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efighter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0喜欢:27
中国制造的量已经足够大了,很多产品的产品都已经占据了世界的第一。
再靠量,这条路已经很难了,别人也会和你冲突。
只有靠质。
国内很多巨头,产品的销量已经接近甚至超越世界第一巨头,但是利润和市值差异巨大。
由大变强,是下一步的主题。
国外巨头为什么强?
我之前说过一些案例。
我个人看法,国外巨头很多是六边形战士。
举个例子,法国施耐德=断路器巨头+工业软件平台巨头+中高压变频器巨头等。
而中国的良信股份呢?
再比如,宏发股份已经是行业龙头了,但他很清醒,去年Q3纪要提到,
“具体来说,在继电器产业上,宏发将致力于驱动由大变强的转型,推动从单一继电器产品到多元化产品线的全方位发展,以及实现从单一的继电器产品向为客户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领域。
这也是目前头部继电器企业正在研究的方向和目标,相比于传统只售卖单一的继电器产品,为客户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领域,无疑会带来更高的利润率与用户黏性,也能更好地了解需求端,根据需求端反馈进行产品开发。”
宏发股份依然只是大而不是强。

热门回复

再简单的行业,可能都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前几天,我花了少量时间研究了一下人体工程座椅行业。
我主要研究了两点:
1.欧美巨头Herman Miller
人家钻研这个品类上百年了,现在营收7亿多美金。市场空间不大。
考虑到美国市场是最大的,那么加上办公家具,他的美国总营收才17亿美元。
2.竞争对手
天猫京东,亚马逊上我看了一下类目销量好的公司。去研究了一下,也挺卷的。
其次,看了我今天发贴就应该明白了,这也是周期股,他是办公家具,和开公司的数量密切相关。
如果美国的小公司大量倒闭,他能不受影响吗?
巨头Herman Miller主要服务欧美的500强大客户,互联网巨头,客户不容易倒闭,最多裁员。
其它公司服务的是欧美的中小客户,那么周期性就会比较明显。
这个问题更难,我没有研究。

这几年,我也研究过不少公司。
我最大的心得有两个:
1.成长股爱好者,小心买到伪成长股。
2.价值股爱好者,小心买到伪价值股。
成长股投资者爱好科技股,而价值股投资者不太喜欢科技股,更喜欢消费股,金融股等。
任何一个行业的巨头,之所以份额第一,市值第一,是有原因的。最大的原因,人家是六边形战士,能力多元化。
而很多小公司,只是一边或者两边战士。而且更可怕的,他一辈子都无法成为六边形战士。
这两者之间的距离和登天一样难。
譬如我买过良信,没赚钱,跑了。我去年也买鼎通科技,翻倍没走,过山车回来跑了,不跑赔惨了。
良信无法成为施耐德,因为他缺少软件平台和工控能力(变频器,伺服等)。
鼎通科技无法成为安费诺,因为他只是个代工企业,安费诺是横跨传感器(芯片)和连接器的多元化巨头,连接器内部,人家横跨各个技术,各个行业。
举个例子,一种混合传输电流和信号的板对板连接器。假设一个公司主要做信号连接器,他做这种混和连接器就可能不容易做好。一个主要做电流连接器的公司,也不容易做好。只有同时做信号连接器和电流连接器的公司,才可能做好。
再比如,安费诺人家消费电子不景气,航空和军工连接器景气,业务多元化可以平滑周期。
那有人去调研维峰电子,高管说想搞航空连接器,都不知道需求没法搞,人家客户不给你机会。
价值投资者买到伪价值,其实往往把周期股当消费股。
譬如芒格犯过两次错误,第一次是2000年科技股泡沫前期买某个办公家具公司,他以为家具公司是消费股,和宏观经济关系不大。结果2000年纳斯达克崩盘,他的家具股也崩盘,办公家具,很多都是初创科技公司,唇亡齿寒。
第二次是买阿里巴巴,他以为阿里巴巴是护城河强大的消费股,没想到消费降级了,拼多多来颠覆了。他也没想到,互联网科技迭代如此之快,美团,抖音,其实都在侵蚀阿里巴巴的市场。

还有一个,中国制造业产能转移国外,这是个大趋势,这也会利空中国的能源股。

看看美国的股市,多少软件牛股?
Salesforce(NYSE:CRM),一个销售管理软件,2800亿美元。
施耐德,1000亿欧元市值,如果他只造硬件,能达到这个市值吗?不可能。
有大变强,是否意味着我们要买软件股呢?
这有错了。
我说过,国情差别很大。
从大变强的难度可能远远大于由小变大。
由小变大,你可以靠仿制,靠低成本,但是由大变强,要靠创新。
那些对标美股SAAS牛股,买A股软件股,很多很惨。
软件行业壁垒非常高。
我之前看雪球一个球友,专门投资美股SAAS的,踩雷之后发帖说,一定要小心了,不同SAAS行业差别之大,超过想象。
这也和我之前说过的买浙江鼎力赚了几倍,在浙矿股份赔惨的大户一样。
专注一个行业,不等于你能搞懂行业内各个细分市场的差别。
我个人看法,尽量要选择偏硬件的行业和公司。中国公司搞软件太难了。
譬如福耀玻璃,它只需要继续做好玻璃,提高附加值,降低成本,全球没有对手。
他不用研发软件。
这种行业可能才是适合投资的。
如果一个价投拿着良信股份,去对标施耐德,觉得能涨几十倍,上百倍,他可能会失望。
当然,良信股份即使没有软件平台,市值也依然可能会增长。但是他不可能像施耐德那样变成千亿欧元市值巨头。

由大变强阶段,其实利空能源股。
因为中国的制造业需要提高附加值,主要是软件,而不是纯粹靠硬件走量。
当然,中国的新能源转型之路依然没有结束,所以,能源股肯定有机会。
但是,我觉得整体而言,最大的机会已经过去了。现在杀进去长江电力,陕西煤业,我肯定不建议了。
但是可以关注铜矿股,锂矿股。
因为新能源转型需要这些材料。

软件公司还有个问题,大模型正在崛起,它可以碾压很多传统软件。
就像这两天的openAI的文生视频功能一出来,美国几百家创业软件一夜之间都失去了生意。
AI大模型就象过去的电商一样。开始亚马逊只是上网卖书,后来才开始卖其它最后,最后开始卖电子书,视频流媒体等虚拟产品。
AI大模型也是一个更牛逼的平台,以后的能力边界远超曾经的电商龙头亚马逊。
所以,买软件公司,要考虑会不会被AI大模型降维打击?

软硬结合也有问题。
举个例子,CIS芯片和MCU,虽然都是芯片,差异很大,前者是纯硬件,后者是软硬结合。
可以看到头部公司例如意法半导体,英飞凌,瑞萨,都是在拼命搞软件平台。
2024年2月14日,瑞萨电子和全球电子自动化设计(EDA)厂商Altium Limited Systems (以下简称“Altium”)联合宣布,他们已签订计划实施协议(“SIA”),瑞萨电子将根据澳大利亚法律通过安排计划收购 Altium。
看到吗,人家在并购软件平台。
CIS芯片,假设韦尔股份能够做出性能接近索尼的产品,价格便宜几成,他就可以卖的很好。
但是MCU芯片以后软件平台越来越重要。你兆易创新的MCU再便宜,如果人家国外巨头的软件平台比你强大,客户依靠软件平台节省的人力成本,带来的性能收益,远远超过MCU芯片节省的一点小钱。

软件产业利润基本被美国包了。软硬结合,中国公司的赢面更大一些。

太范范了

保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