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曹彬教授得出瑞德西韦无效的原因

发布于: 雪球转发:66回复:136喜欢:65

众所周知,要判断一个药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大型,随机,双盲临床实验。在汉语里简称双盲实验,强调的是医生和患者都不知道到底用的是药物还是安慰剂。但在英语里却是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强调的是随机且有对照组。换句话说,用药组和安慰剂组的病人的情况一定要是大致一样的,没有人为筛选的情况。

先说一个结论,曹教授的RCT实验看起来并未做到严格随机这一点。其病人的入组有相当严重的偏向。连其论文里自己都承认:“Some imbalances existed at enrolment between the groups, including more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diabetes, 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the remdesivir group than the placebo group. Mor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an in the remdesivir group had been symptomatic for 10 days or less at the time of starting remdesivir or placebo treatment, and a higher proportion of remdesivir recipients had a respiratory rate of more than 24 breaths per min. ”。

下面来具体分析。

首先,瑞德西韦组平均年龄66岁,安慰剂组64岁。瑞德西韦组年龄更大,且在57~73岁的范围。安慰剂组则在53~70岁的范围。

其次,瑞德西韦组慢性病患者比例更多,具体来说瑞德西韦组患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人数和比例是72(45.6%),40(25.3%),15(9.5%),总人次127(80.4%)。安慰剂组患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人数和比例是30(38.5%),16(20.5%),2(2.6%),总人次48(61.5%)

更重要的是,瑞德西韦组入院即呼吸急促(24次每分钟)的人数和比例为36(22.8%),安慰剂组呼吸急促的人数和比例为11(14.1%)。其中瑞德西韦组入院后马上需要呼吸机以上支持的人数为28(17.7%),安慰剂组为10(12.8%)。

最后,瑞德西韦组有54%的人已经发病10天以上,而安慰剂组只有40%的人。这也间接说明了瑞德西韦组的病情发展的更为严重。

小结一下,所有重要的指标瑞德西韦入组的病人都明显比安慰剂组更糟糕。每一小项的差距还不算太离谱,但全部累计起来差距就可能会相当可观。

现在我们来看最后的28天死亡人数和死亡率,瑞德西韦组为22(22/150=14.7%),安慰剂组为10(10/77=13.0%)。注意到瑞德西韦组有3人离队,5人使用5天计量未统计,安慰剂组则1人未统计。

如果我们只统计入院即呼吸急促的危重病人,并且简单假设死亡的病人全部来自这个子集。真是情况很可能并非如此,但这个简单假设应该还是大致和事实接近的。

瑞德西韦组36人(22.8%)入院即呼吸急促,其中28人(17.7%)需要马上使用呼吸机,28天死亡22人(14.7%)。最后瑞德西韦组大约能救回39%/36%(按人数或百分比)的危重病人。

安慰剂组11人(14.1%)入院即呼吸急促,其中10人(12.8%)需要马上使用呼吸机,28天死亡10人(13.0%)。安慰剂组大约能救回9%的危重病人。

这个结论就和美国NIH的结果非常相近了,即每10个本来要死的病人瑞德西韦能救回3个。

换个角度说,瑞德西韦组在入组明显不利的情况下,最后能和安慰剂组基本打平,恰恰就证明了瑞德西韦是有效果的。

$吉利德科学(GILD)$

全部讨论

为什么曹不用曹的体系维度,给那些中药做个实验呢?

观察的很细致 但是我认为没必要这么吹毛求疵。 曹彬临床主要问题还是无法招募到病人。安慰剂组才70多人,用药组也只有150多人。这么少的量那么variance误差就会极大,造成置信区间极大,非常不精准的预估(大范围置信区间)导致这种自愈性疾病根本检测不出效果,专业术语叫“under-powered”。。。这种小样本都做出效果除非药物效果实在是无敌。


虽然没有完成临床,但曹彬的研究还是非常非常有意义的,他让大家知道这药的效果无法做到即使重症也能药到病除这么神奇。所以吉利德及时改全球临床方案,大幅度增加样本数量来降低误差,更精准的估算置信区间,也就是用更大的power来检测药效。所以才有了吉利德全球大型双盲的临床成功。检测出了瑞德西韦的疗效。而且因为样本非常大同时p值极低(0.001)所以这个药效是真实存在,成为全球第一个真正证明有疗效的药物。这个疗效在重症虽然无法做到治好所有人。(本身也不现实,奥司他韦也必须要48小时马上吃药才有点用,重症早就没用了)但是这个药效已经会对全球抗疫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尤其是如果瑞德西韦对轻症有效那么影响会是巨大的。从原理来说对于病毒感染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而且瑞德西韦的副作用被分析的很透彻,完全可控,输液也只需要5天,期间检测一下血看看肝功即可。

2020-04-30 15:10

论文说了无显著疗效,就是说有一定效果而已,不是特效。有效的药太多了,r药也就是普通抗病毒效果,

2020-04-30 15:49

看了分析感觉一开始就是为奔着证实这个药无效去的吉利德的人应该也是全程参与的,不知是没看出这些小动作,还是不屑争辨

2020-04-30 16:42

数据的不平衡和奇怪之处的确有,如果严格双盲的话应该无法事先安排
一个比较善意的估计,是试验和医疗人员实际上能够分辨出真药,
因为人道主义,将急难险重的病人全部上了RDV, 导致R组基础病,年龄这些全部偏高。
半途离组这个就比较神奇了,按理说应该是安慰剂组发现无效溜号概率更大,为什么对照组只有1个未统计?

2020-04-30 22:06

美国方面福奇主要是说,瑞德西韦对缩短出院时间有一定效果,已经不说死亡率不死亡率了。这跟国内之前多种药物,都是以缩短出院时间为标准一个宣传口径。本质上,也是宣布了瑞德西韦不是特效药,担当不起一款神药结束新冠的愿望。只能说,跟其他能缩短出院时间、减少死亡率的有效药一样,用比不用要好一些。在特效药、疫苗没出现之前,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2020-04-30 15:37

$吉利德科学(GILD)$ 所有的统计数据都可以改造,比如这话“瑞德西韦组有54%的人已经发病10天以上,而安慰剂组只有40%的人”。完全可以是安慰剂组60%的十天以下的病人仅仅是刚刚发病一两天!!!瑞德西韦组十天以上的可能发病已经接近20天了!
真正的研究不需要也不能经过所谓的“统计”,你只要将所有病人的情况用表格列出来就行了。统计学从来就不是一个客观的东西却具有了科学的外观!这就是华尔街如此喜欢统计学的原因。

2020-04-30 14:39

论文没说无效,和美国结论类似,可以缩短时间。
In the intention-to-treat population, the primary endpoint of time to clinical improvement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groups, but was numerically shorter in the remdesivir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articularly in those treated within 10 days of symptom onset.The duration of 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lthough also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groups, was numerically shorter in remdesivir recipients than placebo recipients.

2020-04-30 22:52

看着真他妈好笑,一群外行在对一项严谨的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试验评头论足…

2020-04-30 21:22

那你再分析下美国的实验也得出瑞德西韦无效的原因?曹彬的实验终点是降低死亡率,这点上美国的结果也不显著,缩短疗程是后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