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cai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126喜欢:42
地素官方财报毛利是76%,还原税和渠道扣点,地素大概率是十倍加价公司,也就是2500块钱的衣服,他们成本也就是250块钱左右。
  淘宝这个230的衣服,成本可能也就100出头,因为衣服是买流量大户,这种杂牌在淘宝很难有自然销量,全靠买点击曝光,成本很高。
  至于淘宝销量,不排除卖家会刷单,提高曝光权重,所以销量不能完全做参考。

  服装说到底是卖的知识产权,原创设计需要付很高的溢价,山寨当然便宜,布材料不值几个钱。
  中国是大量品牌的代工厂,比如 $普拉达(01913)$ 这种,公开财报就能找到代工企业(不是所有产品代工,它自己有工厂),只有少数企业,爱马仕,香奈儿,LV这些,可能很少代工,基本是在欧洲生产,那产品定价就高了去了。
  既然长期做代工,那仿制能力就强呀,一摸一样是可能的。

  衣服是最消费的消费,完全的消耗品,买高价衣服的,应该都清楚,衣服都是高溢价的。我给你举例,一个线上模仿之禾的品牌,规模都快做上市了,单销售数量,已经超过了之禾,但它能取代之禾么?不可能。 
   一个品牌,吸引粉丝,核心还是有自己的设计能力,有自己的品牌主张,有自己的视觉系统,一套完整的概念,粉丝脱粉很正常,但是因为山寨脱粉,不太可能。
   奢侈品假货那么多,正品还是卖到飞起,山寨哪怕一摸一样,也是给正品打广告,强化了正品的影响力,说明潜在的消费者多呗,山寨的消费者有钱了,也会去买正品。
   钱总归是要消耗掉,买贵的东西,是一套消费体验,而不是去交易一件商品。
   一个高档消费的流程,从高价摄影师的广告,到昂贵的店面装修,店面陈列师,商场的氛围营造,都是消费的一部分,所以,你看高价服装奢侈品,线上化就很慢。
   
   山寨,大概率是个阶段性的事情,现在听音乐,看视频都正版化了,中国经济上升,成本承受能力在增加,执法能力也在上升,打击文化知识产权侵犯,也会越来越积极。
  以前上海大量卖奢侈品山寨,现在不都是卖正品,换个角度,类似地素这种品牌,在刚开始做的时候,很可能也是模仿某些品牌,但做到一定地步,就得做自己的东西。
   
   有钱的消费者,经常是先确定自己要花多少钱,再去看这个价钱有啥东西,比价是效率很低的事情。消费能力增加,会对原有品牌脱粉,找更贵的品牌。就是地素的粉丝,会买其它价格也比较贵的衣服,这个经常是因为顾客年龄和审美的变化而变化。
  你说买2500产品的人,网上会买200出头的东西,我觉得这种案例会很少。
  现在大品牌的趋势,都是线上线下同价,不用比价,就是看顾客怎么方便。

热门回复

2021-05-03 12:35

果然有人看不懂,100块钱,90%毛利率,成本就是10块钱。 降价一半,卖50块钱,成本还是10块,毛利40块钱,对应50块钱销售额,那就是80%毛利率。  所以,上边回复我服装毛利差不多,实际差很多,大多服装企业很难达到76%的毛利率,假如是60%毛利率,那实际从定价策略上,差异是非常大的。

2021-05-03 14:58

DTC现在主流的趋势,是控制生意规模,较低低效渠道,增加直营比例,增加渠道控制力,品牌多和消费者直接沟通,线上线下一条战线,统一定价,双向引流,把消费者尽量引入私域,变成品牌粉丝。
从操作上,比如安踏,就要大幅砍掉经销商,在核心渠道扩大优势,挤压同行的品牌地位,生意规模不需要那么大,通过直营,提升品牌势能,可能规模扩张不快,但利润率提升空间很大。
我举个例子,前几年,很多奢侈品消费在境外,欧洲买的lv便宜,但是,只要你买的是真lv,出了问题,需要维修,可以直接拿到中国任何门店,接受售后服务,这就是品牌信誉抵押的极致,全世界一盘棋。
品牌这个生意,不止是这一次消费的识别,还是下一次消费的抵押物,价格贵,消费者没问题,只要你的品牌抵押足,稳定,下一次消费还会重复消费,所以,品牌要想尽办法增加抵押物,提升品牌形象。
之前$小米集团-W(01810)$ 这个公司对品牌有些误解,觉得我质量好价格低就是品牌抵押物,但是产生的误解非常多,消费者自然认为,你价格低,是因为成本低,没研发,质量一般,也就是消费者认为你小米的品牌抵押物不足。
不过雷军本人已经改变了看法,增加高价产品,提升品牌形象。
DTC就是把品牌抵押物持续做大的一个过程,让消费者和品牌的连接更紧密。

