正是万科等优质企业你是扩张的机会。
地产悲观论者只看到需求侧萎缩,没看到供给侧萎缩更快。

unite_zhao2023-02-17 10:51

您的作业,特别点赞,我补充下:

5)经粗略统计,历史上万科的9次股权类融资,价格从未低于过净资产。而郁亮和祝九胜,那么聪明,还有深圳国资监管,外加一大票员工,相信不会是个SB的决定。换个角度,配股融资方案完全通过,而市场价格依然低于账面净资产,按下暂停键,不就得啦嘛。

宁波胖头鱼2023-02-16 22:26

又要刻舟求剑了?

全部讨论

挺长时间啦,我没看到过如此好的文章:摆事实,讲道理。我试着补充如下:

1)万科的生意模式,开发即售业务,就是个很需要“本金”的生意,加杠杆更需要本金,高速增长更需要本金,股权类融资不可避免。

2)1991年至今,累计股权类融资大概是329亿+150亿=479亿,必须要将万科h融资纳入统计。1991年至今,累计分红大概1062亿,2022年按113亿估算。累计分红/累计股权融资=2倍,这个生意,经营得不错,好学生,问题不大吧。

3)就资本市场与土地市场的最佳玩法:在资本市场高潮期,以远高于账面净资产的价格,印刷股票,卖出资产,获得现金。然后,保持好定力,在土地市场低迷期,买入低成本而优质的土地(原材料)。

4)回顾历史,在这方面,万科好像就从来没有太成功过,特别是:2006-2007年和2019-2020年。不过,也不能要求太高,郁亮不是陈启宗。


我又哪里能知道:这一次是否会成功的玩一把?但我知道的是:我买的便宜,比合伙人都低很多,即使不成功,我也没太多担心的。

$万科A(SZ000002)$ $龙湖集团(00960)$ $华润置地(01109)$

2023-02-17 13:21

很好的整理。
就把地产当做资源股,现在民营采矿企业倒闭殆尽,正是万科等优质企业你是扩张的机会。
地产悲观论者只看到需求侧萎缩,没看到供给侧萎缩更快。

2023-02-16 22:26

又要刻舟求剑了?

150亿增发,短期利空,长期利好。但从跟上来说,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说,上市这么多年了,还需要从市场融资,说明生意还是需要不断的资本投入,不能用自己的现金流来解决问题。

2023-02-17 16:02

今时不同往日,我记得有个访谈黄奇帆说如果现在还认为只要政府政策刺激房产商调整行为方式又能回到过去的蒸蒸日上,还以为我们16亿平米建设量还能到20亿的,那都是脑子进水了(原话)

2023-02-17 12:28

感谢分享🙏算是站在万科角度的房地产小简史了。对于了解中国房地产,没有什么比万科上市30多年的公开财报更好的材料了,这也算是入门导读啦

现在的形势和前几次有什么不同?没有理性分析就是靠摆事实。看到最后一句很恶心, 没有理由,硬要拿出一个理由。

2023-02-16 23:19

反转逻辑

2023-02-15 21:57

那时候王石的老丈人是谁?!后来老丈人下来了 直接离婚找了个年轻小姑娘。万科换了郁亮 股价还是原地不动那。。。比如正泰老板和原配离婚 取了个中央大佬的侄女 正泰马上从小镇2W多家企业里面唯一起飞的 。小镇上市公司A股就有10多家 规模企业营业收入上亿也有800多家 为何就唯一正泰能起飞 市值上千亿 其他规模原先比他大的人民电器还要政府救 同级别的德力西也贱卖50亿给德国 。。 还是老婆背景最重要。。京东名字的京为何在前面。。要怪就怪于亮老婆不是副国级的女儿。

2023-03-01 15:42

融资150亿,能从银行贷出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