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能发财,全世界的首富一定是猪农!
然后我考虑了仔猪占比的影响,因为仔猪的每KG成本和商品猪每KG成本差距很大,这个会影响每千克的饲料成本,所以必须考虑他们的加权平均重量。所以这里我用的是仔猪10kg,商品猪120kg来计算的每年头均均重。
最后得出的标准化每KG饲料成本,可以发现随着牧原规模的上升,这一块的成本是在逐渐下滑的,至于为什么15年的时候标准成本突然上升,这个我还没搞明白。
(完全成本高于牧原披露的商品猪票平均完全成本是因为这里面包含了仔猪的成本,仔猪的完全成本远高于商品猪)
衡量管理效率我是用加权人均创收来看的,我是把平均猪价和完全成本的差价算出来,然后用人均创收去除以它,以此屏蔽掉猪价高低对人均创收的影响,当然这个并不是很好的指标,因为有点重复计算的感觉,人均创收其实已经考虑到了完全成本,但我暂时没找到更好的衡量方法
这个指标和猪肉价格的相关性很差,说明猪价对他的影响不强,确实是剔除了猪价的影响,所以我觉得勉强可行。看上图可以发现人均利润是一路下滑的,说明管理确实是规模不经济的,新员工确实可能给公司造成一些间接损失。
然后我把18年之后的数据也加入了进来,发现非瘟对饲料和管理的影响非常大:19年单位饲料成本大幅上升,且之后一路上升至3.11, 19~22年一直在2.85~3.11区间震荡,19年之后牧原将非瘟当作常态化管理,这部分开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变,所以非瘟是使得养猪饲料规模不经济的一个重要元素。至于1000万头是否是饲料规模不经济的拐点,还需要研究。
加权人均利润在非瘟之后是逐步上升的,这个跟管理效率不经济的说法相矛盾,要么是这个指标有问题,要么是管理效率不经济这个说法有问题,或者是非瘟之后牧原的管理体系有了质的提升。
这两指标都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漏洞比较大,一是饲料成本它并不完全反映的是购买饲料原材料的成本,它还主要受管理水平的影响,你比如管理不好,养的猪死了很多,这个饲料成本也是会上升的;二是加权人均利润这个指标,我始终感觉说服力度不是很强,我再想想有没有其他的指标可以衡量。
所以我接下来需要搞懂这几个问题:
1* 1000万头规模是否是自繁自养模式的规模经济拐点?
2* 随着规模的增加,它分摊掉的是哪部分的成本?
3* 有没有更好的指标衡量管理效率的?
另外今天牧原大跌我也不知道为啥,可能跟股东大会要披露的东西有关系?无所谓,反正只要秦英林没出啥事儿,跌破40再加仓。
《巨星农牧——小规模高成长》《巨星农牧手上真的有一手好牌吗?》
#今日话题#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 $牧原股份(SZ002714)$ $温氏股份(SZ300498)$ $天康生物(SZ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