2021-05-03 22:07

我谈下我对小米的看法,小米是个非常快的公司,神速发展。 它是从没品牌开始做,低价降低和消费者的沟通成本,然后产品品质能超过消费者预期,所以销量增长非常快,从小米的角度,就是极致性价比,这个时候营销和渠道是一个打法。
   走到这一步,品牌的束缚开始出现,延展性和弹性开始不足。小米的产品预算可能也不足,产品开发无法超过消费者预期了,品牌形象有滑落的风险,开发更多产品,备受质疑。 
   就是我说的你品牌沉淀不够,抵押物不足,消费者不愿意为小米这两个字承受消费风险。
   所以,小米很快就调整策略,从电商为主,做全渠道,更多元的方式接触消费者,让消费者能真实体验产品。
   开发概念产品,既不赚钱,也不出量,扭转小米是个贴牌工厂的形象,产品本身就是营销,高定价,也抬升了小米这个品牌的弹性。
    一旦定价弹性出来,后边公司产品开发战略也就打开了,规划产品按照市场旗舰的路数去走,一旦旗舰能做起来,品牌可以向下覆盖,消费者对小米的全系列产品信心都会增加,闭着眼睛买的事情才会发生。
    小米这么大,有实力的公司,不会坑消费者,这个信用体系才能建立。
    假如小米就是个卖便宜货的,那消费者每次消费,心理都需要过个坎。
    根本做不到消费者闭着眼睛买,那小米的愿景是无法达成的,不同阶段,4P都得动态调整,扭转消费者预期,只靠改1个P肯定不行。

2021-05-03 10:45

我在YOUTUBE上关注了一个号,叫“老裁缝陆林冲”,他的视频主题,大多是对比高价衣服和低价衣服的差异,其实,质量好一点,价格贵很多倍很常见,这里边主要是品牌溢价,品牌溢价带来质量提升,价格倍增,是种常态,也就是消费者是接受这一套逻辑的。

2021-05-03 13:10

以地素为例,它电商去年卖了3.67亿,毛利率只比直营低了6个点,你可以去观察下,它的电商折扣情况。 在大量打折的情况下,毛利居然这么高,一方面是我说的高毛利率基数下的折扣效应,另一方面,它的线下品牌效应,给它线上带来了自然流量,不需要投特别多的线上点击广告,它销售费用里有0.6亿电商类费用,扣除这个,利润率依旧可观。
    所以,多元化渠道下,品牌库存解决方式多了,中国的奥莱和电商还在发展,未来库存处置难度会降低,包括数字化系统能力,动态调整库存能力,都是现代企业必备的,库存这个因素在计数进步下在消化。
   但奥莱和线上打折过多,对正价渠道的博弈,可能才是核心关键。

2021-05-03 12:44

成功的服装企业,都能很好的解决库存问题,比如顶尖奢侈品,还有优衣库,ZARA这种,库存问题不大,对于策略一半的企业,库存是个问题,但库存影响的主要是品牌形象。
   比如地素这种,第三年进线下奥莱,第四年唯品会,逐级打折扣,只要有一定售罄率,毛利率也会不错,但是折扣多了,就会影响主品牌。
   换个角度,时尚服装,本身销量不会很大,库存也就不会备很多,10倍加价下,库存并不是多大的风险。

2021-05-09 02:21

转发,谢谢。

2021-05-04 06:51

做到极高是不会有法律风险的对吗?就是说如果不考虑被抓的话,可以做出和正品一样的商品的是吗,比如LV的包。

脑洞大开一下,服装行业会不会有反垄断?

2021-05-03 16:13

我个人不觉得服饰需要性价比,李宁的转型成功,就是中国李宁不受性价比束缚了,安踏也是一样的道理,之禾的也是不打折,价格坚挺,价格稳定较高,很容易给顾客带来价值感,而且产品开发,广告推广能有更好的预算,容易正向循环。 你看那些性价比的品牌,越来越边缘化,什么361,特步,匹克,已经被挤出优质品牌序列了,李宁不升级,下场也会一样。